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
导语: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和方法。下面YJBYS小编解析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欢迎参考!
一、汉文化中的修辞文化
语言蕴藏着民族文化的内涵,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表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修辞特征往往与汉文化思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为汉语修辞就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修辞现象是一种外部因素影响与制约下的一种内部语言结构的生成活动。外部因素主要指题旨、情境与文化语境;文化语境包括历史的与现代的,是其中关联紧密、至关重要的一种关系,它决定语言内部词语与句式的选择和调整。具体到汉语中的修辞文化,我们还要了解汉文化及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1.修辞现象的文化心理
第一,炼字与求新求异的.文化心理。常用的修辞手段是使词语变异,突破一般词语搭配的习惯,比如临时改变词性,临时仿造词语,成语的活用和翻造。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是“气管炎”,就是因为“气管炎”和“妻管严”谐音而有了新的含义。第二,认同与谦逊的文化心理。受儒家文化影响,谦逊、谦和是汉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中国人之间拉家常的时候常常问一些能拉近彼此距离的问题,来达到一种认同,比如:你今年多大了?你家孩子多大了?在送别时,我们说:“慢走,走好!”“别送了,请留步”,突出了谦逊的心理特征。第三,求吉避凶的文化心理。戴昭铭曾说:“耽于语言幻想大概是因为李泽厚说的中国人‘乐感文化’的国民性表现之一。”这里的“乐感文化”体现在汉民族在生活中处处讲究“讨个好彩头”,如短信中的祝福语,命名(人名、地名、商店名)的含义。第四,追求美辞的文化心理。其中包括以“均衡”为美的审美心态。体现在修辞里的对偶和排比,诗歌里的平仄和押韵;追求“典雅”“含蓄”的审美心态,体现在修辞里比喻、排比、婉曲等修辞手法;追求“气、韵、神”的审美特征,体现在修辞里的夸张和拈连;体现“意象”的审美特征。
2.汉语词语修辞中的文化因素
第一,词语构成要素中的文化背景。如汉语中有关“胡”的词语“胡来、胡诌、胡闹、胡话、胡作非为”,跟“胡”这个词出现的背景有很大关系,胡是北方匈奴自称,引申为“乱”。又如“风骚”一词义为“诗文创作及其风韵”,发展为“诗文华美俏丽”进而演变为“放荡的妇女”。词语“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来源于重阳节九月九日遍插菊花,过了九日,就成了“明日黄花”。第二,词语引申义的文化背景。如“红”原是中国古代高官官服的颜色“红紫色”,引申为“顺利、成功、受欢迎”,现代汉语中有“走红、红起来了、红得发紫”等都跟这一文化背景有关。又如把战争术语用于组织生产、科研、建设,还有“左”和“右”,“右”原指地位高,“无出其右”,当时的社会尚右而卑左,所以才有词语“左迁”“想左了”;古时的礼制为客尊坐左边,引申为“以左为尊”,所以体现在语序上“右贤左戚”,现代汉语“左邻右舍”和“男左女右”。第三,词语比喻义中的文化元素。如“吹牛”。第四,词语的典故义中的文化因素。如“杏林”指医学界,源于三国东吴名医董奉,而“杏坛”指教育界,源于孔子。
二、修辞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1.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现状
对外汉语修辞研究是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日益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起步相对于对外汉语领域内的其他研究起步较晚。2003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举行了第一届对外汉语修辞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年10月,在浙江绍兴文理学院举行了第二届对外汉语修辞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7月,在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举行了第三届对外汉语修辞国际学术研讨会。陈汝东(1999)认为,对外汉语修辞教学是从跨文化角度探讨外国人学习汉语修辞以及运用汉语同中国人进行修辞交际的修辞学。
现阶段,修辞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汉语修辞是汉文化和汉语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汉民族的民族心理、价值审美等方面,具有较为复杂的内涵,不单单是掌握了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就能完全掌握的,它还要求学习者掌握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而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修辞也贯穿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实际上,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时候,特别是成年的学习者,往往会感觉到修辞内容对他们来说是一大障碍。因为在学习汉语修辞的过程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会不自觉地运用本族文化和本族观念来理解汉语修辞内容,这些文化差异往往会让学生出现很多理解上的困难和运用上的偏误。 从教材资料的角度看,修辞作为汉语本体研究的一部分,自然是讲授现代汉
语的教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教授现代汉语的对外汉语的相关教材中修辞却被忽视,很难发现专门讲授汉语修辞的章节。国内开设对外汉语课程的院校中,开设专门的修辞课程的也是寥寥无几,这和目前各种教学大纲对学生修辞知识的要求不相匹配,无法满足学生提高汉语修辞能力的迫切要求。
2.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修辞文化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使汉语学习者获得用汉语交际的能力,语句通顺,语义明确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修辞学中消极修辞的具体要求,是积极修辞的基础。教师应针对学生学习程度的逐步深入,制定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修辞教学任务。如在中级阶段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常用句式和表达手段,加强的近义词和同义词在语义和用法上的辨别训练,到高级阶段更多地注意从汉民族文化的背景理解汉语修辞的独特表达方式,使学生掌握的修辞知识能够切实为提高其汉语表达能力服务。其次,要强调文化性,把修辞教学和汉民族文化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因此要充分地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心理和认识特点的差异,要在教学中体现出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的特点。不如在讲解到中国的饮食文化时,教师可以引出一类专门和“吃”有关系的惯用语,如“糊口、混饭、饭碗、吃老本、吃得开、吃豆腐、吃小灶、吃香、吃亏、吃醋”等等。之一总结生动有趣,学生记忆起来也增加了很多乐趣。 第三,感性认识和能力训练有机统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加深学生对汉语修辞的感性认识,出了要生动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格、近义词的选择;变式句的价值等等,还要到现实生活中去找一些生动的例子来充实授课内容。最后,要分阶段引进修辞教学。在初级阶段,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汉语修辞意识上,这对于留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就是对修辞教学内容的处理,不能抽象地讲解理论,而要通过感性的方法,巧妙地设置生动具体的语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并通过语境掌握语言的使用特点。而在中高级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丰富的语言实践经验,也开始对修辞有了一些理性的认识,这时应该逐渐系统地培养学生的修辞能力,完善学生的`修辞格知识,同时知道学生有意识地将修辞运用于写作,能用汉语进行流畅、自如的书面表达,增加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和语言的感染力。
3.修辞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交际文化是影响与制约言语修辞,特别是涉外修辞的重要因素。要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在语言教学中强调文化因素,特别是修辞文化因素。
词语的文化义在不同民族中会千差万别,讲话、写文章必须仔细顾及这些细
微差别,否则交际双方不会称心如意,融洽无间。正如韩礼德所说:“对于语言学家来说,语言之间的共性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应该是它们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如:“莲花(lotus,lotus flower),汉语中有:“和睦相怜,多子”等文化义,“莲”与“连、联、怜”谐音,还可用来象征“恋爱、婚配、结婚、联姻”等喜事。西方送一支莲花,要么表示人与人之间有误会,要么表示断绝往来。可见差异很大,要特别注意,不小心会造成严重隔阂。在交际中还要注意得体地选择交际双发习用的词语、句式和表达方式。“交际文化”既是修辞的出发点,也是修辞正确与否、效果好坏的重要根据之一。如果修辞选择时忽视文化背景,可使交际这遭遇“无从落笔”或“难以启齿”的尴尬场面。如汉语里用“快活得像活神仙”来比喻,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英语里同样存在,但是英语里是“快乐得像蟋蟀”,源于莎士比亚的作品,这里就需注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指出修辞现象的相同和相异之处,以不致造成理解障碍。
交际文化从功能的角度将文化置身于语言教学之中,带动了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外语教学有关的文化因素范围的理论研究,而修辞文化作为汉文化的一部分,也深受其影响。有学者提出,对外汉语教学的最佳模式就是语言文化一体化教学,将文化教学渗透、融化在语言教学之中。这与我们谈到的对外汉语修辞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是一致的。
三、小结
本文主要阐述了修辞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汉文化,而修辞文化作为汉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对外汉语教学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本文主要从汉文化中的`修辞文化、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现状、修辞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三个方面来分析修辞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文中详细说明了修辞现象的文化心理和汉语词语修辞中的文化因素,从而看出修辞文化在汉文化中的地位,又从实际出发,探讨了现阶段的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现状及修辞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相关文章:
对外汉语修辞教学心得体会07-02
传统文化有助对外汉语教学08-01
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08-27
文化导入的对外汉语文化词汇教学法10-13
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论文10-02
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论文06-09
地域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论文08-29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教学论文10-22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华文化传播的论文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