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的绝笔之作讲了什么
导语:托尔斯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托尔斯泰的绝笔之作究竟讲了些什么,让YJBYS小编告诉大家吧。
1910年1月,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在经过漫长的构思和酝酿后动笔写作《生活之路》,10月15日书稿完成。在他去世前,这部书的部分清样呈现在眼前,当时重病缠身的他已经无法修改清样,生命弥留之际说道:“我做不了了……”
托尔斯泰,作为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尽管在漫长的一生中以小说创作为主,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优秀长篇小说,但在其创作生涯的最后10年里,他转身为思想家、哲人,热衷于非虚构作品的写作。其中,《生活之路》便是他在生命最后一年完成的绝笔之作,给他波澜壮阔的文学旅程画上了一个重重的惊叹号。那么,这部绝笔之作中,他到底谈了些什么?
《生活之路》分为31章,每章探讨一个特定的主题,如信仰、灵魂、爱、不平等、暴力、迷信、真、善、恶、死、幸福等主题。托尔斯泰之所以将书分为31章,因为他期望读者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阅读,每天恰好一章。书中,他尽可能吸收人类思想精华,因此本书内容庞杂,涵盖了阅读笔记、警句格言和思想札记;写作手法上,他力求简洁明了,有点类似《论语》的意味。在晚年的托尔斯泰看来,生与死这些存在于时间长河之中的东西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如何在现世做出努力,如何在克服困难、舍弃自我和道德完善中去感受幸福,正如其书名所言的“生活之路”。
托尔斯泰所处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与今天的中国相去甚远,但是他所思考的问题却跨越了时空界限。研读书中的内容,依然具有启发意义。爱是人的天性,超越了国家、民族、信仰和传统。本书第五章“爱”中,托尔斯泰阐发了对爱的感悟。他用童话般的语言写道:“为了按照自己的规律生活,蜜蜂就要飞,蛇就要爬,鱼就要游,而人就要爱。因此,如果一个人不去爱他人,对他人待之以恶,则他的行为就像鸟在水里游、鱼在空中飞一样不可思议。”他眼中的爱,显然是一种大爱、博爱,人不仅要爱自己,还要学会爱他人、爱身处的世界。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的勤奋不必多言。他相信人的勤奋能创造更宽阔的世界。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大部分时光是在自家庄园的劳动和写作中度过的。作为贵族,他尊重辛苦工作的仆人和农夫,而对于劳动本身,他也心怀敬畏。第九章“不劳而食”中,他以格言的方式写道:“无论使用什么东西,都要记住,这些都是人类的.劳动成果,消费、毁弃、损坏这些东西,那么你就是在损耗人的劳动,甚至是人的生命。”他写这句话时,与其说是在规劝他人,不如说是他灵魂深处的反省。
对于农业劳动,托尔斯泰认为,人类的真正智慧其实都来自农业劳动。他写道:“农活不仅有益于肉体,也有益于灵魂。不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往往难以用健全的头脑去理解事物……劳动可以帮助人简捷、明快而富有理性地去理解人在生活中的位置。”然而,在今天许多人看来,若一个人的工作是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那其生活算不上美好。此外,不仅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甚至很多新一代的农民,瞧不起也不愿从事体力劳动。托尔斯泰的这段话或许对此种想法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不仅如此,托尔斯泰根据自己的理解,诠释了“生活是什么”这一不同时代的人都会追问的问题。而第31章,即最后一章的标题“生活即幸福”恰恰回答了这一问题。托尔斯泰在文中写道:“我们常常忽视现世的幸福,而是算计着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能得到一种更大的幸福,但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不会有更大的幸福,因为我们在生活中被赋予的就是一种伟大的幸福——这就是生活,更高的幸福并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他在生命处于倒计时的日子里写下这样的句子,毫无疑问是真诚的,简短的文字中凝聚着一生的思考。
作为托尔斯泰的绝笔之作,《生活之路》并不是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也不是令人流泪的心灵鸡汤,而是来自他灵魂深处最真实的生活感悟。在他的眼中,人性是善的,而恶的一面也显而易见。阅读本书,笔者的感受是:任何一个人的生活之路虽然不尽相同,可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应该是一致的,若偏离或者放弃这种追求,生活的意义就会减弱。
【托尔斯泰的绝笔之作讲了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