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园文化景观的表达
墓园是寄托生者哀思的场所,也是历史文化的承载体和逝者的精神文化传承体,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载体应该成为墓园建设和构思的发展方向。在墓园文化如何表达的构思中,应当分析好墓园文化内容,运用各种艺术表达的方法提炼墓园文化主题,创造文化气息,形成墓园的文化景观,塑造特色的民族文化。
1 引言
墓园,指“墓地+ 园林”,即园林化的墓地[1]。墓园的功能包括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生理功能体现在存放遗体或骨灰,立碑作为纪念,供人们悼念故去的亲朋,寄托哀思。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心理功能。首先,满足人们的归宿感,人们在生存时需要归宿感,死后也希望有归宿感,正所谓入土为安,落叶归根。其次,满足人对永恒的需求,人们渴望自己一直和这个世界有着联系,希望自己永远存在着,奢望后人知道和祭拜自己,成为不朽。此外,社会功能还体现在为生者寄托哀思提供场所。
景观生态学上将文化景观定义为“历史时期以来为人类活动所塑造并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景观”。它往往与宗教教义、社会观念和政治制度等因素有关,这些特性可以明显反映在区域特征上,一个区域能够通过区域的景象来辨识,这种景象除去有形的文化景观外,还包括无形的文化景观。以此来看,墓园就不仅是简单的园林化的墓地,也成了景观生态学意义上的文化景观。
2 墓园文化的内容
墓园文化主要体现在墓志、墓碑,以及围绕墓地的选择、丧葬礼仪等活动体现出来的人物风情、习俗、观念之中[2]。它能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哲理的思辨。墓园文化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思想观念,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1 文化形象
墓园要有其独特性的文化形象,引导人们以文化的心理看待墓园,塑造墓园文化形象和文化环境是墓园形象的基础。如武汉市郊的新洲道观河墓园,以楚风为墓园设计的基调[3]。维也纳中央墓园安葬着贝多芬、莫扎特等众多世界著名的音乐家,漫步于其中仿佛步入音乐的殿堂,整座墓园都充满了音乐的韵律,这些音乐家的墓地也使维也纳中央墓园声名远播。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形象,是形成墓园形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外,墓园所在地域的特色文化也是墓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地域文化是当地地域特征和风土人情的综合体现,它是结合现代文化、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创造的过程,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墓园景观中,不仅丰富了墓园文化,还突出了个性化,令人有归属感。
2. 2 生死观
生死观是墓园文化中的一重要部分,它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墓园的形象。不同的哲学和宗教文化有着不同的死亡观念,也就有着不同的墓园文化。这点能从西方和我国的墓园环境的对比中很明显地体现出来。
在西方国家,受基督教影响,人们相信人的躯体消亡后,依然以灵魂的方式存在,而且在天堂里继续快乐地生活,所以在墓园中,人们不会有阴森森的压迫感和恐惧感,而是认为逝者的精神随着墓碑、雕塑长存于世。在西方,几乎每一座墓园都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人们在墓园中感受到的是生命的价值和精神的光辉,是对埋葬在这里的死者个人价值的评价和感悟,墓园为人们展现了一条精神文化发展的长河,成为精神财富的展示地,是生与死对话的场所。
在我国,墓园文化受传统文化影响深刻,如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但在文化消极面的影响下,人们对墓园有畏惧感。
与国外墓园相比,我国墓园在文化内涵方面存在极大的缺失,在设计和建造时只注重了墓园的埋葬功能,没有对墓园的文化和艺术方面加以考虑,如墓碑、墓志设计单调,没有根据死者的生平经历进行个性化设计,不能展现死者生前的.个人价值和魅力,缺少对生命意义的诠释。在墓园设计中,应当继承传统丧葬文化的积极因素,扬弃传统丧葬文化消极成分,吸纳西方丧葬文化的合理内核,即人文价值和环境价值[4]。
2. 3 形式特色
墓园文化的形式不同于其他园林,它应体现文化的多样性、融合性和本土文化的可接受性。墓园文化的形式特点是墓园文化的整体化、个性化和艺术化。
2. 3. 1 整体化
墓园文化不是独立于其他墓园景观构成要素以外的独立元素,而是融于各个要素之中。墓园景观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应该具有整体性,这样墓园环境才会有整体美。墓园文化是长期以来在历史发展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园区中的各个景观应该具有文化的统一性。将文化的片断整合成一个整体,是墓园环境形成特色的关键。所以,在对墓园景观进行总体规划时,不仅要从功能角度考虑,还要从文化角度考虑,将墓园景观规划建立在墓园文化规划的基础上,使各处景观在文化内涵上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