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 百分网手机站

小学综合素质命题考点分析之学生观

时间:2018-01-25 15:29:51 教师资格 我要投稿

小学综合素质命题考点分析之学生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小学综合素质命题考点分析之学生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以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前提,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着。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才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折射出了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地发展学生。今天,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更是现代教育必须确立的学生观。

命题点1:“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涵

  现代学生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以人为本是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终极目的。只有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素质,才能说是把现代学生观落实到了实际当中。要想彻底地了解这一观点,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

  何为“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就是:它是一种对人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同时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即以学生作为发展的核心,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力,学生是完整的个体,要充分尊重、关心、理解每个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习、生活,帮助他们健康成才,从而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中小学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任何教育改革,教学理论的创新与教学观念的改革,首先是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的更新。怎样看待每个学生,教师角色如何扮演,以及怎样处理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考虑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弃落后的学生观,树立全新的学生观,用新的学生观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那么,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呢?

  (1)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

  人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资格,是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每一个人都有人格,包括学生和老师。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和老师的人格是平等的,都是需要受尊重和保护的,作为教师往往会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容易形成盲目的自大、无视学生的人格、不容许学生有丝毫挑战的畸形心理。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师生关系不平等,学生要看老师的脸色说话做事,稍有不慎就被给予侮辱性的嘲讽,更甚至是出现给学生“戴绿帽子”“穿黄校服”等伤害学生自尊和侮辱学生人格的事情。学生和老师既然都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就有自己人格的尊严,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2)学生是各方面在不断成长中的人

  首先,学生时期是人的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身心各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

  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中,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都在形成中,容易受到正面教育,同时也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其次,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为人处世不像大人那样的成熟老练,他们的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他们需要老师引导、帮助、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师只是闻道在先、在社会上起步较早的人。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一定要学会容忍,多做深入细致的工作。教书育人、纠偏正错、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老师的神圣职责,而不是额外负担。作为老师一定要谨慎言行,切莫以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妄加评判,特别是不要把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不一般的爱好特长当作学生的缺点或者错误进行评判。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这是由学校的使命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决定的。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具体的教育对象和特定的教育场景来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来对学生施加影响。与环境对个体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对教师的完全盲从,而是具有在教育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的可能性。

  (4)学生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

  社会在发展,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受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以及西方文化的>中击,社会的大环境和过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人与传统人在思想观念、生存方式上的巨大反差,是现代社会大环境的突出特征。教师和学生的年龄差距越大,他们在思想观念和生存方式的反差就越大,反之,则愈小。一般来说,教师和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很不相同,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不是在同一种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

  现在的学生家庭环境比教师学生时代的家庭社会环境要好得多,学生在物质上享受着生活的富裕,在精神文化上又充分享受着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使得他们的视野开阔,思想前卫,评价标准多元。教师和学生的代沟就是这些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如果教师不懂得自己和学生是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那么就会喜欢用自己的思想去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学生,造成师生关系很难融洽甚至是紧张,更甚至是发生冲突。这种>中突很大程度上是思想上的冲突。要解决这种冲突,教师就必须融入文化的不断进步中,教师必须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因为只有不断地“充电”,才能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与时俱进,并给学生以积极、健康的人生导向。

  (5)学生是完整的个体

  在长期的学校教育工作中,有些老师重智育轻德育,重做事轻做人,重理论轻实践。在这些教师头脑中,学生并非独立的个体,而只是学习机器。以这种观念和方式培养出来人无疑会有很大的缺陷。“马加爵”式的人是教育的悲剧,我们不允许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因此,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是独立的完整个体,这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正确出发点。而学生的素质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缺一不可。我们应该对学生毫不犹豫地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彰显,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已曰益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从而赋予人的全面发展以新的时代内涵。人的全面发展时代特征为:

  (1)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和发展

  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所谓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应具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人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利用和改造方面来讲,表现为人的主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二是从人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方面来讲,又表现为人的道德性、理智性、自觉性等。人的主体性是这两方面能动性的统一,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对人的主体性的片面理解。

  (2)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

  就人的需要层面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生活的全面发展与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所谓物质生活的全面发展,是指不断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是人的外在发展。所谓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们的德与智、知识与能力、素质与职能、心理与生理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的内在发展。这种内在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人们追求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更高目标和现代标志。

  (3)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是伴随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而不断发展的。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和强化。这是由“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的现代社会发展的逻辑关系所决定的。由此可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是现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内容。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人力资源开发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文化功能的强化,社会发展越来越依靠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社会将越来越重视把人作为实践、开发的对象,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人类的实践对象正在发展为以人的开发为主,因而,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日益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

  总之,人力资源开发,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解放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创造性,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只有重视并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才能全面实现人的价值,使人获得真正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