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

解读小议民族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4-09-02 13:07:33 民族舞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解读小议民族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运用

  解读小议民族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运用

解读小议民族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高校舞蹈专业实现民族舞蹈的教学和传承,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与舞蹈有关的民族历史、文化、宗教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并且通过视频、照片、音乐等资源的运用,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让他们更加真实、全面地感受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面貌。同时通过教师循序渐进的引领,让学生进入学习和实践,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民族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实践方式

  在高校舞蹈专业中,教师的教学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和文化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的文化内涵,掌握舞蹈的精髓,也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实现民族文化的发展。

  (一)实现文化阅读

  对于民族文化的阅读和掌握,是学生理解并实现高效学习民族舞蹈的前提条件。教师通过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讲解、视频欣赏和实地考察,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于舞蹈的艺术起源拥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体会该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和强大生命力,让学生在进行实地考察中、实现文化阅读的过程中和当地民族群众友好相处,并为学习和体验民族的舞蹈文化和思想内涵提供必要的思想前提。

  (二)进行肢体写生

  无论舞蹈表演还是其他艺术形式的表演,艺术工作者经常会用到范儿这个词。在民族舞蹈中,范儿就是民族舞蹈的原生态气息和核心内涵。想要在民族舞蹈的表演中拥有范儿,教师不仅要实现让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阅读和掌握,还必须让学生在充分融入与民族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现场中进行体验。这就是所谓的肢体写生。具体来说,这要求师生到民族舞蹈的发源地,零距离地感受该民族人民的生活,感受和观察他们的生活和作息,通过日常行为去学习和感悟他们的身体动作和相关的生活实践。究其原因,这是因为舞蹈并非单纯通过精神而产生,而是同时具备了生活实用价值的元素,使其成为精神文化和人文生活相结合的有机统一体。

  比如川西地区的羌族同胞由于世代生活在山区,因此他们在日常的劳动、放牧、走亲访友基本都通过步行完成。由于川西地区地势险峻,悬崖陡峭,在山路中双向行走时必须侧着身体慢慢移动,身体的重心移动时明显具有滞后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则成为了羌族舞蹈中以膝盖抖动为基础的小腿悠动画圈律动,以及小腿分别向里外画圈、脚的左右换跳和交替点踏等动作。而学生通过在川西地区感受羌族同胞的生活后,就可以在实际的体验中理解相应的民族舞蹈产生原因和学习方法,为深入学习民族舞蹈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完全通过这种肢体写生实现舞蹈的学习,对于如今的高校教学而言并不现实。但是这的确属于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有能力的学校和教师,还是应当通过这种回归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实现学习效果的真正提高。

  (三)基础训练组合

  在经过必要的文化阅读和肢体写生后,回归课堂的教学才是民族舞蹈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在教室进行民族舞蹈的基础训练,是进行民族舞蹈学习的下一个阶段。而这个阶段的实现目的则是让学生通过训练了解并掌握民族舞蹈的基本形态、情态和韵律、节奏内容。训练的过程必须实现难度的循序渐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编排时必须有针对性,并根据民族舞蹈的特点和风格,为学生重点讲解动作的力度、幅度、速度和相应的发力点,并且对于核心动律与基本形态的重要性也必须做特别的展示,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动作记忆。

  比如在一般情况下,羌族舞蹈都是由基本律动训练、胯部训练和小腿画圈训练三个部分构成。针对基本律动训练,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身体各部位的协调与配合的练习,并以此为基础精准掌握羌族舞蹈的独有特点;而对于胯部训练,教师则应当按照节奏和方向的不同进行单独的教学;至于小腿画圈训练,重点则要放到对脚下灵活多变的舞步和节奏的把握。

  (四)完成组合编排

  实现舞蹈的组合编排,可以让学生对民族的舞蹈风格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这是民族舞蹈的深入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民族舞蹈中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风格进行组合性的训练,并通过多种编排方法让整个舞蹈更加完整。比如:

  1. 分解与整合

  这主要对一个特定的具体动作进行可变性的研究,进而实现动作的分解。在进行编排教学的组合时,教师可以通过动态或节奏入手的方法进行切入,并利用时间、空间和力量的变化,让舞蹈动作在保持其统一性的同时,保留甚至强化舞蹈的风格特征,让舞蹈动作实现内容的丰富、多元。

  2. 舞句重复

  利用舞句的重复,教师可以将舞步动作进行连接和美化,但是每个舞步和舞句之间又具有独立性。在民族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这些舞句处理为通过同一个舞姿搭配上不同步伐的重复,并且这种舞姿的表现方式强化可以为舞蹈的感官效果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3. 连接转换

  连接是让整个舞蹈的组合编排显得更加流畅与协调的方法,也是进行动作之间、舞句之间的有机排列组合。在实现连接之后,教师还要让舞句间拥有过渡的动作,让组合编排能够在整个舞蹈的过程中更加流畅与和谐。

  4. 场景设计

  这是风格性组合训练的高级阶段。由于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舞蹈都是在特定的场景、时间、人物、方式和服装中进行。因此教师在进行舞蹈的编排时,还必须根据舞蹈所表达的不同意义进行不同的场景设计,让舞蹈所表达的内涵可以更加具体和生动。

  二、民族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注意问题

  对于具有自己独特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的民族,实现对其舞蹈艺术的学习和传承并非简单地将舞蹈的方法掌握即可达到目的。这不仅是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的问题,更是有效地把握民族文化内涵和精神核心的过程。笔者对民族舞蹈在高校舞蹈中的教学分析后认为,高校舞蹈教师在进行民族舞蹈的教学和传承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警惕和民族脱节的形式主义

  在进行民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有少数教师因为缺乏对民族舞蹈的精神文化内涵认识,或对身体语言的研究深度不够,因此对于民族舞蹈的教学只是表象模仿和流于形式。这种教学的结果不仅缺失了舞蹈所表现的民族文化核心和精神内涵,舞蹈中应有的范儿也由此荡然无存。所以,所有的高校民族舞蹈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的高效,必须将相关的民族文化和思想内涵知识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必要时可以加入道具、音乐和服饰进行训练。有条件的学校或者教师则可以按照上文所述的方式通过实践的方式到当地进行人文阅读。

  (二)防止与文化脱离的简单模仿

  和形式主义相反,个别教师在进行民族舞蹈的教学时,由于将具有民族特点的生活动作进行简单机械的模仿,因此对于舞蹈的身体语言教学往往生搬硬套、内容粗糙,艺术性也因此无法具体地体现。

  如今,在艺术界非常流行原生态特色,这是指将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样式,通过对生活动作的抽象处理和美的提炼,并通过夸张的方法进行体现。在民族舞蹈中,原生态舞蹈恰好是在面对民族舞蹈艺术脱离民族文化和生活的状况下提出来的概念,为传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艺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弘扬生命和文化的传承精神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对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民族舞蹈教学也是如此。同时这也是进行高校舞蹈教育中应当高度关注的重点内容。在民族舞蹈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实现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并积极主动地吸收民族精神的精髓,实现传承。比如舞蹈体语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让舞者在进行舞蹈的学习和表演时,能够将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思想进行表现和传承,同时为观众带去心灵上的交流,实现民族文化的拓展和发扬。

  举例而言,在羌族的萨朗舞中,当学生和羌族的姐妹们携手舞蹈时,羌族强烈的民族融合与质朴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古代羌族人们团结、互助的和谐生活。而观众通过舞蹈的欣赏,也可以实现情感的认同和灵魂的升华,在接受作品的同时将民族文化进行传播和发扬,这也是进行民族舞蹈学习和表演的真正目的。综上所述,在高校舞蹈教育中,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民族舞蹈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舞蹈能力的掌握和提升,对于他们感悟和传承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解读小议民族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运用】相关文章:

民族舞蹈在民歌教学中的作用11-21

民族舞蹈的简介06-15

民族舞蹈串词11-07

中国民族舞蹈的特点12-22

民族舞蹈如何体现民族文化内涵04-02

中华民族舞蹈有哪些04-22

中国民族舞蹈的艺术特点12-01

民族舞蹈串词(通用11篇)06-01

舞蹈中胸腰的科学训练05-03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