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智慧

立冬小雪小寒冬至顺序

时间:2023-11-24 08:40:07 兴亮 国学智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立冬小雪小寒冬至顺序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24节气都不陌生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立冬小雪小寒冬至顺序,欢迎大家分享。

立冬小雪小寒冬至顺序

  【二十四节气含义】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诗表达】

  1、立春(左河水)

  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2、雨水

  南湿北冷两交锋,乍暖还寒斗雨风。一夜返青千里麦,万山润遍动无声。

  3、惊蛰

  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4、春分

  风雷送暖入中春,桃柳着装日日新。赤道金阳直射面,白天黑夜两均分。

  5、清明

  年欢未尽又清明,雨燕声咽柳失魂。寂静青山人陡涌,冥钱纸烛祭先陵。

  6、谷雨

  雨频霜断气清和,柳绿茶香燕弄梭。布谷啼播春暮日,栽插种管事诸多。

  7、立夏(左河水)

  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淮万木荫。时病时虫人撒药。忽寒忽热药搪人。

  8、小满

  江南沃野过插秧,江北麦麸便灌浆。西子湖边人好客,茶商后脚款丝商。

  9、芒种

  艳阳辣辣卸衣装,梅雨潇潇涨柳塘。南岭四邻禾壮日,大江两岸麦收忙。

  10、夏至

  火轮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 知了不知耕种苦,坐闲枝上唱开怀。

  11、小暑

  地煮天蒸望雨风,偶得雷暴半圆虹。旱南涝北新天壤,总有荷塘色味同。

  12、大暑

  日盛三伏暑气熏,坐闲两厌是蝇蚊。纵逢战鼓云中起,箭射荷花若洒金。

  13、立秋(左河水)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14、处暑

  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日移南径斜辉里,割稻陌阡车马驰。

  15、白露

  衰荷滚玉闪晶光,一夜西风一夜凉。雁阵声声蚊欲静,枣红点点桂流香。

  16、秋分(中秋)

  暑退秋澄转爽凉,日光夜色两均长。一轮穿桂香空照,万里离人诉断肠。

  17、寒露

  天高昼暖夜来凉,草木萧疏梧落黄。昼享菊香播小麦,夜尝梨贝养脾肠。

  18、霜降

  时逢秋暮露成霜,几份凝结几份阳。荷败千池萧瑟岸,棉白万顷采收忙。

  19、立冬(左河水)

  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四野修堤防旱涝,万家晒场备冬藏。

  20、小雪

  太行初雪带寒风,一路凋零下赣中。菊萎东篱梅暗动,方知大地转阳升。

  21、大雪

  万山凋敝黯无华,四面嘶鸣晃树杈。白雪欲求吟咏句,穿枝掠院演梅花。

  22、冬至

  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

  23、小寒

  冰封万里雪皑皑,径堵千重港口塞。昨日剪桃修几树,忽如一夜李花开。

  24、大寒

  蜡树银山炫皎光,朔风独啸静三江。老农犹喜高天雪,况有来年麦果香。

  二十四节气表时间表:

  1、春季

  立春:公历2月3-5日交节。

  雨水:公历2月18-20日交节。

  惊蛰:公历3月05-07日交节。

  春分:公历3月20-22日交节。

  清明:公历4月04-06日交节。

  谷雨:公历4月19-21日交节。

  2、夏季

  立夏:公历5月05-07日交节。

  小满:公历5月20-27日交节。

  芒种:公历6月05-07日交节。

  夏至:公历6月21-22日交节。

  小暑:公历7月06-08日交节。

  大暑:公历7月22-24日交节。

  3、秋季

  立秋:公历8月07-09日交节。

  处暑:公历8月22-24日交节。

  白露:公历9月07-09日交节。

  秋分:公历9月22-24日交节。

  寒露:公历10月08-09日交节。

  霜降: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4、冬季

  立冬:公历11月7-8日交节。

  小雪: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公历12月6-8日交节。

  冬至: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公历1月5-7日交节。

  大寒:公历1月20-21日交节。

  节气渊源

  中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二十四节气原是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着密切的关系。北斗七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等七颗星星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斗,故而得名。北斗七星是北半球(中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人们判断时节变化的依据。“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干支历将一岁(摄提)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十二月令),以北斗星的运转计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谓之“斗建”(又称月建)。在传统文化中,干支时间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图”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即,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前为一岁)。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北斗星斗柄指向确立的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循环往复。[7-10][54]

  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土圭测日影(平均时间法)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土圭测日影法”划分的节气,把冬至列为“二十四节气”首位,始于冬至,终于大雪。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1645年起沿用至今)订立的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排序上仍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也就是视太阳从黄经0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当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黄道圆周36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11-16]

  时节交替

  上古时代确立廿四节气依据“斗转星移”(斗柄指向),现行确立廿四节气依据“太阳周年视运动”(太阳黄经度数);两种确立方法虽然不同,其实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因此两者交节时间基本相一致。由于地球一面绕地轴自转,一面绕日公转,在这一过程中,地轴并不与公转的轨道平面相垂直,而呈倾斜状态,致使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不平行,形成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形成四季更替。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与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太阳直射点的活动规律为: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即古人所谓“日北至,日长之至),此后南移。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即古人所谓“日南至,日短之至),在此之后向北移动,循环往复。中国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黄赤交角)穿越中国境内,它是对天文、地理、气候、生物等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纬度线。北斗星、太阳等天体运行所反映的时节规律与这条线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天文意义上的季节转换时在这条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附近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

  二十四节气,它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准确时间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一年四季由“四立”开始,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季在一年中交替出现,“四立”标示着四季轮换,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变化,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及日照、降雨、气温等的变化规律。中国地域广阔,主要位于低、中纬度。低纬度一般是指地球表面南北纬度30度间的空间范围,即30°N至30°S以内,包括热带、副热带(亚热带)两个热量带,是全球太阳辐射和热量比较集中的地带;中纬度是指南北纬30度-60度之间的纬度带,高、低纬度的盛行气团在这一带相互交迭,气旋活动频繁。不同的纬度地带,其气候有很大差异。中国低纬地区(南方地区),降水丰沛、光照充足、湿润、冬夏温差较小,季节转换时日照、降水等气候要素变化明显。中纬地区(北方地区)降水少、干燥、冬夏温差悬殊,季节转换时气候要素变化明显的是气温,中纬地区四季温差大,气温变化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