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点:胃肠道给药
胃肠道外给药是把药物直接注入血流(常用静脉注射法)能保证所给药物全部进入体循环。如果通过另一种途径,(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药物必须通过一层或多层生物膜才到达体循环,这就不能保证全部药物被吸收。对于分子量>20000g/mol的蛋白质类药物,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给药后,通过毛细血管膜吸收缓慢,以至大部分吸收经由淋巴系统进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经过淋巴管内的蛋白分解酶的首过代谢,向体循环的运送不完全,速率减慢。下面YJBYS小编就来具体说说胃肠道给药吧。
胃肠道给药主要内容如下:
1.口服给药
特点:
优点→安全、方便和经济。
缺点→吸收缓慢,影响因素较多,有时会改变药物吸收速率和程度。
方式: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是通过被动转运吸收。脂溶性的非离子型药物易于吸收。
吸收部位:胃肠。
胃:不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弱酸性药物在胃中容易吸收,但对酸不稳定的药物可能分解失活。
肠道:营养成分及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原因:具有较大的吸收面积,药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血流丰富等。因此,药物吸收以肠道为主。
影响口服给药吸收的因素:
(1)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先随血流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然后进入全身血液循环。但有些药物进入体循环之前,在胃肠道或肝脏被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实际药量减少。
一些临床常用的药物如:硝酸甘油、普萘洛尔、利多卡因、丙咪嗪、吗啡、维拉帕米及氯丙嗪等具有明显的首过消除。
(2)胃肠蠕动
胃排空:延缓,有利一些碱性药物在胃中的溶解,会促进其进入肠道吸收;某些酸性药物则相反,如丙胺太林延缓胃排空,使对乙酰氨基酚的吸收减慢。
肠蠕动:适当,可促进固体药物制剂的崩解和溶解,有利于药物的吸收;蠕动加快,药物在肠内停留时间缩短,使一些溶解度小的药物,或有特殊转运的药物吸收不完全。
肠衣剂型:能保护某些药物免受酸性环境破坏,还能防止对胃的刺激。
(3)食物
对不同药物在胃肠道中吸收的影响不一。
延缓吸收:
对利福平、异烟肼、左旋多巴等药物。
食物纤维与地高辛等药物结合,使其吸收减缓。
四环素能与食物中多种金属离子结合,如Ca2+、Mg2+、Al3+等,延缓吸收。
促进吸收:
呋喃妥因。
脂肪抑制胃排空,增加灰黄霉素在胃中的溶解时间,促进其吸收。
应用:
是常用的给药途径。
不宜采用口服给药的情况:
①对胃肠道刺激性大,或首过消除较强的药物(如硝酸甘油单次通过肝脏即有90%被代谢)。
②病人昏迷不醒或不能吞咽。
③有些药物在胃肠道不易吸收,或在胃肠道的酸碱环境中易被破坏(如青霉素)。
④某些药物必须注射给药,才能达到预期疗效(如口服硫酸镁只能引起腹泻,如需解痉和镇静必须注射给药)。
2.舌下给药
舌下给药→口腔黏膜吸收→口腔静脉→上腔静脉。
特点:
吸收较迅速,吸收面积小,但血流丰富。
避免肝脏的首过消除,对某些药物特别有意义。
应用:
舌下给予硝酸甘油,因其是非解离型,脂溶性高,因此吸收快,奏效也快。
此外,异丙肾上腺素或甲睾酮等也可通过舌下给药。
3.直肠给药
途径:直肠给药→痔上、痔中和痔下静脉→血液循环。
特点:
药物容易吸收:吸收面积不大,血流量较为丰富,。
缺点→吸收不规则、不完全,有些药物对直肠黏膜有刺激。
痔上静脉→经过肝脏→血液循环,存在肝脏首过消除的可能性,程度低于口服给药。
应用:当病人处于非清醒状态、出现呕吐,尤其是儿童不宜口服时,均可考虑直肠给药。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点:胃肠道给药】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