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有哪些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 希望能帮到大家!
《出车》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
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召彼仆夫,谓之载矣。
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
设此旐矣,建彼旄矣。
彼旟旐斯,胡不旆旆。
忧心悄悄,仆夫况瘁。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
出车彭彭,旂旐央央。
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
今我来思,雨雪载途。
王事多难,不遑启居。
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既见君子,我心则降。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执讯获丑,薄言还归。
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何草不黄》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渐渐之石》
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
武人东征,不皇朝矣。
渐渐之石,维其卒矣,山川悠远,曷其没矣。
武人东征,不皇出矣。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
武人东征,不皇他矣。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六月》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
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
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广,其大有颙。薄伐玁狁,以奏肤公。
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
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
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
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清人》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镳镳。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拓展内容】
《诗经》教案
导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关雎》,第二课时完成《蒹葭》。
第一1课时学习《关雎》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雎鸠啼鸣,荇菜差参。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雎(jū)鸠(jiū)窈窕(yǎotiǎo)
逑(qiú)荇(xìng)寤寐(wùmèi)
芼(mào)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选。
(2)词类活用
①琴瑟友之(名词做动词用,做朋友,相亲相爱,亲近)
②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3)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
3、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成《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交流点拨第一节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节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节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五节写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2、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交流点拨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两边来。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自己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理清层次
1、全诗共5个小节,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姑娘,从而引起爱慕感情和求婚的愿望。第二章(2~3节)描写小伙子想追求那位姑娘,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第三章(4~5节)描写小伙子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2、《关雎》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想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步骤四细读课文探究写法
《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是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关雎》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拓展延伸
中国文字史上的“第一”
交流点拨①《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②《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板书设计
关雎托物起兴所听:关关雎鸠所见:在河之洲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相思之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辗转反侧——相思之苦梦幻之乐琴瑟反之——亲密相爱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第二课时学习《蒹葭》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部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蒹葭(jiānjiā)溯洄(sùhuí)晞(xī)
湄(méi)跻(jī)涘(sì)
沚(zhǐ)坻(chī)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
晞:干。
阻:险。
跻:高。
坻:水中的陆地。
涘:水边。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2)词类活用
道阻且右(方位名词,作形容词,弯曲)
(3)古今异义
道阻且右(古义:弯曲;今义:右边,表方位)
白露为已(古义:干;今义:已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感受音韵美。
(1)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交流点拨音韵美表现在:①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②作品押韵:第一章押“ɑng”韵,韵脚有苍、霜、长、方、央。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③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3)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2、感知内容大意。
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比。第二、三章的内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复。
交流点拨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三章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表现了一位痴心、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1、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凄清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2、诗歌中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交流点拨“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点拨感情基调: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理由:渴慕倾心于伊人,执着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4、《蒹葭》的主题是什么?
交流点拨诗歌每一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步骤四探究写法比较阅读
(一)写法探究
1、《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哪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诗歌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凉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出主人公凄恻的情感。诗的每章景物描写都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第二章“白露为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的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使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2、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咏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二)比较阅读
1、《关雎》《蒹葭》都可看作是爱情诗,它们的写作手法相同吗?
交流点拨《关雎》一诗重在“叙事”,从中可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蒹葭》比《关雎》情感意味更浓。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2、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蒹葭》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写出了他欲见不得的焦急怅惘的心情。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人。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2、拓展延伸
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交流点拨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晨露消散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板书设计
景物蒹葭:苍苍——萋萋——采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追求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之路:阻且长,阻且跻,阻且右结果: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景色迷离,距离遥远)
《诗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知识。
2、反复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揣摩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诵诗歌,并能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学会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三到四名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诗经》。
2、教师补充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汇集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灭商以后产生的。《周颂》的时代最早,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的诗歌。《大雅》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也有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内容一部分与《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国风》相同,其中有不少好诗。
《国风》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篇)”。
二、整体感知
1、《关雎》、《蒹葭》在《诗经》中的地位。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质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蒹葭》属于秦风,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它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是一篇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
2、教师范读
课文朗读
教师范读诗歌,用以感染学生。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能读得比较顺畅,从而贯通诗意。
3、学生齐读诗歌,深入领会诗意。
三、研读赏析
精读《关雎》,思考下列问题:
1、诗歌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歌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2、全诗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几章?
明确:可分为三章。首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爱情和愿望。次章写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
3、这首诗歌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明确: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预习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分小组背诵诗歌,教师抽查。
二、研读赏析
精读《蒹葭》,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三章,每一章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每一章都是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2、诗歌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3、诗歌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基本相同,也极为单纯,写古今中外“永恒”的题材,男女恋爱。而且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在那么一个深秋的清晨,有位恋者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恋的恋人,如此而已。但作品给予人的美感却非常丰富,使表达的感情愈来愈强烈。也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
三、拓展延伸
1、《关雎》和《蒹葭》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感情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感情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2、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关雎》和《蒹葭》: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木瓜》:情人之间互赠礼品,作为永结恩爱的信物。
学生可根据理解谈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合乎情理即可。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诗经》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能:把握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 过方:朗读、合作探究
3、 情态:厌战、思乡
教学过程
1、 导入(复习文学常识《诗经》)
或者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
或者播放舞蹈《采薇》
或者欣赏名人大家的朗诵,在欣赏中初步奠定情感基调
2、 初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多媒体展示)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玁狁(xiǎn yǔn)
寰宇( huán) 神裔( yì ) 肴馔(yáo zhuàn)
宅邸( dǐ ) 逃遁( dùn) 象弭( mǐ )
归聘( pìn ) 四牡( mǔ )骙骙( kuí )
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整饬( chì )
有感情朗读文章
3、 再读课文,分析结构(提问)
(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
(手法-重章叠句,反复吟叹;
内容-比兴手法--植物生长,时间流逝,
士兵焦虑痛苦与日俱增)
(二)、战争(未直写战争残酷,
而写战车马高大,侧面突出战争残酷)
(三)、归途伤悲(今昔对比,大雪纷飞,
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4、 析读课文,分析情感(合作探究)
①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普通士兵--离乡出征—--生活艰苦-
-内心伤痛—厌战—思乡
②问:从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小组讨论,交流,选代表回答问题
或者看哪位同学手举的高,看起来比较活跃
或者找一个靠窗的,或者靠窗的同桌起来回答下)
表现:“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 ,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说好要归,迟迟不归,君问归期未有期
(好,请坐,这位同学找的非常仔细啊,
看来对文本把握的非常清晰,还有其他同学要补充吗)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忧心忡忡,归心烧灼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今昔对比,大雪纷飞,
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归纳小结(参照板书)
布置作业:写一段文字表达思乡情绪
板书设计
采薇
(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比兴手法---重章叠句、痛苦焦虑
(二)、战争—四牡骙骙---侧面描写---突出战争残酷
(三)、归途伤悲---雨雪霏霏---两相对比---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诗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3、领悟“我”的形象塑,把握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
1、形象思维及人物形象。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3、树立“历史的”“美丽的”观念。
教学方法
1、“切入情节,激发想象”法
如《卫风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些典型情节可引发学生想象女主人公的具体生活情节和既“悔”且“恨”的情调。
2、“运用对比,探讨开拓”法
如将《卫风氓》与《邶风静女》两首诗对比,从“怨”“兴”中把握形象,探知当时社会的“民情”和“制度”。
3、“语言分析,体味神韵”法
如《卫风氓》抓住语言的暗示性探究:“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的暗示性,进行推断想象“士”的“贰”“二三”及“不思其反”,进而把握形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孔子曾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什么叫“思无邪”呢,就是思想纯正的意思,并由此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学们想不想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啊?那么什么是“文质彬彬”呢?(可让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明确)“文质彬彬”原义是文华和质朴配合得恰到好处,今义是形容人文雅而有礼貌。同学们,让我们就来学习,接近“文质彬彬”吧。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检查并深化预习效果,贮存文字、词语所传达的信息。
②依据情节,激疑发问,总理三首诗。
A、三首诗均选自《风》,即民间歌谣。结合历史知识,扼要说明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明确:a奴隶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尖锐对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b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对理想的追求。c在战争和徭役中,人们争取和平生活的愿望和表现出的爱国热情。
B、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本文三首诗分别选用了怎样的典型情节?
明确《氓》主要情节:“以我贿迁”“三岁食贫”“靡室劳矣”;《无衣》主要情节:“袍”—“泽”—“裳”;“戈矛”—“矛戟”—“甲兵”;《静女》主要情节:“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2、具体研习《秦风无衣》
①集体朗读《无衣》这首诗,思考三章的异同点,并回答其原因。
明确:同: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异:每章仅三字不同。
原因:A、属重章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B、每章首句均用反问句开头,更突出主人公的爱国精神。
②诗中在与“子”相对上用了一个“我”字,每一章中又省去两处“我”字,体味一下“我”的妙处,并运用想象,创造“我”的形象。
讨论明确:“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卫家园的爱国者形象。“我”是出自内心的自觉者形象。“我”又是一个象征。开头反问,后以“我”的行为“同”和“修”书写正义参军歌,此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想象当以此为萌发点,也应以此为归宿点。
三、课堂练习
赏析下面这首诗。
乡愁的四韵(录其二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的腊梅香
腊梅的芬芳
是母亲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四、布置作业
1、《氓》和《静女》均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2、《氓》中的典型情节可以从不同的人物的角度去选择,但有一点必须探究,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
3、诗歌常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但有一点是主要的,就是运用形象思维。在形象思维中比兴、对比是常用的手法,你在《氓》中领悟到了什么?
4、要欣赏诗,必须运用想象,而想象又不是无根据地让思维驰骋,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形象。请你就"咥其笑矣""爱而不见"及《静女》中的睹物思情进行大胆想象,以塑造出鲜活的形象——将《静女》改写为小故事。
第二课时(教学方法同上节课)
一、导入
爱情是个不衰的话题,《氓》和《静女》塑造出两类爱情和形象,但有一点较为相同,无论《氓》中的"秋以为期""以望复关"还是《静女》中的" 我于城 ""爱而不见",看样子是"自由恋爱"了,我们应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呢?而《氓》中女主人公遭"士"遗弃,其兄又"咥其笑矣" ,《静女》中的静女却又为 "士"所热恋,这又该怎样认识呢?凡此等等,你是否想过有个答案呢?让我们来学习这两首诗。
二、教学《卫风氓》(板书课题)
1、上课堂我们留下了思考题,先来研究第2题。
讨论明确:答案可能是多样的。
“士”之变心说:情节为“不见复关”的暗示性;“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告诉我们“士”的变心是关键原因。
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至“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
年老色衰说:情节为之“氓 之蚩蚩 ,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
2、研究作业第3题。
明确:形象思维是以感情意象作为思维对象的,而这些意象是具体而不是形象。具体与形象之间按照客观生活逻辑为准则。因此比兴、对比则成为常用的手法。
3、 桑叶新鲜润泽时,斑鸠贪吃桑这一形象,当和姑娘年轻漂亮时被男人迷恋,而使姑娘沉溺于爱河之中这一形象具体结合时,这就成为诗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段的艺术形象,让人们看到抽象的结论——男人喜欢的是貌而非人的心灵,同理"桑之落,其黄而陨"和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也属如此,这是"兴"的艺术手法。"而"对比"则和"兴"不同,常常用同类形象之间的生活联系的手段进行正反对照,"士"前为"信誓旦旦"——倾慕求婚,否则"反是不思"遗弃旧欢,前后形象形成强烈对比。
师生在欣赏时抓住意象这第二自然段的艺术形象进行想象,进行创造,才可领悟此诗,进入诗的鉴赏的殿堂。
三、研读《邶风静女》(板书课题)
1、检查同学们想象改写《静女》的作业,由学生代表朗读自己改写的文章,师生共同以艺术欣赏的目光评析再创作的作品。
明确:应抓住典型情节进行
解说:此题是为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完成再创作的创作活动。
2、研究"自由恋爱"及《氓》和《静女》中的两"士"为何对恋爱有两种不同观念的明确:"爱情"可以说是永恒的话题。在不同社会中有不同的恋爱观。《氓》中“抱布贸丝”,“士”的身份可为"商人",《静女》中"俟我于城隅""自牧归荑","士"可为田者,为思维提供了根据。
在由原始社会演变到奴隶社会后,劳动人民之间的恋爱,还是在人们的劳动与生活中产生的,这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和我们今天的"自由恋爱"理念上有不同。
四、课堂小节
我们从《〈诗经〉三首》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生活,学到了人民的爱国精神,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我们还学会了抓住典型情节,运用形象思维来欣赏诗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体生动的气氛和情调,还学会了在凝练的语言中把握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学们应把这些化为技能,净化灵魂,争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五。
2、运用所学方法,欣赏下面一首诗。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写一篇读诗心得
《诗经》教案
教学目标:
⑴了解《诗经》有关常识
⑵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⑶背诵三首诗篇
重点难点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的读音。
2.,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这三首诗。
一导语设计
《诗经》
同学们虽然没有学习过,但是你们至少听说过,甚至还会背诵其中的诗句。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一首十分出色的恋歌;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的是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归来时的`悲戚之感。再如“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相思之苦表现的如怨如诉深切缠绵淋漓尽致等等。正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
二《诗经》简介
(这一部分书上注释①都有,可以给出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看。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总结即可)
⑴性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六艺”之一。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⑵体制和内容: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大都是贵族作品,;“颂”,都是。《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⑶艺术表现手法:
赋比兴
(教师在此无须多介绍,在具体研习时结合实例讲解)
三、整体把握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诵读,讨论诗歌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老师总结)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并不是标题,不能代表诗篇的内容。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一般读成“2/2”节拍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获得声韵上的美感。采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学生结合诵读提示再一次朗读三首诗歌,自由诵读。
⑷整体感知,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一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经历。
《秦风·无衣》是一篇军中歌谣,表现士兵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邶风·静女》写男女幽期密约的情形,其中主人公
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
《诗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诗经的句式、体制、手法等常识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⑵从叙述的角度入手,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女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体察诗歌对个人追求与命运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思考人物命运。
2、难点:
解读、思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背景资料】
《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5、《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通过注释一,介绍诗经的相关知识。完成下面填空。
《诗经》是我国的诗歌总集,又称《》和《》,搜集了从公元前世纪到世纪的诗歌,《诗经》的“六义”是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日月星辰,面对山川草木;面对家园和土地,面对人际和生活。每一个人都会有一段酸甜苦辣的心路历程,一旦这样的心路被记录,即使多么平凡,即使经历几千年,当我们重读它,也许依然让人心潮澎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卫风·氓》,去体验一个平凡的女主人公的那段人生追求的心路之旅。
二、感受课文
1、在预习的基础上重新感知,学生齐读课文。
2、在感知的条件下,理解诗歌内容,让学生说课文大意。
3、整合内容:
⑴要求学生找出一行诗句,概括本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节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节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节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节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⑵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的内容:
例如:
第一节许婚
第二节迎娶
第三节劝诫
第四节控诉
第五节伤自反省
第六节决绝
三、对话作品
1、教师切入:
本文以女主人公为线索,以第一人称叙说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作为悲剧的弱者的她,我想在我们富有同情心的同学们中,必将激起一番感想。现在,老师要问的是,什么造成女主人公的这种命运,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学生讨论、准备、发言:
3、在交流对话中,教师可视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如:
⑴追察女主人公的历程(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⑵追察男主人公的行为目的(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⑶从女主人公追求理想的行为(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行为对命运影响。
⑷从性格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人的命运。
⑸从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人的命运结局。
⑹从女主人公识人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⑺从容貌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容貌对人的影响。
⑻从经济变化对女性的影响,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在思考人的命运,同时可引导学生适当联系生活、历史等相关内容)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略)。
《诗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之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1《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勺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
图片、音乐、录音。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郎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朱,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可采用投影。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埘(shí):在墙壁上做成的鸡窝。
涘(hu6):相聚、相会。
桀:通“橛”,为栖鸡做的木架。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乙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君子于役》写妻子怀念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习
1、从内容上来说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
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2、从总体上说,社会的制约是逐渐严格起来的,恋人们对自己的行动,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们在《国风》里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得的爱情。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艺术表现,但在当时,恐怕主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诗经》教案
教学设想
这三首诗都是《诗经》中的名篇。,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飞定困难,因此,首先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每首诗的重点字词,并在此基础上,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方法。注意理解要和读结合起来,以读带动理解,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背诵全部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引入新课。《在水一方》是一首电视连续剧插曲,是根据《蒹葭》改写而成的。
二、介绍《诗经》
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情况。
2、教师补充:
《诗经)最早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开始尊之为“经”,此后才称为《诗经》。《风》也称为《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王、郑、齐、魏、唐、秦、陈等15个地区的民间歌谣,共106篇,多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多是贵族作品。《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等,共40篇,多是奴隶主贵族祭祀神明的乐歌。
《诗经》的内容丰富,它全面地反映了西周时代社会的面貌,特别是《国风》和《小雅》,很富有现实精神。它们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描绘了人民的婚姻、爱情和劳动生活,表达了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愿望和要求,具有较强的思想和文学价值。《诗经》中的诗,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并大量采用赋、比、兴的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朴素优美,音节自然和谐,很有艺术感染力。
三、朗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带。
2、解决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部分字词的读音。
(2)教师补充强调:
雎鸠窈窕参差伊人鸡栖于桀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分别朗读这三首诗歌。
四、学习第一首《关雎》
1、男生齐声朗读这首诗。
2、理解。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知其大意,然后教师帮助解决其中部分重点字词。
补充:
(1)参差:长短不齐。
(2)悠哉;思念绵绵不断。
(3)辗转反侧:翻来覆去。辗转,来回转动;反侧,翻覆。
此处可以结合“课后练习三”进行理解。
3、探究。
要求学生思考:
(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
(2)这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想想这些兴句对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
(1)首章四句,写男子爱慕和追求一个温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结成配偶。次章八句,写男子对女子相思到“寤寐求之”的程度。当“求之不得”时,则是“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他的思念之情达到了高潮。末章八句,写男子因相思出现幻觉,仿佛同那个采荇菜的女子结成了美满姻缘,表现出求而得之的欢乐。诗篇反复吟唱男子对女子的思恋、追求过程,反复表现女子采荇菜劳动的勤劳善良形象,感情炽热、纯真,体现出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
(2)首章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诗歌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4、背诵全诗。
五、学习第二首《兼葭》
1、女生齐声朗读这首诗。
2、理解。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知其大意,然后教师采用学生提问的方式解决其中疑难字词。
3、探究。
要求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
(2)请仔细思考体会: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一是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欢晤受阻,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二是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已经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
(2)并不重复。
4、请学生快速阅读“课后练习三”,参照这一习题翻译《关雎》的形式,自己选取《蒹葭)中的任一章节,翻译成现代诗歌。
注意,这道题目难度很大,因此,在学生解答时,教师要作出适当的指导。对于学生所写的,注意肯定其中写得好的句子既可,并不要求全篇都必须写得很精彩。要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理解为目标。
5、背诵这首诗。
六、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名学生试着背诵《关雎》和《蒹葭》
二、学习《君子于役》
1、教师朗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3、结合注释,学生相互交流,理解这首诗歌的基本意义。
教师补充:如之何勿思:怎么能不思念呢?如之何,相当于如何、怎么。
4、探究。
(1)注意,“不知其期”、“不日不月”、“曷至哉”、“曷有其恬”、“苟无饥渴”等几句,包含了思妇怎样的心理活动?请仔细体会。
(2)这首诗是怎样运用景物来渲染思妇内心感情的?
(3)这是一首闺怨诗,这样的诗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你能再举几例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首诗,通过一个山村妇女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繁重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怨恨。全诗共两章,首章侧重写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末章侧重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关怀心情。
(1)都包含着思妇对丈夫无限的思念、关怀、忧虑的曲折复杂心情。
(2)用日暮黄昏的景象衬托主人公的迷茫怅惘之情,从而构成了一种深沉绵邈的艺术境界。整个画面朴素逼真,富有生活气息和山村情调,很好地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并使这种感情变得更加缠绵悱恻。
(3)略。
5、请学生快速阅读“课后练习三”,参照这一习题翻译《关雎》的形式,自己选取《君子于役》中的任何一章节,翻译成现代诗歌。
6、背诵《君子于役》。
三、指导学生朗读这三首诗
四、课文学习总结
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