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学习者个体差异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一直想聊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对汉语教学的影响,因为太有感触了。来之前认为这个学校是第一次开汉语课程,在零基础的情况下备课就轻松多了,基本上备一次课可以用很多年级。然而,教学开始之后才发现根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先不说教材的不同,单单就学习者的年龄层次、学习能力、认知水平以及学习动机来说就是天差地别,所以备课上课要考虑的因素就很多,比较“烧脑”。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学习者个体差异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的知识,欢迎阅读。
年龄
年龄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影响因素。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在学能、认知方面存在差异,所以这些不同年龄段的差异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掌握方法,有所侧重。
年龄不影响习得语言的顺序
心灵学派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是通过一种普遍的语言习得机制获得的,正是这种机制使得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具有一定的共性。王建勤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中指出,不管学习者的母语背景是否相同,第二语言的习得顺序是相同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基本上也是遵循了这个规律。对于所有的初学者,遵循她们的母语规律,在声韵母的教学过程中,先学习母语中已有的音(b/p/m/f/d/t/n/)再学习没有的(j/q/x/z/c/s/zh/ch/sh);正反选择问句一定是在学习肯定句和否定句之后出现的,初学阶段尽量规避使用“了”和较难的“把字句”、“被字句”等。这些情况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学习者。
年龄影响习得的速度
我教的主要是青少年和儿童两类,还没有涉及成人的汉语教学。在语法和词汇上面,很明显青少年学生要比低龄儿童的学生习得要快。拿最简单的数字举例,五六年级的学生用了两次课习得了1-10,三次课习得了1-99的表达法。三四年级的学生两次课习得了数字1-6,三次课还不能顺序说出1-10。再者,只要讲出一个句式,她们可以通过替换产生新的句子。例如:你叫什么?我叫XX。她们可以改为“她叫什么?她叫XX。”,“XX+好”可以说“你好、老师好、妈妈好、早上好……”,高年级学生对于语法或者构式的理解程度要高一些,所以她们可以输出更多的单词和句子。然而,对于低龄儿童基本上会避免讲解语法,因为他们很难集中注意力来听你讲解,而且感觉枯燥、理解有障碍,所以我大部分时间只要操练就好,配合游戏进行操练。语音上面有些差异,但不是很明显。学前阶段的学生语音听辨能力要弱一些,4-5岁的儿童在学习汉语时候发音是混沌的,他们的母语学习都处在初始阶段,很多音还不能发完全,3-4年级的学生要好很多。因此,对于外语学习的低龄化和幼儿化我觉得要适当控制年龄,太小的孩子没有学习外语的必要,他们缺乏理解能力和发音条件,达到某个年龄段(7岁开始)再学,效果会更好。
年龄影响成功的水平
我的一个八年级的学生之前在新加坡生活过一段时间,利用周末时间学过汉语。她开始学习汉语的年龄较早,接触汉语时间长,于是相对于其他零基础也没有接触过汉语的学生来说她的水平要高很多。在给她上课的时候就会涉及一些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例如讲亲属词的时候,会拓展一下中国的家谱,父系、母系之类的,让她对比一下文化差异,“aunt”和“uncle”会对应多少中国的亲属词,她觉得很有趣!而且她的发音和说话的流利度也明显高于同龄没有学过汉语的学生。
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也可以说是语言学能,简单说就是学习语言的能力。包括:语音编码能力、语法敏感性和归纳能力。当过老师尤其是语言老师的人都会有一个特别深的感触,那就是明明老师都是一样在教,大家都是一样在学习,为什么有的学生就学得特别好,有的学生就在拖后腿跟不走。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跟语言学能有关系。
语音编码能力强的学生拥有很好的感知和记忆新语音的能力。我的七年级学生中,有个学生这方面能力就很突出。讲解新课程新单词的时候,到了操练环节,她总是比别人最先说出这个词语。在学前阶段,学习颜色词的时候,有些学生总是要比其他学生先记住某些颜色词的发音。然而,也总是有些学生一问三不知,或者遗忘的非常快。
语法敏感性强的学生拥有很强的对句子进行模仿再造的意识。虽然从来没有和幼儿园的学生讲过语法、句子、构词之类的抽象概念的东西,但是他们在学习红色、蓝色、黄色、绿色……的过程中,竟然创造了“blue色”“yellow 色”,这也算是他们在头脑中构建和理解语法的过程吧。八年级的一个学生在学习了“可以”和“会”之后,会问你它们的区别在哪里,怎么用?在学习了“爷爷在公园里打太极拳”之后会说“我在教室里学习”。但是,七年级有些学生在学习了“这是我爸爸”和“我有一只小猫”之后,你说“这是一只小猫”,她没有办法理解。
语言能力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语言的归纳能力,可以识别语法形式和意义的异同。八年级的学生学习了“明天有什么课”这一课后,理解时态助词“了”跟在动词后,表动作的结束和完成。当你说“今天上了什么课?吃了什么饭?”她能够明白并作出恰当的回答。但是归纳能力如果比较弱的话就会出现理解障碍。
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有很多类型。包括场依存型、场独立型、视觉性和听觉型。
场依存型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时候,容易受到环境他人的影响,擅长背诵和完整的模仿句子,喜欢集体学习,需得到及时的反馈。我的一个学生叫Miranda ,她就是一个典型的场依存型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给与她及时的反馈。她的行为表现也特别依赖于教师给予的反馈,当收到肯定的时候她就特别踊跃、大胆尝试,紧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当她输出的句子不是很恰当,得到的是笑声(当然是善意的),她就有些沮丧,积极性就会下降。我上课基本上是以鼓励为主,激发她的积极性。
场独立型的学生也有。他们的学习行为不太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属于内在动机下的学习,当然如果内在动机不强,他们就会放任自我。班里有几个学生就属于这种场独立型的。她们内在动机不强,学习的积极性单靠外在表扬和鼓励真的是见效甚微。其中的一个学生有轻微的阅读障碍,但是如果你一对一单独辅导她的时候,她也可以发出不错的音。所以我认为如果要激发她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只是外在的鼓励,要找到内在的动因。于是我私下里找了其他课程的老师看看是不是存在兴趣方面的问题,发现她的其他科目成绩也不好。但是体育、烹饪、陶艺就还可以,然后总结来说她的动手能力还可以,但是涉及学科知识层面就不是很乐观。有一次我就尝试改变了上课风格,那是一节复习课,外面天气很好,我就提议去草坪上上课。大家以游戏的方式来复习:“丢炸弹”、“换座位”、“找熊猫”等,看到她的积极性也上来了,她的开口率比平时高了好多。
视觉型学生喜欢借助一些图片、板书、练习纸或者其他视觉型手段才可以有效的学习,喜欢阅读类的活动。这个我本人也很有体会,我的第二语言英语就属于这种模式,背诵单词的时候必须要准备练习纸手写一遍,喜欢阅读,如果没有视觉型的东西辅助,我会觉得很没有方向感。低年级的学生大部分来说都属于视觉型,如果没有图片、卡片的辅助,她们会很茫然,加上卡片之后她们就很有目的感,知道怎么说和说什么。简单举例,每次上课前我们都有课堂问候语,当你问“你好吗?”的时候,她们会不知道怎么说,但是当你拿一个卡片和图片出来的时候,她们就会知道怎么回答。
听觉型的学生对语音特别敏感,很容易发现语音之间的不同,她们更倾向于以聆听的方式学习,喜欢小组讨论和发言。七年级的一个叫Lilly学生就是这一类型的学生,她可以对教师所说的话进行快速的反应,但是对文字的反应却比较慢。上周我变换了一种方式,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课的内容,给她们准备时间,然后在让每个小组在全班面前做展示。我在PPT上给出展示的几个方面作为线索。一轮下来,我发现这个学生的讲话逻辑还有内容的严密度要强于别人。
学习动机
我非常认同Macnamara 的一句话“真正重要的动机在于交际行为本身,正是传达意思的需要和实现这种需要之后所体验的快乐才是二语习得的动机”。其实大部分学生具有这种动机,每次路过小学那边的小路的时候,学生远远地会对你打招呼“你好,老师”,你回应了他们之后,他们会很开心的笑起来。我想这就是最简单最单纯的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吧。
学习动机分几个类型,包括内在动机、外在动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目前我们的学生融入型动机还不是特别明显。所以在这里我主要谈一下内在外在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内在动机产生于学生自己内心的一种求知欲并且渴望表现自我。Transition的一个4岁小男孩,是一个特别自信而且求知欲很强的男生。你可以从他的日常说话可以看出来,他对你的国家很好奇、对你的身份也很好奇,并不惧怕交际。我们在学习颜色词语的时候,他的表现的很突出,记忆力好而且发音相对其他同龄的孩子要好。最令我惊讶的是,我们只学习了红色、蓝色、绿色和黄色的时候,只有他问了我在汉语里怎么说白色和黑色。他的学习动机很强,所以现在他是Transition 所有小孩学得最好的一个。
外在动机和场依附型的学生类型比较相似,他们对外在的环境比较敏感。学习的主要动力来自外部,例如像来自老师、父母的表扬和鼓励,激发积极性的奖励机制,他们渴望一种来自大环境的身份认同,想要获得尊重。这种学生如果能够在学习环境中体验到这些,那对于他们的学习来说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的一个八年级的学生叫Charlie,我曾夸过她“You have a great gift to learn foreign language!”,有一次还把她听写的汉字发到朋友圈,并且让她知道大家对她的称赞。她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了,主要每次都主动要求听写汉字。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受到鼓励就做得好,再收到称赞变得更好。
工具型动机。他们学习第二语言主要是为了一些实用性目的,升学考试、找工作或者改变社会地位。这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强,因为他们具有目的性。基本上在校的所有学生学习任何一个科目,都希望自己可以通过考试。所以工具型的目的基本上每个学生都具备,只是这个目的强不强罢了。工具型目的强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要做到优秀;工具型目的不强的学生,认为自己只需要过线即可!有的学生对分数特别在意,会问为什么自己的是A-而不是A+,哪里做的不好之类的!有的学生只要自己没有不及格,就无所谓,这就是强与不强的区别。
总结来说,一个优秀的学习者应该具备这些素质:敢于尝试、不怕犯错;会抓住一切机会表达和实践;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关注语言形式的本身也关注语言的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观察和思考,根据学习者的不同特质来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学生如何学取决于教师如何教,所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了解学生很重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相信学生会有收获的!
【学习者个体差异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相关文章:
对外汉语教学与对外汉语的区别10-25
对外汉语教学总结08-09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教案06-19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主体07-01
对外汉语教学的就业前景06-19
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介绍05-24
对外汉语教学任务及目的07-19
对外汉语教学实习报告09-23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