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16新疆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仿真题答案
>>>点击查看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2.D【解析】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3.A【解析】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4.A【解析】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坚持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于、巴格莱等。
5.A【解析】双基教学,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
6.A【解析】“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这是教育机会均等的主张,体现了教育起点机会的均等。
7.D【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课外、校外活动的概念。
8.B【解析】在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中,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9.D【解析】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而A、B、C项中的意志过程、情绪情感过程、认识过程同属于心理过程。因此,答案选D项。
10.C【解析】运用头脑风暴时,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一是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提出的所有方案禁止批评,延迟评价,评价必须在所有的想法出来之后再进行;二是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提倡自由奔放的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三是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四是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提倡对他人的设想进行组合和重建以求改善。
11.A【解析】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12.D【解析】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根据学习的定义只有D项属于学习。
13.D【解析】引起无意注意的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有:(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4)刺激物的新异性。
14.C【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这三种过程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因此,题干中所述的第三个阶段是知识的评价。
15.A【解析】受教育权是学生最基本的权利。
16.D【解析】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
17.A【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8.B【解析】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九条规定。
19.A【解析】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于1879年至1884年对遗忘进行研究,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20.C【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二、名词解释
1.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与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与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的的组织活动过程。
2.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3.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及经济需求的宏观变革。教育改革就是要把教育发展过程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变得更好,以适应客观情况。
4.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5.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上好一节课的标准有:(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内容准确;(3)教学结构合理;(4)教学方法适当;(5)讲究教学艺术;(6)板书有序;(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作为好课应体现以下六个方面:(1)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2)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3)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和充足的时间;(4)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4)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6)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3.(1)导向作用。学校管理者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把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引导到
学校目标所确定的方向上来,使之在确定的目标下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
(2)凝聚作用。学校文化的凝聚作用,表现为学校文化是联系和协调一所学校所有成员行为的纽带。
(3)规范作用。学校文化中蕴含着道德因素,能调节人际关系,使之心理相容、和谐有序,产生对成员的规范约束作用。
4.(1)操作定向;(2)操作模仿;(3)操作整合;(4)操作熟练。
5.(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1.(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为了配合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发生着根本性变化,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现代课程评价不只是进行甄别、选拔,更为重要的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现代课程评价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价值,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对于教育而言,量化的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只看到简单的教育现象,往往丢失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质性评价的方法能够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本质上而言,它不排斥量化评价,通常与量化评价结果整合应用。将二者结合起来,有利于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教师的发展状况。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过程。这也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发展的体现。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现代课程评价注重过程,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2.(1)有效的说服。用言语说服学生需要一些技巧,包括:①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②发挥情感的作用,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③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给予奖励时:①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②应选择恰当的奖励物;③应强调内部奖励。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的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形成的。
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考生需结合自身实际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五、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这位父亲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2)①违反的法律:这位父亲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规定。
②应负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十八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二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予以劝诫、制止;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新疆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仿真题答案】相关文章:
2017翻译资格考试中级笔译仿真题及答案11-01
2017中级出版资格考试仿真题及答案09-15
2017高级翻译资格考试笔译仿真题及答案05-07
2017初级出版资格考试《专业理论与实务》仿真题答案07-27
2017跟单员考试仿真题及答案07-23
北京市2017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仿真题答案09-02
2017年中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考试仿真题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