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建造师 百文网手机站

地基与基础工程考点整理

时间:2022-09-17 08:59:59 二级建造师 我要投稿

地基与基础工程考点整理

  地基是指建筑物下面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作为建筑地基的土层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地基与基础工程的知识,欢迎阅读。

  地基与基础工程考点整理1

  (一)土方工程包括:土方开挖、土方回填、填土的压实。

  1、土方开挖

  开挖原则: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

  浅基坑开挖:测量放线—分层开挖—排降水—修坡—整平—留足预留土层。

  无支护土方工程采用放坡挖土,有支护可采用中心岛式(墩式)、盆式、逆作法挖土。

  基坑边缘堆置:跨基坑上部边缘不少于2m,高度不超过1.5m

  开挖时就对平面控制桩、水准点、基坑平面位置、水平标高、边坡坡高等经常进行检查。

  开挖深度超5m或未超5m但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和地下管线复杂,或影响毗邻建筑物安全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施工方案需要组织专家论证。

  超挖时,不准用松土回填到设计高程,应用砂、碎石或低强度混凝土填实至设计高程。

  2、土方回填

  填土应尽量采用同类土填筑。不能选用淤泥、淤泥质土、膨胀土、有机质大于8%、含水溶性硫酸盐大于5%、含水量不符合压实要求的黏性土。

  填方应在相对两侧或周围同时进行回填和夯实。

  填方应按设计要求预留沉降量,一般不超填方高度的3%,冬季填方每层比常温减少20%-25%。

  (二)验槽

  在施工单位确认自检合格后提出验收申请,由总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建设、监理、勘察、设计及施工单位的项目负责人、技术质量负责人,共同进行。

  内容:根据设计图纸检查核对基坑的平面位置、尺寸、槽底深度;核对基坑土质和地下水情况;空穴、古墓、防空掩体及地下埋设物的位置、浓度、性状。

  (1)观察法:重点观察部位:受力较大、易于发生不均匀沉降的部位,如柱基、墙角、承重墙下或其他受力较大的部位。

  (2)钎探法:根据锤击次数和入土难易程度来判断土的软硬情况及有无古井等地下掩埋物。每贯入30cm记录一次锤击数。

  (3)以下情况应在基底进行轻型动力触探:

  1)持力层明显不均匀;2)浅部有软弱下卧层;3)有浅埋的坑穴、古井等,直接观察难以发现时;4)勘察报告或设计文件规定应进行轻型动力触探时。

  (三)砖、石基础施工

  砖应提前1-2天浇水湿润,烧结普通砖含水率宜为60-70%

  (四)混凝土基础与桩基施工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就地取材、整体性好、耐久性好、可模性好、耐火性好;缺点:自重大、抗裂性能差、现浇结构模板用量大、工期长。

  混凝土基础有条形基础、单独基础、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

  1、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浇筑—振捣—养护—裂缝的控制,有全面分层、分段分层、斜面分层三种浇筑方案。

  分层浇筑时,应保证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将上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采用振捣棒在初凝前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提高混凝土与钢筋的握裹力,增加混凝土密实度,提高混凝土抗压强,提高抗裂性。

  浇筑完毕后,应在12H内加以覆盖和浇水,养护时间不低于14天(21天)

  (五)人工降排地下水

  1、明沟、集水井排水:明沟布置在建筑基础边0.4m 以外,比地面低0.3-0.4m,集水进比地面低0.5m。

  2、降水:基坑降水应编制降水施工方案

  3、防止和减少降水影响的技术:回灌技术、砂沟、砂井回灌、减缓降水速度。

  (六)岩土工程与基坑监测

  1、土的分类:1-4类为土、5-8类为石。

  2、基坑监测:挖深度大于等于5m或小于5m但现场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复杂的及其他需要检测的基坑工程应实施基坑工程监测。施工前,应由建设方委托具备资质第三方对基坑工程实施现场检查。监测单位应编制监测方案,经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认可后方可实施。

  地基与基础工程考点整理2

  常用地基处理技术

  一、换填地基法

  (一)灰土地基

  适用于加固深1~4m厚的软弱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等,还可以用作结构的辅助防渗层。

  (二)砂和砂石地基

  适于处理3.0m以内的软弱、透水性强的黏性土地基,包括淤泥、淤泥质土;不宜用于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及渗透系数小的黏性土地基。

  桩基础施工技术

  一、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基础施工技术

  根据打(沉)桩方法的不同,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基础施工方法有锤击沉桩法、静力压桩法及振动法等,以锤击沉桩法和静力压桩法最为普遍。

  (一)锤击沉桩法

  (1)施工程序:

  确定桩位和沉桩顺序——桩机就位——吊桩喂桩——校正——锤击沉桩——接桩——再锤击沉桩——送桩——收锤——切割桩头。

  对基础标高不一的桩,宜先深后浅;对于不同规格的桩,宜先大后小,先长后短,可使土层挤密均匀,以防止位移和偏斜。

  (2)打桩:正常打桩宜采用“重锤低击,低锤重打”,可取得良好效果。

  (3)桩的入土深度的控制,对于承受轴向荷载的摩擦桩,以标高为主,贯入度作为参考;端承桩以贯入度为主,以标高作为参考。

  (二)静力压桩法

  施工程序:测量定位——压装机就位——吊桩、插桩——桩身对中调直——静压沉桩——接桩——再静压沉桩——送桩——终止压桩——检查验收——转移桩机。

  混凝土基础施工技术

  三、混凝土工程

  (四)混凝土浇筑

  3、设备基础浇筑

  (1)一般应分层浇筑,并保证上下层之间不留施工缝,每层混凝土的厚度为200~300mm。

  四、大体积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浇筑宜从低处开始,沿长边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进行。

  (二)大体积混凝土的振捣

  (2)在振动界限以前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粗骨料、水平钢筋下部生成的水分和空隙,提高混凝土与钢筋的握裹力,防止因混凝土沉落而出现裂缝,减少内部开裂,增加混凝土密实度,使混凝土抗压强度提高,从而提高抗裂性。

  (三)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

  (1)大体积混凝土应进行保温保湿养护,在每次混凝土浇筑完毕后,除应按普通混凝土进行常规养护外,尚应及时按温控技术措施的要求进行保温养护。

  (2)保湿养护的持续时间不得少于14d,应经常检查塑料薄膜或养护剂涂层的完整情况,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四)大体积混凝土防裂技术措施

  (1)温控指标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不宜大于50℃。

  2)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差(不含混凝土收缩的当量温度)不宜大于25℃。

  3)混凝土浇筑体的将温度率不宜大于2℃/d。

  4)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大于20℃。

  (2)混凝土的`保温养护以及在混凝土浇筑硬化过程中浇筑体内温度及温度应力的监测和应急预案的制定等技术环节,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

  1)采用低水化热水泥。

  2)降低水泥用量,必要时掺粉煤灰。

  3)在大体积混凝土配置可掺入缓凝、减水微膨胀的外加剂;

  4)降低拌合水温度及入模温度;

  5)及时覆盖保温保湿材料进行养护,并加强测温管理;

  6)在其中埋设冷却水管;

  7)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后留设后浇带或施工缝。

  砌体基础施工技术

  二、施工技术要求

  砌体基础必须采用水泥砂浆砌筑。

  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锚入浅于500mm的基础圈梁内。

  防潮层宜设置在室外三水顶面以上和室内地面以下的砌体内。

  基础标高不同时,应从低处砌起,并应由高处向低处搭砌。当设计无要求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基础底部扩大部分的高度。卫生间等有防水要求的空心小砌块墙下应灌实一皮砖,或设置高200mm的混凝土带。底层室内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空心小砌块砌体,应用C20 混凝土灌实砌体的孔洞。

  地基与基础工程考点整理3

  一、一般规定

  (1)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减少基底土扰动的保护措施,机械挖土时,基底以上200mm~300mm厚土层应采用人工配合挖除。

  (2)灌注桩成孔的控制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摩擦型桩:应以设计桩长控制成孔深度;端承摩擦桩必须保证设计桩长及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当采用锤击沉管法成孔时,桩管入土深度控制应以高程为主,以贯入度控制为辅。

  2)端承型桩:当采用钻(冲)、人工挖掘成孔时,必须保证桩端进入持力层的设计深度;当采用锤击沉管法成孔时,桩管入土深度控制应以贯入度为主,以高程控制为辅。

  二、地基工程

  砂和砂石地基施工质量要点

  砂宜选用颗粒级配良好、质地坚硬的中砂或粗砂,当选用细砂或粉砂时应掺加粒径25~35mm的碎石,分布要均匀。

  三、桩基工程

  1.钢筋笼制作与安装质量控制

  (1)钢筋笼宜分段制作,分段长度视成笼的整体刚度、材料长度、起重设备的有效高度三因素综合考虑。

  (2)加劲箍宜设在主筋外侧,主筋一般不设弯钩。为避免弯钩妨碍导管工作,根据施工工艺要求所设弯钩不得向内圆伸露。

  (3)环形箍筋与主筋的连接应采用点焊连接,螺旋箍筋与主筋的连接可采用绑扎并相隔点焊,或直接点焊。

  2.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成孔(保证桩孔垂直、防止坍孔、防止偏斜、位移)→护筒埋设→护壁泥浆和清孔(第一次清孔在提钻前,第二次清孔在沉放钢筋笼、下导管后。)→水下浇筑混凝土。

  水下混凝土浇筑

  第一次浇筑混凝土必须保证底端能埋入混凝土中0.8~1.3m,以后的浇筑中导管埋深宜为2~6m。灌注桩桩顶标高至少要比设计标高高出0.8~1.0m。

  四、土方工程

  (1)挖土必须做好地表和坑内排水、地面截水和地下降水,地下水位应保持低于开挖面500mm以下。

  (2)挖土前,应预先设置轴线控制桩及水准点桩,并要定期进行复测和校验控制桩的位置和水准点标高。工程轴线控制桩设置离建造物的距离一般应大于2S(S为挖土深度)。水准点标高可放在已有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上(已稳定无变化),也可在离建造物稍远的地方设置水准点。

  (3)土方工程施工,应经常测量和校核其平面位置、水平标高和边坡坡度。平面控制桩和水准控制点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定期复测和检查。土方不应堆在基坑坡口处。

  (4)基坑开挖完毕,应由总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组织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等有关人员共同到现场进行检查、验槽,核对地质资料,检查地基土与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图纸要求是否相符合,有无破坏原状土结构或发生较大扰动的现象。经检查合格,填写基坑槽验收、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及时办理交接手续。

  (5)验槽时,应做好验槽记录。对柱基、墙角、承重墙等沉降灵敏部位和受力较大的部位,应作出详细记录。如有异常部位,应会同设计等有关单位进行处理。

  (6)土方回填

  填筑厚度及压实遍数应根据土质、压实系数及所用机具经试验确定。填方应按设计要求预留沉降量,一般不超过填方高度的3%。冬季填方每层铺土厚度应比常温施工时减少20%~25%,预留沉降量比常温时适当增加。

  五、验收

  地基基础分项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的验收,均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的基础上进行。施工单位确认自检合格后提出工程验收申请,然后由总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勘察、设计及施工单位的项目负责人、技术质量负责人,共同按设计要求和有关规范规定进行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