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

混凝土企业与建筑施工企业的博弈

时间:2024-08-10 08:43:20 建筑施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混凝土企业与建筑施工企业的博弈

  博弈本意是:下棋。引申义是:在一定条件下,遵守一定的规则,一个或几个拥有绝对理性思维的人或团队,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有时候也用作动词,特指对选择的行为或策略加以实施的过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混凝土企业与建筑施工企业的博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混凝土企业与建筑施工企业的博弈

  在建筑业市场中,建筑施工企业作为乙方一直是弱势群体,但随着预拌混凝土的推广与运用,建筑施工企业委屈多年终于有了接班人了。不管在建设单位面前如何受气,但转身可以对原材料供应商随意吆喝、甚至转嫁风险。而预拌混凝土企业在建筑业市场主体是最大宗原材料之一,尤其是在目前预拌混凝土产能严重过剩的大环境影响下,房产市场、建筑业市场疲软,混凝土企业与建筑施工企业犹如是一盘棋在博弈,在合作过程中随处充满陷阱与挑战,如何化解,这就要求我们混凝土企业的决策者们有智慧的眼光与高超的管理团队,做好过程管控、预防风险事故的发生,也是一项绝对不能忽视的工作。

  混凝土行业的产能过剩,造成市场无序竞争

  由于混凝土企业的入行门槛低、产值大、税收征缴比例相对较高,促使中小型搅拌站林立,最后造成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竞争混乱。为了能承接到一个项目,甚至不择手段,低价促销,恶性竞争,同时还要满足施工企业的各种需求。部分混凝土企业为了能盈利,只好绞尽脑汁,开始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例如个别混凝土公司采取所谓的技术措施,在水平结构尤其在基础底板施工时,完成检测试件制作后,立即降低强度等级供应混凝土,给项目施工质量造成很大隐患。混凝土企业最终还是要把自己的损失在项目中弥补回来,印证了江湖上一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混乱,缺乏行业有效监管

  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占地面积小、工业产值高、流动施工作业、纳税贡献大,不断出现一级、二级总承包施工企业,并且异地施工非常普遍。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一级施工总承包企业往往自身不配有专业的施工队伍,公司取得相应的资质后,靠项目挂靠收取管理费与放贷创收。虽然项目挂靠后,公司定期组织部分相关人员进行所谓的项目检查,走走过场,万一发生质量安全事故,公司会委派公关人员进行“摆平”。所以在许多质量工程隐患多的项目中,发现问题的都是消费者。但是最后一旦发现问题,施工单位总要找个材料供应商来垫背,所以预拌混凝土企业经常会莫名其妙地承接到施工企业转嫁的风险。

  混凝土企业与建筑施工企业的博弈,在恶性竞争和管理混乱的棋盘上日复一日

  一、质量争议,各执一半

  某项目商住楼,设计强度为C30,在供应混凝土三层楼板、柱时,现场取样做试块送检为合格,但由于梁板有裂缝,回弹取芯强度不合格,施工单位把全部责任推给混凝土公司,混凝土公司认为:混凝土供应交付到施工现场,现场取样试块送检合格,但现场施工浇捣、养护环节有问题,与混凝土公司无关。双方争执不下,施工单位拒付混凝土公司材料款,混凝土公司起诉施工单位,施工单位以质量不合格为由,反诉对方,最后法院调解,双方对梁板、柱修复加固费用各自承担50%。

  解析:针对混凝土企业发生类似质量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维权?首先,混凝土企业要明确现场见证取样必须按流程让现场监理参与,随车抽样,制作好的试块让监理做好标识,送检时含监理三方见证,做好相关记录,以便在争议时保留好证据。因为混凝土交付为半成品,要通过施工单位的浇筑、振捣、抹面、养护等工艺,才能达到合格效果。

  二、不专业的施工队伍,发生质量事故混凝土企业买单

  混凝土的浇捣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如今的施工单位,自己没有专业的混凝土施工队伍,全部外包给农民工作业。农民工没有经过相应专业培训,对商品混凝土的特性与施工流程不了解,更没有相应的上岗证,根据习惯与喜好随意蛮干。夏天气温太高,冬天天气太冷,工作劳动强度大,在作业管理上施工单位现场不委派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任意由农民工操作,在某项目上,为了使混凝土施工快,工人不顾混凝土公司技术人员劝导,私自大量加水,让混凝土在梁板上自流平,混凝土企业技术员担心质量问题,随手用手机拍照,被现场工人把手机抢去砸坏,找施工单位交涉,施工单位认为混凝土企业自己多事。最后该梁板因裂缝过多,验收不合格,施工单位将检测费、修补费用50多万元强加到混凝土企业。

  解析:现场混凝土随意加水,不但改变了混凝土的水胶比,严重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而且增加混凝土自身收缩,使裂缝增多。在现场可能经常会遇到类似现象,我们不能与施工工人进行正面冲突,但要使用有效管理和记录工具,把现场交付状况如实记录并做好相应的存盘处理,以备待用。

  三、梁板大面积龟裂,原因是混凝土养护不及时

  某混凝土公司在供应C25的混凝土浇筑生产车间梁板,因跨度偏大(150m×90m),一次浇筑成型,浇筑完30个小时后发现梁板上布满裂缝,而且不规则,施工单位现场组织浇水养护也不见好转,施工单位马上通知混凝土企业派人到现场要说法,混凝土企业技术人员到现场看后也大吃一惊,这么多裂缝,只咬定养护不及时。现场施工人员与监理按甲方要求提出敲掉重新浇筑,一切损失由混凝土公司承担。原因是混凝土公司的原材料质量不合格,造成梁板大面积开裂。混凝土公司邀请有关专家前往现场分析原因,通过了解,当天施工温度在22~26°C,夜间风力在4~6级,而且当时浇筑完没安排人员进行抹面和覆盖养护,而是近30个小时后发现裂缝才开始浇水。在现场协调会上,专家把相关原因分析给在座的代表,造成梁板大面积龟裂与混凝土的质量无关,当时争议颇大,最后商量决定,对旁边同样的车间梁板进行浇筑,严格按照混凝土企业的施工工艺操作,如果还有裂缝,所有损失皆有混凝土公司承担。双方代表签完字,第二天开始浇筑,结果一切顺利,梁板上无裂缝。施工单位无语,最终自己负责裂缝的修补。

  解析:面对施工单位的蛮横无理,怎样保护自己企业的正当利益值得混凝土企业从业者高度关注。因为商品混凝土的快速发展,许多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对商品混凝土的特性不太了解,总喜欢与传统自拌混凝土相提并论,在商品混凝土中,应用了许多新材料、新技术而施工人员跟不上时代技术的发展需求,因为大多数现场施工人员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不参加学习,不知道新标准、新规范的实施,凭传统经验操作。

  四、设计犯的错,混凝土企业担责

  某混凝土公司在供应一栋28层的商务办公楼混凝土,从一层到六层的梁全部出现裂缝,强度为C45,而且呈贯穿趋势,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多次发函责令混凝土公司停工,要求对裂缝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要承担所有的损失。混凝土企业对原材料、配合比进行多次验证,认为自身质量没有问题,后来建设单位认为更换混凝土厂家供应可以解决问题,连续换了4家混凝土企业供应,结果每家都有裂缝,建设单位多次邀请专家到现场,也找不出具体解决方案。最后省建科院的专家到现场后发现,问题出在设计上,配筋有问题。最后设计调整方案,浇筑混凝土没有裂缝了。

  解析:目前该项目还在继续施工,但经历了一系列周折,混凝土公司悟出一些道理,我们生产混凝土,不但要懂得下游产业链的施工工艺,上游的设计环节也必须懂,否则,施工单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强加责任给混凝土公司。

  五、为竞争项目,混凝土企业为施工企业干活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在许多区域混凝土企业为了竞争到工程项目,除了在价格付款上给予优惠外,还承受许多外加条件。一是代做试块;二是代做资料;三是外加送检且保证合格。而这三个条件皆是施工企业的份内事,施工单位为了减少开支,减少麻烦,所以在签订混凝土合同时一起打包给混凝土企业,面对这苛刻的附加条件,许多混凝土企业选择默许,为施工企业干活。所以在许多混凝土企业给施工单位代做试块等工作是份内事了。浙江某混凝土企业试验室主任曾满腹牢骚对笔者说,公司所有的工地试块全部是混凝土企业试验室代做,每天都要代做100多组,专门安排三名员工做试块也满足不了工地需求。

  解析:混凝土企业为施工企业代做试块是违规的,现场抽检试块是对混凝土企业一个监督,但全部由混凝土公司代做对质量监管不利。而且混凝土企业代做试块还存在风险,发生任何质量问题全由混凝土公司负责,此举不可取,这也是施工单位质量风险转移的一种手段。

  六、地面混凝土起砂,混凝土企业赔偿

  某混凝土公司在供应一小区地下室停车场时,施工工人为了赶时间,在浇筑时往混凝土搅拌车内加水过量,又没搅拌均匀,浇筑完毕后,发现地面大量起砂,业主不同意,要求重新浇筑,施工承包人找到混凝土企业要求赔偿,混凝土企业没办法,当初现场加水没有取证,并且现场施工人员是承包人临时外面叫来的,再加上现场取芯强度不够,混凝土公司只好哑巴吃黄连,赔偿了停车场地坪的修复费用。

  解析:其实混凝土公司在当初地坪浇筑时没有安排技术人员对现场进行技术交底,驾驶员对现场随意加水没有制止,事故的教训让混凝土公司应该好好反思,一不小心就被坑了。

  七、合同陷阱,让混凝土企业苦不堪言

  某混凝土公司与建筑施工企业签订一份混凝土加工合同,但在合同中付款条款里注明:“本工程项目所有付款均按建设单位同比例付款,在建设单位未支付工程款的前提下,乙方(混凝土企业)不能向甲方(施工企业)催讨。若因付款问题造成的混凝土停供乙方必须支付本工程款的20%作为违约金。”合同签订总金额为5600多万元,所以混凝土企业在供应了半年多混凝土,应收款达3000多万元了,却不能停供,问何时能支付,被告知等建设单位付款再说。

  解析:如此合同陷阱,让人防不胜防,甲乙双方签订的合同,付款时把建设单位拉进来搪塞,其实建设单位是否支付工程款乙方是不清楚的,也无权利进行干预查询,因为合同本身与建设单位不搭边,所以混凝土企业陷入施工单位的圈套。

  八、混凝土公司一不小心成了房产销售公司

  在房地产市场低迷时期,建筑施工单位拿不到建设单位的工程款时,只有拿建设单位的房子抵给材料供应商,在建筑行业中也很普遍,以物换物,否则材料款也遥遥无期。某混凝土公司在一年多时间里,拿到房子60多套。抵工程款的房子大多数是在房型、楼层上不太理想的,到目前还无法变现。如果要征收房产税,60多套房子也成了烫手的山芋。

  解析:对于中小型房产公司而言,资金实力让人担忧,与其拿材料款遥遥无期,倒不如以物换物,拿到房子踏实,降低了应收款的风险,但数量多,不能及时变现,只能存留或转抵自己的供应商,毕竟企业需要现金流。所以遇到类似情况,在合作前须了解对方实力,尤其市场非常时期,须谨慎。

  九、砂浆浇筑到结构承重部位,混凝土企业“替罪”

  某商住楼在混凝土浇筑时,施工人员直接把润管砂浆浇筑到柱子里,拆模后才发现三根柱子底部全是砂浆,无明显强度,作为结构承重柱子底部无强度,严重影响结构使用安全,施工单位要求混凝土公司承担处理费用,混凝土公司一脸无奈,提供润管砂浆却被施工人员浇捣到结构承重柱子里,企业还要承担损失。

  解析:类似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关键是施工人员不了解砂浆的作用,误当作混凝土去使用,酿成质量隐患。如今使用新产品润泵剂的完全可以杜绝这种现象再次发生。

  十、混凝土结算和付款,混凝土企业处于弱势地位

  某混凝土公司低价中标某地标建筑,约定每月末双方办理结算并按合同付款。履约过程中,混凝土供应和质量得到了施工企业好评。但每月的结算迟迟办不下来,约定款项也拿不回来或只能拿回一部分。致使资金短缺,该项目成本也超出预算,混凝土企业很郁闷。

  解析:这种情况,往往是施工企业未按约定得到建设单位应付款或得到又挪作他用,故种种理由不办理结算,拖延付款。

  博弈多种多样,结果大相径庭。期盼价格理性回归?期盼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期盼加强管理防范风险?都是办法,但在强弱地位不对等的前提下,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何摆正混凝土企业与建筑施工企业的关系,以求双赢,是我们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混凝土企业与建筑施工企业的博弈】相关文章:

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02-10

建筑施工企业品牌建设现状02-18

完善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措施03-14

企业法律顾问在建筑施工企业的服务内容03-29

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融资运用模式02-03

建筑企业的供应链管理03-22

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的策略03-21

建筑企业资本运作分析02-20

新时期下建筑企业的发展策略03-06

混凝土挡土墙施工方案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