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预测题答案

时间:2024-05-22 17:10:12 教师资格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7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预测题答案

>>>点击查看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2017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预测题答案

  1.A【解析】在教学中,对教师的语言有诸多要求,例如,教师的表达要流畅,有条理等,其中,通俗、生动、幽默、风趣是指教师语言要活,即教师的语言要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2.A【解析】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

  3.C【解析】“师者.人之楷模”,强调教师工作的示范性。教师的示范性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由于青少年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可塑性的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示范性的价值,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4.A【解析】《教师资格条例》第16条规定,教师资格证书在全国范围内适用,教师资格证书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

  5.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54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6.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1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由此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主要是发展基础教育。

  专家点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根本大法,也是历年考试中经常考查的内容。这一法律对学生、学校、教育教学、经费保障、法律责任等都做出了规定。考生应该掌握其中的主要条款,以便在出现与之相关的题目时能依据法条做出回答。

  7.B【解析】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8.D【解析】“师生如父子”的意思是教师对学生有像父母一样的关爱,却没有像父母对自己子女一样的偏爱,因为合格的教师对学生是一视同仁的。同样,“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也体现了这一点。

  9.C【解析】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10.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42条明确赋予了学生申诉权:“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11.C【解析】孙幼军,当代著名童话作家,著有童话《小布头奇遇记》《怪老头儿》《小贝流浪记》等,是中国首位获国际安徒生文学奖提名奖的作家。

  12.C【解析】在我国古代传说中,有盘古开天辟地、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氏尝百草。专家点拨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我国古代神话的了解。我国著名的古代神话包括: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牛郎织女等。考生要了解神话中的人物以及主要的故事情节,并能说出它们所蕴含的深意。

  13.B【解析】“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4.A【解析】这句名言是刘备临死时对其子刘禅的嘱咐。

  15.B【解析】瑞士的日内瓦被称为“国际会议之都”。

  16.B【解析】我国空气质量报告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

  17.A【解析】珙桐,有“植物活化石”之称,因其花形酷似展翅飞翔的白鸽而被西方植物学家命名为“中国鸽子树”。

  专家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植物学常识。珙桐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是中国特有的单属植物,属孑遗植物。银杉是中国特有的稀有树种,和水杉、银杏一起被誉为植物界的“国宝”。银杏,别名白果、公孙树、鸭脚树,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号称“活化石”。

  18.B【解析】读给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听是为了检查作品的内容是否通俗易懂。

  19.D【解析】“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句话的意思是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

  20.B【解析】1808年贝多芬发表了他的《第五交响曲》(命运)。在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里,“命运”是活生生的。从感觉上来说,乐符会“敲门”,会“蹒跚”,会“欢呼”,所以称之为“命运交响曲”。

  21.B【解析】生态系统具有下列特性:(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结构越复杂,物种数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4)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因生产者固定能量值所限及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的损失,一般不超过5~6个。(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

  22.B【解析】树干上白色的东西是石灰水,石灰具有一定的杀菌、杀虫作用,可以杀死寄生在树干上的一些越冬的真菌、细菌和害虫。

  23.A【解析】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成为领导阶级,因此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专家点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也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4.B【解析】目前,海水淡化技术普遍使用的最大阻力是成本太高。

  25.D【解析】王实甫,著有杂剧14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3种。《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都是关汉卿的作品。

  26.A【解析】在Word表格中,选中某段文字后,按De1ete键可以删除此段文字。

  27.C【解析】从年画的构图、形象、线条、色彩等各方面都能看出丰富的含义。A项不能从原文中推出;B、D两项只是对文段最后一句的概括,不够全面。

  28.B【解析】“语言与语言的碰撞和融合”指的是不同语言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吸收。A项错误,原文中的“精华”指要保留自己语言的精华,而非外来语言的;C、D两项没有指出相互性。

  29.A【解析】题干的推理是“所有M不是P,所有的M是S,所以,有些S不是P”,根据这一关系,符合的只有A项。

  二、材料分析题

  30.【答案要点】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动机上,许老师从事研究是为了发表文章,是出于一种功利性、肤浅的目的,而不是为了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在方式上,许老师仅仅重视他人的经验,而不注重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没有自

  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融入到理论之中,因而其教学研究没有深度,难以形成自身的特色。

  教师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以教育教学理论为先导,以课题为载体,以课堂为中心去开展教研活动,具体要做到:

  (1)转变观念,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掌握本学科的最新理论、最新信息、最新成果。教师要正视教研活动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意义,不断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

  (2)要使教研活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教研活动最主要的特点和目的,就是要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时时留心周围的一切,要自觉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紧密结合本职教学工作去开展教研活动,使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融为一体。

  (3)注重行动与研究的完美结合。研究与教育相结合弥补了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缺陷,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撰写文章,不断总结教学、教研、教改经验,写出一些较有价值的论文.以指导学科教学。教师要善于将实践和理论紧密地结合起来,多进行反思和总结,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有效途径,也是一种教研能力的体现。

  31.【答案要点】教师体罚学生是违背教育规律和教师道德的。通过材料,我们应该认识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急迫性,其意义在于:

  (1)对教师的调节和教育作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能够纠正教师的行为和指导教师的实际活动。同时,也能够使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教师的职业,认识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利益关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判断力。

  (2)对学生的榜样和带动作用。在道德行为上,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这种性质能够带动学生依照教师的行为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3)对社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②对物质文明的推动作用;③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

  32.【答案要点】(1)突出了当时环境的艰苦,表现了母亲的坚强、母爱的伟大;皎洁的月光、明亮的积雪更能衬托母亲的纯洁无私,烘托人物的形象美。

  (2)那一束伴地莲是过去艰苦岁月的见证,母亲那坚强、慈爱的举动深深地打动了儿子。

  三、写作题

  33.【参考例文】

  新教师如何上好第一节课

  一位新教师如何上第一节课呢?又如何上好第一节课呢?这是许多新教师面临的问题,因为这节课成功与否将决定他今后的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展开,对他的职业生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教师第一次走上讲台,常见的有三种行为表现:一种是“冷酷”型,一种是“友爱”型,还有一种是基于“冷酷”型与“友爱”型之间的“中间”型。以上三种教师的做法都不值得提倡。第一种过于无情,第二种过于友善,第三种把教学与纪律关系理解得过于简单。这三种做法的共同点是没有和学生约法三章。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某些新教师缺乏与学生实际的接触,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明白制度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往往是学生在出现问题之后才仓促处理,处理的尺度或宽或严,导致不能服众,只能使问题越来越多,学生越来越难管理。

  我认为,新教师要上好第一节课,首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因为刚走上工作岗位,对一切都不熟悉,特别是对学生更加不了解,而且由于是刚刚走出校园,自己的角色在心理上还没有转变过来,这样增加了新教师上课的难度,因此新教师在克服自己心理障碍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课前准备主要是了解班级的大概状况:这是一个怎样的班级?有多少名学生?男女生各占多少比例?文化素质怎样?是否偏科?有没有学习计划?学习目标是否明确?等等。这一系列情况都要事先进行深入了解,这样面对学生自己心里有了底,就能增强自信心。

  其次要制定规章制度。新教师第一次走上讲台,在做完自我介绍后,不必急于讲课。正确的做法是:应当和学生共同订立规矩,向学生讲明制定规矩的必要性、重要性。这里的共同订立指的是,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规矩的制定和表决的过程中来(但草案还要教师事先拟好),然后可逐条征求学生的意见并举手通过,没获得半数以上同意的条款,可待以后讨论修改,然后再进行表决,直至通过。

  当然,作为一位新教师要上好第一节课,仅有上面的技巧是不够的,关键是自己在平时一定要加强自身素质的训练,提高自身技能。

  专家点拨本题的写作题目已经明确给出——“新教师如何上好第一节课”,即考查考生作为新教师上第一次课的做法。其主题已经固定,因此较为容易,不需要再去选择写作方向。写作的主体内容一般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三部分。其中,中间部分是重点阐述的内容,具体到本题,则应对新教师上好第一节课的做法进行阐述,需要考生层次清晰、逐条地描述。当然,开头和结尾也不能忽略,一个好的开头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及继续读下去的兴趣,而好的结尾则起到完美结束的作用。在教育论文写作中,开头一般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出话题,而结尾则提出美好的期望。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预测题答案】相关文章:

2017年导游资格证考试预测题及答案07-12

2017跟单员考试预测题及答案08-12

2024导游资格证考试《基础知识》预测题及答案09-04

2017外贸跟单员考试预测题及答案08-03

2017中医助理医师考试综合笔试预测题及答案08-01

2023会计资格证考试《会计基础》预测题答案12-21

2017商务师考试预测题及答案08-23

2017内审考试《审计业务》预测题及答案10-13

中级审计师考试预测题答案09-04

2017年单证员考试预测题及答案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