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企业公开课:管理的本质是创造幸福
本文为大家介绍的是企业公开课之管理的本质是创造幸福,欢迎大家阅读。
有人认为,管理的本质是追求利润;有人认为,管理的本质是享受权威。但其实,让员工在工作中感到幸福才是管理的真谛。一个七成员工都身带残疾的粉笔厂却能创造非凡的业绩,其秘诀正是在于主管善于在管理中创造幸福!
什么是幸福?
通俗的看法认为幸福就是个人拥有或者占有的欲望得到了满足。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幸福是一种个人的主观心理感觉,而且是相对的。
但是,日本这间粉笔厂的故事却告诉我们另外一种幸福。这种幸福不是来自个人欲望的满足,而是来自于 “给予”产生的快乐。
想一想那些努力工作的员工们。他们之所以感到幸福是因为他们感到被社会需要,被他人赞美,而所生产的产品被社会需要。这表明,他们的成绩被社会认可。一句话,他们感到幸福,因为自己用行动为社会创造幸福。同样地,那位为他们提供职位的总经理也一定因此感到幸福,因为他给予员工们发挥各自能力的机会。他的“给予”是员工们感到被需要的必要条件。
欲望得以满足带来的幸福是加法,因为那只能使一个人感到幸福。而给予创造的幸福是乘法,因为一个人的给予可以使很多人感到幸福。从这一点看,给予带来的是一种更加崇高、更加深刻的幸福。
为什么给予更能令人感到快乐?
从哲学上讲,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后者只是靠本能和自然赋予的本性生存。因此,动物从来没有以超越自己本性的意义活着。而人不同。人之为人,就在于人有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令人们有目的地行动,而且去做有意义的事。做事,无非有两种目的:为己或者为人。满足欲望,是利己;而利己,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体生存最基本需求的行为。因此,以利己获得的幸福是低层次的。
对人来说,应该超越“利己”,因为,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必须依赖社会生存,也应该对社会做出贡献。缺少后者,人类将走向灭亡。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行动是否有意义,不是看他获得了多少,而更多地要看他“给予”了社会什么。只有“给予”才能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因此,“给予”赋予“做事”以完全不同的意义,因为它既能够为他人创造幸福,也令“给予”者分享他人的快乐而感到幸福。
这就是“给予”带来比“满足欲望”更加崇高的幸福感的原因。
以“给予”的角度看待企业,我们会对企业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将企业的目的局限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上,这显然是一种以满足“获取”利润欲望出发的“利己”观念。
在企业是通过“给予”创造幸福的来源和载体这个前提下,管理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社会活动。管理活动不仅对他人造成影响,而且管理者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也会引起对方的反应。这种反应又会反过来影响企业家和管理者自己。
印度古谚语说:赠人玫瑰之手,经久犹有余香。给予他人正面鼓励和赞美,一定会收到同样的反应,从而使自己也感到快乐。反之,一名每天苛责员工的管理者,你能指望他心里很快乐吗?假如连员工都感觉不到幸福,你能期望这样的企业受到人们的尊重、并推动社会进步吗?
当你工作时,千万别忘了这个原则:管理的本质是创造幸福!
拓展阅读:公开课: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与舞弊识别
信贷业务目前仍然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也是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商业银行在从事信贷业务时,普遍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三原则”。如何保证信贷资金安全,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而正确的信贷决策则是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关键因素。信贷业务管理的三个阶段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都离不开对企业财务状况的了解,在信贷工作中避免随意性,必须加强可行性研究,对相关因素做好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从技术上对作为放款对象的企业,在经济效益、偿还能力、信用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其中,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实际工作中若只注重财务指标和关键数据的分析,会给一些经营效益不好的企业管理者有机可乘,他们有可能操纵利润,滥用关联方交易,或者一些假销售手段来使财务报表变得好看,尤其是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企业的会计制度不健全,更会发生财务粉饰的情况。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特殊的经营模式和资产规模决定了有些数据对于决定其信用状况很重要。中小企业由于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完善,抗风险能力也差,对中小企业审查时,应把注意力主要放在解决银行和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上来,所以要关注企业的一些非财务因素。
但即使是再好的财务分析方法也是具有局限性的,所以在分析报表的过程中就需要考虑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可比性,以期达到分析目的,获得可靠的分析结果;另一方面,又不能僵化地以指标判断问题,对于不同行业、特定企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则极易发生财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