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智慧

孔子的童年:不幸清苦的生活让孔子更加坚强

时间:2023-11-14 11:43:23 芊喜 国学智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孔子的童年:不幸清苦的生活让孔子更加坚强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子的童年:不幸清苦的生活让孔子更加坚强,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孔子的童年:不幸清苦的生活让孔子更加坚强

  孔子的童年

  智慧启引:『孔子,三岁失去父亲,在一个贫困的单亲家庭长大,又在17岁时失去母亲,独自寻找生存发展的道路。日后成年的孔子一直提倡“克己复礼”,无疑与他早年的生活经历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年幼的孔子,可不只是光知道玩耍,孔子的母亲,也不只是为了她自己的孩子天天在玩耍中得到一些有意义的启示。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才是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把家从乡下迁到了鲁国都城的最为重要的目的。生活的清苦、地位的低下不但没有消磨掉孔子的意志,反而是让孔子更加坚强。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吾十五而志于学”。因为,此时的孔子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正是因为如此,此时的孔子才如此的爱好学习并善于学习。』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期经验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来源。“由观察的结果,可以深信幼时的经验有其特殊的重要性,这在儿童期中已很明显……一切倒错的倾向都起源于儿童期。”实际上,儿童成长经验中的众多变量都会对其人格的发展产生综合影响。

  本为贵族之后的孔子,三岁失去父亲,在一个贫困的单亲家庭长大,又在17岁时失去母亲,独自寻找生存发展的道路。所以“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

  那么,困苦的家境、艰辛的生活是如何铸就出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的呢?

  母亲的坚强和远见

  孔子的童年是异常艰辛的。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在的结合是不符合当时的礼制的,以致他们双双冲破礼法的种种制约勇敢地结合在一起后,仍不为世俗所容。

  不仅他们的相爱、结合被冠以“野合”一词载入史册,颜徵在甚至一生都没有将埋葬丈夫的地方告诉孔子。

  叔梁纥在孔子3岁时去世,颜徵在不到20岁便成了寡妇。叔梁纥原有一妻一妾及9个女儿、1个儿子,他在世的时候,颜徵在母子还能够受到保护和照顾。叔梁纥去世后,大老婆大权在握,小妾施氏被虐待至死,其子孟皮因患小儿麻痹症而残疾,备受歧视。

  这时候,颜徵在站了出来,她毅然带着孔子和孟皮离开了孔家,她明白她必须离开这个复杂的大家庭,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有尊严地活着。孤儿寡母从陬邑来到了鲁国国都曲阜,从此开始独立谋生,过着贫贱而清苦的生活。

  在歧视、贫穷和苦难中长大的孔子,并没有因此而流入孤僻和冷酷,并且小小年纪就确立了志向。这一切,正是因为这位坚强而富有远见的母亲。

  从乡下搬到鲁国的都城,这显然是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最伟大的功绩——因为,正是这里,奠定了孔子日后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也正是从这里,孔子迈出了他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这时的鲁国国都曲阜,不仅是鲁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整个东周除了京师洛邑之外另一个文化重镇,保存有大量的典籍资料,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据《左传》记载,孔子七岁那年,吴国人季札遍游鲁、齐、郑、卫、晋几个诸侯国之后,在鲁国观赏到了当时唯一保存比较完备的周代乐曲,当他依次观赏了二十几种乐舞后,大声惊叹:“这是我看过的最棒的乐舞!就算还有其他乐舞,我也不敢再看了!受不了了啊!”

  孔子11岁那年,晋国大夫韩宣子来到鲁国,在考察了鲁国的典章文物方面的情况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不仅如此,鲁国人还普遍好学,学礼学乐,蔚然成风。在鲁国人看来,学习如同种植草木,不学,才智日退,就像草木枯萎落叶一样。

  显然,这样一种发达的礼仪文化环境和浓郁的好学氛围,对孔子的成长要远远好过那个复杂、落后、冷漠的大家族。

  历经苦难的颜徵在,看着聪颖可爱的儿子,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受人尊敬的有学识、有教养的人。

  孔子小时候常玩的游戏

  圣人孔子小时候不是圣人,他和别的普通的小孩子一样,也是要游戏要玩耍的。

  孔子小时候经常玩什么呢?

  《论语·卫灵公》里有这样一段话:“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对于这段话,司马迁在他的《史记·孔子世家》的理解为:“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先来说“俎”。在过去,“俎”有两种意思:其一是我们知道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里面的“俎”,指的是切肉或切菜时垫在下面的砧板。而用在这里,则指的是另外一种意思:本意是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四脚方形青铜盘或木漆盘,常陈设牛羊肉——后来就成为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方形器物的专属称谓。

  再来说“豆”。在过去,“豆”的本意指的是一种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形状像带高座的盘子。商周时期,多为礼器,经常与“俎”和“鼎”合用。

  现在,我们根据上面的这两句话再来设想一下孔子幼年时候的玩耍生活。

  由于此时的孔家离鲁国的宗庙很近,每当宗庙举行祭祀的时候,颜徵在都要带上年幼的孔子前去观看。此时的孔子,肯定是要睁大眼睛来观看这神圣的祭祀仪式了。此时的他,肯定会想到下面的问题:这些个成年人干什么呢?他们为什么要干这些事啊?为什么神情都如此的庄重呢?

  天长日久之后,很自然的,年幼的孔子就把这些神圣的祭祀仪式的程序和祭祀仪式所用的礼器都烂熟于心了。

  当然,看只是第一步。学还是要学的——模仿,是孩子们的另外一个天性。于是,年幼的孔子便常常邀来邻家的孩子们演练他在宗庙里看到的全套祭祀礼仪,就像有的孩子在一起玩“过家家”。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在通常情况下,儿童对于成年人的行为很难形成习惯性的模仿,而孔子相反,他玩游戏时常常模仿大人们的祭祀礼仪,这正是因为母亲的鼓励。

  郑环《孔子世家考》说:“颜徵在豫市礼器,以供嬉戏。”这就是说,母亲颜徵在买礼器给儿子当玩具。给孩子买的玩具是礼器,足见颜徵在不仅意志坚强,而且聪慧有眼光,实在是一位见识不凡的母亲!

  话说到这儿的时候,我们就要再说上一句俗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了。

  由前面的设想,我们可以看出,简单的玩耍工具里面包含的,是那种传承文化的心志和意趣。日后成年的孔子一直提倡“克己复礼”,无疑与他早年的生活经历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这一回,您瞧出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把家从乡下迁到国都的伟大之所在了吧?

  这一回,您知道我为什么要用那些伟大啊、杰出啊等众多的词汇来赞美孔子的母亲了吧?

  当然,颜徵在把家从乡下迁到了鲁国都城的好处,还不止这一点。

  十五而志于学

  家搬到了鲁国的都城,年幼的孔子见识广了,视野开阔了,这都是毫无疑问的。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在鲁国的都城,年幼的孔子学到了很多很多以前他想都不敢想、见也未见过的东西。

  要知道,年幼的孔子,可不只是光知道玩耍,孔子的母亲,也不只是为了她自己的孩子天天在玩耍中得到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才是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把家从乡下迁到了鲁国都城的最为重要的目的。

  此后的事,就是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的啦。

  生活的清苦、地位的低下不但没有消磨掉孔子的意志,反而是让孔子更加坚强。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吾十五而志于学”。

  因为,此时的孔子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也正是因为如此,此时的孔子才如此的爱好学习并善于学习。

  也正是因为如此,日后的孔子不但能够说出那些诸如“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之类的话语,而且能够做到“学无常师,每事问,好学不厌”。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能够成为日后人人敬仰的孔老夫子。

  孔子到底学到了些什么呢?

  第一,学到了文化知识——这些文化知识,用当时的话讲,就是礼、乐、射、御、书、数这最早出于《周礼·保氏》里的“六艺”。

  “六艺”到底涵盖哪些内容呢?

  礼指的就是礼节——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德育,主要包含以下五种礼节: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

  乐指的就是音乐,主要包含以下六种古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大武。

  射指的就是射箭技术,主要包含以下五种技术: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御指的就是驾驭马车的本领,主要包含以下五种本领: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书指的就是识文断字的能力,主要包含以下五种能力: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数指的就是计数法,当时最主要的就是要掌握九九乘法表——也就是说,要学会加减乘除法。

  第二,学到了为人处事的方法——这一点,可要比前面的“六艺”重要得多啦。

  这一点得从孔子的母亲去世说起。

  公元前538年,孔子在慈母的呵护下幸福地长到了17岁——其实周岁应该是16岁。

  不满33岁的颜徵在便在操劳和忧郁中万般不舍地撇下了爱子。

  孔子不是像常人一样,马上将他母亲的灵柩下葬,而是暂时把他母亲的灵柩停放在曲阜五父衢的路边。

  这是为什么呢?

  此时的孔子知道,按照常理来说,应该把他母亲的灵柩与此前早已下葬了14年的父亲的灵柩合葬在一起。正如《诗》里所说的那样:“死则同穴。”可现在的问题在于:此时的孔子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到底葬在了哪里!这可怎么办呢?

  这里就要注意了:在这里,“五父衢”的“五”,是个通假字,本意为“无”。因此,所谓的“五父衢”就是“无父之衢”——我们通常所说的乱坟岗子而已。

  孔子坚持认为,只有将母亲和父亲合葬,他才算是尽了孝道。所以,他要坚持苦苦地寻找父亲的坟址,不能随便将母亲下葬。

  终于,他找到了一个人,当年曾经经历过埋葬孔子父亲一事的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她把孔子父亲的坟址告诉了孔子,最终孔子才得以把自己的母亲颜徵在的灵柩迁到防山与父亲叔梁纥合葬。

  现在,无父无母的孔子,成了一个独立的社会人,要独自闯世界去了。

  孔子的名言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2、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论语》

  4、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论语》

  5、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6、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7、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论语》

  8、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论语》

  9、见得思义。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论语》

  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孔丘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

  13、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 ——孔子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论语》

  1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6、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论语》

  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论语》

  19、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论语》

  2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丘

  21、割鸡焉用牛刀?

  2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24、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孔子《论语》

  25、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论语》

  2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论语卫灵公》

  27、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8、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论语》

  29、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论语》

  3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3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论语》

  35、小不忍,则乱大谋。

  36、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孔丘

  37、“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孔子《论语》

  3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丘《论语·卫灵公》

  39、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孔子《孝经》

  40、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孔子

  4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论语》

  42、与朋友交,严而有信。 ——孔丘

  4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44、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5、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孔子

  46、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

  47、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孔子《论语》

  48、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4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50、“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孔子《论语》

  5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52、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53、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54、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55、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论语》

  56、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7、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论语》

  58、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论语》

  59、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6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论语》

  61、名不正,则言不顺。

  62、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63、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64、是可忍,孰不可忍?

  65、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66、三人行必有我师

  67、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孔子《论语·子路》

  6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9、知耻近乎勇。 ——孔子

  70、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论语》

【孔子的童年:不幸清苦的生活让孔子更加坚强】相关文章:

孔子学琴的故事10-26

济宁孔子国际学校怎么样08-16

最新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演讲稿03-01

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演讲稿1500字03-01

党员生活培训演讲03-12

关于法国留学真实的生活感受07-25

声乐在生活中的功能09-07

法国留学生活技巧介绍09-23

打乒乓球的生活小窍门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