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古代中国女性需要接受的素质教育
引导语:在古代女孩子的地位低,不是出生才开始的待遇,而是自打娘胎里就注定了的。下面是yjbys小编为你带来的古代中国女性需要接受的素质教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殷商卜辞中即有“贞,有子”和“不嘉,有女”的字样,前者的意思是“太好了,是个儿子”,后者的意思是“大事不好,是个女婴”!
其次,中国传统社会,男曰儿,女曰婴,我们现在所谓的弃婴,其文本初意乃是专指抛弃女孩儿。学者们推论,杀婴弃婴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就已出现,韩非子曾提及当时人“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如果站在这个角度看,我们现在社会的重男轻女似乎不应该是计划生育引起的后果,而只能是中国人的传统意识。当然了,农民没有退休金,老来衣食无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可能加助了这种传统意识的发扬方光大。另外,从字源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婴字的构成是两贝加一女,一般人认为,两贝是女子颈上的项链串珠,但我觉得,它更可能跟中国女孩子俗称“赔钱货”的说法有某种关联,当然,这需要去考证。不过,这些小玩意儿不搞也罢。
其三,周代,中国就有了所谓的弄璋之喜与弄瓦之喜。《诗经•小雅•斯干》中说:“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这话翻译过来就甚没意思了。总之,生个女孩,就把你扔地上,随便用一个布片包上,那叫弄瓦之喜;如果生个男孩,那就了不得了,让他穿漂亮的衣服,放到床上,小家伙哭声响亮插云霄,一看就是穿官家礼服的大人才,咋看咋像家里的小皇帝。所以,生男孩,叫弄璋之喜。
女孩子一出生,就给你以瓦片(“弄瓦”之“瓦”的原意是“纺棰”,意味着女人的社会分工与职业,但我觉得做瓦片解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待遇。但既是瓦片,也不能由着你破瓦破摔,你得接受诸多素质教育。这项素质教育简称闺媛礼。
闺,意指女子居室的房门。传统文本所谓的闺女,乃是指门里面的女人。这个门,还不是家庭的大门,而是女孩子自己卧室的房门,我把它称作二门。因为俗语里比喻女孩子安静本分,常用语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所谓的媛,其本义是美女,美好。闺媛二字合于一处,单从文本上就反映了传统女性美的标准。
中国的闺媛礼始于周代,主要是对女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素质教材,其目的就是培养女孩子成为合格的女人。《礼记•内则》记载了周代的妇德标准,为闺媛礼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秦代,女子的贞节问题备受重视,秦始皇于日理万机中抽出时间,多次刻石提及此事,如在泰山刻石上说:“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静。”在各届领袖的关心下,到了汉代,闺媛礼终于完善。前汉、后汉,各出一位流传千古的女子教育专家。前汉出个刘向,作《列女传》;后汉班昭,作《女诫》。特别是后者,应该算是中国最早的妇联主席了。汉代之后,对女人的素质教育不断加强、巩固,各种家范家规类的素质教材不断出版,后人整理为《女儿经》《女论语》之类,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堪称女式百科全书了,下面分类简介一下传统中国女人的素质教育。
(一)男女授受不亲的男女有别之礼
男女之别,并不是一出生给你个瓦片与美玉就完事了那么简单,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瓦片与美玉必须做到“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时时讲,分分讲,秒秒讲”的高度。《礼记•曲礼》中规定如下:“男女不杂坐,不同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叔嫂不通问,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阃,内言不出于阃。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已嫁而返,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
翻译过来,大致意思是,男女不能杂坐一处,不共用衣服架子,不共用梳洗用具,不亲手递交东西,小叔子与嫂嫂不能互相问候,不得让庶母给自己洗下衣(中国古代上衣下裳,分得很清的,不像咱们现在,一律衣裳了,上下不分,不成体统的),外面的事不得传入闺女内室,内室的言谈也不要说出去。女子订婚,脖子上要带个此货已订的彩带标志。没有大事,比如地震杀人啦什么的,不要进入女孩子的房门。已出嫁的女子回娘家,不能与兄弟同席坐,同盘子吃饭,火锅更是不能吃了,呵呵。
宋代以后,男女授受不亲规定更严格。《司马氏书仪》规定:“凡为宫室,必辨内外,深宫固门,内外不共事。不共浴堂,不共厕,男治外事,内治内事,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有故出中门,必拥蔽其面;男子夜行以烛。男仆非有缮修,及有大故,不入中门,入中门,妇人必避之。不可避,亦必以袖遮其面。女仆无故不出中门,有故出中门,亦必拥蔽其面。”
看看这规定,就明白古代男人之不易了,一门心思要把老虎们关到内笼里去,比动物园的园长还要费心。当然,同学们私下里可能有疑问,这能执行下去吗?单说司马光他家吧,如何不共浴堂不共厕的?我猜他家可能是有男女厕所与男女澡堂的,好歹他是当官的,家当厚实点,可对于老百姓,那就惨了。我觉得,这么一种高标准,也只是希望罢了,咱们当真就不好玩了。当然了,司马光可能是以身作则的,比如他砸缸救小朋友的壮举,我就一直怀疑,为什么他不用手从缸口往上拉,而是费力吧叽地用石头砸呢?怀疑的结果,我猜可能那缸里的小朋友是个女孩子,而司马光本人,可能是接受教育早了点。
男女之别,我们的祖先在搞建筑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古代家庭营造房屋时,一般分着内室外室两部分,男子居外,女子居内,男不入,女不出。我觉得,美国人聪明,认为总统是靠不住的,可我们中国人更聪明,认为女人是靠不住的,男女更是不能碰面的,一碰面可能就坏事的,阿Q就是这么认定的:呸,凡男人与女人在一起,就一定不会有什么好事。所以,男子盯女人五秒钟就算非礼,而女人,干脆不能看男人。像潘金莲,武二一进门,这厢就高喊叔叔回来了,真是不要脸哪。中国传统社会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长嫂如母(比如包老黑和其嫂嫂)。那潘金莲勾搭武二,更是不成体统了。早先的时候,我老是纳闷:《西厢记》何以在明清被视作黄书?后来一学习这些闺媛礼的素质教材,才明白,那西厢可是黄大了。至于黛玉偷看黄书,堪称早期女革命家了,宝钗偷看黄书却装着没看过,相当于敌后武工队了!
(二)惟务贞节之贞操礼
贞操,是中国传统社会衡量一个闺中女子品行的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标准。对少女的贞节的重视,正如对于集权的重视,也是始于始皇的秦帝国。在此之前,男女尚有部分恋爱自由,可参看《诗经》。始皇关心女人贞节问题,汉代更是关心,贞节女人,会像现在的模范一样,戴红花,上国家光荣榜,谓之“表贞女”。西汉刘向煞费苦心编《列女传》,闺女贞节遂成当时时代的主旋律。范晔在《后汉书》里首创“列女传”体例,从此,历朝历代史书都跟着来,这旋律,一下子旋了两千年。
当然,反叛式的白卷英雄也有,但却犹如孔先生盘子里的茴香豆,多乎哉?不多也。这其中,卓文君那小寡妇表现得不错,跟司马相如私奔了,成为千古美谈。晋朝的贾午也不错,把皇帝老儿晋武帝赐给她老爹的香袋送给了自己的相好韩寿,遂成“偷香”之美谈。而且,魏晋时的中国女人,似乎掀起了一场世界上最早的女权运动,魏晋名士们带头冲击礼教,女人在后头也摇起了小旗,贞节观受到了冲击,女人在社交方面也很活跃,但是由于只限于贵族女人名士之妻,犹如教材上评价那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最后导致失败!
魏晋女人的活跃,掩盖不住主旋律之背景音乐——西晋裴頠作《女史箴》,曰:膏不厌鲜,女不厌清,玉不厌洁,兰不厌馨。一句话,女人就是男人桌上的一道小菜,图的就是新鲜和清洁!
隋唐时期,皇室宫廷生活奢侈糜烂,宫妓流行。上层社会的风流韵事,那是层出不穷哪。唐高宗敢娶爹的妃子,唐玄宗就敢抢儿媳妇。如果说,长孙皇后作《女则》还算以身作则的话,那面首众多的武则天同志发布《内训》号召别人都守节就堪称以身作贼了。唐代最重要的一本关于闺媛礼的著作是宋若华的《女论语》,号召大家能依了其书死学死用,就会成贤妇,独美千古。
宋代,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女子守贞,寡妇守节,严打形势越来越紧张。程颐先吓唬女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回头又吓唬男人: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这下就坏菜了,面临着男人们集体约好都不娶你的危险,女人们谁敢不老实?不老实也得装老实,如那宝钗似的。
(三)女性之美仪
传统女性之美,可用柔、顺、轻、怯四字概括。王夫人之相中宝钗,估计就是根据这个标准要求的。黛玉除轻字符合标准外,其他三个方面都难以及格。现代的女孩子,见了老鼠就夸张地叫唤,不害怕也要叫唤,假装胆小,实在是心底里想向传统美女的标准靠近,而中国男孩子,平日表现不了自己的威风,一般在老鼠面前是很风光的。有些小家子气的男生,干脆用毛毛虫代替老鼠来唬女孩,侧面却是要证明自己的雄风的。
传统中国女人以胆小为美,跟中国第一任妇联主席的班昭倡导有关。她在《女诫》中说“阴以柔为用,女以弱为美”、“生女如鼠,犹恐如虎”。
唐代的《女论语》更是不厌其烦地告诫女孩子:“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
到了宋代,审美情趣更加趋向病态。南唐后主李煜给自己的舞女窅娘做莲花座,窅娘妹妹“以帛缠足”,在莲花座上起舞,“屈上作新月状”,端的漂亮极了,引得女孩子纷纷效仿。到了明代,缠足遂由时尚上升为道德规矩,女子人人缠足,不缠就嫁不出去,当然也有穷家女儿破瓦破摔坚决不缠的,可能是为了干活劳作之方便。至于元璋的元配夫人马皇后,更是由于没有缠足而被时人戏称为“马大脚”。大脚就大脚吧,反正人家一不小心嫁给了一位开国皇帝。可无聊之人不甘心,非得讽刺一下这大脚,灯谜上画个马,马上一女人,大脚,怀里抱个西瓜,以影射淮西马氏大脚为乐,元璋也不傻,一看就雷霆震怒。文人们敢如此漫画皇后,估计不是吃了豹子胆,而是背后那根以“德”治天下的小棍子撑的。
有人说,中国与美国的生活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生活。只不过达到生活的方式不一样。美国为了生活,不断地改造思想,而中国为了思想,却是不断地改造生活。要我说,一句话可概括,人家削履适足,我们是削足适履。缠足即是一例。总之,中国女人除了精神的不幸外,从此有了肉体的痛楚,女人,正犹如她的三寸金莲,都成了男性把玩和欣赏的艺术玩具。当然,缠足不光光是为了女性美,《女儿经》里说:“为甚事,缠了足,不因好看如弓曲,恐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拘束!”明白了吧,还是怕女孩子都学卓文君,见个男人就跟人私奔呢。
(四)无才是德的妇德礼
女子无才便是德,是明末后在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谚语,它反映了整个社会对妇女道德的期望和要求,是对妇女才华与能力的否定,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古代妇德的高度概括。班昭在《女诫》中说:妇德,不必明才绝异也。班圣人这么一倡导,导致女孩子有才华被人视作不幸,至少意味着你生活作风不好。仅举一例,唐朝女道士李冶五六岁时,作《咏蔷薇》一诗,内有“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之句,其父一看,却不像现在的父亲一样,大呼孩子神童,同时牵着孩子上有关部门要求测量智商,以期证明自己一不小心生了个神童,恰恰相反,其父“大恚”,曰:此女狡黠非常,恐为失行妇人。而李冶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长大后成女道士。唐时的女道士,好多都是半文半娼式的,比如众所周知的鱼玄机。
女孩子不需要聪明,更不需要才华,笨笨的反而好。聪明至少要装傻,不笨也得装笨,比如花袭人与宝钗。可惜的是,有些女孩子,本来傻得可以,却要装聪明,本来笨得要命,却要装作不笨,比如晴雯与黛玉。如此,她们的命运就很不一样了。
女子嫁人之前要守的妇德比较简单。一是孝亲,二是持家。所谓的孝亲,《女论语》交待:女子在堂,敬重爹娘。每每早起,先问安康。寒则烘火,热则扇凉。饥则进食,渴则进汤。所谓的持家,《礼记•内则》教导:女子10岁学纺织,操持家务等。司马光在其《居家杂仪》中把这项工作往前提了一下,要求女子:六岁时习女红之小者,十岁后习女红之大者。所谓的女红,主要指各种家务活,后世主指刺绣等巧线活。我觉得这么伟大的人物,还时不时地操心小女人之女红,对于一个日理万机的宰相来说,也真不容易啊。
【古代中国女性需要接受的素质教育】相关文章:
美国留学:接受中国高考成绩的学校10-07
中国古代服装的特点08-20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09-03
中国古代礼仪常识09-28
中国古代戏曲知识07-04
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09-27
中国古代生日礼仪08-09
围棋在中国古代的缘起与发展10-11
中国古代音乐史07-20
中国古代民间乐器的分类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