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知识,欢迎阅读。
一 语言与文化
1、文化的定义与分类
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按照内容可分为:
物质文化:人类创造的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种种物质文明,如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各种产品、器具以及建筑、服饰等,属于整个文化的物质基础,是表层文化。
行为文化:也称习俗文化,是人们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社会风俗习惯和行为标准,包括礼俗、民俗、风俗、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可以看作是制度文化的一部分。
制度文化:是由观念文化所决定的社会规范体系,指各种典章规范,如社会制度、国家制度、教育、婚姻和家庭制度等。
观念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宗教情感、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以及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属文化精神内核,是深层文化。
大文化(C文化):指经济、政治、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学以及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
小文化(c文化):指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等。
2、文化的特征
A、文化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对于具体的人来说,则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学习获得的。
B、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以民族的形式体现的。同一民族有共同的文化,但由于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同,更多地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形成了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各民族文化共同之处有利于各民族间相互了解;文化差异也会造成文化交际障碍。
C、文化具有社会性,为一定的社会群体共同创造、共同遵守并共同享有,体现该社会群体的共性。
D、文化具有系统性,是一个由上述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从表曾到深层组成的复杂体系。
E、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之上的。语言是记录文化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F、文化是在发展变化的。
3、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A、语言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
B、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C、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二 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这种交际行为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称为跨文化语言交际。
1、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A、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 两种文化的共同之处有利于双方语言的理解,不同之处则可能由于差异的存在而造成对语言理解和运用的偏误,并形成障碍。
B、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 人们在会话交际中需要遵守一定的交际原则,如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
C、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 人们容易形成对母文化的思维定势和优越感,并不自觉地把母文化模式当做衡量别文化的标准。
D、交际过程中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
E、交际的结果:文化的相互影响
2、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冲突和适应
A、蜜月阶段 B、挫折阶段 C、调整阶段 D、适应阶段
3、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A、尊重不同文化
B、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
C、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
D、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E、从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
在要不要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目的与文化的问题上的四种态度:
①、 完全拒绝的态度
②、 完全同化的态度
③、 既保留母文化,有全盘接受目的语文化,成为“双文化型”或叫“边缘人”
④、立足于母文化优秀传统和本质特征的同时,汲取目的语文化的长处,不断发展,创造本民族的新文化,可以称为“外为我用型”。
4、交际文化
80年代初,张占一等人按文化在交际中的功能提出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知识文化:指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交际文化:指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吕必松提出“语言交际文化”: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的特殊文化因素。这种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
【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