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源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文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减轻“陌生感”、增强“认同感”、培养“成就感”,事半功倍地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文化对外汉语教学运用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使用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在联合国《2005年世界主要语种、分布和应用力调查报告》上,汉语被排在第二位,仅次于英语。“汉语热”的日渐升温,也暴露出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很多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往往只重视语言结构系统和文字的学习掌握,却忽视了文化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在交流中因对民俗民风、交际礼节、历史沿革等文化因素的缺失,导致理解不达意、表达不得体的尴尬。因此,将文化教学引入对外汉语教学之中,选择恰当的文化教学手段,提高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一通过文化背景引入,减轻学习中的“陌生感”
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文化的体现和传承。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注重引入文化背景的熏陶,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汉语的字、词、语法,从掌握语言的表面到了解文化的内涵,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效地减轻学习中的“陌生感”。
1.“方块字”中蕴含的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最大难点是对汉字的理解和掌握,在学生的眼中,一个个汉字就好像一幅幅方块的“图画”,彼此相似变化繁杂,很难掌握。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特别是对于初次接触汉字的学生,一定要通过对汉字所含文化信息的生动诠释,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汉字的取意和构形,克服初学时的畏惧心理。可以从汉字构字的象形原理帮助学生学习汉字。
如“瓜”字,两撇表示藤,中间竖钩表示结的果子,捺表示叶,传说仓颉造字,就是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创造出了原始象形文字,所以“日”、“月”、“山”、“水”,最早在甲骨文时,就是描绘的图案。也可以从汉字构字的会意原理帮助学生学习汉字。如“妇”字,繁体字写作“婦”,“女”旁指妇女,“帚”旁是扫帚,合在一起就是妇女拿着扫帚在劳动,这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女内男外”、“男耕女织”的社会现象。
2.词汇中蕴含的文化
词汇与文化的联系更加密切,是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邵敬敏先生曾指出: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反映在语汇上最浓烈、明显、突出、集中,而在语音、语法上则比较清淡。”所以,讲词汇就离不开讲文化,讲文化才能更容易学懂、学透词汇。如在给学生讲解“状元”这个词“比喻本行业中成绩最好的人”时,如果不把中国特殊的科举制度、“状元”一词的意义演变以及蕴含的文化信息告诉学生,学生对该词的理解往往会事倍功半,结果很可能只是囫囵吞枣。如在给学生讲解特别行政区“香港”这个地名时,可以追溯其名称的渊源:从明朝时期,香港岛南部一个小港湾,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因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名,后来虽然制香、运香业逐渐式微,但香港这个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3.谚语中蕴含的文化
汉语中谚语通常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往往通过具体事物的特征来表示一种抽象的意义。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往往容易造成学生在理解上的误区、迷惑,这时就应该首先从文化差异入手,提前了解文化背景。如“龙”在西方人心目中是负面形象,象征着“邪恶”,在很多小说中,都被称作“恶龙”,而在东方文化中正好相反。中国人把“龙”赋予了类似“吉祥、幸福”等美好的象征意义,并以龙的传人自居,成语“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等也都很好地体现了“龙”所具有的美好的文化含义。再如,“狗”在西方人心目中是正面形象,象征着“忠诚”,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而总的来说,中国人对“狗”贬多褒少。含“狗”这一语素的词语往往都是贬义的,多表鄙视、厌恶之意。如一般词语“走狗”、“丧家狗”、“狗腿子”、“看门狗”,成语“狗急跳墙”、“不通”、“偷鸡摸狗”、“鸡鸣狗盗”,俗语“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改不了”等。
二融合文化心理差异,增强学习中的“认同感”
学习汉语的过程,不仅在学习汉语的规则体系,同时也在接受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想取得最佳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采取多种方法,消除学生的文化心理差异,帮助学生消除思维认知误区,增强学习中的认同感。
1.用对比法消除认知误区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为人谦虚、待人热情,这与西方人直率、冷静的性格差异较大。学生往往在学习中感到不适应、不理解。这时,教师可采取比较法,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学生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理解用语规则和习惯。如中国人考虑问题喜欢以对方为中心,从对方角度出发,而西方人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所以英语中的“CanIhelpyou?”,翻译成汉语时要把主语和宾语颠倒,表述为“你需要帮助吗?”。再如,中国人性格比较含蓄,收到礼物后往往会客气几句“不用送礼物啦”、“真是不好意思啊”、“下不为例”等,而西方人的性格比较直率,收到礼物后一般会当着客人的面打开,当面道谢“Thankyouforyourpresent.”、“Whatawonderfulgiftitis!”等,其实中西方都是重视礼尚往来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跟学生解释清楚,就不会造成日常交往中的尴尬。
2.用演示法消除认知误区
有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以己度人”的心理,把自己心理感受不自觉地应用于对新语言的理解,这时往往容易产生认知误区。
如汉语日常对话,常用到的问候用语“吃了吗”、“去哪儿呀”、“家里还好吧”,其实只是表达一般的打招呼和问候用的话,并不是真正有意关心你的行踪,也不是想知道你是否用过餐,只不过是寒暄而已。而西方人习惯认为这些问题纯属个人隐私,不能随便问,初次接触容易当真,心理的反应往往就是“我去哪里、是否吃饭是我的自由,你没有必要问”。这时,可以采取用教学电影的演示方法,如李安导演的《推手》、张扬导演的《洗澡》、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等,都对中国文化内涵、当代生活面貌进行了全面展示,可以直观、有效地消除学生的排斥心理。
3.用调查法消除认知误区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让学生自己通过收集材料、访谈提问、分析总结,更容易消除认知误区。采用调查法时,教师应对调查目的、调查方式、调查计划等做出详细的预先规划,不宜盲目进行。如,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对中国人的称呼用语容易产生混乱,不理解为什么对陌生人也要以“大爷、大妈、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亲属关系称呼。再如,西方人自尊心较强,向别人提供帮助的方式和程度应根据接受方的愿意程度而定,这与中国传统的尊老爱幼、扶弱助残的习俗容易造成冲突。学生往往感觉诸如在公交车上老年人不提需求也主动让座等,过于主动、对被帮助者不够尊重。可通过调查法对这个认知误区,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上街头对上述问题进行访谈,两人一组,采用中国式的称呼用语与路人进行交流,询问路人对中国尊老爱幼的理解,记录谈话结果,在课堂上进行分析总结。实践证明,学生亲身调查、亲身感受、亲自分析得出的结论,对消除认知误区更有说服力。
三开展文化实践教学,培养学习中的“成就感”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回归于实践,最终接受实践的检验。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教学,在寓教于乐之中激发学生兴趣,在躬身践行之中展示学习效果,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习的“成就感”。 1.影视教学手段的引入影视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已经成为常用、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电影作为“第七种艺术”,在视觉、听觉背景下蕴含和传递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影视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最为关键的是影视题材的选择。一部好的影视题材,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听觉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更形象、更直观地了解社会状况、民族习惯、民俗风情、民族音乐等多方面的文化背景。教师应该注意提前搜集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及时向学生进行说明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电影《大话西游》,既蕴含了经典《西游记》的文化背景,又涵盖了大量现代时尚元素。看完电影后,学生对“星仔”语言就会有初步的认识,会明白为什么看到小狗叫“旺财”、遇见蟑螂喊“小强”、回答别人说“收到”,在日常交流中会减少一份疑惑,增加一份自信。
2.文化参观实践的引入
生活中的语言是生动的、鲜活的,组织文化参观实践,打破传统课堂的界限,让学生通过自主地观察、研究,了解、学习到中国文化积淀与民俗民风,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方式不仅具有学习上的挑战性,更具有一般课堂上所不具备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实践证明,学生往往对这种教学方式最感兴趣。教师在学生出发前,应该明确参观路线、参观目的、参观要求,提供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以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出游机会接受中国文化。在访问和旅游过程中,学生离开课堂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环境,在日常交往中不仅可以提高汉语的语言水平和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且可以切身体会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魅力。这些被直接感知到的知识,学生会深刻地铭记于心,从而加强他们学习汉语的浓厚兴趣,这是将书本知识结合实际的重要途径之一。
3.文化表演实践的引入
文化表演实践是指一种以小组互动和模仿交际作为学习过程的文化教学方式。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假设交际场景,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小组内或大班汇报演出。文化表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锻炼,加强语言组织能力,以一个新的角度理解中国文化,同时获得智力上、情感上和身体上的挑战和刺激。因此,由文化表演获得的学习成果往往是综合的、全面的,文化表演经历对于学生来说是难忘的、深刻的。例如,笔者曾组织学习汉语不足半年的东南亚留学生学唱汉语歌,为减少学习难度,特别选择了《999朵玫瑰》、《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曾在东南亚国家翻唱过的流行歌曲。学生对歌曲旋律均十分熟悉,虽然汉语基础比较薄弱,但都表现出高涨的热情,通过反复练习,最终做到熟记每一个词语与句子的发音和韵律。学唱之后学生非常有成就感,兴奋地说回国以后可以在KTV里唱中文版歌曲了。
总之,文化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已经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在重视将文化教学引入对外汉语教学时,我们也应注意把握好尺度,不要喧宾夺主“把语言课讲成文化课”,不夸大文化因素的作用,站在中立的立场上比较中外文化、介绍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留学生对汉语语言的理解掌握。
参考文献
[1]邵敬敏.关于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反思[J].语言文字应用,1992(2):77
[2]乔托卡努杜.第七艺术宣言.第七艺术新闻,1911
[3]廖智宏.对外汉语教学文化的导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
[4]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4):108
【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论文】相关文章:
2023少儿声乐中的“趣味教学”运用11-08
对外汉语教学总结11-23
对外汉语教学实习报告12-02
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总结11-12
对外汉语教学方法小结11-23
对外汉语教学总结(13篇)12-01
对外汉语教学近义词辨析的方法05-20
对外汉语教学总结(12篇)11-24
对外汉语教学总结(通用17篇)07-06
对外汉语教学总结(通用18篇)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