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

《渔歌子》公开课教案

时间:2023-12-20 13:25:25 诗琳 公开课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23年《渔歌子》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渔歌子》公开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3年《渔歌子》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

  《渔歌子》公开课教案 1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不须归

  《渔歌子》公开课教案 2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课时: 1

  板书设计

  渔歌子 ( 词 )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江南春》背诵情况。

  二、学习《渔歌子》

  1、简介作者。(可以播放视频)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五、作业设计——探究活动

  1.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习。

  2.同学之间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渔歌子》公开课教案 3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鳜”、“箬笠”、“蓑衣”的音、形、义。

  2、理解《渔歌子》的词意,试着边读边想象,感受画面美,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朗诵诗词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欣赏、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

  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感受画面美。

  难点:

  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学会欣赏,诵读,养成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音乐)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钟爱,许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听————(歌曲)。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渔歌子》。

  2、《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看到这个词牌,你会想到什么?是啊,渔歌子作为词牌们,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

  3、有谁知道这首词是谁写的?(板书张志和)(原名张龟龄,后赐名张志和,后因事被贬,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二、整体把握古诗:

  1、首先请听张老师把这首词读一遍。注意难读字的读音。

  抽读:鳜鱼青箬笠(竹子编成的像草帽一样的斗笠,所以是竹子头)绿蓑衣(草字头)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词,边读边在书上划出词的节奏。指名上台划节奏。请你读给大家听好吗?齐读。

  3、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张志和的好朋友,夸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着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者)(评价语:你关注到了这画里的人。 乐而忘归,乐不思蜀,你关注到了画里的颜色,如梦如幻)

  大家都关注到了画面的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红。色泽鲜明但有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让我们看着这幅画面,一起诵读这首词。齐诵。

  5、这画面不仅有动人的颜色,还有动听的声音。(播放声音)还有迷人的.味道(出示桃花图)你听到了吗?闻到了吗?请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用流畅优美的句子写下来,要写出画面的色、声、味。(出示无字图片)

  6、学生写话。5分钟。

  7、指名朗读学生所写的话。

  8、这样声色味俱全的美景就浓缩在张志和27个字里。让我们一起有感情诵读。

  三、体会中心

  1、你对张志和有什么了解?(原名张龟龄,后赐名张志和,后因事被贬,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2、也有一位被贬的诗人写了一首诗。出示《江雪》指名朗读。这两位被贬诗人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怀一样吗?

  《江雪》这首诗中你读到的是什么?(孤独、寂寞)诗人将冰冷的心融入了这一片冰冷苍茫的天地间,多凄凉啊!

  《渔歌子》里你读到的是什么?(恬静、悠闲、闲适、淡泊、自由、对自然的热爱)

  3、你从这首词中的哪里读出了悠闲、恬静?

  (1)不须归:想象自己就是张志和,一行白鹭飞上天空,空气里弥漫着桃花的芬芳,清脆的鸟鸣,溪流的叮咚是大自然演奏的天籁之音。风来了,雨来了,你回去吗?(连指数名)不想回到哪里去?(家、官场里)远离世俗,寄情于山水间。

  (2)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在这里,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快乐、悠闲、自由、风光、愉快?)

  是啊,现在我们知道张志和志不在鱼,而在于山水也。

  预设:肥?(壮、大、胖)有什么感觉?(鲜、嫩、好吃)

  美景衬托美好的心情。

  这才有了千古名篇《渔歌子》让我们再次朗读,要读出味儿来。

  4、刚才我们了解到张志和本不叫张志和,而叫张龟龄,龟的寿命是很长的,张志和的父亲是希望他健康长寿。但我们从他后来的名字看,张志和的志向是什么?

  志和这两个字就是“心志平和”。这就是张志和毕生的追求

  心志平和就是张志和,心志平和就是渔歌子。

  老师带读:全诗。

  5、小结:这是一首清丽婉转的词,更是一幅意境淡远的山水画!

  6、此词吟成后,便在民间传唱开来,而且还流传海外。就让我们再次聆听着千古绝唱。(播放歌曲)

  学生学唱

  四、拓展

  1、让我们带着对春天春景的向往和张志和的这份淡薄宁静,一起来欣赏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出示:《钱塘湖春行》《春日》

  自由读一读,指名读一读。

  课后,我们可以像今天一样对这两首诗进行深入的理解。还可以收集更多描写春天的诗歌。

  《渔歌子》公开课教案 4

  知识目标:

  1、 学习“塞”、“笠”、“蓑”三个生字。

  2、 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能力目标:

  1、 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 词的意思。

  2、 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 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3、 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 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两首词的意思,根据这两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

  让我们回到了古诗国度之中。诗和词都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宝贵的文学遗产,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习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课件出示诗与词的区别)

  师小结: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习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生展示所收集整理的资料,师相机点拨。

  二、初读,感知韵律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习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出示课件)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课件出示生字)。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3、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生自愿组合读词。

  三、品诗,体会情感

  1、同学们读得真好,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读词,不但要把它诗正确读好节奏,更重要的是读“情”读出诗中的“情”,作者的“情”更要读出你的“情”你的感受。

  2、你觉得诗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最能打开你情感的闸门,放飞你多姿的想象?

  3、指名答,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词的中心句。

  4、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衰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写出了悠闲自得之情。)

  四、精读,想象意境

  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如此的留连不返呢?

  (白鹭、桃花、鳜鱼、微风、细雨)是呀,这是一幅多生动的自然的春天的景象,你有感受吗?(美)是呀,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难怪词人——

  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还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连不归,请同学们结合,张志和的资料来想一想。

  (因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职便流浪隐居于江湖,所以他不爱官场爱自由,更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这美丽的画面,闲适的情怀你能想象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教师配合课件中的画面和音乐有感情的加入旁白:

  (词人张志和,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他对江南春景深情赞助以及淡泊功名,流连山水的人性情怀,在词中表露无遗。你看,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初春的西塞山刚蒙上几分绿色,远远望显得更加柔美,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鸳在山上低徊,引来了成群的鹭鸳轻盈的飞翔于山间、江上,也轻轻落于船头,与渔人一共荡舟江面,淡黄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江中,粉红色的桃花开得正盛,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悠闲的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如此宁静又美好的画面,)难怪——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这样一幅超凡绝尘的美景,词人张志和用他的千古绝唱将它释怀。

  我相信现在很多感想一定充满了你的不脑袋,你想怎样来理解这一首词中的意境呢?回忆一下,我们都用过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文呢?

  生踊跃回答,教师出示课件,(有感情的朗读、有个性的理解诗词、准确的概括中心、色彩明丽的绘画、优美的填词演唱、编成朗朗上口的拍手谣。)

  学生讨论5秒钟,找出喜欢的方式,要求尽量与其它组不重复。

  师:在小组活动对老师希望你一定要抓住对诗的理解,出示(课件)。那么好了,快点行动吧。

  重点抓好词的理解,反复说透。

  汇报的顺序:一读,要求加入理解和情感;二解;三概括;四画;五歌谣;六唱。

  师小结:这么美的图画,这么悦耳歌谣,这么动听的歌曲,老师相信,对这首词你一定有新的感受了,让我们尽情的把你的情感读出来吧!

  齐,老师也读

  师总结做情感的升华:你们的诗声让我仿佛再一次观看了绝美的画面,祖国万里山河美景不胜收,希望同学们继续收集写景的诗篇作为积累。

  在朗朗的诗声中,我们即将结束今天的学习,我要祝贺每一们同学,你们不仅学习了《渔歌子》,还掌握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虽然词人已作古,但是你们让他的情,在我们这一方小小的空间中粒粒再现,你们继承了他博大的情怀。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学诗吧,爱诗吧,我相信,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颗瑰宝只有在你们的身上才能尽显光华。

  《渔歌子》公开课教案 5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词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揭示词题

  我们已经学过《忆江南》这首词。忆江南称这首词的词牌名。今天,

  我们要又学习一首词,题目是《渔歌子》。跟老师读,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二、疏通词句,感知词意

  现在,请每位同学,把这首词读上2分钟,注意做到两点要求,第一

  要准字音,做到读得字正腔圆;第二,读通顺,读出节奏,试着读得有板有眼。

  1、 学生自由读诗

  2、 请个别学生读,(其他学生听他是否把字音读准),再请学生读出节奏(

  其他学生听,他哪里作了停顿)

  3、 全体学生齐读一遍(读准音,读出节奏)

  4、 这首词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带着这样的印象读一遍

  5、 这首词在描写什么?让我们静静读这首词,联系课文中的注解,结合课文的插图,试着想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

  三、解读画面,品味词境

  (一)我来出个题目,了解你对这首词的掌握。

  看到的——

  1、 你在词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课件出示)

  2、 谁来读这些景物,把景物读进同学们的脑海中去

  3、 谁能根据这首词,把景物的特点读出来?

  4、 你还看到了什么?除了景物还有许多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了吗?

  听到的——

  1、听到了什么?(听,清脆的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还有鱼儿跳跃的声音,仿佛还能到微风,细雨的声音)

  闻到的——

  1、你还闻到了什么?

  2、师小结

  3、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地方?(风景优美,幽静,秀丽,美如画卷)

  4、你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个别)

  (二)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那里的风景,你会怎么介绍吗?给你们两分钟时间准备。

  1、 生练说

  2、 交流

  3、小结:多么秀丽的江南美景呀。作者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把这些美景尽收眼底,让人浮想联翩。真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不禁让我们诵读这首词。(师生配合读)

  4、 好一个不须归(板书:不须归)

  四、熟读成诵,进入心境

  好一个不须归呀。如此秀丽的水乡美景,我们陶醉了,我们——不须归,还有谁也不须归?(渔翁,张志和)渔翁就是张志和,张志和就是渔翁

  1、他不想回家,在哪里做什么?(垂钓)

  2、创设情境,随机拓展《渔歌子》三首

  他恋上了垂钓,不想回家。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明人静的夜晚: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还。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你看到了——

  我们又看到在一个秋风瑟瑟的日子: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饮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你看到了——

  我们还看到,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你看到了——

  1、 生质疑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

  2、 了解作者及诗文的背景

  3、 生回答,师总结

  是啊,他厌恶官场上黑暗险恶,厌恶哪些阿谀奉承,看破庸扰的红尘,他想把心放回大自然中,回归宁静,回归本真。他自称自己为“烟波钓徒”

  4、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境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分大组读)

  5、 他真的是在钓鱼吗?老师查询了资料,他钓鱼从来不放鱼饵,你说他

  在钓鱼吗?他钓的是美景,钓的是一份心情,钓的是悠闲自在的生活。(板书)

  6、 让我们悠闲自在地读一遍(男女生读)

  7、 小结:秀丽宜人的风景,让人不须归,悠闲自在的生活,让人不须归。

  10、回读:最后让我们一起回味这首词。(配乐背诵)

  五、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结合《渔歌子》作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景画

  2、课外阅读《渔歌子》五首

  《渔歌子》公开课教案 6

  教师简介

  1996年毕业于南平师范,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十余年来,多次在市、区课堂教学比武和演讲赛中获奖;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探究,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自己自然质朴又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

  设计说明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作者将自己的悲或喜、情与物,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优美春色和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景交融,显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重点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文本,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教具准备:

  1、音乐

  2、图片

  3、作者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学,感知词的内容

  1、由张志和的别号——“烟波钓徒”引入教学,板书揭题。

  2、生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

  3、正音,认读“箬笠” “蓑”。指导生字书写,掌握“塞” “鹭”的结构特点。

  4、齐读全诗。

  二、质疑细学,体会词的内容意境

  (一)议词眼,初步体会“不须归”的含义。

  (1)“不须归”是什么意思?相机理解“须”的含义。

  (2)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觉得没有必要回去呢?

  (二)引导想象,体会词的景色之美

  1、一读全词,发现美景之多。

  2、二读全词,描绘景物色彩之美。

  引导学生将色彩与景物联系起来,体会词的色彩之美。

  (1)找出词中已有的白、青、绿三种色彩。

  (2)体会隐藏在“西塞山、桃花”等字词后面的色彩。

  3、三读全词,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展开想象,学会用上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将心中的画面说具体,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4、议一议,将感受到的色彩之美、动态之美,较完整地描绘出来。

  引导生用上“我喜欢这( ),你看——”的句式

  三、品悟词眼,感悟词人心境

  (一)品读词句,体验意境之美 。

  1、重点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运用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开展朗读训练。

  2、引读一二两句。

  (二)解读词眼,体会“不须归”的情怀

  1、创设情景:远山传来悠悠的呼唤……面对此情此景,张志和的感受怎样?请用词中的句子的回答。

  2、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意境。

  3、深入理解“不须归”。

  (1)简介张志和生平。

  (2)小结。

  4、齐读全词

  四、多种形式诵读,演绎心中的《渔歌子》

  1、师生合作,学习多形式的朗读

  (1)师生配合读,引导体会诗词一咏三叹回环复沓的表达方法。

  (2)生生配合读,选择自己的伙伴一块儿读 。

  2、启发学生把板书补充完整,改编成童谣。

  3、师生合作,利用童谣引读全词,诵读《渔歌子》。

  五、总结全词,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渔歌子

  西塞山前

  白鹭高飞

  桃花流水

  不须归 鳜鱼正肥 乐而不归

  青青箬笠

  绿绿蓑衣

  斜风细雨

  《渔歌子》公开课教案 7

  一、说教材

  《渔歌子》是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古诗诵读。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说目标

  1、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词,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上,在根据词作内容简短易懂的特点,以突破教学重难点为重要目的,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意境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表达,展现自我,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学法上采用听、想、说、品、唱等多种感官互动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一切积极因素,达到学习目的。

  四、教学过程

  这首词词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配乐示范朗读,想象、和词、唱词。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对话,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

  一、讲故事,走入《渔歌子》。

  利用学生好奇心,为学生讲张志和直钩垂钓的传说。张志和直钩垂钓到底在钓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去寻找答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渔歌子》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课要学的词《渔歌子》(板题)。渔歌子是词牌名,对于词牌学生已有所了解,所以这里不再重复。只是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词牌,巩固对词牌的了解。

  二、品画意,吟诵《渔歌子》。

  (一)读出节奏美

  1、(出示整首词)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导正音)这首词比较简单,读来朗朗上口,多读几遍,孩子自然就能读通读顺。有几个生字,根据学情不同,着重正音。两个平舌音“塞、蓑”,一个翘舌音“箬”,再有“斜风细雨”可能也有部分孩子念不准。借助注释、插图指导理解“箬笠、蓑衣”。利用课件指导观察“塞”的写法,指导写生字。

  2、指导吟词。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所以,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师配乐配画范读)古诗词是十分讲究音韵的文体,诗歌与音乐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渊源,为了让学生真正领悟古诗词的情韵,增强古诗词的教学效果,我借助音乐把他们带到诗词所创设的意境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诗画合一”的观念在中国文学中源远流长。一首好的诗词,就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我尽可能减少理性的分析,而通过再现与作品相应的立体画面,使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境界中,与诗词的意象融为一体,与诗人同歌同吟,同悲同乐,从而更好地领悟到作者寄寓于诗词中的情感,以达到的欣赏效果。

  3、生练读、指名读。

  (二)读出意境美

  1、读了这么多遍,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作者描述的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呢?我们来看看画中都有什么?

  2、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这山、这水、这白鹭、这桃花,你想用上什么呢?

  3、好一幅江南的景色!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这里的景色?

  4、谁再来读?用你的朗读,带大家一起走进这幅画。生配乐配画朗读,读出意境美。

  5、短短的27个字,我们品出了一幅美丽的画,这就是读诗词的好方法。读懂了词中画,我们再来品品词中人。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想象词人的神态、心情。

  6、“不须归”的意思是——?“不须归”的理由是——?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这位陶醉在青山绿水间的渔翁是个怎样的人呢?

  《渔歌子》公开课教案 8

  我说课的题目是《渔歌子》,下面我给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设想。我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情、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首先:

  一、说教材

  本科教材是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课所在单元的主题

  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依据课程标准,本单元课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的乡村生活,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读中抓景物特点,学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二、说目标

  本首词的作者唐代诗人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多才多艺,擅长音乐、书画、歌词创作。他流传到今天的歌词,有《渔歌子》五首, “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首是最出色的篇章。从字面看,这首词的主要意趣是渔翁忘情地欣赏和玩味江南烟雨垂钓的情趣。词的主人公,实际上就是张志和这位“烟波钓徒”的自画像。它是一幅渗透了词人热爱自然与生活之情的江南春天风物画。

  在这首词的教学目标上,我设定为引导学生对词中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对比体悟不同意境,感受感受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说教法

  词在唐朝刚刚兴起,这首词是唐诗演化为词的一个创举,主要是第三行由原来的七字句破成了两个三字句。其他部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唐诗的影子。这种独特性,使得这首词内容简短易懂。

  教法上采用多媒体创设意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拓展对比不同诗词风格,从而进入词描绘的意境,逐渐走进诗人的内心。学法上采用听、说、读、写、唱、画等手段,面向全体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四、说学生

  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在本册第一单元学习《忆江南》时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诗画合一”的表现特点,感悟不同诗人笔下勾画出的不同渔翁的心绪,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五、 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有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复习导入;我以诗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也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情。诗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大气磅礴,也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淡淡哀愁这样诗意的语言开场,随之激发学生背诵、分享已经掌握的诗词,由面到点,再激励学生背诵上节课的两位宋代诗人笔下展现田园风光的诗句,而后话锋一转,把镜头拉回唐朝,出示作者介绍板书并齐读课题。短时间内将学生由古诗词引入,又利用背诵比赛展示,让学生全情投入,用反映诗歌内容的画面带着学生的眼球,用介绍作者的文字,牵着学生的心马上入课。解题,了解“词”的知识,复习已学过的词《忆江南》,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为一步步走进本课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储备。

  第二环节: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以“文章不厌百回读”, 读要读出词中写的内容,词中写的味道启发学生在读中体悟,并用幻灯片出示自读提示,让学生明确任务,即:在一分钟之内大声读诗文,能读几遍就读几遍,一定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或难理解的词句。之后个别展示,生生互评,并检查6个字的读音。让学生对词语进行质疑,理解词义——“箬笠、蓑衣、不须归”等。再读词语。之后试着结合解词,按字面翻译《渔歌子》,力求准确,不漏字。(把翻译的意思带进诗里,再读古词。)让学生就“如何读出词的味道”?发表意见后试读,读后进行点拨。老师抓住机会,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不失时机范读全诗,注意体会“词”与“诗”之间字数与节奏的微妙差别。并仍学生说说诗与词之间字数和节奏的差异。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着充满意境的图片,播放名家朗读录音,一边听一边感受完之后说说自己仿佛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闻到什么呢?丰富的想象后学生带着这份美好配着音乐再读本首词。并让畅所欲言,汇报读了这首词的感觉,说说这首词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来?

  通过初读、泛读、听读、再读,达到了整体感知《渔歌子》的目的,学生又一次为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内心扫清了障碍。

  第三个环节——走进文本,想象画面;我出示了国画名家白雪石的山水画,让大家看着这幅图,说说感受——西塞山前,怎样的桃花?又是怎样的流水?还有怎样的飞鸟?看PPT,说出白鹭给你怎样的感觉?从而感受到白鹭有别于麻雀到呢个小鸟的那份纯洁、悠闲、舒适、舒展、自由。让学生把这个理解再带进去,再读一遍前两行诗句:再追问“为什么要把‘鳜鱼’写进去呢?并尝试理解读。通过对词所刻画的色彩的欣赏,激发学生用美美的感觉来读词的后两句。

  引导学生理解画中的人物及他为何不须归,在层层剥茧之后,学生体悟到老渔翁陶醉于美景之中,连下雨都不回家了,逍遥自在胜神仙哪!此时配着音乐,再读,学生意境感受到了这首词带给我们的那份美丽和惬意。

  第四个环节——拓展体悟,感情背诵;通过PPT引导学生,对比柳宗元笔下的《江雪》中的渔翁,与《渔歌子》中老渔翁心情的不同,作者的写作意境不同。此时,孩子们已经走到了作者的心中,了解到了通过词隐含在作者心中的情意。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那这份美丽表达出来:可自由选择画、说、唱等形式,并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最恰当的时候展示了作用。展示成果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揣摩语言,指导背诵。背诵采取:第一次背诵,看着PPT出示的画面,试着背诵整首词。第二次背诵,闭眼,边想象边背诵。第三次背诵,带着那份渔翁的闲适悠然,在优雅故去的伴奏下,有感情朗读全词。(师生齐颂)教师哼唱歌曲——《渔歌子》;学生伴着乐曲,轻声吟唱。词美,景美,人也美!学生完全沉醉于词中。此时,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无疑是拔高点。用PPT出示张志和哥哥写的词《和答弟志和渔夫歌》,从而使得学生吃透了《渔歌子》,走进了张志和心里。

  第五个环节——教师示范,识字写字,词的学习,不吝时间进行识字、写字,确实难能可贵。

  第六个环节——作业设计,探究延伸。最后一个环节,作业的设计有必做题、和选做题组成,充分关注了每个学生,学生的不同层面,并将探究学习的触角巧妙的延伸到了课外。

  板书设计8个字渔 翁 不 归 悠 闲 自 在,将本课的全部已经,高度概括,此时,结合板书总结全文,却终使人觉得“课已尽,意犹在”。

  六、说教学设计特点

  1、用诗般魅力的语言,酿出古诗词特有的味道

  作为传统文化精髓,古诗词的教与学应该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让师生徜徉在古诗词中,诗意地栖于课堂,定会别具情趣。

  整堂课的设计我力图通过富有古典文化魅力的语言,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美好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对课前导语、课中过渡语、课尾结语精心推敲,并且在上课过程中自然无痕地渗透了许多古诗词。在课堂上,用诗般魅力的语言,带着这浓浓的语文是色彩,酿造出古诗词的独特味道。

  2、注重有效指导,扎实掌握字词

  本课设计在词的教学过程中,并不忽视字词教学。从读准字音到读出词语的含义,再到板书示范,记住难点笔画,最后正确书写生字。分层解决了生字音、形、义的学习目标。

  3、创设优美情景,感悟特有意境

  张志和的《渔歌子》虽然只有27个字,但作为画家诗人集一身的他,在本词中将意境体现的淋漓尽致。要想走进诗人内心,必先感悟诗词意境。

  优雅的古曲、山水画般的用PPT出示的意境图,教师和名家配以古典乐曲的吟诵,将学生带入画中,不由得不尽情想象:看到了,听到了,还闻到了,也想到了——思绪翩飞中学生渐入诗境。

  当学生交流有色彩,有声音,有味道的优美意境时,又引导他们画、唱、说心中的这首词。从无形到有形,意境意境揭开神秘面纱。

  教学过程中渗透引用的古诗词,以词解词,把诗词的教学推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学生不但感受到景色美,诗境的美的气息将会充溢整个课堂。

  4、拓展延伸,走进诗人内心

  在教学设计中我抓住了“白鹭飞、不须归”等关键词教学,通过朗读,通过想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和那种悠闲自得、淡泊不争的生活情趣。

  同时,适时引入柳宗元笔下的《江雪》与张松龄《和答弟志和渔夫歌》为理解诗人内心做对比,对比之后,诗人的那份淡泊名利的闲适与淡定从容已跃然纸上,解决本课走进诗人内心的教学重点的解决也将水到渠成。

  5、读来读往中尽显“读占鳌头”,读出读进中品尝语文味道

  我的本节课设计不但注重诗情浓浓,古琴幽幽,还特别体现出了书声琅琅的“读占鳌头”,多样多次的读都力求做到读得有层次,逐层有提升。

  从自读时的读通读顺,到再读时的字正腔圆;从范读后的有板有眼,到倾听名家朗读之后的感悟读;从“白鹭飞”中的带着自己的理解的读,到“桃花流水鳜鱼肥”中美美地读,再到“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想象读,从教师引读,到男女生读、全体师生的深情配乐朗读,通过如此这般的“语言描摹”、“情景再现”、“想象跟进”让学生自然走入情景,有感情朗读水到渠成,多种朗读的形式把学生的读推向了一个个的情感高潮,借助张志和的词饱尝到了语文课的语文味道。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渔歌子》公开课教案 9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

  2、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设境,导入新课。

  一、以歌曲导入。

  1、听歌曲。

  2、板书课题。解题:《渔歌子》读题。

  3、介绍词。

  4、生介绍张志和。

  二、初读,学习生字,读准读通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把词读准,读通顺。

  2、学习生字。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再读词,要求:读出节奏感。

  2、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词。在多读中熟悉文本,体会词义。

  3、引导学生抓住“不须归”来理解词。

  解词。质疑。

  4、结合图,边读词,边想。词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不须归”原因。(你从哪里读懂的。)

  5、分析词的一二句。

  词中描写了什么景物。生动笔划。

  指名说,师画简笔画。

  6、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的内容。

  7、师总结:诗人就住在岸边,每天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全班齐读诗一二句)

  师总结:天空白鹭飞翔,岸边桃花盛开,碧波鳞鳞,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图,难怪诗人说:“我不须归。”

  8、你还能从哪些诗句读懂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9、抓住“斜风细雨”引出三四句的教学。

  10、课件图:引导学生认识“箬笠和蓑衣”。

  用()风()雨来说词。

  11、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斜风细雨中的.景象,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

  12、师总结:

  哦!我明白了,是自在的生活让诗人说“我不须归。”

  四、品出钓中情,师生对读。

  1、师介绍: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他被贬官后,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整天醉情于山水,追求悠闲自在的生活。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

  2、课件:《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3、师生作诗和诗。

  4、师总结:张志和钓鱼不用鱼饵,那他钓来了什么呢?我们明白了,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读)

  《渔歌子》公开课教案 10

  〖教学目标〗

  1、学习《渔歌子》理解词意,想象画面,体会词人的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词。

  〖教具准备〗

  1、学生准备张志和的生平资料。

  2、准备优美轻柔的曲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两位宋代诗人为我们展现的田园风光,使我们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质朴,谁能想象画面,再来背诵一下这两首诗。

  二、回顾词的特点

  1、谁还记的我们第一节课学的一首词,你们还能背诵吗?《忆江南》

  2、词有什么特点:

  词有词牌名,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忆江南》《渔歌子》但后人写的《渔歌子》《忆江南》就与词牌无关了。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故又称长短句。

  三、学习第三首词《渔歌子》

  作者简介。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被贬官后,不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称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

  1、自读课文:

  ⑴轻声读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对照注释,结合画面,了解诗意。

  ⑶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情。

  2、汇报交流:

  ⑴指名读词《渔歌子》纠正字音。

  ⑵说诗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句意: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悠闲自得,溢于其中)

  3、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谈谈你的感受:

  ⑴配乐朗读。

  ⑵谈谈你的感受:

  作者将山前高飞的白鹭、岸边盛开的桃花,溪中肥美的鳜鱼及斜风细雨中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清新、优美、充满情趣的渔翁垂钓图。展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也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4、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联系诗词,比较异同,揭示课题

  1、学生背诵刚学的两首诗,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渔歌子》,请同学们把它和前面两首诗比较一下,词和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了解作者:

  张志和:唐代诗人。今浙江金华市人,在朝廷上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借表现渔父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著有《玄贞子》,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4、你了解或背诵过哪些词吗?试着背一背(本册学了《忆江南》)。

  二、初读感知,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鹭”“鳜”“箬笠”

  2、组内轮流读词,相互纠正读音。

  3、小组合作,自己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结合文中的插图和注释,利用工具书弄清句意。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三、交流讨论,朗读感悟,想象画面

  1、学生围绕词的内容质疑。

  2、归纳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诗人为什么不想回家?

  生:也许是被大自然的美景所吸引,所陶醉。

  师:大自然真的很美吗?你从词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白鹭展翅高飞,肥美的鳜鱼在水面跳跃”我觉得美。

  师:请你读出你的感受。读──

  生:在西塞山前有一行鹭高飞,我想到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诗。

  师:真会联想,请你读此句。生读──

  生:我觉得“青山、白鹭、桃花、鳜鱼”都美。

  师:这些景物的确很美,师边做手势(姿态语言)边读前两句词。

  生:我感受到了这些景物一静一动,动静结合。

  师:真能干,大家找找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再仔细想想。

  生:山是青的,鹭是白的,桃花是红的,箬笠青的,蓑衣绿的。构成了一幅美的画面。

  师:真会发现,一青一白,一红一绿,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

  大家看看最后一句词,还有什么赶来啦?

  ──斜风细雨(生齐答)

  师:是啊,整个大地低沉浸在朦胧的烟雨之中,更让人流连。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一切都显得诗情画意,难道我们不喜欢这样的美景吗?假如你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样?

  生:被陶醉,我要大声赞美。

  生:我要把它画下来。

  生:我要悠闲自在地体验一番。

  师:大家明白“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原因了吗?

  3、生边读边想象这幅画面。

  4、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塞鹭笠

  书写时要注意上下结构匀称。“塞”注意撇和捺的角度。“鹭”中“路”不能写得太宽和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