礼仪形象

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习俗

时间:2024-05-10 15:00:45 礼仪形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有关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习俗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习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习俗

  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习俗1

  福建

  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

  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鞑子後,便以其头祭月,後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南京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

  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

  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

  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

  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山东省

  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山西省

  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

  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

  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至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四分之一,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

  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降神”是中秋夜一个有趣的活动,经过咒语和仪式可使所降的神显灵,包括桌神、月姑、八仙、篮神(是一个女神)等。“听香”是古代流传台湾地区的中秋习俗,是由妇女在家中供奉的神像前焚香祷告,表明心中所想卜测的事(如感情、财富等),在请示了出门以后应行的方向后,就拈香出门,凡是在路上所听到的一切谈话、歌唱等,均可以就此卜测所问的事,然后以杯茭问神答案是否如此,如答不是,则继续前行,直到获得神明的指示的答案为止;未婚的少女也有在中秋夜偷别人菜园中的蔬菜或葱的习俗,若是成功就表示她将得到美好的爱情。

  海南省

  1、拜会月娘。

  在海南过中秋,除了赏月、吃月饼以外,尤以拜月娘,会嫦娥的风俗最为盛行。每当中秋这天,一家人早早吃过团圆饭后,小孩子们纷纷拿起各式各样的盆子,争先恐后的来到房前屋后的香蕉树下,透过光影斑驳的月痕,等待水面折射出的“嫦娥”出现。

  在拥有诸多美丽沙滩的三亚,人们每到中秋时节都会到沙滩上用一柱柱香围成一个个小圈子,并点燃香烛,用月饼、水果等可口的美食拜月祭神,祈求出入平安、吉祥如意。

  2、抢花灯。

  花灯,也是中秋节灯笼的一种,不过海南的花灯并不单纯是中秋节的一种装饰物。在许多村镇,人们在中秋节这天晚上各自拿一盏制作好的花灯,灯的正面印有吉利的词句或思古幽情的人物风景画。

  拿灯的人排成长龙,队伍中间会有一些村里的青壮男子敲锣打鼓。由一个“灯主”领着队伍沿村游行,这“送灯”。整个队伍最后来到村里的庙堂门前,将灯挂在庙里庙外。待灯挂好后,“灯主”一声号令,任何人都可以上前去抢自己中意的花灯。

  3、月夜笙歌。

  中秋明月,这或许是青年男女一年中最高兴的时刻,除了吃团圆月饼,年轻人往往月夜相会,对歌、谈情说爱,其中最为有名的,还是当属海南儋州的调声节。海南儋州的中秋节也叫民歌节,每年中和镇北门江畔都会有几千甚至几万人集中对歌,五颜六色的节日服装和优美的歌声充斥着整个儋州,场面煞是热闹。

  儋州中秋民间歌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儋州山歌、“调声”对歌赛和“赏月”等项目。对歌比赛不受时间限制,以“唱倒”对方为止。赛歌活动一般为下午三点到六点,到了晚上又是一番风情,男女歌手一起对唱情歌,抒发男女之间的永恒爱情。

  4、水上浮针。

  水上浮针是海南琼北地区在中秋之夜特有的习俗。女孩子们在这天一般都要在母亲的指导下通过浮针的方式算命,并祈求嫦娥姐姐赐予智慧和灵巧的双手。据说,这种有趣的算命方式,只有在中秋节这天才是最显灵的,并且只对女孩子生效。

  中秋月夜,吃完月饼,聊完月话,差不多到12点月亮最圆之时,母亲们就会端上一碗水,拿上几根针,带领女孩子们一起表演十分神奇的水上浮针。在水上放上一张薄纸,再把针轻轻搭在纸面,若纸张浸透下沉而针还浮在水面,说明这个女孩心灵手巧,能收到月娘赐予的好运。

  5、天灯祈福。

  在琼海、文昌等海南东部的是著名的侨乡地区。每年中秋,仍留在海南本土的人就格外怀念海外亲人,人们就会通过放天灯祈福的方式来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天灯的主要做法是用竹篾和白纸事先糊出一个水桶般大小的外形酷似灯笼但其实是一个小型天灯,然后再将这些天灯用绳子垂直连接成一条“火龙”,将其挂于高处。每当月上枝头,夜空晴朗的时候,村里的人们将天灯从各个角落升起,明晃晃的好似在与星月争辉。

  6、月饼祭祀。

  说到中秋,当然不得不提到月饼。海南的中秋节,月饼不仅仅是人们的`美食,更是祭祀祖先神灵的祭品,渔民们会在这样的中秋月圆之夜,自然的点燃香烛,拜月祭神,祈求出入平安,吉祥如意;那些未嫁的姑娘在祭祀拜月的时候,往往还未自己祈祷早日嫁上如意郎君。

  在海南,琼式月饼可谓老海南人的节日最爱,是每年中秋节必不可少的特色食品。月饼层次分明,色泽金黄,皮与馅的搭配合理,符合海南人低糖、低脂的饮食习惯,“拿不腻手、吃不甜喉”,馅多为五仁火腿、椰蓉、蛋黄莲蓉等。

  蒙古族

  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

  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广西侗族

  广西侗族有“行月”的习俗。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光,行至临近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

  云南德昂族

  云南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云南彝族

  云南彝族过中秋的传统习俗是“跳月”。入夜,该族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开阔地,一个个束腰披纱的姑娘们和头缠布带的小伙子们以及老头、老太太、小娃子们都激情地载歌载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得为之动情动容,越发显得妩媚皎洁。

  仡佬族

  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

  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习俗2

  1、吃团圆饭

  老广州人的中秋从“吃团圆饭”开始。这一天,所有在外的家人都尽量赶回来,已经分家单过的成年儿子也要和妻儿一同回到父母家,在月亮初升之时,合坐共吃团圆饭,以示“月光团圆”。所吃菜式除了年节当令的蔬菜、肉类之外,还必有一道“圆蹄”——即是用发菜、冬菇之类的作料焖烧猪蹄,也是取个团圆的好意头。

  2、树中秋

  旧时的广州,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笼。到了夜里,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用绳系在竹竿上,挂到房屋的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以此庆贺中秋,羊城人也叫“竖中秋”,又叫“树中秋”。谁家的灯笼挂得越高就越吉利,以往老人家都会给小孙子送灯笼,还要加上一支七星旗,希望子孙聪明伶俐,快高长大。

  3、耍禄仔

  “耍禄仔”是过去中秋节十分流行的儿童游戏,以柚子壳刻通花,中可悬灯,儿童提着成群结队游乐,或提着各种动物、瓜果形状的'灯色,沿街踏歌而行,一边唱着“耍禄歌”、“耍禄仔,耍禄儿,点明灯。识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读书为第一,莫谓文章无用处,古云一字值千金,自有书中出贵人……”儿童们在尽情游乐之后散去,各自回家吃月饼果品之类。

  4、拜月光

  在以广州为中心的广府地区,中秋节俗称“月光诞”。中秋节当晚,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后,必须摆上各式果品进行“拜月光”的仪式。有天台的人家在天台,没天台的人家在家门前,摆开供桌,焚香礼拜,贡品除月饼外还有柚子、柿子、香蕉、杨桃、油甘子、芋头等。

  5、炒田螺

  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关于中秋食田螺,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且此时最肥美。中秋当晚一家人聚在一起,拿着田螺,对月一举,再送到嘴边一啜,就是“对月啜螺肉,越啜眼越明”。

  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习俗3

  团圆

  中秋之日家家团聚,妇女一般在中秋节中午回娘家,晚上回婆家,团团圆圆。故中秋又称“团圆节”。

  食俗

  除月饼外,餐桌上常有牛肉炒茭瓜、芋头炖牛肉、鸭子、菱藕等。农村有食芋头者,将剥芋头皮称为剥鬼皮,寓意辟邪消灾。此习俗在南中国地区广泛流行。

  拜月

  旧时,长沙有拜月习俗。不过遵从“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俗规。拜月时,陈瓜果等食物于庭院,祈拜月亮。未婚少女则摆鲜果拜月,祈获佳偶。

  提节

  俗谚云、“八月桂花香,家家接姑娘”,娘家中秋将已嫁姑娘接回家过节,午后归家,出嫁女向娘家馈赠月饼、菱藕等物。亲友间亦互馈月饼、瓜果,俗呼提节。

  偷南瓜送子

  中秋之夜,乡土长沙亦流行“偷南瓜送子”,即将所偷南瓜放在久婚不育夫妇床上,而南瓜瓜内多子,俗信以为可使生子。有的.还说吃偷来的南瓜“可治腰痛”。一些人家故意摆出南瓜让小孩来偷,还摆上油灯,以点缀瓜棚豆架之下节日气氛。

  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习俗4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挂花灯

  打灯笼、逛花街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但在香港每到中秋节小朋友们都会拿着自制的灯笼聚集在一起。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习俗5

  一、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二、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

  三、分享、馈送“团圆饼”

  中秋节令食品是月饼,月饼在民间称为“团圆饼”。中秋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为了加强家族、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互相馈赠礼物,月饼就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信物与吉祥的象征。

  月饼的形制在宋代可能就有了,苏东坡曾有诗赞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但从文献记载看,当时的节物重在赏新,如尝石榴、枣、栗、桔、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还没有将月饼作为重要的节令食品。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

  四、家人团聚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

  因为家族生活的关系,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从而较早形成了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家庭成员的团聚成为家族生活中的大事,民俗节日就为民众的定期会聚提供了时机。在传统年节中都不同程度地满足着人们团圆的要求,如除夕的“团年”、重阳的聚饮等。中秋为花好月圆之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视为特别的“团圆节”。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前述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是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

  五、祭月拜月,庆祝丰收

  唐宋时期的中秋是一般的社交娱乐性节日,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赏月、玩月。明清时期节日性质发生变化,人们同样赏月,但似乎更关注月神的神性意义,以及现实社会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与经济关系。中秋是丰收的时节,人们利用中秋节俗表达人们对丰收的庆祝。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献祭,更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

  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习俗6

  降神活动也是中秋夜一个神秘有趣的活动。据说,一到中秋,诸神也都出游赏月。因此,这一天,人们只要通过特殊的降神仪式或咒语,就可以使神袛显灵。于是人们往往在这一天搞降神活动,主要有关戏童、请篮姑等等活动。

  关戏童即由12个少年捧着香火,到水田里拔来一株水稻带回晒谷场。大家围着唱、“关呀关,关戏神,戏神雅雅来显身……神来演老爹,神来演老爷。老爷老爹去底处,老爷老爹来显身。”这样反复唱上二十来分钟,就会有一少年像青蛙一样跳出来,手舞足蹈地唱“关蛤婆”。唱一阵后,要往此人脸上喷水,方可复原。而请篮姑是妇女们的游戏,在一间黑暗的屋子里,用一件女人穿的.衣服披在竹篮四周,然后在篮子里放一个椰子壳,这就是篮姑了。降神时,两个人面对面地盘坐在地上,用手托住竹篮,前面放一张矮凳,其他人则唱“篮饭姑,篮饭神,盘山过岭去抽藤。抽藤缚篮饭,篮饭老老好诓神。”如果有神,那么这篮就能以叩头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此外,潮汕地区的中秋节,还有“游月娘”、“落阿姑”等习俗。现在,有些习俗已被淘汰,有些习俗也没旧时那么盛行,但设案赏月,把酒问月,遥祝远方亲人,共庆美好生活等习俗仍然流行。

  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习俗7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怀乡思亲的特殊日子。大同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秋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大同人的中秋节十分隆重,各种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其中最主要的习俗就是供月、拜月、赏月、吃月饼了。他说,过去,每年一进农历八月,大街小巷的面铺便支起了“月饼烤炉”,市民们则拿着白面、麻油、糖去打月饼。这种月饼与其他地方的月饼不同,是将麻油熬热,糖化开,然后与白面和起来,烤制而成。月饼里没馅,所以称混糖月饼,通常以“三油三糖”为上品,即10斤面内要放3斤油、3斤糖。这种月饼的特点是香、甜、酥、软,放到坛子里盖住盖,可以保存到过年。此外,提浆套饼也是中秋节的应时糕点。这种月饼是将几个月饼套在一起,下面大,往上越来越小,最上端置有寿桃,形状如同宝塔,十分惹人喜爱。但这种月饼通常只是有钱人家买来尝一尝,或做探亲访友之品。

  除了月饼,还有瓜果。在瓜果方面,则以西瓜为主要果品。姚斌说,旧时,一到八月初,大南街便搭起了席棚,各种瓜果开始上市,每天采购的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其中以西瓜为最多。《大同县志》还有记载,“月饼西瓜之盛,甲于通省”,“每日四面大街堆如堵墙”。

  到了八月十五这天,早上,大同人通常吃粉汤、大饼,饭后开始焚香供祖宗。过去,大同人一天只吃两顿饭,到下午吃饭时,饭菜品种仅次于过年,通常都是三碗四盘,主食吃饺子。吃完饭后,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供月的供品了。人们在院子里摆上八仙桌,挂上云幔,摆上屏风,插上“兔儿爷”,中间还要放“月儿爷”。而且,“月儿爷”的重量只增不减,如去年是一斤的“月儿爷”,今年的`“月儿爷”便不能低于一斤。此外,还要摆上各种果品,其中以西瓜为主,而且还要把西瓜剜成花牙元宝、花篮等形状,俗称“剜月”。

  等到月亮出来,照到供桌上时,便开始焚香拜月了。一家人虔诚祭拜,对着月亮许下自己的心愿。完毕,拿回月饼、瓜果,并将“月儿爷”切开,但“月儿爷”切双不切单,并且只能分给同姓人,不能分给外姓人。之后,一家人在月色皎皎的庭院里,边品尝边赏月。

  除了八月十五供月之外,八月十六早晨太阳出来后,大同人还要供日。祭拜仪式如昨,然后全家人分食“日光饼”。而且这一天,大同人还要宴请女婿,女婿拜丈人时要带礼品,不能空手。

  过去,为迎接中秋节,大同人整整要热闹上半个月。他说,中秋节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蕴涵着“团圆”、“和谐”的深厚内涵,我们应重视我们的传统节日,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习俗8

  大家都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但我们台州人却把过中秋定在了八月十六这一天。在介绍台州人过中秋节的各种习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为什么台州人过中秋要比别的地方晚一天。

  八月十六过中秋的四个传说

  关于台州八月十六过中秋的来历,传说有很多。

  一说临海秦鸣雷,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54年)高中状元。他对父母极为孝顺,每逢节日,总是精心备办佳肴美食。可是母亲信佛,初一、十五戒荤吃素,中秋正值十五,秦状元不忍让母亲空度佳节,特将中秋推迟一天;二说元末方国珍起事,在台州称帝。方母周氏笃信佛教,初一、十五须茹素,方国珍为了让母亲能和家人一起享受节日的口福,就改了中秋的日期;三说当年抗倭形势吃紧,戚继光率军于中秋之夜扫荡倭寇,大获全胜。次日夜,军民同庆抗倭胜利,并补过中秋佳节,后来为了纪念这一事件,相沿成俗;四说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元朝官兵搜查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没想到由于路途遥远,信使走到台州,来不及当夜行动,只好等到八月十六。当朱元璋将八月十五起义日定为中秋节,台州的中秋节索性也按起义日定为八月十六。

  民俗专家认为与民间崇佛有关

  不过,研究台州民俗的专家戴相尚告诉记者,无论是哪一种传说,都不能作为台州中秋节日期为八月十六的依据。原因很简单,民俗具有“集体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任何一种民俗的形成,都不是一年两年或十年二十年就能形成并普及的。所有与节日有关的故事和传说,都是在节日形成以后附上的。

  那么,八月十六中秋节是怎样形成的'呢?戴相尚认为,台州的八月十六过中秋与民间崇佛有关系。通过史料的研究,在台州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初一、十五不过节,因为民众信佛,根据留下的佛教教义,老百姓在那天需要上香、吃素、擦洗供桌等。戴相尚将台州所有节日对比研究后发现,老百姓在各个节日中,不觉间避开初一、十五,如我们的元宵节、中元节(七月半)等也都不在十五那天过。

  记者也查到一些资料,如《温岭县志》里说“民间以十六月亮较十五为圆;另一说初一、十五为鬼日,故以十六为节日”;清光绪《黄岩县志》还说是因为三、六、九是逢集的日子,便于购备物品,才把中秋改为八月十六;《临海县志卷之七》里引用《台州府志参》说“中秋台俗独重十六,玩月斟酒,亲朋互相馈饴”。

  台州特色的中秋习俗

  中秋佳节,最重要的民俗就是赏月和吃月饼了,这个习俗每个地方都差不多,在台州,还有一些和中秋有关的地方特色习俗。

  在古台州府城,又称月饼为“糖霜饼”,清人陈延烈有《八月十六吃糖霜饼》一诗、“秋风满径井梧空,此日烹茶兴不穷。饼样团圆同皓月,吃余虫语杂墙东。”

  在临海农村长大的市民彭先生告诉记者,小时候很难吃到月饼,好多孩子就在月光下一排坐好,不说话,等着大人分月饼,每人半个或者一个,边吃边看月亮。

  而在温岭,到中秋那天,太平、新河等老市镇的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一些富裕人家在装点一新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和子女团圆,共同赏月叙谈。

  台州部分地方的风俗是男不拜月,所以点香拜月悄悄许愿均为女性的事;儿童少年,则在月下猜月亮之谜、踏月影嬉戏,或听大人们讲述“奔月”、“游月宫”等迷人的故事。

  台州过中秋,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回丈母娘家(俗称送老丈人)。中秋节前后,一般选在中秋前,出嫁的女儿携同丈夫和子女,临海的女婿带着月饼、猪蹄等回到娘家;温岭的女婿携月饼、家鸭拜访岳父母家,温岭有“带带小囡,八月十六好吃鸭”的民谣,娘家按例要做一餐好饭菜招待女儿女婿。因此,中秋节也可视为“台州女儿节”。

  除此之外,食鸭煨芋头也是台州特殊的中秋习俗。温岭俗语、“八月十六一肚哽,新鸭老鸭芋头梗。”将鸭与芋头煨嫩香美可口,是此节日食物,家家必有。临海的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惯,而且吃的时间必须放在中秋节那天中午。

  另外,临海旧时有在八月十六吃“糕糯”的习俗。糕糯,用热水调糯米粉成松软的状态,再将它放在蒸笼里,一层粉一层红糖,再加一层粉一层红糖,直加到蒸笼格满,再用菜刀划成数十块,然后蒸吃。蒸熟后的糕糯,松软香甜,是临海的风味小吃。

  现如今,台州的一些中秋传统习俗,已经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但是中秋的文化内涵始终如一,依然代表着我们台州人崇尚团圆、和谐、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习俗9

  请月姑

  古时中秋之夜,宁波民间有拜月、祭月的习俗,也叫“女儿会”。明月东升之时,年轻女子在明堂设几案祭月,将祭品放在供桌上,祭品均为素色,家家户户露天设香案,上面摆放月饼及时令水果。供桌上尚需放清水一碗,祭毕,用水洗眼,据说能净眼明目,俗称“求甘露”。

  “请月姑”当初仅为小女孩的游戏。月亮为太阴,而男子属阳,故有男子不拜或后拜之俗。男人们相约亲朋好友,品香茶喝美酒,吟诗作赋,走月看月猜月,摸秋送秋骂秋,填词唱曲,尽兴而眠。

  龙舟竞渡

  中秋赛龙舟为宁波水乡的民间习俗,嘉靖《宁波府志》云、“中秋各乡祠庙为会祀神,作龙舟竞渡,谓之报赛。”所谓“报赛”,即谢月神。赛龙舟主要在江东张斌桥东的'塘河中举行,鄞县东钱湖的龙舟最负盛名。舟上扎彩龙,遍插旗幡,锣鼓声与岸上观看的人群呼喊声不绝于耳,场面极为热烈,竞渡直至天亮。

  放船灯

  用对剖如钵的西瓜皮,或削竹铲木制作船灯,上饰彩纸,绫绢、鲜花和小锦帆,内燃多支红烛,中秋夕泛放于甬江之中,随流缓缓漂去。每家出数十盏,往往聚至数千上万盏,载沉载浮,火光闪烁,如点点繁星,蔚为壮观。此风俗起自南宋乾道、淳熙年间,即孝宗时代,《乾淳岁时记》载、“中秋夕浙江(钱塘江)放羊皮小木灯,名为‘一点红’,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星辰。”其后不久,远近仿效,宁波甬江遂有此俗。

  宁式月饼

  如今,新口味月饼层出不穷,但素面朝天的宁式月饼仍拥有不少忠实的拥趸。

  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甜的如玫瑰、枣泥、芝麻、白糖,咸的如三鲜肉月饼、火腿月饼;从馅料讲,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饼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

  就馅料荤素而言、宁式素月饼有玉米蓉、芋艿蓉、栗子蓉、马蹄爽等外面不多见的馅料,而玫瑰、绿豆蓉这些经典素馅经过特殊配方与烘烤工艺,也具有了不一样的口感。而宁式荤月饼有火腿月饼、三鲜肉月饼。

  其中“苔条月饼”是宁波中秋美食中的经典,为“宁式月饼”的代表,名声在外。老字号升阳泰的传统宁式月饼,就曾带给几代宁波人美好的回忆。

  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习俗10

  赏月

  中秋节时值农历八月十五日,夜晚的月亮在一年中最为完美,时在三秋中间,故名“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此时气候宜人,人们心情愉悦地欣赏大自然之美,得到美的享受。宋元时期,新会民间拜月、赏月、吃月饼已成习俗。赏月的形式多样、门庭仰月、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而最有特色的要算“象山望月”了。新会县城会城的象山,是日当晚登山望月人头涌动,每当秋月初升,人们欢呼雀跃,兴奋不已,有的在八月十六日还会继续“追月”。“象山秋月”为旧新会八景之一,山上历代都修建秋月亭台,如延月亭等。原有“海月奇观亭”,相传最早为南宋庆元年间(1195至1200)方信孺所建。

  拜月

  中秋之夜,月上中天时,家家户户焚香拜月,以桌供月饼、糍糕、水果、芋仔等,人们对大自然崇拜,祷告美好愿望,连小孩也来拜“月公公”。

  中秋的月最圆、最美,又称“团圆节”,祈望团圆美满是人们对生活、对事物追求的目标。外出的游人、分居两地的夫妻、分隔两岸的亲人,无不念家思亲,怀想故乡,盼望团圆。通过互相拜月寄情,祝愿幸福安康。旅外新会人吕颂韶先生的诗,充分表达了海外游子那种独特的感受、“月亮看我我看月亮,遥遥相对着一腔惆怅。月亮看我已两鬓含霜,我看月亮仍是儿时模样。我是月亮漂泊的游子,月亮是我长梦的故乡。”

  咏月

  群众性作词赋诗是新会传统,中秋咏月更添文化气氛。新会古代题咏秋月的诗句很多,其中流传较广的是明代许炯的《象山秋月》、“碧落云飞宿雾收,夜深携酒上丹邱。谁磨天上无尘镜,照破人间万顷秋。”此诗由今人陈福树书丹,做成诗碑镶嵌在象山公园西南边入口的崖壁上。

  借月抒怀是一种文化境界。十五的月亮总是圆的,但此时此刻各人的处境、心境不同,面对秋月产生的情感不同。唐代圭峰玉台高僧一行和尚的首席弟子黄云元禅师望着美丽的月亮,却悟出另一种境界、“好个玉台天上月,夜深圆待老僧看。分明照出须弥路,可惜人间烟树寒。”在高僧的眼里,月光也照出修行的.光明之路(须弥路),分明是佛的境界。

  月饼

  中秋节各地有许多特殊的饮食习惯,但吃月饼却是一种共同的风俗。关于吃月饼、送月饼的最早记载在唐代、唐僖宗中秋吃月饼,感觉味道好,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赐给正在聚集宴会的新进士们。月饼一般做成圆形,似浮月,但新会过去除此做法外,还有专供小孩的“猪乸饼”,做成母猪连带几个小猪的造型,用黑豆做成眼珠,穿上红头绳挂在颈上把玩。“猪仔饼”则装入竹篾织成的、漆上红绿色的微型小猪笼,也以红线吊着。这些特别的月饼很受小孩们喜爱,要看足玩够才舍得吃掉。“文革”前还有棋子饼,似一只只古老的大棋子,就如今天的迷你月饼。老人说,这些产品民国时已有。过去月饼包装多印有嫦娥奔月的图画,时下包装更趋多元化,但往往少了“月”的主题。

  应节

  除赏月、咏月、吃月饼外,中秋的节日气息浓厚,城内各商家提早就搞动商业热闹气氛。据老一辈回忆,建国前会城卖月饼的店铺门前设放上发条活动的故事人物玩偶,吸引儿童和大人观看。各家各户也应节蒸芋头糍、松糕糍,煲芋头,焗芋仔,阖家团圆聚餐,大户人家还操办筵席。清道光《新会县志》记、“饮月下,谓之‘饾中秋’。”饾即饾饤,指供陈设的食品。在月下畅饮,陈设丰富多样的食品菜肴,以庆祝中秋佳节。还有吮田螺的习惯,都说是“八月十五吃田螺眼明”,以紫苏炒,或作煲田螺,此时螺尾不带小螺,最为好吃。吃芋头、芋仔具有新会特色,芋适时应节,吃来感觉很粉、很香。明万历《新会县志》记、“中秋具芋馔赏月。”会城旧时流传一个笑话,有户富人中秋宴客,穷老师进门后先吃芋仔、柚子,觉得好吃就多吃;后递进上好的月饼,老师肚子又装了很多,到宴会时,眼见满桌佳肴却撑不下了。中秋节也是儿童的快乐日子,清康熙《新会县志》记、“中秋赏月,儿童设糖塔、糖鸡、蹲鸱为供,取瓦砾砌塔,实薪焚之,谓之烧梵塔。”

  近年的中秋节只见月饼购销火爆,又多了“彩信月饼”、“电子月饼”,月饼成为中秋的唯一标志,民俗文化却被掩盖了、淡化了,中秋节有简单化为“月饼节”的危险趋向,因此,需要发掘弘扬中秋传统文化,创造更多形式新颖的庆祝活动,体现社会的和谐,如举办以“月”为主题的书画展、音乐会、综合文艺晚会、灯会,召开茶话会、座谈会,讨论中秋与饮食文化,开展中秋民俗文化研究,月饼敬老等等,像鲤鱼灯那样,凝聚地方特色。此外,中秋的传统文化还启示我们要做好环境保护,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欣赏感受秋月之美,须要有蓝天碧水;如污染造成恶劣天气,将难以再见“海上生明月”、“彩云追月”的美丽景象,也不再有八月十五的“良宵”。

  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习俗11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中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团圆节。中秋节是一个欢乐又喜庆的节日,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节日。

  中秋是个古老的节日,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每年中秋晚餐后,我们一家人都会带一些月饼、柿子等食物,到我们房子顶楼去赏月,一家人边吃边聊,好不开心!月亮时而像一位害羞的少女,时而又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把脸露出来偷看我们过节呢!真好玩!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种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种类很多,有豆沙、蛋黄、五仁、冰糖、芝麻以及火腿月饼等。我最喜欢吃蛋黄月饼,它皮薄馅多、口味香甜、绵软带酥,很合我的味口。不过奶奶说月饼不能一下子吃太多,容易积食,所以喜欢吃月饼的小朋友们要注意。

  中秋节有的地区还有看花灯、猜灯谜的习俗,我们福州也有。今年的中秋节,爸爸妈妈带着我去三坊七巷看花灯,花灯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它的形状有圆形、正方形、圆柱形、多角形等。我还跟着爸爸一起去猜灯谜,可别看我小,我居然也猜对了两个,哈哈,我太开心了!

  开心的中秋节就这样过去了,真希望明年的中秋节快点到来。

  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习俗12

  福建厦门是一座富有风情又现代化的城市而厦门中秋习俗也是厦门的代表性文化之一,据悉,厦门中秋习俗有博饼之说,每年中秋节前后都奉行厦门中秋习俗博饼。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在这一天能够一家团聚,坐在一起吃月饼、赏月、参与厦门中秋习俗活动。今天,我们就带您走进中国东南沿海城市——福建厦门,去了解那里特有的厦门中秋习俗——博饼。

  在中秋前后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走在厦门的大街小巷您都能听到这骰子与瓷器碰撞发出的欢闹的脆响。博饼,是厦门人几百年传承下来的`中秋游戏活动,简单说来就是人们通过掷骰子一决高下,赢得不同大小的月饼。

  说到博饼的起源,今年76岁高龄的闽南文化学术研究会名誉会长彭一万认为,厦门中秋习俗博饼活动的出现跟民族英雄郑成功有一定的关系。

  经彭老研究发现,在南宋时江南一带就有一种叫做状元筹的游戏在江南一带颇为盛行,状元筹用竹签和骰子做工具,按科举等级设奖品。而1659年郑成功军队从江浙一带撤回福建时,士兵们就把状元筹带了回来,进而有了博饼。

  身在厦门到中秋节时定会举行厦门中秋习俗博饼,许多外地人也会参加厦门中秋习俗活动。

  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习俗13

  中秋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节习俗

  1、赏月

  中秋节即农历的八月十五。这一天正值秋分前后,昼夜一样长,加之秋高气爽,故中秋之夜的月亮最圆最亮,人们很自然地形成了中秋赏月的习惯。由于中秋正值秋收的'黄金季节,明亮的圆月又象征团圆,人们便赋予它吉祥、美好的含义,合家团圆,饮酒赏月,吟诗作画,共度佳节。

  2、吃月饼

  中秋节,人们赏月的同时,还要吃月饼。月饼象征着合家团聚和欢乐,所以,月饼也被称作“团圆饼”。其形取月之圆,其馅尽味之美,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3、回家团圆

  中秋佳节,月亮圆,自古“团圆”是中秋节无法逃避的话题。在外游子们魂牵梦绕的是家乡和父母;在家的父母们想念的是在外打拼的子女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愿天下在这时和谐团圆永安宁

  4、聚会

  在中国大小节日都少不了聚会,中秋节也不例外,中秋团圆的节日,聚会大多是亲戚朋友,图的就是个团圆。

  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习俗14

  桂花酒

  习俗十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著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

  祭月

  习俗三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习俗15

  一、偷菜求郎

  在台湾,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妆饰美丽的女子踏着月色,到别人菜圃中偷摘大葱及蔬菜,偷摘到之后便预示她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台湾有“偷着葱,嫁好夫;偷着菜,嫁好婿”之谚语。

  二、抛帕招亲

  福建省有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是夜,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欢庆歌舞之后,姑娘们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

  如有观众接到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还手帕时,若受“嫦娥”喜欢,则可以戒指相赠。此后,双方可以交友往来,情投者便喜结良缘。

  三、苗族的跳月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团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

  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

  苗族人为了表达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像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白头之好。

  中秋夜,不少地方还盛行着求子之俗。这是古代生育崇拜的体现。这是因为月属阴、属女性神,同时又有追求爱情的活动,故求子之俗流传于中秋节俗中。

  四、广西侗族“赛歌求婚”

  中秋之夜,侗族小伙子身着节日盛装,手持芦笙,成群结队踏着月光,吹奏着美妙的乐曲,跳着欢快的舞步从四面八方涌向赛歌场地,一人领歌领舞,众人相伴相合。观众如云,乐声震耳。能歌善舞的`小伙子很快就被漂亮的姑娘引到一边,两人对唱对舞。当一双双青年男女舞向山间小路后,赛歌场上的人也越来越少,单独离开的青年男女只有等待月老来年再抛红线。

  五、江苏“借月幽会”

  苏南人认为,男女恋人如果能在月老眼底下幽会,互相倾吐衷肠,爱情就会纯洁美好。中秋之夜,青年男女会穿上漂亮的衣服,邀心上人踏月漫步,卿卿我我直到天明。

  六、云南西双版纳“中秋拜月”

  傣族青年男女在“泼水节”寻到意中人后,“中秋节”双双行个“拜月礼”,以求婚姻美满。这天小伙子打猎,姑娘捕鱼。晚上全家人围坐竹楼平台之上,把猎物做的菜肴摆在餐桌上,餐桌四个角上各摆一个糯米圆饼,象征四海升平。长辈点燃冷香,小伙子对空鸣放火枪,情侣开始跪拜月神,然后围坐饮酒赏月至天明。

  七、云南大理“漂烛求偶”

  白族未婚青年男女在中秋之夜,一人一桨从四面八方将小船划向剑湖湖心,交错停泊后找人对歌,男女相互试探。小伙子发现意中人后,就把事先备好的烛灯点燃,放在水面上,向姑娘的小船推去,如果姑娘看不中小伙子,便撩水将烛灯浇灭;如果姑娘有意,就会捞起烛灯捧在手中,含笑摇晃。小伙子便跳上姑娘的船头,两人共泛一舟。面对面坐在船的两端,一边划桨一边对唱“搭桥”调,向对方通报姓名、年龄、志向,以相互了解。

  八、贵州“众星捧月”

  贵州多云雨,中秋之夜也常常见不到月亮。一些农村的青年男女用木板做一个月亮,由一名身材伟岸的小伙子举着,其余青年手举火把,围着“月亮”载歌载舞,如同点点繁星捧着月亮。青年男女在“月亮”照耀下寻找意中人。

  九、四川“风筝联姻”

  过去川北有一种习俗,中秋之夜,青年男女各自在月光下放风筝。如果一对男女的风筝绞在一起,会被认为是月老“仙示”、二人今生有缘。

  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习俗16

  1、烙月饼

  天津人以往每家每户都有月饼模子,家庭主妇自制月饼叫做“家常烙”,制作方法和蒸饼儿一样,但用饼铛烙制,这个习俗如今在静海县部分村落依然存在。好胜的家族往往订制讲究果馅用来自制“家常烙”月饼,在节前一两日送给近邻和至亲好友,以显示主妇的才干和家族的情谊。

  2、穿兔鞋

  天津中秋服饰民俗,主要体现在童装上,旧时天津娃娃要穿兔鞋,戴兔帽。所谓兔鞋就是将童鞋的鞋帮缝制成兔子形状,绣上红色的兔子眼睛,缝缀两只长长的兔子耳朵。在夜晚赏月时,妈妈还要给婴幼儿戴上竖起两只长耳朵的兔帽,寓意驱邪祈福、健康长寿。

  3、供兔爷

  兔儿爷是京津地区百姓对传说中伴随月宫嫦蛾的玉兔儿之尊称,因相信兔儿爷能给人间带来祥和和安宁,故此,中秋佳节,除了赏月吃月饼外,还要买只兔儿爷供在屋里,增加节日气氛。旧时中秋,百姓还有买糖“兔儿爷”的习俗。其实供“兔儿爷”的`习俗最早源于北京,那时的“兔儿爷”大部分都是泥塑;流传至天津后,“兔儿爷”逐渐演变为糖制的。

  4、吃螃蟹

  八月中秋,螃蟹应节上市,在中秋节这天,天津人全家要在一起吃螃蟹。吃螃蟹在天津卫讲究“七尖八团”,在旧历七月,尖脐蟹满腔脂肪;到八月中秋,团脐蟹满黄顶盖肥,个大肉细,蟹味鲜美。天津有“螃蟹酒最可口”之俗谚,民间顺口溜流传至今、“一碟子酸沙藕,一碟子拌海带。一碟子小酥鱼,一碟子拌菠菜。一碟子炸蚂蚱,一碟子咸螃蟹。”

  5、拜月

  以前老天津旧民俗中秋之夜要举办祭拜月神仪式,旧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故此都是由妇女祭拜,孩子们可以参加。月圆之时在院中对着月亮摆上供桌,中央供太阴星君神祃,前面放上香炉,摆上鲜货、月饼等供品,由主妇点上香,率领家里的女人、孩子跪拜月神,祈求全家平安,然后将神祃烧掉。

  6、爬月

  观蟹爬、祈财运的习俗直到民国初期在天津民间还保留着。八月十五河蟹肥,中秋这天晚间,讲究生活情趣者,特别是商人,他们捉来鲜活的螃蟹,在蟹身上系上用油浸过的纸捻,点燃纸捻,来看螃蟹爬行的方向。若向门里,俗信接下来的日子会发大财;若朝外,则俗称“爬月”了,并非不吉利。

  7、猜灯谜

  在花好月圆之夜猜灯谜也是天津中秋特色之一。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习俗17

  1、韩国

  韩国在历史上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深,一直到日本殖民时期,都是中国的藩属国。在汉语中称呼“中国人”为“deigoren”,意思是从大国来的人,可见当时中国文化对韩国影响之深刻。

  中国的很多传统节日被韩国抢注了,像中国人过了几千年的端午节,现在成了韩国的了,连祖籍曲阜的孔圣人,韩国人都说是他们韩国的,这让很多中国人侧目。不过,从另一的角度说明了,韩国人对传统中国节日的热爱。

  在韩国,中秋节非常隆重(韩国人称为“秋夕”),这一天在外工作的人都要回家与父母团员,出现了返乡大潮,有点中国春运的味道。中秋节韩国放假2天,但是今天的中秋节赶上了周日,所以放假4天。在韩国中秋节也是祭祀的日子,在这一天的一大早,各家各户就会摆上很多的贡品还祭祀逝去的'祖先。

  松饼是韩国人中秋节必须吃的,就像中国的月饼。

  2、日本:

  在日本,农历八月十五被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的习俗,日语称为“月见”(つきみ)。在1000多年前中秋节传入日本,这一边赏月边举行宴会的习俗,在日本一直流传了下来。

  日本的中秋节氛围虽不及韩国这般浓,但是中秋这一天,人们是一定要吃江米团子(类似中国的月饼)来庆祝节日的。虽然,日本明治维新废除的中国的农历,但是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还是在日本保留了下来。

  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习俗18

  中秋习俗美食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喝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吃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团圆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外拖面煎至金黄,此又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目前市场上藕的品种主要有两种,即七孔藕与九孔藕。江浙一带较多栽培七孔藕,该品种质地优良,肉质细嫩,鲜脆甘甜,洁白无瑕。中医认为,藕经过煮熟以后,性由凉变温,对脾胃有益,有养胃滋阴,益血的.功效。

  吃田螺

  至于中秋食田螺,则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特别热衷于食之呢?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肉质特别肥美,因此是食田螺的最佳时节。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广东吃芋头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吃桂花鸭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杭州中秋的习俗

  杭州中秋节,亦为较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城市其内容主要有:一是从节前半月开始,举行大规模月饼展销活动,居民纷纷购买,相互送赠,以省港月饼为名贵;二是中秋之夜赏月活动,主要在全市各大公园或游乐场所,大部分居民均涌向各活动场所,或三五个青年人,或全家人一组烧烤、吃月饼赏月,小孩则时兴手提小灯笼玩耍,几乎通宵达旦。

  在乡村,村民们则是吃月饼、甜薯、芋子、豆糖之类,亦有年轻女子月下玩“浮针”,取一碗清水置于八仙桌上,拿新针轻放水面,观察针的浮沉情况,预测婚姻。杭州的中秋节还有烧斗香的习俗。

  杭州的莼菜鲈鱼烩之所以成为中秋家宴上的菜肴,不仅仅是因为这一时节的莼菜、鲈鱼好吃,更是因为晋代张翰借思乡的“莼菜、鲈鱼”,弃官返回故里的故事,使莼菜成为思乡的象征。

  莼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时令菜羹。莼菜又称马蹄草、水菜,是水生宿根生叶草植物。莼菜的根、茎、叶不仅碧绿清香、鲜嫩可口,而且营养丰富。莼菜在春、秋二季皆可摘取,但以秋莼为多为好。

  西湖月景:杭州中秋赏月有个自古闻名好去处——西湖。明代就有了中秋夜到西湖观赏月色、游玩娱乐的习俗。西湖十景中有三个是月景,即“平湖秋月”、“三潭映月”、“月岩望月”,可见西湖赏月习盛。

  钱塘江观潮:每年中秋时期,特别是农历八月十五,杭州、绍兴、余杭、海宁等钱塘江附近的人们,有到钱塘江下游观潮的习惯。

  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习俗19

  旧时,在潮州,八月十五中秋节,有许多有趣的活动。

  荡秋千

  当月亮(俗称"月娘")升上东天的时候,穿着节日盛装的少男少女便聚集到秋千前。秋千一般在空旷的草地上搭起,高达两层楼,有单双座秋千和十字秋千。按这里的风俗,女的不能荡秋千,只能观看。能大显身手的,就是小伙子。他们争着荡秋千,比赛谁荡得高,转得快。据说,月亮上有一位高举斧头的劈柴夫,日夜挥斧砍伐一棵宝树,谁能得到它谁就长生不老。于是,在欢声笑语中,秋千向月亮荡去,划出道道彩虹,飞旋出一个个花环。荡得最高、转得最快的秋千上的小伙子,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汉,往往会获得姑娘的爱情。等到来年元宵节,有的己双双上街观灯,成了恩爱的小夫妻。

  游月娘

  天真无邪的童男童女们,从牙牙学语的时候,就缠着奶奶讲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们金色的梦。到了中秋节,大人们就用竹子劈成竹蔑,扎成了脚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边纸糊成一轮满月。中秋夜,孩子们就在"月娘"肚子里点上蜡烛,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游在朦朦胧胧的深巷中,老远看去好像是月娘落下凡间。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拜月娘。

  这天晚饭后,妇女们沐浴换新衣,忙着在能望见月娘的天井、门楼、厅前摆起桌子,铺上绣满祥禽瑞兽和富贵花卉的.桌裙,把洗干净的水果、云片糕、月饼摆上去,用红纸剪成各式各样吉祥物,一一贴在糕饼、水果上面。一切办妥之后,就点上红蜡烛,焚上高香,开始恭候月娘升上东天。

  在潮州,入秋之后各种各样的水果已成熟,竞相上市,各种水果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潮州人还喜欢把意溪樵饼当做拜月的供品。除了水果、糕饼外,供品还必须有蒸熟的芋头。

  除了拜月娘,有的农村还要烧瓦塔、燃烟堆。早晨,孩子们起床之后,到处拾瓦片、砖头,然后,抬着、挑着、抱着送到长辈指定的晒谷场上集中,由富有经验的大人把这些瓦片、砖头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余,塔围一人不能合抱,下面还留出塔门,只是上面没有造塔刹。然后,把各家各户送来的稻草、劈柴、青金树叶填进塔里。月上东天,当村里妇女们在案前对月祷祝、火化元宝时,一个长辈就在塔门点起了火,慢慢地,塔顶踏出了一串串火舌。为了助燃和增加色彩,人们不时地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里撒食盐,爆发出一阵劈里啪啦的响声。不一会,火舌变成了火龙直冲霄汉,映红了半个天边。孩子们绕着火塔又唱又跳,大人们喝茶吃糕饼,谈古论今,直到瓦塔烧成了通体透明闪闪发光的金塔。至于燃烟堆,就是各家各户把稻草、木柴,分别在村里几个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待拜月结束时,也像烧瓦塔一样,把柴草堆点燃。

  中秋之夜,用意溪樵饼、芋头拜月娘,烧瓦塔,燃烟堆,都是这里古老的传统活动。据说,这些传统活动,要追溯到元代。那时,潮州人把元兵称做元番或胡人,元兵攻进潮州城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实行联户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只准养胖不准养瘦。还规定这三家人晚上不得关门,任由元兵决定上哪家睡觉,最不能容忍的是谁家娶媳妇,新娘头天晚上只准与元兵同房睡觉。百姓受尽欺凌忍无可忍,就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拜月娘的供桌上都多了一盘樵饼和一个蒸熟的芋头。

  原来,这是起义者事先安排好的。樵饼底下垫着一小张四四方方的白纸,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渍出来,其实上面写了个"杀"字。起义者暗中约定,拜完月娘,请元兵吃樵饼时,一见"杀"字,男女老少一齐端起烛台、香炉、棍棒、菜刀痛杀元兵。结果一夜之间,十恶不赦的元兵全被斩尽杀绝。因为农村村落分散,为了便于统一行动,只好以烧瓦塔、燃烟堆为行动信号。芋头取"芋"字与潮州话的"胡"字谐音,拜芋头是鼓舞百姓树立砍下胡人头颅打败元兵的信心。直到现在,人们在中秋节还要拜樵饼、芋头。

  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习俗20

  各地皆吃月饼

  安徽各地中秋皆吃月饼,且几乎都在晚上祭过月神之后吃,唯独休宁人例外,一般在早上吃。天长人在敬月之后,分食月饼,如有人在外,即留一份或寄去。涡阳人在焚香祭月之后分赏月饼和毛豆。

  江淮地区:赏月祭月

  江淮赏月之俗一般是先祭月再赏月。祭月又称拜月。将香案供桌大多摆放在庭院中,或设在院内篱笆旁、天井边。供桌上摆放的祭品有多有少,但一般都有月饼和水果,如石榴、柿子、梨、苹果、鲜藕、板栗、枣子之类。所放水果的多少,因地理环境、生产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别。

  除月饼和水果之外,有些地方还加有特殊的贡品,如休宁,歙县城乡摆上一个大南瓜;长丰放一个大馍;六安供茶水;蒙城供焦馍;天长供鸡头苞、毛豆荚,并有月宫嫦娥象等。

  祭月时,固镇、五河是月出鸣炮敬祭;巢湖市是月出鸣炮染香拜月;休宁蒙城是然组焚香叩拜;屯溪是点上红烛,全家跪拜。六安,铜陵、寿县、凤台、长丰等则为焚香拜月。

  祭过月神,才真正开始赏月。人们一边欣赏似镜的明月,一边品尝祭品,涡阳,六安、铜陵、冬至、休宁、屯溪、巢湖、天长、合肥等皆如是。屯溪人在全家赏月时往往围坐一处,一面吃月饼、水果等,一面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等到月过中天,才回屋就寝。

  徽州地区:舞草龙

  在徽州等地皆有中秋玩草龙习俗。草龙是有稻草扎成的龙。黟县又称“舞草龙”即用稻草扎成龙头,又以稻草捆成一束一束,连成龙身,再以一段由粗到细稻草束作龙尾,每段之间用绳系着,每人手擎一段,配以锣鼓,上下滚动,欢度中秋。

  休宁则称“舞香龙”,其用稻草扎成,周身插香,长短依舞龙的人数而定,每隔七八尺支木棍一根,龙身上插满点燃的'篾香。香龙循街道行进舞动,后随各式花灯,锣鼓,鞭炮相伴。香龙所到之处,各户均插一炷香并放鞭炮,表示欢迎助兴。到午夜香熄,送龙下水(将龙身投入河中),意为象征丰收。

  屯溪则在龙头上悬挂着一盏红灯,龙身插以“篾香”,舞龙者多为村中儿童,舞到人家门口,嘴里要唱出一段吉祥如意的言辞,如“香龙到你家舞一舞,来年讨个好媳妇”之类,以博得人家的欢心与款待。

  皖北地区:火把节

  在皖北的阜阳地区,当地百姓庆中秋除了有吃月饼等习俗外,最具特色的民俗就是火把节。提起火把节的由来,不能不提到600多年前的元末农民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因为刘福通就是安徽阜阳人,他在这里发动的农民起义给当地留下了一段佳话,也留下了一个节日民俗。

  每至中秋节晚上,小朋友模仿红巾军,用麦秸、稻草扎成三四尺长的把子,内实麦草,到野外点燃,摇来摇去,似为信号,本地习称“撂火把”。这一习俗至今久而不衰。

【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习俗】相关文章:

关于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06-18

广东各地冬至的习俗12-22

广东各地冬至习俗12-23

世界各地奇怪喝茶习俗07-24

世界各地的饮茶文化和习俗06-14

外国风俗礼仪及习俗禁忌03-18

中国各地特色美食小吃介绍02-16

冬至扫墓习俗12-22

菲律宾婚礼习俗03-12

印度的商务习俗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