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 百分网手机站

辽宁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教育与文化要点

时间:2017-06-26 09:21:30 教师资格 我要投稿

2017年辽宁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教育与文化要点

  教育与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文化特性或形态,如果没有教育就难以延续。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辽宁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教育与文化要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2017年辽宁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教育与文化要点

  教育与文化

  教育与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文化特性或形态,如果没有教育就难以延续。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进行的重要教育改革也证实,任何教育改革的背后,都隐含着社会文化的制约机制。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内取得成功的教育改革,一般都十分注意与社会主流文化保持一致;一项在一个国家中取得显赫成绩的教育改革措施,在另一个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或区域中,却并不一定会取得成功。因此,研究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及变化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而复杂的概念,在英文中,“文化”一词为“culture”,来源于拉丁语中的“cultus”,原义为耕作,其本义便蕴涵有在自然界中辛勤、精心地对作物培植、栽培的意味。通过对这一含义的引申,可将其理解为培养、教育、教养、发展、尊重之意。由于文化自身的复杂性,加之主观因素,古今中外对于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和看法也大不相同。古希腊人认为,“有教养”是他们与“无文化”的野蛮人的主要区别。从罗马时代后期一直到中世纪,“文化”一词开始与城市生活发生联系。由于享受城市生活的人普遍有较高的“教养”水平,因而,文化被理解为较高的“教养”水平,进而,文化被理解为较高的个人修养。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把文化与理性联系起来,“文化”一词增添了人道主义理想的色彩。直到18世纪,文化概念才开始被人们科学地加以界定,并注意到了文化现象与自然现象有所不同。康德认为,文化是在公民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文化标志着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转变。黑格尔指出,文化始终与人类劳动相联系,在人类劳动的基础上产生实践文化与理论文化。l9世纪90年代以后,文化概念正式进入到人类学家的.研究范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有关文化的定义对规范文化的概念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一般来说,从广义的理解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价值观、规范准则、意义符号等),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机构等,包括社会的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教育、社会风俗习惯以及规章制度等。

  几乎所有的文化定义都注意把文化与人类的活动及其结果联系起来,都承认文化是独立于各种遗传素质和机体的生物特征之外的,即文化不可能通过遗传或其他生物和机械的方法获得。从这种共同性中,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比较准确地把握文化最本质的特征。

  二、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根据文化的定义,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他社会文化,如政治、经济思想、哲学、道德、宗教、法律、文学、艺术以及民俗等方面都对教育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其中的政治、哲学思想对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对教育的发展起着价值导向作用。同时,其他社会文化也是教育内容的源泉,这些文化的发展程度影响着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先进性。相反,各种社会文化也要依赖教育的传播、深化延续。没有教育,人类的文化就无法世代相传,人类社会将永远陷入愚昧状态。因此,教育与其他社会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

  社会文化传统主要指渗透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社会生产、生活长期保留沿袭下来的为社会全体公民所认同的风俗习惯、道德礼仪、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文化传统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特征,不同的社会创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也反映到教育中,形成了教育的不同风格与特点。例如,各民族都把关于本民族语言的知识作为教育内容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在一些具有艺术和人文精神传统的国家和民族,其教育内容也侧重于人文和艺术类课程,例如法国、英国。而被称为世界文化大熔炉的美国,由于其复杂的社会构成成分和短暂的历史发展进程,其多元文化背景使它成为至今仍具有与众不同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民族。这种文化反映到教育中,表现为美国的教育在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多样性、开放性等特征,教育观念上表现出提倡创新、注重个性等特点。在中国,由历史上注重宗法制度所形成的忠、义、礼、孝等观念形成了民族的传统观念,在教育内容上也主要以提倡伦理纲常的儒家经典为主。这种文化传统,不仅强烈地影响着学校教育,也影响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中华民族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文化观念不仅影响着教育内容,也影响着教育行为和教育思想。例如,我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使中国的教育成为为官从政,通往仕途的手段。在今天的应试教育中,仍可清晰地看出这一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子。对于东方与西方两种文化系统的深刻差异,曾有人用以下两表加以概括:

  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

 

东方

西方

 

相互依赖

个性独立

调和社会与自我

注重个性自由

不注重隐私权

注重隐私权

个人缺乏自信

个人富有自信

数世同堂大家庭

婚姻子女小家庭

 

尊重老人

 

重视儿童

认为现状美好

经常批评现实

多神论

一神论

  东西方教育传统的差异

 

东方

西方

 

调和社会和自我

注重个性自由和主体意识

教育价值取向

重知识的应用价值

重知识的内在价值

重教育的世俗性

重教育的宗教性

 

强调教师权威

重视儿童

师生关系

师生相互依赖

个性独立

师道尊严

师生平等

 

重教的行为

重学的行为

教学行为

教学形式刻板

教学形式灵活

压制对情感的意识和表达

体现对情感的意识和表达

  2.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的先进程度和性质

  教育内容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社会积累的文化知识的精粹,因此,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对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起着制约作用。例如在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只教授算术、天文、几何等几门科学类的知识,而文艺复兴以来,科学、艺术、文学等有了巨大发展,学科门类不断增多,学校课程也随之增加了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科目。夸美纽斯也因此能够提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体系。到了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更加迅速,学校课程也随之不断进行变革与更新。

  3.文化观念影响着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首先,文化观念对教育观念的影响表现为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教育态度和行为。例如,同样是大工业生产的国家,具有现代意识和开放意识的国家就十分重视教育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日本和德国就是如此;而像英国等一些文化观念较为传统保守的国家,其教育革新的进程也较为缓慢。

  其次,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潮影响着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形成。任何教育思想总是在特定时代的文化背景下孕育起来的,与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观念或社会思潮密切相关。它们或是针对某种社会文化观念的反驳与冲突,或是以某种文化思潮为支撑,产生新的教育思想或教育思潮与流派。例如,教育史上自文艺复兴时期,在社会倡导的平等、博爱、民主等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的反对封建礼教、提倡尊重个性自由的教育观和教育思想;二战以来各种教育思潮,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改造主义教育等思潮的出现;在当代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影响下,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等,都是一定时代社会文化观念发展变化的反映。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

  文化传递是文化的代际间的传接,是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经验积累的成果,要想经验继续得以保存和传递给下一代,必须通过教育。因为文化特质不可能通过遗传来获得,只能通过传递的方式继承并发展下去,而教育是最为高效和全面地传递人类文化的途径和手段。在教育活动中,人们对文化进行选择、加工和整理,形成一定的教育内容,通过教育过程传递给年轻一代,并为他们所理解、接受和掌握,成为他们知识经验的一部分,如此世代相传,使文化得以继承。而对文化的记载、选择、整理的过程也是保存文化的过程。在现代社会,教育不仅向受教育者直接传递现成的社会文化,还使受教育者掌握获得社会文化的工具和手段,如文字、现代化传媒工具的使用方法等。

  2.教育可以传播和普及文化

  文化的传播是社会文化在空间上的展开和流动,即文化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扩散。一种新的文化观念、进步文化或异地文化要想在较短时间内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需要通过教育。例如,在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后起国家(如摆脱殖民统治不久的国家),为了弥补其文化科学与世界总体水平的差距,迅速赶上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都十分注重大力发展教育,以使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得以迅速传播和普及,以尽快提高本国的文明程度。

  另外,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也需要教育。在人类社会文明已高度发达的今天,教育在促进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文化交流是不同地区间增进了解,互通有无,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形成新文化,推动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方式。文化交流的途径很多,教育是促进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教育促进文化交流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同一国家和地区的校际交流,不同国家地区间的国际教育交流、互派留学生等,通过教育交流的活动,能使不同地域的人们开阔视野,加速文化的融合与共享。

  3.教育可以发展和创新文化

  教育不仅具有传递、交流、普及文化的作用,还具有发展和创新文化的功能。教育对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是以文化的继承为基础的。通过教育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精神的人,为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可能。另外,在人类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发展和创新文化方面的作用显得日益突出。

  三、学校文化

  (一)什么是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虽然人们对学校文化的.存在几乎没有不同的意见,但对于如何界说学校文化却有着不同的见解。而在这些不同见解中,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却又有着一些共同的基点:一是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二是学校文化既能给学校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教育目的的达成,这是由学校文化中蕴涵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所决定的;三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学校是一个社会组织,组织现象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每个组织虽然都是更广大的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受制于更广阔的社会的需求,受制于社会所确立的总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支配,但由于每一个组织的内外环境、构成因素和历史传统等都各不相同,因而经由自身的运作,会形成其自身独特的文化模式,即形成独特的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文化从整体上来讲,都是整合为一的,有着整体性的特点,作为学校文化来说,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因为学校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它是以学校内部形成的内化了的观念为核心,以预定的目标为动力,通过一系列活动形成的多层面、多类型的文化。它明确地对违反预定价值规范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拒斥,对符合者予以接受、褒扬,如此使得学校的文化及其成果大多是在一定价值取向的影响支配下完成的。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为己任

  这是学校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的显著区别,是学校文化的特殊性所在。学校本身就是文化传统的产物,它又是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的,是经过历史的积演、选择、凝聚、发展而成的,它负载着深厚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学校文化的这一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它所使用的教材或者说传递的教学内容上。作为教师与学生活动中介的教材,是千百年来文化的积聚,它所呈示的知识经验,是人类文化已有成果的提炼和概括。学校是人类文化的储存地,它除了把文化储存在书本、音像出版物等物质形态上外,而且还集中了一大批创造文化、传递文化的教师,他们是文化的活生生的拥有者。学校是通过下列方式将文化积聚在一起的:

  (1)将文化以各种方式加以集中、积累和系统化,使学校发挥着一种类似“文化容器”的功能;

  (2)通过专业化教师将这些文化整合传授给学生;

  (3)将已认同接纳文化的学生输送给社会,通过他们返还出可供再生的文化。

  (三)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要体现。广义的校园文化是学校个体全部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仅指校园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反映着学校的风貌与办学特色,它通过学校的课内活动、组织制度以及师生员工的精神态度表现出来。

  1.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

  (1)环境文化,包括校园的总体结构和布局、校园绿化和美化、具有教育含义的教育和教学场所以及校园环境卫生等等。

  (2)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和后勤保障设施等。

  2.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有的学者把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

  (1)认知成分,即学校这个群体和构成它的个体对教育目的、过程、规律的认识,属于校园文化的理性因素。

  (2)情感成分,即学校这个文化体内的成员对教育、学校、班级、同事、同学、老师、学生特有的依恋、认同、参与、热爱的情感,这种感情内通常包含着很深的责任感、归属感、优越感和献身精神。

  (3)价值成分,即校园主体在学习及各种活动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是校园主体努力去实现的共同目标。

  (4)理想成分,即学校及其成员对各种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发展水平所表达的希望和追求,如创造美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得到充分、和谐、全面的发展是许多优秀学校所追求的理想。

  学校精神文化包含以下几种形式:

  (1)课程文化,主要指学校课程及其教学。如学校各种课程安排、课程的实施情况及其指导思想等。

  (2)课延文化,即课程文化的延伸。包括由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所组织的课外学术、科普、演讲活动以及板报、广播等媒介形式。

  (3)制度文化,包括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等。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制度体系。

  (4)组织文化,主要指以校风为核心的团体心理氛围,它所表现的是学校的团体态度和团体精神。

  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对学生个性和品德的陶冶和导向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所难以替代的。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因为它已经成为学校所有成员,特别是教师的自觉行为,良好的校风对新师、新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有的学校以严谨著称,学校的校园布置、组织管理、治学态度、教学要求等通常都能体现这种品格。学生在这种校园文化的陶冶下,也就比较容易形成这种严谨的品格。除以上所述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社会文化因素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外,社会中.的人口、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比如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人口质量与数量、自然资源等,也与教育发生着联系。一方面,人口的质量与数量、地理位置的优劣和资源的丰富程度影响着教育的各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则可以改善人口素质,进而增强其改造自然以及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