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有感
导语:读书后有读后感的人,才是读出书的精髓的人,下面YJBYS小编分享一篇《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读后感,欢迎参考!
今年寒假通读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此书是在国家汉办对外汉语教学1998-2000科研项目(暨南大学211工程科研项目)中总结出来的研究结晶。收录、挑选外国人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在语法方面普遍感到疑惑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简明易懂,有例句,有释疑,有练习。尤其是释疑很独特。(后面会详细讲这一点)
我在网上搜相关资料的时候发现,我输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百度出现的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类似字样,我迷惑了,难道两个可以相互替换?可是细细咂摸,就发现明显不同,“定+中”的“中”不同呀。所以这是我这次阅读的第一点收获:
收获1.区别?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问题。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是贯穿在教学过程中的语法,而语法教学指的是语法的教学过程。编写教学语法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教授语法和学生学习语法,而语法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语法规则并能够很好地运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以学生学会运用为主,不是以讲授语法为目的,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以训练学生为主,教师只是辅导学生怎样学习并运用语法。
然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对于语法的释疑很独特,我觉得如果我们以后自己分析 也可以运用。虽然有些费时,但是分析的很全面。
收获2. 特色?书上两个例子(线段图,表格,图画)
又有一个疑问产生了,我看的这本《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写作目的是为了让教师教授语法和学生学习语法,不是完全针对外国人的,那么怎么把这些语法知识传授给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呢?是不是就需要运用到“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一些技巧?我在网上找了一些视频和文字,看看别人是怎么教授汉语的。总结了一些经验如下:
收获3.语法教什么?
要列出的项目有两类,一类是虽然不难,但是是体现语法系统总体特征的项目。例如,汉语的四种谓语句,五种疑问句,是汉语最基本的句型,虽然其中的简单动词谓语句和用“吗”提问的疑问句都比较容易学,但是这些语法项目不能不列出来教给学生。另一类要列出的语法项目是学生的难点。
怎么知道什么是难点,什么不是难点呢?一是通过语言对比研究来发现,二是靠教学经验。两种语言有明显差别的语法现象大部分是难点。说大部分,就是不一定所有有明显差别的语法现象都是难点,还要进行具体分析。一般说来,意思容易理解、比第一语言中表示同样意思的'形式简单而又无法套用第一语言的表达方式的语言形式,学起来比较容易。学生难以理解、经常出错或者回避不用的语法现象都是难点。我们前面在介绍汉语语法特点的时候已经跟英语做过比较,从中可以看出第一语言为英语的学生的大部分难点。
收获4.语法怎么教?
总的来说; 语法教学的主要方法
(1)归纳法: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总结语法规则,再运用这些规则进行操练。
(2)演绎法:先讲清语法规则,再举例说明,然后在规则指导下学会运用。
(3)引导性的发现法或综合法:前面两种方法的结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分析、类推,自己发现语法规则,并进行操练。先采用演绎法,简要揭示语法规则,然后通过大量练习,在初步掌握语法规则的情况下,做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加深对规则的理解。 具体的来说:语法教学的主要顺序
(一)展示语法点的技巧
展示语法点是语法教学的第一步。展示语法点的方法有许多,可以根据不同条件灵活选择。常用的展示语法点的方法有:听写、提问、对话、实物、道具、地图、图片、利用动作演示等。例如: 复合趋向补语就可以利用动作演示出语法点。老师可以通过动作来演示,边做动作边说出带复合趋向补语的句子:我进来了。我出去了。我回来了。 进一步,可以老师边做动作,边让学生说出下面的句子:老师进来了。老师出去了。老师回来了。、
(二)解释语法点的技巧
解释语法点就是对语法点的形式、意义、功能三个方面加以解释。对语法点的形式加以解释,一般包括结构本身、相关结构(如一个结构的肯定式、否定式、疑问式)、必要成分(如“被”字句的补语)、语法成分的排列顺序(如时量补语)和虚词的位置等。对意义的解释是告诉学生语法点的语义特点。在功能上主要是告诉学生所教语法点的功能和使用环境。常见的解释语法点的技巧有:列出公式、使用符号、借助图片、简笔画、道具、情景、表演、以旧释新、内部对比、汉语与学生母语对比、翻译、由学生自己解释等。
(三)练习语法点的技巧
所谓练习语法点,即在学生对所学习的语法点已有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练习最终学会所学语法点。
( l )理解性练习。理解性练习的方法很多,如造句、填空、改错、翻译、是非选择等。现在许多汉语教科书上的练习大部分属于理解性练习,这里要建议的是怎样通过理解性练习展示新的语法点。
例如:关于“把”字句的教学。
“把”字句的语义结构和形式结构都相当复杂。有一种“把”字句的语义结构是:施动者通过某动作使动作的对象发生了某种变化。 “把”字句的语义结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施动者动作的对象是有定的。所谓“有定”,就是不是任何一个,而是特指的一个,英语中一般用定冠词“the "限定。这样在语义结构上要求的条件就比较多:有施动者,有施动者的动作,有施动者动作的对象,即受动者,而且这个受动者是有定的,还有受动者的变化情况。要表示这么复杂的语义结构,形式结构自然也复杂。受动者变化的情况常常要用补语或/和“了”来表示,补语和“了”也是学生的难点。“把”字句难,就难在这些方面,可以说难点都集中在一起了。要使学生学会“把”字句,看来
要分散难点。怎样分散难点呢?汉语中有一种无标记被动句,如“书放在桌子上了”, “小偷抓来了”, “花瓶打碎了”,语义结构都是某动作使动作的对象发生了变化,跟“把”字句中“把”后面的成分相比,语义结构和形式结构完全一样。如果首先学好了这类无标记被动句,再学“把”字句,就非常容易,只要知道在句首补出施动者就行了。下面要介绍的“把”字句的理解性练习的方法就是以学好无标记被动句为前提的。方法如下: 老师让一个学生开开教室的门,接着问全班:门开开了吗?学生答:门开开了。老师再间:谁把门开开了?学生可能会答,也可能不会答。不会答也不要紧,老师可以说:某某把门开开了。这样学生至少可以获得“把”字句中有施动者这样的印象,而从无标记被动句到“把”字句,关键就在这里。然后用同样的方法练习“把书打开”、“把本子放在桌子上”等。
英语中有一种句式的语义结构相当于“把”字句的语义结构,如:Paul Painted the wall green . (保尔把墙漆成了绿色。)这样的句式翻译成汉语,一定要用“把”字句。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一些:He laid the books on the desk . (他把书放在桌子上了。)He hung the picture on the wall . (他把画儿挂在墙上了。)It is not good to leave the child at home alone . (把孩子一个人放在家里不太好。)由于可以找到语义结构上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英语中什么样的结构所表示的意思在汉语中必须用“把”字句。
上面只是讨论了一种类型的“把”字句。但是只要掌握了这一类,其他类型的“把”字句也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 2 )模仿性练习。最常用的模仿性练习的方法是句型操练。例如; 哥哥比弟弟大三岁 两岁。五岁。我弟弟妹妹比哥哥小三岁 句型操练必须在学生理解了这个句型的语义结构的基础上进行。
( 3 )记忆性练习。记忆性练习也可以叫做巩固性练习。理解性练习和模仿性练习也会产生记忆的效果,但是这种记忆往往是短时的,要使短时记忆发展为长时记忆,就必须增加练习的分量,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反复练习。这样的练习就属于记忆性练习。记忆性练习的方式很多,所有的理解性练习和模仿性练习的方法都可以用于记忆性练习。记忆性练习的方式应尽可能多样化,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练习,可以使学过的词汇和语法点在不同的环境中出现,需要重现而又难以在课文中重现的词语可以在这类练习中重现。上面讨论的练习方法都是举例性的教学方法可以创造,有经验的老师能够结合具体情况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练习方法
(四)语法点的归纳。
所谓归纳语法点,就是把前面零散出现的对语法点的说明集中起来,使学生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归纳语法点应当包含以下内容:形式特点、语义特点、语用特点、与学过的相关、相近的易混淆语法点的对比、与学生母语中相同语法点的对比、指出常见错误和避免方法。归纳方法有:系统归纳、对比归纳、提问归纳、实例归纳
以上就是我阅读本书的四点收获,其实单独去看201个例子十分无趣,有趣的是我学习到了分析的方法,下次我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分析。有趣的是我一边
看书一边在解决不断产生的问题。有趣的是我在看视频看资料的时候想象自己是一名教师,我在讲台上可以 如何如何讲,即使是一下下的想象也让人快乐。那么退一步想想,现在的苦学还是必要的。
【读《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有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