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17央视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
《朗读者》邀请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来到现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倾情演绎来自朗读者文学顾问团的国家顶级文学家、出版人、专家、学者精心挑选的经典美文,最终节目将会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央视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欢迎大家参考!
【1】央视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
上周六,由董卿担任制作人、主持人的大热人文类综艺节目《朗读者》迎来了又一位重磅嘉宾——倪萍。
节目中,倪萍公开谈起近20年来,自己历经苦难给患有眼疾的儿子求医治病并离开主持岗位的心路历程。而她与董卿两代“央视一姐”之间的惺惺相惜也让不少观众动容。本报记者就此契机采访了倪萍。
曾为儿治病欠债落魄
1999年,主持事业如日中天的倪萍生下儿子,却发现儿子患有严重的眼疾。她带着儿子远赴美国求医,几乎倾家荡产。2004年,迫于治病欠债的经济压力,倪萍辞去主持人工作开始拍电影赚钱。
然而,最让她痛苦的还是精神压力。“每次去医院都跟上刑场似的,只有看到医生比出OK的手势才松一口气,随后整个人都瘫了。”倪萍在《朗读者》将这段经历坦率讲出。
虽然在节目中的朗读内容与儿子和姥姥有关,但倪萍选择将之献给这些年陪自己一起慢慢变老的观众,作为一种内心的回馈,因为对她而言,观众是上天给她的“礼物”。“我希望通过讲出自己的经历,可以鼓励一些观众,在苦难中变得更加坚强。”
2014年,倪萍的儿子病情得到控制,而她也重新回到主持岗位,主持寻亲节目《等着我》。这是一档非常沉重的节目,每录一集都让倪萍感到心累。“我同情这些苦难者,我努力地帮助他们,但是能力有限,心里也很着急。”倪萍说,“或许倾听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慰藉,所以我在这个节目里,尽力去做一个比较好的倾听者。”
倪萍不知道自己还能在主持的道路上走多久,但她希望自己尽可能地去坚持,在电视上陪伴多年的观众。
与董卿同台惺惺相惜
平时在家里,倪萍会陪儿子一起读书,儿子喜欢看金庸小说、《三国》,而倪萍则推荐年轻人读书可以更杂一些,她自己目前在读木心、陈丹青、莫言、贾平凹等名家的作品。“木心的书在我读来感觉非常安静,我喜欢他那种优雅的生活方式;其实阅读本身就是一件让人可以静心养性的事。”
倪萍也曾出过书,如《日子》《姥姥语录》等生活感悟。在未来,她希望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主角是一个清冷的母亲,“我希望去描述姥姥、母亲和我们这三代女人之间的故事。”
除写作外,倪萍还喜欢画画、演戏。过去她总演一些比较苦情的.角色,目前接到手头的剧本也多是类似的角色。倪萍说自己不拒绝新的尝试,但如果观众希望在银幕看到一个熟悉的她,自己也非常乐意。据她透露,今年夏天将出演一部电影。
因为《朗读者》,董卿完成了从主持人到制作人的成功转型,倪萍对此表示非常欣赏。“董卿是一个内心资质很高的主持人,我觉得她有大牌的风范,也非常勤奋、非常努力,转型也转得非常好,有更大的创作余地。”但倪萍表示自己的精力恐怕不足以去担任制作人来做节目。
《朗读者》是两代“央视一姐”的罕见同台,上台时倪萍还为董卿带了一束鲜花,刚一见面两人便在镜头前泪眼婆娑。倪萍说,两人虽然几乎没有合作过,但一直都有彼此欣赏,“我们在台词上根本不用提前准备,都知道对方要说什么,要表达什么,我很喜欢她,相信她也能接受我。”
节目录制结束后,倪萍还发博赞美董卿,并心疼她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董卿都非常好,由衷为她高兴,也为她骄傲。”
【2】央视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
13日,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前,总有人从一个小亭子里进进出出。这个有着复古风格的小亭子,正是央视《朗读者》栏目组设置的“朗读亭”,不论你是谁,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在亭子里待上几分钟,朗诵点儿什么。
亭子间不大,设置有麦克风、简易录音设备等。按照提示,每位朗读者可读5分钟以内的内容。朗读一开始,周围一下子就变得静谧,只有自己的声音和空气在交融,世界变得单纯起来。走出小亭子,朗读者总会合拢手中书,蓝天下,淡淡的笑从脸上泛起。
准妈妈将母爱念给孩子
通过一段朗读,纪念一段崭新生活的开始,不少人不约而同做出了如此选择。
“念这本书,是为了纪念我即将逝去的青春。”清华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时从朗读亭走出来,手里拿着自己从小就喜欢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他读了书中的一段: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被学校开除后,和妹妹一起坐旋转木马,突下倾盆大雨……王时不久前在国企找到了一份工作,他说,当面对户口、柴米油盐这些现实问题时,昔日的梦想被抛在了后面,他终于明白,不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好在他没有沮丧,“我想把这本书献给未来的自己,希望自己将来就像霍尔顿一样敢于坚持做自己,敢爱敢恨。”
清华大学女教师葛女士抚摸着自己高高隆起的腹部,幸福地笑了,“我念了席慕蓉的诗《爱的絮语》,送给我未出生的孩子。我想在孩子出生前,给孩子一份礼物。”葛女士说,孩子的预产期在本月底,就在她刚刚读诗的`时候,小家伙还在腹中踢了好几脚。为孩子读诗,葛女士更包含了一种美好期许,“希望孩子将来喜爱读书,做更好的自己。”
“年轻,并非人生旅程的一段时光,也并非粉颊红唇和体魄的矫健……”清华大学图书馆馆员杨红梅念的是塞缪尔·厄尔曼的散文《年轻》。再过一年多,她就要退休了,她想用一段朗诵纪念新生活的开始,“以积极的心态过好以后的生活,接下来的日子,我不是耗尽生命,而是燃烧生命。”
读一段《背影》感念父亲
通过一段朗读,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曾经遇到的美好,有些朗读者专注讲述自己的过往。
“我的父亲也是胖胖的,他也给我送过水果。”航空材料研究院的崔晓黎原本是来开会,一见朗读亭就停了下来。她朗读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她说这篇文章朴素得让她流泪,也让她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崔晓黎在北京上研究生的时候,远在外地的父亲赶来看她,买了香蕉、苹果,“我说,你怎么买那么多水果。我爸说,这不是给你吃的,是给你的同学吃的。”往事如烟,如今父亲已是75岁的老人,而她也从一个年轻女孩变成了45岁的母亲。
今年28岁的庞广威来自广西,在万圣书园库房上班。他说,自己刚站在麦克风前,紧张感让他念得有点儿结巴,但他很快就稳住了,顺畅地朗读完了自己写的诗歌《大地上的漂泊者》——“走在三百年前的石板路上,你为所有人唠叨这里的美食……”这首诗是去年庞广威去扬州时写的,从2010年至今,他已写了上百首诗歌了,但一直没有勇气投稿。在北京这七年,庞广威改变了很多,他会利用闲暇时间旁听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曹文轩讲课,还会到英语系旁听《实用英语词汇学》,他感谢这些老师,“他们欢迎我去旁听。”对庞广威来说,今天的朗诵是个伟大的跨越,要知道他刚来北京时,因为口音重,没人听懂他讲话,他也一度变得沉默。
远行游子以朗诵激励自己
阳光下,更多的年轻学子,通过朗读来给自己打气。
19岁的李昊念完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作为清华大学国际预科的学生,再过几个月,他就要去英国曼彻斯特上学了,“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我选择这篇文章来朗读,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民族荣誉感。”李昊说,他在完成英国的学习后将回到祖国,报效国家。金融专业学生张叶青选择了朱自清的《匆匆》,她感叹时间过得真快,“念这篇文章,是对自己的督促和提醒。”
北京、上海、杭州、西安、广州,4个朗读亭在多座城市流动。据清华大学研究生会负责人介绍,从上周五至本周五,朗读亭将在清华大学停留一周,截至目前已有朗读者300余人。对他们来说,朗读什么不重要,因为读书,而遇见最好的自己,才更重要。
【央视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相关文章:
朗读者第四期主题礼物经典开场白台词07-30
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400字(通用5篇)05-22
朗读者开场白台词第四期10-13
胡德夫央视《朗读者》观后感09-28
央视朗读者第9期观后感赵文瑄05-29
精选央视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09-04
央视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07-12
2017央视朗读者告别观后感500字10-21
2017央视朗读者第9期观后感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