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智慧

《聊斋志异之妾杖击贼》原文及译文

时间:2023-09-25 08:57:19 王娟 国学智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聊斋志异之妾杖击贼》原文及译文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聊斋志异之妾杖击贼》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益都西鄙有贵家某巨富,蓄一妾颇婉丽,而冢室凌折之,鞭挞横施,妾奉事惟谨,某怜之,常私语慰抚,妾殊无怨言。一夜数人逾垣入,撞其扉几坏。某与妻惶恐惴栗,不知所为。妾起默无声息,暗摸屋中得挑水木杖,拔关遽出。群贼乱如蓬麻,妾舞杖动,风鸣钩响,立击四五人仆地,贼尽靡;骇愕乱奔,墙急不得上,倾跌咿哑,亡魂失命。妾拄杖于地,顾笑曰:“此等物事,不直下手打得,亦学作贼!我不杀汝,杀嫌辱我。”悉纵之逸去。

  某大惊,问曰:“何自能尔?”则“妾父故枪棒师,妾得尽传其术,殆不啻百人敌也。”妻尤骇甚,悔向之迷于物色。由是善视女,遇之反如嫡,然而妾则终无纤毫失礼。邻妇谓妾曰:“嫂击贼若豚犬,顾奈何俯首受挞楚?”妾曰:“是吾分也,他何敢言。”闻者益贤之。

  异史氏曰:“身怀绝技,居数年而人莫知之,一旦捍患御灾,化鹰为鸠,呜呼!射雉既获,内人展笑;握槊方胜,贵主同车。技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

  译文:

  益都西部边境的某人出自富贵人家,家里有很多钱。他纳了一个妾,很美。大老婆欺凌折磨她,横加鞭挞,但妾侍奉大老婆仍然十分小心周到。这人对她很同情,往往在背地里用好话安慰她,她也未曾有过什么怨言。

  有天夜里,几十个贼人越墙进院,用力冲撞屋门,几乎要撞坏了。这人和妻子吓得丧魂落魄,浑身颤抖,不知如何是好。妾听到动静起来,默不作声,暗中在屋内摸索,抓到一根挑水用的担杖,拨开门栓冲出。贼人慌乱如麻,妾挥舞担杖,风鸣钩响,打得四五个人趴在地上;贼人全都溃败,惊恐逃窜,急得爬不上墙,跌下来咿呀乱叫,一个个丧魂失魄狼狈不堪。妾手拄担杖,看着他们笑着说:“你们这群东西,真不值得我下手打!竟然也还学着作贼!我不杀你们的,杀了还嫌辱没了我呢!”说完全放他们逃去。丈夫大惊,问道:“你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事?”原来妾的父亲过去是枪棒教师,她得到父亲传授的全部武艺,不止能抵挡百人。

  大妻尤其害怕,非常后悔从前没能看清妾的本领,从此便好好地看待她。而妾始终也没有丝毫失礼的地方。邻家妇女有的对妾说:“嫂子击贼好像打猪狗那样容易,你为什么还甘心低头受棍棒鞭打的痛苦呢?”妾说:“这是我分内应该的,还敢说别的吗。”听的人更加佩服她的贤良。

  注释

  (1)益都:县名。清代为山东青州府治。

  (2)冢室:古称冢妇,指正妻。冢,大。凌折:凌辱折磨。

  (3)挑水木杖:指扁担;方言“担杖”。

  (4)钩:扁担两端所垂的铁钩。

  (5)插打:谓亲与厮打。插,俗语“插身”,谓身预其事。

  (6)逸去:逃走。

  (7)枪棒师:教习枪棒的武师。

  (8)不啻百人敌:武艺不止可敌百人。

  (9)迷于物色,迷于形貌。意谓只看到妾的婉丽温顺,而不知她武艺出众。

  (10)分:名分。

  (11)捍患御灾:抵御灾祸。《礼记·祭法》:“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捍、御义近,谓抗拒、抵御。

  (12)化鹰为鸠:意谓使正妻改变悍恶的性格。《礼记·月令》:“仲春之月······鹰化为鸠。”注:“鸠,搏也。”即布谷鸟。此借用其句,鹰指凶悍,指善良。

  (13)“射雉既获”二句:谓丑夫有射雉之长,就能取得妻子欢心。《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贾大夫恶(貌丑),取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

  (14)“握槊方胜”二句,谓蠢夫赌双陆获胜,也能引起妻子自豪。握槊,古博戏,双陆之一类。贵主,公主。《新唐书·诸帝公主列传》:高祖女丹阳公主,下嫁将军薛万彻。“万彻蠢甚,公主羞,不与同席者数月。太宗闻,笑焉,为置酒,悉召它婿,与万彻从容语;握槊赌所佩刀,阳不胜,遂解赐之。主喜,命同载以归。”

  (15)技之不可以已:意谓技能不可止而不习或弃置不用。已,止。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 人。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父亲蒲槃原是一个读书人,因在科举上不得志,便弃儒经商,曾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产。等到蒲松龄成年时,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贫困。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