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

土家族摆手舞介绍

时间:2024-09-07 01:14:13 民族舞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土家族摆手舞介绍

  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土家族摆手舞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土家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两千年以前,他们就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他们自称“毕兹卡”,是本地人的意思。主要分布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吉首、泸溪等县,以及湖北省恩施地区,与汉、苗等族杂居。

  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光辉灿烂的民族艺术文化,古老的“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流行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摆手舞”流传广泛,名称不尽相同。有叫“舍巴日”或“舍巴格资”,意思是甩手或玩摆手;有叫“舍巴”的,意思是摆手;有叫“舍巴骆驼”,意思是跳摆手;有叫“跳年”(汉语),名称虽多,但表演形式和内容基本相同。每逢庆贺新年,纪念祖先或是团圆联欢中,土家族人民都要跳“摆手舞”。

  “摆手舞”历史悠久,在永顺县城郊石壁上刻有一首古诗:“千秋铜柱壮边陲(注),旧姓流传十八司,相约新年同摆手,看风先到土王祠。”另外,在过去“梯玛”(土家语领头人之意,是组织跳摆手舞的领头人)。念诵的叙述土家族人民史诗《迁徙记》中,也有若干处提到摆手舞的。如:“摆手的人们啊,咱们的萝卜无论是大的还是细的,都放到背篓里,摆手用的东西,全部放到背篓里。”据了解土家族人民的这次迁徙约是五代前后的事了,这表明出现较完整的摆手舞的时间已有千余年了。

  在《永顺府志》中,对当时的摆手舞活动曾有这样的记载:“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相聚,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每逢摆手时节,人们披着绚丽的被锦(被面),擎着数百幅乃至上千幅绣有龙凤,绘画着鸟兽的彩旗,同时木鼓声、锣钹声、上百枝鸟枪声、人们的欢笑声,汇成一派节日的喧闹声,震荡山谷。成千上万的人聚在“八部庙”前的“摆手堂”,围成圆圈,男女相携,蹁跹进退,迈开粗壮健美的步伐,摆动着双手,可以一连跳上几昼夜。清代彭施铎曾对当时跳“摆手舞”的场面做过详细的描述:“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入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摆手舞”有“大摆手”、“小摆手”的区分。

  “小摆手”在凡有土家族定居的地方都有,规模较小,只要村寨旁有一个小坪,立一个小庙(供的是土王),就成“摆手掌”,“小摆手”的舞蹈动作,以模拟农事劳动为主。

  “大摆手”规模宏大,“大摆手”的场所是几个县会祀的地方,或几个乡会祀的地方。这里坪大、庙大,到了“摆手”的季节,附近土家族男女老少,都穿上最漂亮的衣裳赶来参加。由于土家族人民居住的地区不同,原姓不同,因此祭奠的祖先与修建的庙祠也不同,祭祖的仪式也各有差异。

  如龙山县马蹄寨,田姓子孙很多,传说田家祖先是田好汉,兄弟八人是八个将领,于是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八部神庙。在举行“大摆手”时,场中竖有桅杆,悬有龙凤旗,挂有大灯,场中设有燎架,旁放竹捆,所以照明之用。场中还有火树一、二根,专用来烧爆竹的。路旁插有牌灯、写着“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等字,神堂内牵有绳索,以备人们将灯笼或猎获的飞禽挂在上边。神堂前摆一个祀案,专放打来的各种野兽。

  整个活动分做三夜进行,第一夜由“梯玛”主持祭祀祖先,先由“梯玛”请神,然后把打来的山禽、野兽、家兽当场杀死供上,最后饮宴。第二夜,各寨的青年身披手织的五彩锦被当做古人的甲胄,手执刀、枪、旗等器具,进行比武表演。第三天才开始跳“摆手舞”

  又如永顺县,有七个寨的土家族人民同在这里祭祀。宽坪上燃着一条用干竹子捆成的长火把照明,祭祀仪式在“摆手佬”(梯玛)主持下进行,然后由扮着“茅古斯”的人们来进行表演。(“茅古斯”是用土语演唱的一种简单的戏剧表演,扮演者全身披稻草,头上扎几根草辫子。)表演共分五夜进行,第一夜表演扫地,唱十二月生产歌;第二夜表演打猎;第三夜表演钓鱼;第四夜表演接新娘;第五夜表演教“茅古斯”读书。在表演“茅古斯”的先后和空隙时间跳“摆手舞”。人们舞着各种模拟生产的动作,或生活上有趣的动作。有时唱山歌或对唱情歌。

  “摆手舞”是集体舞蹈,大多成圆形,锣鼓放在中央或边上。男女老少都可参加,有时两人一行或四人一行,有时女的在里圈。“导摆者”在行列之前领头,行列之间有“示摆者”作示范,行列之后有“押摆者”压队,在锣鼓的伴奏下,边唱边舞。一般要跳完一圈之后才换一个动作,各个动作连接起来,便构成一个完整的情节。如:耙田、插秧、扯草、望太阳等动作连接在一起,就表现出春季生产的劳动过程。那健朴的舞姿,高亢、自由的歌声伴着强烈的锣鼓节奏,给人以清新而热烈的感觉。

  有的地方跳“摆手舞”是在摆手掌内举行。“摆手堂”分一堂(即正堂)、二堂,开始进堂时男女都在一堂摆,女的在里圈,男的在外圈。然后男的留在正堂摆,表示祈求幸福、安乐,情绪十分严肃。女的则到二堂摆,情绪欢快。

  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的一种全民族的大型舞蹈,它真实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千百年来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有表现狩猎劳动的;有表现军事战斗的;有表现农业生产的,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的等等。

  在“摆手舞”中反映农事劳动的动作最多。它反映了土家族人民一年中的生产活动。其中有砍火渣、挖土、烧灰、积肥、种苞谷、种棉花、薅草、插秧、割谷、打谷等等。

  摆手舞的基本摆法是:双漆微屈,左脚上前一步,双手顺势向前一摆,当双手轻轻摆向后时,右脚即跟着上前半步;再反方向做一次;然后左脚上前一步,右脚上前半步,双手前后轻轻连摆两次;两脚停住,双手前后重摆一次。这就叫“单摆”。如向相反方向再摆一次,就叫“双摆”。农事动作多以“单摆”为主,要表现“挖土”,双手在摆动时,就做挖土状,要表现“栽秧”,双手就做栽秧状等等。总之,农业生产中的动作,都可以吸收到“摆后舞”中来。表现军事战斗的摆手时,摆者分东西排列,中间隔一丈多宽,五人为一“排”,两排为一“比”,四排为一“队”,“比摆”二十人,“队摆”四十人,手中持长矛或齐眉棍,上面饰有红缨或黄帛。摆时将武器斜拿,然后以一摆三跃的方式向对方冲去,双方接近时,两人武器交锋,几个回合后,跳到对方位置,即将武器直拿,慢慢转过身来,面向对方。随即又以原来的动作一直冲回自己原位。这就算完成一次“摆动”。这时锣鼓狂热的打着“十二月”、“龙戏水”等鼓点,表示对凯旋的壮士热烈欢迎。

  反映打猎生活的有“空拳斗虎”、“弄虎”等等。这类动作是“摆手舞”中最古老的动作,因而逐渐失传,目前保存的还有“跳蛤蟆”、“木鹰闪翅”、“拖野鸡尾巴”等。

  在“摆手舞”中还有反映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内容的动作。如:打粑粑、打蚊子、打草鞋、牛打架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动作,如回旋摆、雀跃、套摆、乐太平等等,反映了节日的欢快情绪。

  跳“摆手舞”时唱的歌,叫做“摆手歌”,是土家族古老的民间舞蹈音乐。摆手歌均用土语演唱,有齐唱、领唱、独唱等多种形式,有歌唱历史、军事、生产、爱情等各方面的内容。

  “摆手舞”以大锣大鼓伴奏为主,节奏明快、简练,有时也用大号和唢呐作为伴奏乐器,舞者动作的变化听锣鼓“指挥”敲击鼓边为令。

  “摆手舞”的动律,绝大部分是顺摆即摆右手出右脚,摆左手出左脚。膝部的弯曲,是“摆手舞”中较显著的特点,通常在整个舞蹈中,膝部都是弯的,特别是在每一动作最后一拍,膝部弯曲更深一些。

  手的动作虽多,但摆动较小,最高不得超过肩膀,摆时臂膀伸直或固定弯曲角度。重拍向上摆,弱拍向下摆,同时双手和上身都要颤动一下。

  “摆手舞”的服装有显著特点,大都用自织的蓝、黑、红布做成。男的用黑布或白布缠头,穿大衣大袖无领满襟短衣,扣子用布做,仅胸襟右上角用两个铜扣,腰系荷包。还有一种最古老的叫琵琶襟,镶有花边。妇女穿宽衣大袖,裤子肥大,袖口与裤脚镶有五寸宽的边,内镶七寸宽的丝绒小边。衣领只有五分高,镶三道小边,肩及胸襟也镶五寸宽的边,不绣花、滚上淡蓝色的细边,扣子全用布做,仅领子用一颗铜扣,色彩调和,朴实美观。男女的鞋子都是两片合起来的,男鞋多用黑色,头上翘,鞋口滚上牛皮,鞋底很厚。妇女的鞋子,鞋头稍翘两边绣花,鞋口浅,滚丝边,鞋底稍薄,后跟不合拢,用麻线编织,可放大或收小。

  拓展:土家族婚俗礼仪

  提亲

  男女青年相爱后,由男方家请媒人带上挂面,条肉或酒(称为“手礼”)到女方家去向其父母征询意见,这叫“提亲”。如女方家父母断然拒绝,就会退回“手礼”。

  红书开亲又称“下书子”

  经过提亲征得女方家父母同意后,男方家择吉日请媒人带上面条、猪肉衣料或衣服,用红纸折成的信封状的红书,内页折成六折或八折,不写字,称为“空书”送到女家,男青年随同前往,也有先相亲再下书子的。至此两家初步结成亲戚,双方开始来往。特别是女方父母过生,男方必须带礼物去祝寿。土家族忌讳农历的六月和腊月行媒,称为“六腊不行媒”。

  烧香、讨年庚

  通过下了两封书子后,婚姻基础基本稳固。男方家则要择吉日请媒人带上条方(条形肉)、面条、火腿、衣料、鞋子等礼物及内页写上书单的一封红书和写上男方生辰的庚帖、香纸烛等到女方家“开书单”,也叫“烧准香”。并征询女方的生辰,这叫“讨年庚”。标志着两家正式结成姻亲,此后,男方可以称女方父母为“亲爷”、“亲娘”。

  过礼

  通过讨得的年庚,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确定婚期。在女方家举办花园酒的头一天(木黄一带提前到3个月或半年),男方家请媒人和先生(能说会道机灵的人)带上猪肉面条、盐茶米面、衣服鞋袜、首饰礼物及香纸烛包封书子、火炮等送到女方家,这次礼物特别丰厚,女方家主要亲戚每家一块肉、一把面条。这些礼物放在女方家堂屋上方的方桌上,由女方家执事先生焚香燃烧,祭祀祖宗。女方家回赠男方新鞋一双。这叫过礼,又叫行“雁奠礼”。

  花园酒

  在婚期前一天,女方家宴请亲朋好友。称为办花园酒,被请的亲朋好友带上粮食、钱币及送给出嫁女的礼物到女方家赴宴。女方家盛情款待。

  开脸又叫拆头

  在婚期前一天,出嫁的姑娘要由有“双福”(双老健在,有儿有女)的老妇人给姑娘用细线绞去脸上的苦发,修整眉毛,抹粉,梳妆打扮,挽发髻于脑后,戴上银针簪子头花等头饰,穿上服装,这叫“行冠笄礼”,是姑娘从“黄毛丫头”步入新的一个转折点。

  哭嫁

  女方在出嫁前三天晚上,在闺房内由众姐妹陪同哭嫁。先由母亲开头哭“开声”,再由姑娘哭和众姐妹陪哭,哭的内容广泛,有哭祖宗,哭父母,哭哥嫂兄妹,哭堂公伯叔,哭亲戚朋友,哭匠人师傅,哭媒人,哭帮忙打杂人员,总之见人就哭。被哭的人要送红包给姑娘。会哭的姑娘被认为很“在行”、有出息,所以有的姑娘从五六岁起就学哭。哭词大多数在《哭书》中格式化的内容,也有“自编自哭”的内容。哭时拖声带气,凄厉委婉,如泣如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