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

小学教育心理学备考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4-10-15 21:50:38 教师资格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7年小学教育心理学备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2017年小学教育心理学备考试题及答案

  1.社会期望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角色期望来看这属于( )。

  A.素质期望

  B.形象期望

  C.职业期望

  D.师德期望

  2.奥苏贝尔认为学校应主要采用( )。

  A.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B.无意义的机械学习

  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D.有意义的合作学习

  3.对少年儿童尤为重要的道德情感是( )。

  A.事业感

  B.自尊感

  C.集体主义情感

  D.义务感

  4.教师先准备预备性材料,设想教学进程,然后呈现给学生,并从中抽象出新信息的教学策略属于( )。

  A.概念形式策略

  B.先行组织者策略

  C.认知发展策略

  D.行为练习策略

  5.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 )。

  A.教学大纲

  B.学生综合水平

  C.教材的特点

  D.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结果的类型

  6.学生在几次学业成绩测验中得分比较一致,则说明这个测验具有测量的( )。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7.下列关于正负强化与惩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正强化的性质与奖励相同,负强化的性质与惩罚相同

  B.奖与惩两种手段使用的目的相同,都是制止某种不当的行为,

  C.在教育中,可以多使用施予式惩罚,多使用剥夺式惩罚

  D.在教育上使用惩罚时,只有在积极的目的下,使之符合负强化的原理,惩罚才会产生教育价值

  8.某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说明该教师处于( )。

  A.关注发展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

  9.为了有效地观察知觉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下列不属于这种感知规律的是( )。

  A.强度律

  B.活动律

  C.层次律

  D.差异律

  10.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 )。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11.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能够敏感的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这是知觉的( )。

  A.理解性

  B.整体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12.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

  A.讲授法

  B.发现法

  C.掌握学习法

  D.头脑风暴法

  13.“学习风格”概念的提出者是( )。

  A.桑代克

  B.塞伦

  C.布鲁纳

  D.加涅

  14.罂儿学会称呼邻居家的女性为“阿姨”后,他可能会对所遇到的任何陌生女性均称呼为“阿姨”,这种迁移属于( )。

  A.顺向迁移

  B.横向迁移

  C.正迁移

  D.一般迁移

  15.小王花了十分钟就把《静夜思》背下来了,然后他又继续读了五分钟,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属于( )。

  A.深度加工

  B.运用记忆术

  C.适当过度学习

  D.合理进行复习

  二、名词解释

  1.道德情感

  2.学习策略

  3.群体的凝聚力

  4.个性差异

  三、简答题

  1.简述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过程。

  2.简述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特点。

  3.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4.简述晕轮效应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

  四、论述题

  论述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五、案例题

  1.扇动一张纸,一个孩子感到空气在脸上拂过。过了一段时间,在有风的一天,他感到了风。因此他觉得风的形成是由于树的晃动。

  问题:你认为这种因果表征处于思维发展的哪一阶段为什么

  2.小刚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问题:请分析小刚产生这种不良习惯的心理原因,教学中应该怎样使学生克服这种不良习惯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社会按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希望模式对社会成员的要求就是角色期望。角色期望分为素质期望、形象期望、职业期望。素质期望指人们对教师的思想品德、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的要求;形象期望侧重角色的外部特征;职业期望指的是对工作的责任和义务。

  2.C [解析]奥苏贝尔主张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应该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加以内化,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它可以而且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

  3.D[解析]义务感即人对社会和他人应尽的责任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人的责任观念对少年儿童尤为重要。

  4.B [解析]先行组织者策略源于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其步骤为:准备预备性料,设想教学进程,然后呈现给学生,并从中抽象出新信息,通过活动强化。

  5.D[解析]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结果的类型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6.A[解析]信度指所测量特征的前后一致性程度,即测量的可靠性。效度指一个测验能够正确测量特征的程度,即测量的正确性。区分度指测量项目对所测量特征的区分程度。难度指测量的难易程度。

  7.D[解析]强化并非仅指奖励,惩罚不是负强化,强化的目的都是加强行为;而惩罚是抑制行为的过程,它只是暂时停止行为,不能根除,因此应慎用。通常惩罚一种不良行为与强化一种好行为结合才能产生教育价值。

  8.D[解析]刚进入教学领域的新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情况,属于关注生存阶段。

  9.C[解析]这些感知规律包括强度律、活动律、差异律和组合律。

  10.D[解析]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产

  生的想象。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1C[解析]知觉选择性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12B[解析]发现教学也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方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创设问题情境属第一步。

  13.B[解析]学习风格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塞伦于1954年提出来的,用以研究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在西方被誉为“现代教学的真正基础”。 。

  14.B[解析]横向迁移指先前学习的内容对处于同-水平层次上的后继学习内容产生的影响,题中所述为横向迁移的一种表现。

  15.C[解析]过度学习指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深度加工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记忆术指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二、名词解释

  1.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里体验。

  2.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3.群体的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对自已所属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他们与群体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有对群体做出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要求。’

  4.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一般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没四个阶段组成。

  (1)发现问题就是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

  (2)分析问题就是明确问题中条件与要求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人们可以明确问题的关键,决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3)提出假设是具有创造性的阶段,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织,以适应问题的解决。

  (4)验证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所提出的假设是否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2.[参考答案]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包括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两种。

  (1)场独立型:对客观世界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2)场依存型: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权威人士的影响,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场独立型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且成绩较好,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比较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场依存型学生一般偏爱社会科学,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由外在动机支配,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需要教师的明确指导和讲解。

  3.[参考答案]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是一个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儿童在游戏中只是个人独立活动,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

  (2)权威阶段(6~8岁)。此阶段又称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3)可逆性阶段(8~10岁)。此阶段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

  (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这时的儿童往往更多地从行为的动机而不单纯是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责任,而且与成人的关系也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

  4.[参考答案]

  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的某个特征产生强烈的印象,以这个印象为中心而形成总体印象,从而掩盖了学生的其他特征,这种以点概面的偏见叫晕轮效应。晕轮效应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教师掌握学生的信息很少而作出总体判断,它使教师难以正确地了解学生和公正地评价学生。克服晕轮效应的关键是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实事求是、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信息,切忌一叶障目。

  四、论述题

  [参考答案]

  有意注意有明确的目的性,而且有意志努力的参与。它的主要缺点是容易使个体产生疲劳,从而导致分心。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有意注意,应注重以下三方面:

  (1)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学习活动的进行,更多地需要有意注意的调节和控制。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是保证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活动的前提。另外,在每节课的开始,教师都要给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应掌握的知识点,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的放矢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学习。

  (2)培养间接兴趣。除了确立学习目标,还应对学生阐明本学科知识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在知识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特别是在一些内容相对枯燥、难度较大的科目学习中,使学生了解知识掌握后的功用和社会价值,引起他们对学习结果的间接兴趣,可以使他们进入有意注意的学习活动。历史上有些科学家一生从事物理、化学研究,一开始并非其兴趣所在,但为了使国家富强,科技腾飞,总是能兢兢业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工作。

  (3)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学习活动需要学生维持有意注意,但人的注意力又很难长久地集中,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应避免任务安排过满,节奏过于紧张,应该张弛有度,给学生适当放松休整的时间。

  有时,教师适当放慢速度,穿插些有趣的谈话,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另外,教师可以运用多种电化教学手段,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调整学生的注意状态。色彩丰富的形象和活动画面的刺激以及操作活动,有利于降低和消除学生的疲劳感,维持较长时间的有意注意。

  五、案例题

  1.[参考答案]

  我认为案例中的儿童为前运算阶段。

  皮亚杰将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①感知运算阶段,特点是:反射;客体永恒性;②前运算阶段,特点是:思维集中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③具体运算阶段,特点是:剥开表面看实质;内隐实质;④形式运算阶段,特点是:青春期的自我中心性,假设演绎推理。

  案例中的儿童对树、风、纸已有了认知,并且可以从纸来回扇动能产生风推理出树动也能产生风,他忽略了其他产生风的实质,即他的思维只注意了具体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他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生命,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此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发现事物的内隐本质,所以认为由看见树在动简单地推出了风是由树动产生的错误观点。

  综上所述,我认为案例中的儿童属于前运算阶段。

  2.[参考答案]

  (1)产生的原因:

  ①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轻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用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②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假如教师讲得有趣,他肯定会聚精会神。

  ③虽已上了三年级,却还未养成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

  ④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

  ⑤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

  (2)克服方法:

  ①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重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②培养小学生的学习爱好。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③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

  ④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重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预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⑤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常常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常常受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教师的注意。

【小学教育心理学备考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2023年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08-11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07-17

2017年心理学考研备考测试题及答案10-08

初中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09-09

2017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07-22

幼师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0-25

2016专升本教育心理学备考复习题及答案08-01

特岗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06-05

学前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06-26

幼儿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