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理念

时间:2024-10-21 14:33:27 环境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环境设计理念

  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下面是YJBYS小编整理的环境设计理念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

  --科教兴国,不断创新的原则。

  --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

  --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

  --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

  在中国快速和大规模城市化的今天,城市住区无论外延的扩大,还是内涵的重构都是如此的剧烈和迅猛,大量的城市住区在原野上诞生的同时,城市内部老的与历史性的住区也在被不断地蚕食。在全球化与地域多元化共存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城市住区的构成与重构在不同的国家与城市、针对不同的状况,都需要不同的模式与策略。不可否认的是城市住区的发展还是面临了许多相同的问题与关注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可持续城市住区的研究与实践。

  三、城市可居性研究:

  城市可居性的研究将可持续城市的理论关注,在城市居住的层面更为具体化。它一方面与可持续城市理论一脉相承,同时与对城市生活质量的研究密切相关。

  城市可居性研究,将可持续理论具体化,来关注城市生活质量的问题,从而提供了调整传统城市和社会模式的策略。S.韦德将城市可居性研究的主要指向概括为:

  1.紧凑高效的土地使用:对于现有城市模式,尤其是针对欧美城市对于土地资源的消耗,提出城市增长边界(UGBS)以及对于建成区土地利用的绿色、安全、吸引力与可居性的提高。

  2.更少的汽车使用与更好的到达:主张现行交通系统等级的修正,以促进社区感和能源节省为主导的住区模式。

  3.高效的能源使用,减少污染和浪费:从“开放式”转向“闭合式”能源利用模式,主张建筑与能源的综合再利用,包括建造过程对于能源消耗的节省。

  4.城市自然系统的维护:对于城市中河流等原生和次生的生态系统元素、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城市衰败地区和城市废弃地的生态系统等的维护。

  5.良好的住居环境:针对丑陋、同质、步行不友好的开发,主张住区应使人们易于到达开放空间、聚会场所与公共设施。

  6.健康的社会生态:针对无家可归者、种族问题等间接造成欧美城市内城衰败的因素,主张关心弱势,追求城市公共政策对于社会公平的促进。

  7.可持续的城市经济:有三重含义,修复性经济,帮助修复环境与社会的破坏;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地方主导的经济,基于当地所有、当地投资、当地资源与当地市场的经济。

  8.社区参与:鼓励市民对于城市决策的参与。

  9.地方性文化的保护:促进传统手工业、文化实践、建筑文化遗产以及建造技术的保护。

  四、可持续城市住区理论

  可持续城市理论和城市可居性研究,在宏观上为城市住区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在城市住区的层面,国内外都有不同的理论探索。Rudlin(1999)提出了与可持续相关的住区4C模式:环境保护、居民选择、社区与成本,并提出了可持续的城市邻里概念,强化城市内部紧凑的住区开发,建立平等的、各阶层融合的邻里社区。在国内的研究中,吴志强教授等人结合“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提出了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资源环境指标、科技发展指标与物质发展指标构成的系统要素分析法,作为住区层面的可持续内容指向。在具体的实践与理论层面,相当多的城市住区理论都与以上理论研究密切相关,其中兴起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以及在欧洲城市广受关注的城市复兴,可以看作是在住区尺度上的理论应用与实践。

  概括城市可持续理论的研究以及城市住区的广泛实践,有以下四个主要的支撑点使得城市可持续理论与当代城市住区的实践结合起来:关于紧凑与混合的城市住区;关于聚居与交通引导模式;关于住区与公共空间的体系;关于生态与共生的住区建筑形态。这四个方面的研究构建起可持续城市住区的基本框架,由此,可以将可持续城市住区的理论框架概括为:关注公共交通的核心与凝聚作用,发展紧凑和混合的住区形式,加强住区中步行为主和公众参与的公共空间系统,采用生态与新旧共生的城市住区建筑形式,以促进历史与当代的平衡与延续,在生态方面减少污染和能源消耗,并在住区的社会与经济方面达到平衡的考虑。

  紧凑与混合的城市住区

  紧凑城市住区的概念往往与传统的城市模式相关联,一方面,密集与混合的传统住区模式造就的独特居住社区氛围,成为当今城市住区可资借鉴的范本;更为重要的是,紧凑城市住区模式与可持续理论对于生态利益的关注相契合,紧凑与混合的住区可以更有效利用能源,减少能源消耗与污染,避免城市无休止的扩散,并创造城市中心住区复兴的契机。在城市尺度上,紧凑住区主张减少汽车的使用与穿行频率,并倡导居住与办公更为密切的结合;在社区尺度上,紧凑住区主张加强社区内部的结构性关联,是与社会构成模式相关的住区形态。

  混合住区既是传统城市住区的组织模式,同时也反映了当代城市的特征,它通过城市住区中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重新分配,以促进不同功能和人群的共存,达到住区多样性的目标。这对于以功能分区为原则的住区组织模式是不小的挑战,例如,中国现有的城市住区法规,还不支持住区的混合性。北京的SOHO现代城,成为住居与办公紧密结合的典型住区,但按照现行的城市法规,开发商在经济上难以划分混合产权,只能作为个案进行审批。同样,在上海出现的住区内部办公化的趋势与争论,实际上反映出城市住区对于当代城市功能特征的不适应与滞后现象。

  聚居与交通引导模式

  可持续城市住区,主张对于交通及其引导的聚居模式予以充分的关注,这是基于对汽车为主导的社区模式反思的结果。美国城市学者P.卡尔索普主要针对郊区住区提出了“步行口袋”模式,建议推行1/4英里或5分钟步行距离的混合住区开发,在其中对于汽车、公共交通与步行给予同样的关注,所有住宅和商业设施提供停车点,利用轻轨系统或便捷的直达公交,形成住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意图创造更具选择性的环境模式。这在新城市主义的实践中得到较多的使用。

  中心与街区是可持续聚居模式的两个关注点。可持续城市住区主张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围绕位于公共交通换乘点的社会、商业活动中心扩展,形成街区构成的网络,街区与公园、街道等构成的公共空间紧密联系,居住街区靠近工作、就业与商业设施,从而减少了汽车的日常使用。在都市尺度上,则依赖轻型轨道交通系统,联系起所有地区中心,建立快速捷运系统;公共汽车或有轨电车则更为有效地负责地区范围内的交通联系;在社区内部,则着力促进自行车和步行为主的居民日常行为,从而减少拥挤与污染,保证了安全与公共空间的活力。这一聚居与交通引导的城市结构类型从根本上使得高密度住区的生活品质得以满足。

  住区与公共空间的体系

  在传统的城市住区模式中,住区与公共空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以奥斯曼的巴黎改造为例,四个重要的元素构成了住区模式的核心:路径、街区、地块与住宅,层次鲜明而又互为渗透的空间体系,保证了住区与公共空间的便捷联系。公众空间的形态与品质是城市住区最为重要的评价要素之一。当代城市住区一方面面临着公共领域的扩张;另一方面,城市公共领域与住区的联系日益受到支解与隔离。杨·盖尔的交往空间理论就充分关注了城市住区的公共领域。他著名的言论就是,“什么样的政策导向什么样的空间”3),主张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鼓励政策,加强对人的行为研究,以修补现代主义以来衰败的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的品质。

  当代城市住区的运作,更多由市场经济和商业的决策所决定,城市公共领域的价值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当今的城市住区建造热潮中,封闭式小区与大居住体对于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品质就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当城市住区被支解成为一个个孤立的住宅小区时,城市公共空间体系遭到瓦解,它们往往以封闭式的充满商业噱头的“中心花园”构成空间围合的中心,而对于城市公共空间基本构成要素的街道则缺乏关照。表现在住区结构方面,所谓的“超级街区”通过对城市肌理与路网的归并,使得丰富城市生活赖以存在的城市脉络消失了。张永和教授在《关于城市研究》中提到,“目前中国许多城市(包括北京)的内部,不仅是外围存在着一种郊区化的倾向。这个现象对中国城市影响的巨大与深远是显而易见的”。4)各自为政的“超级街区”,可以看作是郊区聚居模式在城市中心区的泛滥。混合、密集、多样的城市住区反对单一与封闭的大居住体,超级街区的泛滥与可持续城市住区的理念相违背。

  生态与共生的住区建筑形态

  可持续城市住区同样关注住区的建筑形态,主张生态与新旧共生的形式,以减少污染和能源消耗,同时维持住区的历史传承。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采用“被动”或“主动”的生态建筑处理,减少建筑自身的能耗;另一方面,通过对旧建筑的维护与再利用,采用新的技术与材料,以减少建筑建造过程的能源消耗。当然,生态住区的目标还包括了与资源相关的城市设施的诸多领域。

  可持续城市住区的理论,建立在可持续理论与城市可居性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社会—住区—环境”之间的平衡与互动,提升城市生活质量,重新恢复城市住区一度失落的社区感、公共价值与良好生态。可持续城市住区的理论探讨,不在于给出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希望借助可持续理论与城市住区的结合,促进城市住区实践的具体运作向更为平衡和持久的方向转变。

  五、可持续发展意义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体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5.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落后,只有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

【环境设计理念】相关文章:

如何学习环境设计01-17

环境设计的优化与具体应用09-06

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原则02-03

商业空间光环境设计08-08

环境设计中装置艺术的特性02-04

场馆的学习特点及其环境设计09-09

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的关系08-17

客户服务的理念06-19

公共环境设计中通用设计的原则12-21

室内环境设计意境创造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