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执业助理医师

公卫助理医师《生理学》细胞的基本功能知识

时间:2024-07-07 06:18:23 公卫执业助理医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7年公卫助理医师《生理学》细胞的基本功能知识

  细胞内化学成分与细胞外液显著不同,胞内K+和磷酸盐离子浓度大大高于细胞外液;而Na+,Cl-,Ca2+则明显低于细胞外液。细胞的基本功能是公卫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生理学的知识点。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细胞的基本功能的知识,欢迎阅读。

2017年公卫助理医师《生理学》细胞的基本功能知识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该模型的基本内容: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并连有一些寡糖和多糖链。

  特点:

  (1)脂质膜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流动的。

  (2)细胞膜两侧是不对称的,因为两侧膜蛋白存在差异,同时两侧的脂类分子也不完全相同。

  (3)细胞膜上相连的糖链主要发挥细胞间“识别”的作用。

  (4)膜蛋白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如发挥转运物质作用的载体蛋白、通道蛋白、离子泵等,这些膜蛋白主要以螺旋或球形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并且以多种不同形式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如靠近膜的内侧面、外侧面、贯穿整个脂质双层三种形式均有。

  (5)细胞膜糖类多数裸露在膜的外侧,可以作为它们所在细胞或它们所结合的蛋白质的特异性标志。

  膜的脂质主要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此外还有少量鞘脂。磷脂中含量最多的是磷脂酰胆碱。

  影响膜的流动性的因素有:胆固醇的含量--胆固醇越高,流动性越低;脂肪酸烃链的长度和不饱和度--长度越长,饱和的脂肪酸越多,流动性越低;蛋白质—蛋白质含量越多,流动性越差。

  二、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

  物质进出细胞必须通过细胞膜,细胞膜的特殊结构决定了不同物质通过细胞的难易。例如,细胞膜的基架是双层脂质分子,其间不存在大的空隙,因此,仅有能溶于脂类的小分子物质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而细胞膜对物质团块的吞吐作用则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决定的。不溶于脂类的物质,进出细胞必须依赖细胞膜上特殊膜蛋白的帮助。

  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被动转运: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形式。

  1.是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跨膜扩散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膜两侧的物质浓度差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单纯扩散在物质转运的当时是不耗能的,其能量来自高浓度本身包含的势能。

  例如:O2,N2,CO2,乙醇,尿素,水分子等

  2.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程。参与易化扩散的膜蛋白有载体蛋白质和通道蛋白质。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如下:(1)竞争性抑制;(2)饱和现象;(3)结构特异性;(4)转运的方向始终是顺浓度梯度的。

  葡萄糖跨膜进入细胞的过程是典型的经载体易化扩散。中介这一过程的是右旋葡萄糖载体,或称葡萄糖转运体。

  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如下:(1)相对特异性;(2)无饱和现象;(3)通道有“开放”和“关闭”两种不同的机能状态。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是离子通道的两个重要特征。

  (二)主动转运,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是指细胞消耗能量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主动转运的特点是:(1)在物质转运过程中,细胞要消耗能量;(2)物质转运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3)转运的为小分子物质;(4)原发性主动转运主要是通过离子泵转运离子,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依赖离子泵转运而储备的势能从而完成其他物质的逆浓度的跨膜转运。

  最常见的离子泵转运为细胞膜上的钠泵(Na+-K+泵),其生理作用和特点如下:

  (1)钠泵是由一个催化亚单位和一个调节亚单位构成的细胞膜内在蛋白,催化亚单位有与Na+、ATP结合点,具有ATP酶的活性。

  (2)其作用是逆浓度差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

  (3)与静息电位的维持有关。

  (4)建立离子势能贮备:分解的一个ATP将3个Na+移出膜外,同时将2个K+移入膜内,这样建立起离子势能贮备,参与多种生理功能(维持细胞内pH值稳定,为Na+-Ca2+交换提供动力)和维持细胞电位稳定。

  (5)可使神经、肌肉组织具有兴奋性的离子基础。

  钠泵抑制剂为哇巴因。

  继发性主动转运通常由转运体利用细胞膜内外的Na+浓度梯度来完成。

  葡萄糖在小肠粘膜的重吸收就是通过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完成的。

  (三)出胞和入胞作用。(均为耗能过程)

  出胞是指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由细胞排出的过程,主要见于细胞的分泌活动。入胞则指细胞外的某些物质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入胞分为吞噬和吞饮。吞噬只发生在一些特殊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而吞饮几乎发生在所有细胞,吞饮又分液相入胞核受体介导入胞。因特异性分子与细胞膜外的受体结合并在该处引起的入胞作用称为受体介导式入胞。 例如结合了Fe2+的运铁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进入细胞。

  记忆要点:(1)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脂质双分子层,因此,可以在细胞两侧自由扩散,扩散的方向决定于两侧的浓度,它总是从浓度高一侧向浓度低一侧扩散,这种转运方式称单纯扩散。正常体液因子中仅有O2、CO2、NH3以这种方式跨膜转运,另外,某些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单纯扩散转运。

  (2)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处转运时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因此,可以把易化扩散理解成“帮助扩散”。什么结构发挥“帮助”作用呢?——细胞膜蛋白,它既可以作为载体将物质从浓度高处“背”向浓度低处,也可以作为通道,它开放时允许物质通过,它关闭时不允许物质通过。体液中的离子物质是通过通道转运的,而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例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则依赖载体转运。至于载体与通道转运各有何特点,只需掌握载体转运的特异性较高,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3)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低向浓度高处转运时需要消耗能量,称为主动转运。体液中的一些离子,如Na+、K+、Ca2+、H+的主动转运依靠细胞膜上相应的离子泵完成。离子泵是一类特殊的膜蛋白,它有相应离子的结合位点,又具有ATP酶的活性,可分解ATP释放能量,并利用能量供自身转运离子,所以离子泵完成的转运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体液中某些小分子有机物,如葡萄糖、氨基酸的主动转运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它依赖离子泵转运相应离子后形成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这时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易化扩散的同时将有机小分子从低浓度一侧耦联到高浓度一侧。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这种继发性主动转运。

  (4)出胞和入胞作用是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出入细胞的方式。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经细胞分泌递质属于出胞作用;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吞噬异物属于入胞作用。

  三、细胞膜的受体功能

  1.膜受体是镶嵌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多为糖蛋白,也有脂蛋白或糖脂蛋白。不同受体的结构不完全相同。

  2.膜受体结合的特征:①特异性;②饱和性;③可逆性。

  四、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生物电的表现形式:

  静息电位——所有细胞在安静时均存在,不同的细胞其静息电位值不同。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阈或阈上刺激时产生。

  局部电位——所有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产生。

  1.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外相对为正而膜内相对为负。

  (1)形成条件:

  ①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离子不均匀分布)。

  ②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通透。也就是说,细胞未受刺激时,膜上离子通道中主要是K+通道开放,允许K+由细胞内流向细胞外,而不允许Na+、Ca2+由细胞外流入细胞内。

  (2)形成机制:K+外流的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不消耗能量。

  (3)特征:静息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膜两侧稳定的电位差。

  只要细胞未受刺激、生理条件不变,这种电位差持续存在,而动作电位则是一种变化电位。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膜内电位较膜外电位为负,这种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称为极化状态。而膜内负电位减少或增大,分别称为去极化和超级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再向安静时的极化状态恢复称为复极化。

  2.动作电位:

  (1)概念: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动作电位的主要成份是锋电位。

  (2)形成条件:

  ①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膜外,而细胞外Na+、Ca2+、Cl-高于细胞内,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主要是Na+-K+泵的转运)。

  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例如,安静时主要允许K+通透,而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又主要允许Na+通透。

  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上刺激。

  (3)形成过程:≥阈刺激→细胞部分去极化→Na+少量内流→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Na+爆发性内流)→达到Na+平衡电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形成动作电位上升支。

  膜去极化达一定电位水平→Na+内流停止、K+迅速外流→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

  (4)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

  动作电位的幅度决定于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细胞外液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幅度也相应降低,而阻断Na+通道(河豚毒)则能阻碍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

  (5)动作电位特征:

  ①产生和传播都是“全或无”式的。

  ②传播的方式为局部电流,传播速度与细胞直径成正比。

  ③动作电位是一种快速,可逆的电变化,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膜将经历一系列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它们与动作电位各时期的对应关系是:锋电位——绝对不应期;负后电位——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正后电位——低常期。

  ④动作电位期间Na+、K+离子的跨膜转运是通过通道蛋白进行的,通道有开放、关闭、备用三种状态,由当时的膜电位决定,故这种离子通道称为电压门控的离子通道,而形成静息电位的K+通道是非门控的离子通道。当膜的某一离子通道处于失活(关闭)状态时,膜对该离子的通透性为零,同时膜电导就为零(电导与通透性一致),而且不会受刺激而开放,只有通道恢复到备用状态时才可以在特定刺激作用下开放。

  3.局部电位:

  (1)概念: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电变化(较小的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反应)。或者说是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位变化。

  (2)形成机制:阈下刺激使膜通道部分开放,产生少量去极化或超极化,故局部电位可以是去极化电位,也可以是超极化电位。局部电位在不同细胞上由不同离子流动形成,而且离子是顺着浓度差流动,不消耗能量。

  (3)特点:

  ①等级性。指局部电位的幅度与刺激强度正相关,而与膜两侧离子浓度差无关,因为离子通道仅部分开放无法达到该离子的电平衡电位,因而不是“全或无”式的。

  ②可以总和。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一次阈下刺激引起一个局部反应虽然不能引发动作电位,但多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多个局部反应如果在时间上(多个刺激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或空间上(多个刺激在相邻部位同时给予)叠加起来(分别称为时间总和或空间总和),就有可能导致膜去极化到阈电位,从而爆发动作电位。

  ③电紧张扩布。局部电位不能像动作电位向远处传播,只能以电紧张的方式,影响附近膜的电位。电紧张扩布随扩布距离增加而衰减。

  4.兴奋的传播:

  (1)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是产生动作电位,因此兴奋的传导实质上是动作电位向周围的传播。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直径大的细胞电阻较小传导的速度快。有髓鞘的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以跳跃式传导,因而比无髓纤维传导快。

  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是“全或无”式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

  (2)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是化学性传递,包括突触传递和非突触传递,某些组织细胞间存在着电传递(缝隙连接)。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息传递过程如下:

  神经末梢兴奋(接头前膜)发生去极化→膜对Ca2+通透性增加→Ca2+内流→神经末梢释放递质ACh→ACh通过接头间隙扩散到接头后膜(终板膜)并与N型受体结合→终板膜对Na+、K+(以Na+为主)通透性增高→Na+内流→终板电位→总和达阈电位→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特点:①单向传递;②传递延搁;③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记忆要点:①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息传递实际上是“电—化学—电”的过程,神经末梢电变化引起化学物质释放的关键是Ca2+内流,而化学物质ACh引起终板电位的关键是ACh和受体结合后受体结构改变导致Na+内流增加。

  ②终板电位是局部电位,具有局部电位的所有特征,本身不能引起肌肉收缩;但每次神经冲动引起的ACh释放量足以使产生的终板电位总和达到邻近肌细胞膜的阈电位水平,使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因此,这种兴奋传递是一对一的。

  ③在接头前膜无Ca2+内流的情况下,ACh有少量自发释放,这是神经紧张性作用的基础。

  5.兴奋性的变化规律: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恢复。

  五、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1.骨骼肌的特殊结构:

  肌纤维内含大量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肌原纤维由肌小节构成,粗、细肌丝构成的肌小节是肌肉进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肌管系统包括肌原纤维去向一致的纵管系统和与肌原纤维垂直去向的横管系统。纵管系统的两端膨大成含有大量Ca2+的终末池,一条横管和两侧的终末池构成三联管结构,它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部位。

  2.粗、细肌丝蛋白质组成:

  记忆方法:

  ①肌肉收缩过程是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的过程,即细肌丝活动而粗肌丝不动。细肌丝既是活动的肌丝必然含有能“动”蛋白——肌动蛋白。

  ②细肌丝向粗肌丝滑动的条件是肌浆内Ca2+浓度升高而且细肌丝结合上Ca2+,因此细肌丝必含有结合钙的蛋白——肌钙蛋白。

  ③肌肉在安静状态下细肌丝不动的原因是有一种安静时阻碍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的蛋白,而这种原来不动的蛋白在肌肉收缩时变构(运动),这种蛋白称原肌凝蛋白。

  3.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

  ②三联管的信息传递。

  ③纵管系统(肌质网)对Ca2+的贮存、释放和再聚积。

  肌细胞胞质内增加的Ca2+绝大部分来自肌质网内Ca2+的释放。

  骨骼肌和心肌SR释放Ca2+的机制不同:

  心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高度依赖细胞外的Ca2+。

  去极化 激活L型钙通道 Ca2+内流激活连接肌质网的钙释放通道(RYR)

  连接肌质网释放Ca2+胞质内,从而引起心肌细胞的收缩

  经L型钙通道内流的Ca2+触发SR释放Ca2+的过程,称为钙触发钙释放(CICR)。

  而骨骼肌的不同,虽然也激活L型钙通道,但通道并不开放,所以不引起Ca2+的内流,而是L型通道激活时的构象变化直接触发JSR膜上RYR的开放和Ca2+的释放。所以L型通道在引起骨骼肌肌质网释放Ca2+的过程中,是作为一个对电位变化敏感的信号转导分子,而不是作为离子通道来发挥作用的。

  4.肌肉收缩过程:

  肌细胞膜兴奋传导到终池→终池Ca2+释放→肌浆Ca2+浓度增高→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原肌凝蛋白变构→肌球蛋白横桥头与肌动蛋白结合→横桥头ATP酶激活分解ATP→横桥扭动→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肌小节缩短。

  5.肌肉舒张过程:与收缩过程相反。

  由于舒张时肌浆内钙的回收需要钙泵作用,因此肌肉舒张和收缩一样是耗能的主动过程。

  六、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和学分析

  1.骨骼肌收缩形式:

  (1)等长收缩——张力增加而无长度缩短的收缩,例如人站立时对抗重力的肌肉收缩是等长收缩,这种收缩不做功。

  等张收缩——肌肉的收缩只是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这是在肌肉收缩时所承受的负荷小于肌肉收缩力的情况下产生的。可使物体产生位移,因此可以做功。

  整体情况下常是等长、等张都有的混合形式的收缩。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是与能和细肌丝接触的横桥数目成比例的。最适肌节长度应该是2.0-2.2μm。处于最适初长度时,肌肉收缩可以产生最大的主动张力。

  (2)单收缩和复合收缩:

  低频刺激时出现单收缩,高频刺激时出现复合收缩。

  在复合收缩中,肌肉的动作电位不发生叠加或总和,其幅值不变。因为动作电位是“全或无”式的,只要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生理状态不变,细胞外液离子浓度不变,动作电位的幅度就稳定不变。由于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不会发生叠加,只能单独存在。肌肉发生复合收缩时,出现了收缩形式的复合,但引起收缩的动作电位仍是独立存在的。

  收缩形式与刺激频率的关系如下:

  刺激时间间隙>肌缩短+舒张——单收缩;

  肌缩短时间<刺激时间间隙<肌缩短+舒张——不完全强直收缩;

  刺激时间间隙<肌缩短时间——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是在上一次收缩的基础上收缩,因此比单收缩效率高,整体情况下的收缩通常都是完全强直收缩。

  2.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

  (1)前负荷:在最适前负荷时产生最大张力,达到最适前负荷后再增加负荷或增加初长度,肌肉收缩力降低。

  (2)后负荷:是肌肉开始缩短后所遇到的负荷。

  后负荷与肌肉缩短速度呈反变关系。

  (3)肌肉收缩力:即肌肉内部机能状态。与负荷无关、决定肌肉收缩效能的内在特性。肌肉收缩能力提高,表现为长度-张力曲线和张力-速度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这种内在特性主要取决于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胞质内Ca2+的水平和肌球蛋白的ATP酶的活性。

  钙离子、肾上腺素、咖啡因提高肌肉收缩力。

  缺氧、酸中毒、低血糖等降低肌肉的收缩力。

  平滑肌收缩机制和横纹肌有很大不同:

  平滑肌内的肌丝滑行同样是由于胞质内Ca2+浓度升高引起的,但Ca2+的来源于骨骼肌不同。骨骼肌收缩时胞质内增加的Ca2+几乎全部是从SR释放的,在平滑肌有两个主要途径,除了SR释放的以外,Ca2+有很大部分是从肌膜流入的。所以骨骼肌收缩几乎不受细胞外Ca2+浓度的影响,而平滑肌当细胞外的Ca2+浓度降低到一定水平,其收缩几乎完全停止。

  平滑肌根据兴奋传导的特征为分单个单位平滑肌和多单位平滑肌。

  单个单位平滑肌又称内脏平滑肌。包括小血管,消化道,输尿管和子宫的平滑肌—肌肉中所有的肌纤维作为一个单位对刺激发生反应,所有细胞电活动和机械活动近于同步。

  多单位平滑肌主要包括睫状肌,竖毛肌,虹膜肌以及气道和大血管的平滑肌,每个肌细胞的活动彼此独立。

  平滑肌除了小动脉平滑肌只接受交感神经一种纤维支配外,其他大多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的双重支配。

  例题:

  (一)A型题

  1.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共同点是

  A.借助于通道蛋白的帮助 B.顺浓度差转运

  c.需要ATP供能 D.通过“生物泵”的活动

  E.借助于载体蛋白的帮助

  2.一些小分子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转运至高浓度一侧,主要是靠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膜的生物泵主动转运 D.出胞或入胞作用

  E.膜两侧浓度差的动力

  3.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浓度梯度的增加,易化扩散的速度

  A.一定加快 B.一定减慢

  c可能不变 D.可能减慢 E可能加快

  参考答案

  1.B 2.C 3.A

【公卫助理医师《生理学》细胞的基本功能知识】相关文章:

2017公卫助理医师考试《生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08-13

2023公卫助理医师考试《生理学》预习题(附答案)12-11

2017公卫助理医师考试《生理学》模拟题(附答案)07-28

2022年公卫助理医师《生物化学》糖代谢知识07-11

2017公卫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精选试题及答案07-06

2024年公卫助理医师预习试题及答案09-04

公卫助理执业医师《卫生统计学》基础知识精选201608-28

2017公卫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模拟题(附答案)08-09

2017公卫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全真试题及答案10-07

2024公卫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精选习题附答案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