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培训

国有企业生产率增长动力分析

时间:2024-10-31 20:33:05 动力培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国有企业生产率增长动力分析

  国有企业是我国的经济基础,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加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便有了最初的国有企业。半个世纪过去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国家拥有国有资产和发展国有企业的目标更多地转化成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模型选择

  资本要素投入、劳动要素投入和技术进步成为生产率增长的三大源泉。但是如何评估每个因素对生产率增长的相对贡献呢?为了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从20世纪的经济学家Copeland开始,经济学家Tinbergen、Solow等人经过努力,创造性的使用和逐步完善了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分析方法。从理论上来说,全要素生产率就是各个投入要素无法解释的部分,当然关于全要素的叙述还有许多别的观点。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全要素生产率将趋于零。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定义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测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并据此讨论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

  目前全要素生产率已经发展出了许多测量方法,考虑到本文所要研究问题的特点,以及搜集到的数据的实际情况,选择了实用性较好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来测定TFP。作为当今全要素生产率度量的主流方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在国内外经济研究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是根据已知的一组投入、产出的观察值,定义出投入产出的一切可能组合的外部边界,使得所有投入产出观察值组成的坐标都位于这个边界的“下方”,而且与其尽可能地靠近。起初,把一个前沿生产函数记为:

  Yf=f(X,β,T) (1)

  式(1)中Yf表示最大可能产出,X表示要素投入向量,β表示参数向量,T表示技术水平。

  但是初级的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是建立在不允许无效性长期存在的完全竞争市场的基础之上的,而在实际生产中无效性是普遍存在的,这显然会阻碍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的实际应用。正是认识到这一点,1977年,Aigner、Lovell、Schmidt和Meeusen、Van denBroeck分别独立提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其生产函数表达式中的随机误差项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由随机因素引起的;另一个是生产的无效性引起的。这一模型可表示如下:

  Yf=f(Xi,β)・exp(Vi-Ui),i=1,2 (2)

  其中:Yi表示第i个生产单位的产出,Xi表示第i个生产单位的投入向量;β为未知参数向量;Vi为反映外部因素对生产影响的随机变量,并且有Vi~i.i.d.N(0,σ2v);为解释技术低效性的随机变量,满足非负的半正态分布,即Ui≥0且i.i.d.N(0,σ2v);Vi和Ui相互独立。

  随后,人们对随机生产函数模型研究不断进行扩展,其形式也变得丰富了。在本文中,根据所要研究问题的特点,加之在研究中数据搜集和处理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一种具体的对数形式的时变技术效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

  lnyit=β0+βklnxkit+βLlnxLit+βTktlnxkit+βTLtlnxLit+vit-uit (3)

  其中,yit是行业产出,用经过价格调整的行业业务量表示;xkit是资本要素投入量;xLit是劳动要素投入量;时间趋势变量t=1,2,3,…,T,反映技术变化。误差项uit是行业技术非效率造成的产出损失(不可观测),要求大于或等于0,统计误差vit与uit相互独立。

  由式(3)可得到,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为:

  εK=βK+βTKt (4)

  εL=βL+βTLt (5)

  如设总规模报酬弹性为E,在生产函数条件下得到:

  E=εK+εL (6)

  设y、k、l分别表示产出Y、资本K、劳动L的增长速度,那么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可以表示成:

  TFP=y-εK・k-εl・l (7)

  为了进一步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可对随机前沿生产函数进行技术进步的推导,得到技术进步指标,具体推导过程如下:

  (8)

  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另一个指标―技术效率的变化TE,对TE的研究可以从技术效率TEit开始:

  (9)

  式(9)中的uit引用Battese(1992)的设定,uit被定义为:

  (10)

  其中,η是行业的技术效率指数增长率的估计量;ui是技术非效率指数的估计量。由此可以得到:

  (11)

  要素计量

  (一)产出计量

  由于产出的多样性,有形产出和无形产出有时是没有办法进行精确计量的。在全要素这类研究中,通常用GDP价格指数、主营业收入、产业收入等近似研究,在本文中,考虑到数据的搜集及样本的实际情况,产出指标选用每年总的销售收入。在数据分析过程中,为了消除时间、通货膨胀等干扰因素,对产出指标按第一年为基准进行了平滑处理,以更好反映产出情况。

  (二)资本要素投入计量

  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研究中,对资本投入要素的研究已经有多年的历史,现在的学者一般都是以资本存量作为计量指标。本文中选用的资本投入指标选定为固定的资本存量,当期实际资本存量由上期实际固定资本存量与当期实际净投资两部分构成。目前学术界比较推崇用永续盘存法来估算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实质上是对历年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进行重估价后,根据所选折旧方式确定某个资本消耗,按逐年推算的方法计算在编表时点上的资本存量总额、固定资本消耗和资本存量净额。根据永续盘存法推导出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Kt=Kt-1(t-1)δ+I(t) (12)

  式中,Kt和Kt-1分别表示第t年和第t-1年的资本存量,I(t)表示t年的投资数,其中在本研究中折旧率δ采用惯用的5%进行分析,另外基期数据是采用若干年固定资产投资系列数据进行线性回归估计得到的。

  (三)劳动要素投入计量

  由于我国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工资分布不均匀,且涨幅很快,加之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各行业由于自身特点,没有严格执行工时管理,所以在估算劳动要素投入时用工资或工时计量就不准确。因此,为了保持人力资本投入的实际情况,采用从业人数作为指标。

  实证分析

  (一)研究样本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我国所有行业的国有企业以及国有控股企业,采用1999年到2008年国企各个行业汇总的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和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库。研究投入产出指标数据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二)计量结果

  根据选取样本中时间段的数据,运用计量软件Frontier4.1和Eviews6.0进行分析和检验,得到我国国有企业对数形式的时变技术效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的拟合结果如下:

  lnyt=11.66208-0.291911lnk-0.425749lnl+

  0.071922tlnk-0.084704tlnl (13)

  (t值1.548321* -0.770845** -0.959609** 1.464989* -1.145078**)

  注:*为10%置信水平,**为25%置信水平。

  根据计量软件计算结果,带入模型的各个指标的计算公式,经过整理,得到表2。

  (三)结果分析

  投入要素产出弹性和规模报酬弹性(εK、εL和E)。1999-2008年劳动要素投入呈直线下降的态势,国企1999年劳动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为-0.51045,当时已经进入规模报酬递减的区域,以后的十年间,劳动要素还在不断的投入,却没有给国企带来递增的边际效益,这势必会导致国企的生产效率大大减低。1999-2008年国企的资本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还是处在一个比较良好的发展势头,1999-2002年资本产出弹性处在负值,但是在以后的年份逐年攀升,这很大程度上与20世纪90年代国企的改革有关,使得资金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图1显示1999-2008年,国企已经呈现规模报酬递减,并且越来越严重,这使得资源在配置过程中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利用,由此可以看出国企规模的结构还是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全要素指标(TFP、TP和TE)。1999-2008年这十年来,国企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10.025%,从每年的数值来看,除了2001年为负值外,其余年份都为正值,并且增长势头稳定在10%附近,可以说,十年来国企很好地运用了国内外前沿的技术,加速了整个国企的增长。计算结果显示,十年间,国企的技术进步增长非常明显,每年都比上一年有所提高,平均增长率达到9.7107%,这一结果表明国企在技术更新、引进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且效果明显。相对技术进步,国企技术效率的增长却没有那么显著,除2000年左右的高效增长外,以后每年的增长都不很明显,这说明国有企业虽然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目前的实际生产水平与最前沿生产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也可以从另一方面说明国企在技术改革这一发展方向上存在巨大潜力。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国有企业规模过大,已经进入规模报酬递减的区域,特别是劳动力投入的报酬在直线下降,但是目前国企的资本投入产出状况良好,否则规模报酬递减的负面效应会更加严重。计算结果显示国企十年飞速增长的动力是运用了先进的技术,也就是说国企技术的迅猛发展,掩盖了其效率低下的弊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企不至于陷入困境,但是从整个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国企的长远发展来看,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合理的。

  政策建议

  削减国企劳动力要素的投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先要识别国企现有臃肿部门和冗余人员,然后进行组织结构调整,精简或合并效率低下的部门,裁减冗余的员工,对现有庞大的组织进行瘦身,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避免过多的组织层级滋生官僚作风,从而导致组织决策效率低下。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建立学习型组织,让员工在不断进步和提高的组织环境中发挥最大效用。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必须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和薪酬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让真正有能力的员工能够在国企中一展才华,消除“搭便车”现象,明确责任制度,使员工始终处在一个优胜劣汰的环境中,激发员工潜能。

  发挥资本运作优势,提高资金利用率。国企经过多年的发展,显然已经不适合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如果还想通过劳动力要素投入拉动国企的发展,那肯定是要被时代淘汰的,这一点从文中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出。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目前我国应该走资金密集型的发展道路,发挥国企强大的集团资本运作优势。由于我国经济的特殊性,使得国企在国民经济中有着很明显的规模效应优势,虽然从总体上看国企已经进入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但是本文的研究已经探明,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还是劳动力要素过多且低效的投入,抵消了资本要素投入产生的积极贡献。国有企业要扭转这一颓势,不仅要提高国企员工的工作效率,还应当在资本利用和运作上下功夫,继续凭借强大的资本优势,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始终处于行业的领先者,通过兼并或收购,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将市场交易成本转移到企业内部,增强对产业链的控制,使国企摆脱由政策扶持下的庞大半商半政的形象,转变成为行业内真正的领头羊。另外,提高国企的资金利用率,就必须建立资金流向责任制,消除“吃大家”的现象,避免资金使用权利和责任的分离。加强国企员工的成本意识,不浪费国家财产,让国企的每一分钱都能发挥作用。

  明确国企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源泉,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索洛说过:美国经济的80%-90%是由技术进步拉动的。近十年来,国企能持续增长的动力主要是技术进步,但是有些国企还没有认识到这点,或多或少的偏离了这一发展轨迹。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应该明确科技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国企要想得以长足的发展就必须调动资源推动技术革新,加大在技术改造方面的投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自我开发新技术,不断提高生产力。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国家应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国企采用新技术,特别是在新技术采用初期,经济效益还没有产生时,更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从国企自身方面来说,为了提高技术革新的能力,应该成立专门的技术开发和引进部门,并且提高该部门在国企中的地位,国企内部建立鼓励技术革新的制度,充分调动员工开发新技术的热情。国有企业有别于规模较小的私有公司,在应用新技术时比较保守,这导致许多新技术被引进回来或开发出来还没有被应用就夭折了,抑或应用时已经错过了黄金时期,为了有效的改善这种现状,国企凭借其强大的财力,可以建立相关技术的孵化基地,为这些重大技术的引进、开发、试验和应用铺平道路。这样既可以提高新技术被应用的效率,又能降低国企的风险。在以后的发展中,国企要尽快走出一条自我研发为主、引进为辅,小范围试验、大范围推广的健康的技术革新路线。

【国有企业生产率增长动力分析】相关文章:

创新是国有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05-01

留学韩国人数增长的原因分析09-01

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07-19

车载动力电池安全技术措施分析10-07

供应链成本管理驱动力分析09-19

HR控制成本提高生产率的方法07-27

围棋快速增长的技巧07-19

如何让肌肉快速增长09-24

国有企业采购管理的制度规范07-23

国有企业资本运作的策略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