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 百分网手机站

浅谈改善省地宜居型及住宅的适居性

时间:2018-04-27 15:19:00 环境设计 我要投稿

浅谈改善省地宜居型及住宅的适居性

  我们在高层建筑创作观念上进行转变:由重建筑形态到重空间质量、由重虚体空间到重实体结构、由重视觉感受到重综合体验、由重主体自在到重环境共生、由重即时完美到重持续发展。

  近年来房地产开发规模日趋扩大,造成城市内土地供应日益紧张,房地产开发成本居高不下。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倡导下,低密度住宅的出现,成为人们追求高品质人居环境质量的表现。

  但上海土地缺乏,高层建筑是一种“它的高度强烈影响其规划、设计、构造和使用”的建筑;是一种“它的高度会产生不同于某一时期某一区域的‘普通’建筑所具有条件”的建筑,是一种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人是在自然界中不断进化的,社会也随之不断演替,做为人之造物的建筑更是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变化之中,所以适居性及省地宜居型的概念具有时间维度。

  目前上海中心城区,高层和小高层住宅区占了大多数,容积率超过2. 5,高层住宅区甚至高达4. 6。由于近年人们对绿化建设的重视,住区绿化率都超过35%,小高层达到了45%,但户均绿地面积不足40平方米,高层仅为13平方米,若以每户人口3-人来算,人均绿地面积还未达到园林城市人均9平方米的标准。而近郊以多层为主,容积率都在1.以下,绿化率大都超过40%,户均绿地面积居于4-50平方米之间。远郊除一部分多层住宅区外,分布着大量高档别墅区,多层住宅容积率1. 0-1. 2户均绿地面积超过60平方米,为中心城区的2倍左右,别墅区容积率0. 2左右,绿化率均超过70%。

  随着高层建筑的产生及发展,“远地而居”逐渐渗透到人类的生活形态之中,它使人们的聚居形态发生改变:高层建筑顶、底部的气候环境相差很大,内部空间不得不封闭,从而完全依赖人工调节系统,这种微气候环境对人的舒适和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因远离地面居者可获得欣赏城市美景和自然风光的独特视点和视野,但近地的视觉美感荡然无存;人们不得不面对户外活动和交往的减少、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犯罪等各种社会问题,在聚居心理方面隔离感增强、安全感减弱…高层建筑只向地面一端开放,每个聚居单元多为封闭终端,所有的人流、物流都来自地面又回到地面,而且在主干通道中的流量是自上向下逐渐增大,这种结构形式本文称之为“袋型聚居结构”。

  目前上海城市土地缺乏,人多地少的实情决定了住宅发展不能实施低密度扩张战略,建设太多的低密度别墅住宅不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低密度别墅区是以牺牲城市资源来满足部分业主的需要,加大了城市其他地区的土地压力。此外,别墅也只适宜于部分富裕阶层,广大工薪阶层经济能力还是有限的.。因此这类以别墅为主的低层低密度住宅是非主流产品,对于大多数老百姓而言是一种幻想可望而不可及。

  独有的聚居特性为人类创造了新的生活模式,同时也产生了适居性方面的先天缺陷,本文将它分为安全性、健康性、舒适性和意义性四个层次。考虑到高层建筑本体与其适居缺陷的关联,遵循以人为本和持续可居的指导原则,提出了改善高层建筑适居性的综合设计策略。

  所谓“类地面聚居环境系统(简称类地系统)”,是指在高层建筑中通过引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地面环境要素,经由居者对环境的体验和感知而形成的类似于地面环境的高层建筑聚居环境!它具有如下功能:调节气候、欣赏景观、避难疏散、弹性生长、公共交往等!其创造方法有:巧妙组织居者视线、通过体型处理将建筑绝对高度进行相对弱化、合理调度公共空间以体现地面聚居环境的公共性、设置可以真实地再现地面环境的空中花园。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怎样都无法改变高层建筑的绝对高度,但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它,以形成类地面的综合聚居感受。生态环境和持续发展是当前人类的追求目标,未来的高层建筑必然走向生态化!作为一种综合设计策略。

【浅谈改善省地宜居型及住宅的适居性】相关文章:

1.浅析家居适老环境的设计

2.浅谈家居阳台风水

3.浅谈聚居宅居环境

4.小户型家居装饰要怎样选择

5.小户型家居设计技巧

6.浅谈家居厨房风水禁忌

7.浅谈家居卧室风水布局

8.浅谈家居装潢的几大禁忌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