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导语:语言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教学因而也就应该具有文化的性质。下面YJBYS小编讲解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欢迎参考!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千年的积淀让中国文化广博而深邃,从绵延的长城,到精致的四合院,从眼花缭乱的中国功夫,到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它它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内容。而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升,世界正在掀起一股“汉语热”,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面对汉语热,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问题,有人认为汉语教学就是简单地教好汉语基本知识,譬如语音,文字,语法等一类的知识。如此一来,便将语言与文化剥离开来,无论对语言的教学还是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语言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教学因而也就应该具有文化的性质。著名的语言学家萨丕尔曾指出:“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民族语言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基本形式,文化在表达方式和表达范围上制约着语言,而语言也时时刻刻忠实地折射着文化的内涵。正如爱德华?萨丕尔在《语言》中所提出的那样“语言是一种文化功能”“语言的内容,不用说是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语言史和文化史沿着平衡的路线前进是完全正确的。”语言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浸透了文化内涵。况且使用语言的人本身就是文化的创造者,因此可以说是文化的产物,自然不能摆脱文化的制约。所以在教学当中对语言进行文化诊释也就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
文化依赖于语言,语言推动着文化的传播。语言,它构成了人的最重要的文化环境,直接塑造了人的文化心理。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与文化由于它们之间相互制约,又互相依赖、互相推动发展的关系,如果脱离了“文化”概念,深入的语言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样,文化的研究离开了语言,将会同样产生理论上的缺憾。当近代传统文化发生危机时,首当其冲的也正是封建文化载体之一的传统小学,为“法先王之道”而识字通经的指导思想贯穿着近两千年的汉语研究。这种浓厚的人文性正与中国人注重向内探求、注重认识自身、完善自身的内向型文化有牢不可分的关系。
语言具有系统性,通过语言分析文化现象,甚至比直接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更加方便,更加清晰。人是社会动物,也是文化动物,我们自身处在文化的包围之中,早已习以为常。我们力图对一切文化现象都能作出准确的分类和解释,但并不能完全做到,而语言由于其结构的系统性,使人们不自觉地对世界万物作出了分类和解释,从而使一切文化现象从混沌变为有序。比如,从汉字本身就可以体现出其中浓浓的中华文化。特别是偏旁、部首,都会反映出一些古人对事物的联系,我们现在通过学习汉语,学习汉字,就能反过来推知他们创造这种字、这种词的时候的缘由了。例如饮食关系的字、词通常都会有“饣”字旁,如“饮,,馊, 饽,饿,馐, 饭, 馋”。看到这些字,自然就会联想到我国的饮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将这些字与古人创造文字时的文化结合在一起,不仅有利于传播中国古老的文化,而且也有利于留学生更快、更好、更系统地掌握这些中国汉字。
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有些语言点学生之所以搞不清楚其中的由来,正是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语言的基础是词汇,核心是词义,词义与文化的关系最真切,词汇也就成为体现民族文化精神最明显的语言结构形式,所以对词汇结构的文化内涵发掘方面耗费的时间也多。例如,从词汇内部结构本身看,汉语词形、词义的关系比西方表音文字要紧密,汉语词汇中有的词形直接表示词义,包含着更丰富的汉民族文化内涵;从汉语词义的引申与汉民族审美意识的角度,可以揭示词汇意义与文化共同演变的事实。词义的引申总是以联想为其必要的心理基础,文化传统不同,认识活动中的联想方式也就随之而不同,民族语言中词义引申的也不同,其词义中包括的文化意义也不同。例如,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悠久,中国菜肴色香味俱全,烹饪技术十分发达,这从汉语词汇当中已经反映出来了。单是做菜的动词就有“煎”、“炒”、“炸”、“爆”、“熘”、“煸”、“烹”、“汆”等,分别表示在用油多少、火候的大小、烧菜的速度、作料和水的添加等方面的细微差别。
汉语中有许许多多饱含中华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如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词。诸如“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伯伯、叔叔、舅舅”“姨、姑姑”等等十分具体的称谓。这些称谓折射出汉民族强调“长幼有序、嫡庶有别、长者为尊”的文化传统,看重亲属关系的态度以及父权宗法制度和观念在汉族社会长久存在的客观现实。在这一套称谓语中,真正与英语对应的只有六:即父亲—father;母亲—mother;儿子—son;女儿—daughter;丈夫—husband和妻子—wife。其余的则都不对应,如:哥哥、弟弟—brother;姐姐、妹妹—sister;伯伯、叔叔、舅舅—uncle;姨、姑姑—aunt。不同的民族语言在词汇方面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如中国饭馆菜单上的菜名,这些菜名一般难以翻译。“东坡肉”一道菜,“肉”好翻译,“东坡”难译。我们只能告诉学生,那是“Braised Dongpo Pork”,若要把“东坡”一词和它的典故也翻译成英语,那就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的了。再如太极拳、太极拳术语便不好解释。什么是“双峰灌耳”什么是“海底捞针”,我们当然可以把它们翻成“strike opponent’s ears with both fists”和“needle at sea bottom”。学生也能通过练习掌握,可译文与原文比较,虽然表达直白浅显,可原文韵味尽失,完全不能体现中国的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又如中国古代哲学:“阴”“阳”“仁”“义”“礼”“智”“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与概念,要在别的民族语言中找到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几乎是不可能的。其他诸如表示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词语、表示中华民族社会习俗的词语等,也都与中华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直接相关。总之,词语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词语反映了社会生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使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掌握汉语,仅在教学过程中教授词汇的理性意义是不够的。
吕必松先生也曾指出:“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明确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规则,使学习者在交际中的表达符合语言的各要素规则外,还应该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以及在这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特定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让他们说出来的话得体,能够有效地传递信息。
文化影响着语言,语言教学势必要体现文化传播。要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就必须通过学习这个国家人民使用的语言。对外汉语教学教授的是汉语言文字,即就是汉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及其具体的组织原则,语言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但毋庸置疑的是语言体现的是文化。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在教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的同时,也要对授渗透于汉语之中的文化特性进行详细的探讨。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的贯穿始终是至关重要的。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已经经历自发变为了自觉、无序到有序的蜕变。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全球同一的脚步的加快,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全球文化间的相互吸收和融合也空前繁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潜入时,应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立足于我国五千年的优秀历史和文化,放眼全球,依附中国文化,进行文化传播。只有这样汉语才能广泛的传播,中国古老的文化才能得以传承与发扬!
【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相关文章:
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论文10-02
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论文06-09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武侠文化的传播论文06-13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因素教学关系探究的论文08-12
对外汉语教学中少儿对外汉语教学技巧及游戏10-12
对外汉语教学中少儿对外汉语的教学理念11-14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论文07-06
中国舞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08-19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