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幼儿教师资格证认定《教育心理学》精讲模拟卷及答案
参考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
1.ABCDE
【解析】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要素。因此,答案选ABCDE。
2.ABCDE
【解析】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实物、文字、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因此,答案选ABCDE。
3.ABCDE
【解析】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有以下特点:从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逐渐向自己独立评价发展;从外部行为的评价发展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过渡到有一定概括程度、涉及某些个性品质的评价;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比较细致的评价;从带有主观情绪的自我评价,发展到初步的客观性的自我评价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因此,答案选ABCDE。
4.A
【解析】根据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阶段部分的论述,l8个月~4岁是成为自主者的阶段。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因此,答案选A。
5.ABCE
【解析】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志向水平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学习风格的差异等等。因此,答案选ABCE。
6.ABCDE
【解析】加涅按照学习结果将学习分成了五类:(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3)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4)态度;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5)运动技能。因此,答案选ABCDE。
7.BCD
【解析】桑代克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规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因此,答案选BCD。
8.E
【解析】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是儿童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欲望的虚拟活动。因此,答案选E。
9.ACD
【解析】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游戏发展水平与智力发展相应,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游戏:练习游戏(0~2岁);象征性游戏(2~7岁);规则游戏(7~11、12岁)。因此,答案选ACD。
10.C
【解析】学习者的练习曲线存在差异,表现在:第一,开始进步快;第二,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第三,后期进步较慢;第四,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在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高原现象。因此,答案选C。
11.ABD
【解析】按照游戏的目的性可以将幼儿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有规则的游戏。因此,答案选ABD。
12.C
【解析】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都是操作技能,如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体育方面的球类、体操、田径等。因此,答案选C。
13.ABC
【解析】弗洛伊德认为,个性是一个整体,由彼此相关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因此,答案选ABC。
14.B
【解析】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可能是出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因此,答案选8。
15.ABC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逊认为,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一多德逊定律。因此,答案选ABC。
16.ABD
【解析】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因此,答案选ABD。
17.B
【解析】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因此,答案选B。
18.A
【解析】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因此,答案选A。
19.DE
【解析】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答案选DE。
20.CDE
【解析】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可以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因此,答案选CDE。
21.B
【解析】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因此,答案选B。
22.ABCDE
【解析】幼儿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儿童多动综合症;学习困难综合症;儿童过度焦虑
反应;儿童厌学症;儿童强迫行为。因此,答案选ABCDE。
23.C
【解析】儿童多动综合症简称“多动症”,是幼儿和小学生最为常见的一种从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渡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多为7岁前就有异常表现,男性儿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因此,答案选C。
24.ABCD
【解析】间隔式强化,又称延缓式强化,分为两类:时间式和比率式。时间式又分为定时距式和变时距式。定时距式,即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变时距式,即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变化的。比率式又分为定比率式和变比率式。定比率式,即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呈一定比例。变比率式,即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的比例是变化的。因此,答案选ABCD。
25.ABC
【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因此,答案选ABC。
26.U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复演。例如,儿童爬树、摇树是重复类人猿在树上的活动;玩打猎捕鱼、搭房子则是重复原始人的活动;团体游戏是部落时期人类生活的复演;女孩好玩布娃娃是重演母性的本能等等。因此,答案选D。
27.E
【解析】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是儿童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欲望的虚拟活动。因此,答案选E。
28.CDE
【解析】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
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因此,答案选CDE。
29.ABCDE
【解析】弗洛伊德把人格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因此,答案选ABCDE。
30.ADE
【解析】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因此,答案选ADE。
二、填空题
1.社会环境
2.场依存
3.行为潜能
4.替代性强化
5.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6.觉醒一寻求理论
7.心智技能
8.动作技能
9.道德行为
l0.想象的道德情感
11.创造性
l2.外部学习动机
13.自我实现
14.阻碍
15.儿童多动综合症
三、判断说明题
1.答:错误。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的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2.答:错误。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过度强调游戏的生物学特性和将儿童的游戏与动物的活动等同起来是不恰当的,否认儿童游戏的社会性特征也是错误的。他指出,游戏是儿童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是儿童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3.答:错误。
细微型操作技能靠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实现,一般不需激烈的大运动,着重于比较狭窄的空间领域进行手、脚、眼的巧妙的协调动作,或者是配合默契的动作等。例如,打字、弹钢琴等,就属于这类技能。举重、铁饼、标枪属于粗放型操作技能。
4.答:错误。
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
5.答:错误。
按照新观念对原有观念影响的大小,下位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派生类属,另一种是相关类属。知道了“长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而正方形是长方形的一种特例,那就很容易理解“正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即新内容纳入可以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概念、命题,并使其精确化,这种学习就是派生归属学习。
四、简答题
1.答:(1)相似性。(1分)
(2)原有认知结构。(2分)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2分)
2.答:(1)理解了基本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1分)
(2)理解了基本结构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记忆。(1分)
(3)从结构中获得的基本概念原理将有助于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广泛地迁移应用。(1分)
(4)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1分)
(5)对学科基本原理的理解可以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1分)
3.答:(1)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1分)
(2)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幼儿智力和语言的发展。(1分)
(3)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1分)
(4)促进幼儿美感和美的创造力的发展。(1分)
(5)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1分)
4.答:(1)表情识别:即通过对方的表情来判断对方态度、需求和情绪、情感体验。(1分)(2)情境理解:理解当事人的处境,从他的处境去感受他的情绪体验,考虑他需要的帮助。(2分)
(3)情绪追忆:针对一定的情境,通过言语提示唤醒学生以往与此有关的感受,并对这种情绪体验产生的情境、原因、事件进行追忆,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情境之间的联系。(2分)
五、论述题
1.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5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的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
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3分)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分)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4岁)(2分)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儿童初步尝试处理事情。
(3)主动感对内疚感(4~6岁)(2分)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2分)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此时期,绝大多数儿童已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
(5)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12~20岁)(2分)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埃里克森的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教师应给进入学校的儿童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儿童理解失败也是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教育学生学会如何理解与帮助他人。(2分)
2.答: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1分)
(1)原型定向(1分)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2分)
(2)原型操作(1分)
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2分)
(3)原型内化(1分)
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2分)
为提高分阶段训练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1分)
第二,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1分)
第三,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1分)
(联系实际说明,再给1~2分)
【2017年幼儿教师资格证认定《教育心理学》精讲模拟卷及答案】相关文章:
2.2017年幼儿教师资格证认定《教育心理学》精讲考试模拟题
3.2017年幼儿教师资格证认定《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