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画设计的构图与透视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动画构图与透视
动画技术较规范的定义是采用逐帧拍摄对象并连续播放而形成运动的影像技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动画构图与透视,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第一节、构成画面视觉导向的因素
画面是作者通过表现某个主题思想,而进行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形式的一种活动,创造出具有一定美感效果,带有强烈思想感情,以此来打动读者的心。是合理地按照物体的空间及人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把个别或局部关系,融入到整体之中。在研究构图之前,必须弄清楚构成画面(即构图)的一些基本元素是什么? 以及通过个元素之间的巧妙组合,从而增强视觉语言性,使之构图清晰一目了然。这种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条理性的统一变化,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形成画面张力与趋势关系,及其视觉中心、 视觉流程方向形成。剖析动画构图结构,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提高驾驭构图技巧能力。 阿恩海姆在他的《艺术视知觉》曾提到:“最成熟的艺术品,能够成功的使其中的一切成份服从于以上主要的结构规律。 在完成这一步骤时,它并不是将现存的事物的多样性,歪曲为千篇一律。而是通过不同的事物相比较,使它们的差别性, 更较清晰地显示出来。”
一、画面动力的张力
运动是指物体从某一位置,所形成的轨迹称之为运动。电影或动画片中的画面与画面之间闪动。产生运动感等,这些属于运动。当我们看见电闪就会看到它总闪动不停,这种闪动不停,是由于眼部肌肉的应变造成的。上述各例所涉及到的运动知觉来源是什么?
在静态的绘画、雕塑中见到运动是截然不同的。我们从绘画或动画设计作品中,既看不到物理力运动的结果,又看不到由这种物理力运动所造成的幻觉。但我们从中看到,有运动引起的视觉形状向某些方向集聚式倾斜,就包含一种具有运动而引起而带来的变化,而在画面上代表有某种倾向性的“张力”。也就是说,在静止的画面上隐藏着由运动倾向性引起的“张力”,即不动形式中的“运动”。
有运动而带来的张力与视觉又有什么关系呢?弄清楚这一问题能帮助我们对构图具有本质认识,能进一步理解随运动张力的变化,演变出层出不穷画面样式。
运动的张力随基本形不同,其“张力”的方向不同,它是随着物体本身的形状和空间定向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讲运动方向与物体本身的构造骨架的主轴方向相一致,也就是张力沿着力的作用路线运动的。运动大体上是从图象的中心位置向外发出来的。一般说,在一张画面中视觉导向与运动的张力两者互为一体并存,则是通过运动的形状而演变各种导向流程关系。视觉是指眼睛对观察客观事物的感觉。导:是指导、引导、透导;向:指方向、定向。即眼所看到的事物,而引起的视觉活动,那么通过画面的视觉导向,是由静态的视觉形状,通过有序地组织,构成了反映主题的构图语言形成。这种有序的组织,则由运动的张力作为基石,并通过视觉流程表述传达。
第二节 构图的平衡
一、平衡
平衡是指画面的视觉形状、大小、色彩等要素,以某一点为中心作上下或左右量不同形的构成,取得一种整体上力的和谐,称之为平衡。由此力成为组成画面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研究平衡前,还是对力的现象、力的作用下而形成不同的趋势进行分析。
所谓的“力”是真正的力吗?还是用来假设的比喻力呢?力假设存在于两种形式:一种是物理现象的力,如牛顿定律“万有引力”,这种力是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吸引力”。另一种是在绘画作品中,由于视觉形体相互的作用,而产生心理上的力,这种现象并非存在与客体之中,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却隐藏在画面之中,既心理平衡。懂得这一原理,能有助于我们对动画画面平衡即构图的理解。
当天平两边达到平衡时,是由于重量相等,而产生稳定平衡的结果。这种物理特性的平衡与知觉平衡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区别。当我们观看芭蕾舞演员翩翩起舞的舞姿,当她脚尖直立在地面上时,产生的重力聚集在垂直线上,便产生平衡。这是力作用的结果。一个模特儿做出的姿态使画到画布上的样式完全达到平衡是不可能,但只是通过相对应的其他介体,来产生平衡之感,这属知觉平衡。
因此平衡是许多相对应形状或基本要素构成的,要构成平衡在画面中必须有一主导的力和次级地位的力,相互作用、牵引、回拉、制约着左右平衡。只有将这一综合而富有变化的力,运用到动画作品整体结构中时,画面的平衡也就产生了。如图夸张造型运动的趋势向上为主导的力,箭运动的方向倾斜向下为次级的力,形成力的牵引、回拉。由于这种力的牵引、回拉巧妙的显现出视觉中心。
二、重力与平衡
重力是产生平衡一个重要的因素,其原因是由于位置所决定的。在构图中视觉中心部位所具有的重力就要比远离主要视觉中心轴线。所产生的重力小的多。杂技演员在台上表演狮子滚球,总是通过脚下的左右移动或手的摆动来调节平衡,这就容易理解重力的平衡关系。影响重力的关系还有,位于构图上方的物体,其重力要比位于构图下方的物体重力要大一些,同样位于右方的物体要比位于左方的物体的重力要大一些。这种现象是由于人平常习惯于从左到右观看景物或阅读书籍所至。属心理的效果。杠杆的原理同样也告诉我们,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力的平衡效果,说明越是远离平衡中心的重力越大。中国的传统秤则是运用这一原理。当把重量的物体放置在秤盘上,移动秤砣便产生平衡。把这一原理同样运用在动画构图之中,这就是说在画面的空间中,物体离观者越远重力越大。影响重力的关系还有形状大小,物体愈大其重力就愈大。由此在构图中要周全的考虑到平衡中心的位置,及主题物与次要物体形状、大小、比例、颜色等关系,而造成心理平衡。
三、方向与平衡
方向和重力一样,同样也能影响到平衡,在构图中,不管任何物体,还是隐藏结构中的物体,都有各自重力对周围物体的吸引。例如:一匹骏马,当受到惊吓时,腾空跃起,骏马上的骑手随之向后倾斜,这种倾斜就具有方向性。画面中的平衡,靠马的重心、支撑点、重力、方向等因素构成了平衡。再如画面要表现体育比赛,当一群运动员向前奔跑,前方有一领跑者,那么这一群运动员就受到了领跑者的吸引,而具有向前的趋势。如图,左右两骑手在快速飞奔的马上,重心分别向内倾斜,从而引导众人的视线向画面的视觉中心聚集 。马运动的动态各异造型生动,有效地传达了主题思想。
不管是横式、竖式、弧线构图,画面中都有各自的骨架轴线,这些轴线一般都具有方向的力,例如安格尔画的《泉》,画面为垂直构图,作者通过少女倾斜的举罐,画面重力向下,隐藏画面的结构为由地面向上,经手举罐方向垂直向下,在视觉上加大了读者在画面上停留的时间,从而锁定读者的视线。
第三节 视觉中心与导向形式
一、视觉中心
是指人的心理与生理的机能,按照视觉习惯的阅读因素而形成的中心位置。通常是指画面最受人们视线注意的区域,把主题或信息安排在最佳的视觉流程的停留点,而起到最有视觉价值的位置,使主题更清晰,一目了然,给读者产生强烈的特定的心理影响。
由于画面的形式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其视觉中心的位置,截然不同。作者可根据画面的形状,安排视觉中心的位置。视觉位置不同,关注的程度不同,心理的感觉不同,其形式:
(1)视觉中心上与下
通常安排在画面上部,形成最佳视觉区域。这种视觉中心的比下部视觉区域更引人注目,给人一种积极向上、扬升、轻松、愉悦之感。下部具有:沉重、下沉、稳定之感。
(2)视觉中心安排在左与右
左与右同人的习惯阅读有关。一般讲,左侧比右侧易吸引读者,注目性高,当重心安排在左边时,画面会产生重力的心理负担。为解决这一问题。适当的考虑右边的空间增大些,一般讲左边感觉舒展、轻便、自由、富有动感。右边局限:拘谨、紧凑、稳重。这二种视觉中心的位置,并不是不变,而是根据,主题的内容,及画面运动的方向选择视觉的中心位置。
二、视觉流程
视觉流程是指画面的一种运动形式,是视线随着构成画面的各种不同物体,及要素在画面中所形成的一种运动内在的结构线。即运动轨迹,作者根据力运动的方向,重心与重力平衡,利用视觉移动规律,通过意图与主题关系,合理的安排,有序的组织,诱导读者从主到次依次观看画面内容的一条视线,故称视觉流程线。这条视觉流程线也称构图的生命线,能迅速的接受阅读、画面、内容、信息的全过程。通常视觉流程线并不是很清楚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而是隐藏在画中的一条虚线。初学者往往忽略这条流程线,有经验的动画设计师非常注重运用上述关系,依靠形象与物体,形式与内容,相互有机的联系,渲染出画面的气氛。深入而仔细的分析构成画面各元素的关系,达到随机应变的能力,从而具有较高的组织画面的能力,形成有条不絮、有节奏、有章法创造性的,将视觉流程线揉在到动画创作之中。
三、视觉流程线内在方向运动的力
前面详细谈了视觉中心及视觉流程线在心理的作用和功能关系。那么内在方向运动的力又是怎么呢?即指运动方向的力,不管水平,垂直,弧线形,S型,流程线都具备画面某一种里的作用。当这种力与画面里基本形的形状、大小等诸多要素合力,并于视觉流程线及主轴线形成同一种趋势时,画面内在的方向运动力就形成,视觉会沿流程运动的合力方向,作用着人们的视线,也就是构图中要加强画面的趋势。如图就是运用上述原理较好的范例。
四、视觉流程形式
综合上述视觉流程的原理,其形式上是千变万化,并蕴藏着无尽的玄机和魅力,动画画面构成的诸多种形式是作者以独特的艺术敏感性,依据内容与形式,创造性的将人物及形象溶入到场景之中,使构成视觉导向脉络清晰,画面整体的力运动形式有主体旋律,因此就能更好的引导读者的视觉线进行阅读。视觉导向可以从物体的形状定向,及构成关系而产生的心理效应,即感性与理性结合。从方向性力的作用程度来分析,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水平线导向流程:
水平线具有安定而平静给人以平坦,广阔之感。这种导向线在构图中是常用的一种手法,能够表现较宽广的画面,在运用中特别要注意形式上的变化,处理不当会单板不生动。视线会依横式的水平线左右的移动。通常这种移动是依据人们观赏一幅画面时,总是习惯于从左向右依次扫描过去,而决定这种流程的方向。当把这种习惯看画面方法作左右颠倒时,画面之中的力也就改变方向。
水平线导向流程有两种形式(a)从左到右。(b)从右到左。无论那种形式都要分割处理好因水平线组合而带来面积上的大小变化关系,在水平线的运用中适度的增加斜线的关系,使画面更富有变化,从而产生对比更具有稳定、恬静、平缓之感。如图:
2、垂直线形导向:
垂直线形导向,也是构图中运用的方法之一,具有稳定性,高耸挺拔感。是一种强固的构图形式,方向由下向上作导向或上往下流程。视觉依垂直导向的中轴上下移动。
垂直线形导向,即视线的定向由主轴确定的。这个主轴显现垂直关系。画面中,则是由大小、长短不一的垂直线,构成了垂直的主轴线,而显得丰富变化。反之,由单一的主轴线觉得乏味单板,如图:在构图中,注意垂直趋势线的运用时,切记考虑横与竖的对比,在画面中适当的参入一些横线的关系,使画面更有生机,但横线不易过多,切易喧宾夺主。而破坏大的垂直趋势。
两图都以天空作为背景同属垂直导向,由于运用导向线方向不同,在心理上造成的感觉就截然不同。前图是向上作流程线运动,作者通过主轴线的处理,将烟雾冲出画面,增强垂直感。后图是作向下流程图画面较好的运用重力、形状大小等关系,给人一种向下的趋势画面语言简洁。
3、倾斜式视觉导向
是一种强固而有动态的构图。通常视线从左上角向右下角移动。或左下角向右上角移动。产生强烈的运动趋势。更富有动感,紧张感。这种形式是由于倾斜而带来的。渐强或渐弱的改变。其根本原因倾斜部分逐渐偏离水平轴线或垂直轴线所处的稳定位置,而造成视觉上的强有力的变化,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构图中,斜线将直接影响到画面的平衡,作者应对倾斜的方向,角度的感受对画面进行引力的平衡分析,研究在力的相互作用下而带来的不定的运动感,使之而产生的心理情绪反映。如图
4、弧线形导向
弧线形导向是视觉要素随弧线或回转而运动变化的视觉运动,而柔美流畅。这种导向比水平、垂直、倾斜,流程更具有明显的节奏,与韵律之美,更微妙且复杂,在构图中运用得非常广泛适合表现柔美、高速运动或飘逸的画面。
其原因是构图中的诸元素,经作者有意排列的不同方向,将景物沿着一条从前景到背景的弧线逐渐地向远处移动,从而引导观者视线阅读,当流程线更明确成弧线时,眼睛所停留在画面时间比水平导向、垂直导向时间更长。视线活动范围就更广,更富于变化,由此画面结构更生动,也就更好再现画中的主要人物活动,此图流程线清晰明了背景有意设计成弧线状,主体形象随流程线方向而运动,疏密、大小、色彩有序的组织加强了运动感。
5、S形导向
视觉流程是为了更好的反映,构图的结构关系,而构图最终是为了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追求,当构图的语言及形式,符合主题的需要时,创造出新的更为丰富和完整的画面为主要目的。S形视觉的导向,这种构成的方式更为之美,骨架结构更有变化,韵律感更强。构图具有流动感,流畅性。主轴线骨架结构显现S形状。这种形状似有蛇行的运动,由于这种运动,在画面的安排中,易取得均衡。能得到较好的视觉效果。其原因是画面中隐藏内在的力,及气韵与S形方向一致,造成了力的平衡,流程线越长,读者的视线停留时间就越久。故引人注目,生动,活泼。
第四节、其他形式(多视角)
视角的关系决定了观看景物的关系,在构图中我们一般分为平视构图、仰视和俯视构图。上述这些均为平视,而俯视和仰视改变观看景物的视点,构图较为复杂,产生心理效应和视觉效果截然不同。由于动画的基本语言是推、移、摇等手法,构图中常涉及视角关系,因此。对构图更具有严格性。应遵循透视规律。
一、 俯视与仰视
俯视是居高而下观看场景,视线宽而广,范围之大,所以适合表现较大空间群体场景。景物透视大,动感强烈,是由线性的性质决定的。当纵线的压缩,顶面大于底面,形成极强的视觉对比,因而吸引读者的视线,但稳定性较弱。余角俯视的三个灭点能造成画面生动活泼,同时控制好视角关系,动感倍增,这些现象也就是多灭点的缘故吧。余角仰视是自下而上观看场景,由于视线受到限制,空间范围较小,透视特征下大上小,由于上斜变线的倾斜,动感仍然强烈,斜线斜度变小,动感则弱,斜度变大,动感则强。纵线的压缩,也是线性变化的结果,画面具有积极向上、冲跃、稳定、高耸之感。
二、近距离构图
这种构图的方法在动画片中常见到,也符合动画的语言将镜头拉近,而获得特殊的视觉效果。采取这种大视角,近距离的构图,所看到的景物产生透视变形,造成这种现象是由于视距过近所致。动画常以这种手法增强画面的新颖感,吸引读者,达到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构图的处理手法是依据广角镜头的原理,在视觉中心附近的景物都不变形,但靠近边缘的物体歪斜明显或拉长,形成视觉中心与边缘的对比,从而达到表现主题的作用。一般讲,画面构成要注意轻重和形象的完整,形式上为了新颖,采取满构图,使形象更鲜明。
三、动画连续性构图
动画是借助于电影的特殊手法及语言传达信息。其常规手法上采取:推、拉、摇、移来尽现奇思妙想的独特构思。这种手法来叙述片中的完整的故事或事物发展的过程,一幅幅画面的场景就涉及到画面的连续性,即连续性构图。在形式上内容上由于故事发展次序的关系,画面不能颠倒,有很强的逻辑性。连续性构图应注意:
1、 场景中的形象的连续性。
2、 由故事的发展,人物在景中的动作连续性,分别由一个动作到另一个动作而带来的镜头切换。
因此,动画的构图形式多样、复杂。推,是将镜头推远,画面远景而广阔,尽现场景的全貌。拉,是表现物体的某个局部,使形象的特征更明显,主题更突出。摇,指摇动即视角的改变,也就是上述讲的多视角,从而增强叙述故事的生动性。移,是镜头的移动,也就是说画面的一幅幅串联。所有的这些形式都逃脱不了上述的视觉导向原理,必须将这些原理灵活地、举一反三的运用到构图创作之中,切勿死搬硬套。
第五节 构成视觉导向的基本要素
艺术总是以形式多样同意方法来完成视觉的传达,不管是音乐舞蹈或油画、版画乃之装饰设计、抽象艺术、动画设计必须遵循一个共同的法则。统一之中求变化。由此统一是形成美的根本规律。统一之中求变化又称内在的有机联系。是指在大的框架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按一定规律,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从各个部分之间的差别可看到多样性的变化,又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看到和谐与统一关系,从而将人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这种新的高度与美学的基本规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即大小对比、高度对比、疏与密、露与藏、节奏与韵律等形式规律。
一、大小对比
视觉是以事物形状与形的基本关系来完成识别认识事物,当我们把不同大小形状的物体在一起,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的程度与强度直接关系人的知觉接受信息的程度,冈姆布雷奇说过“一个对象与我们的生存需要联系得愈紧密,我们就易于它认识——这样,我们所特有形式上对应标准也就不严格”当把物与物大小一样放置在一起时,则刺激大脑的因素也就越单一对心理的反映则乏味。反之大小不一的物体组合在一起,刺激强烈,加深影响,更具有变化,是有意的制造画面的大小差,由此越能产生心理效应,当动画片将一组画面组合运动起来时,具有内在大小对比的因素对记忆的痕迹也就越深刻。
二、高与低对比(起伏错落)
构图上的起伏错落有二种含义,其一是指物体之间包含了高低起伏错落的变化(组合时应考虑),这里也有大小对比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形式美。其二是指构图中的骨架的起伏变化,骨架决定了构图的格局。当缺乏变化则构图呆滞,死板,骨架的形式反映景物的客观存在,在构图时须考虑到形式上的美感,处理好视觉导向线的骨架,体现了作者表现的意图。如构图是谋求其均衡稳定,还是力求富于律动感,都取决于视觉导向基本骨架的处理,是构成画面的先决条件。
三、疏密对比
是指物体在画面构成中所形成量的分布,疏指画面疏的地方感觉和虚。密是指密集、集中,但要感觉重和实感。即密集与分散的关系,通过有目的将构图中造型自由的组合,视觉感达到力的平衡,使画面更具有章法,有节奏的关系。我国山水画讲究构图的疏密聚散并总结出很多经验,有着各自处理的手法。指出:“疏中有密,始不厌其疏。密中有疏,始不厌其密。”总的归纳成就是根据在不同视觉的导向线(即结构线)作用下,而灵活创造性的将疏密、聚散关系运用在构图之中,只要遵循多样统一这一基本原则,使疏密对比多样,变化无穷自然地统一以某种诗意和韵律感中。
四、露与藏
不管是戏剧、音乐、舞蹈、诗歌等其艺术以含蓄富有联想的魅力,尽现在人们眼前,构图也是如此,其美妙之处在于有露有藏。露是指完全暴露让人一目了然,则显现明确,豁然开朗。藏,即隐藏,引起联想,耐人寻味。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写道“犹抱琵琶半遮面”也是运用这一原则。描写出人物形象及心理活动情况,使人富有联想。在构图中将画中潜藏的部分,而使该露的部分更有豁明确。也更好的把该露的部分衬托。潜藏的部分隐藏若现。从而产生意境。懂得这一手法,能帮助我们对构图更具有深层次的理解,更好的渲染主题,使人寻味意长。
绘画与动画虽是两种不同表现视觉语言的形式,但既有联系,又有区分 前者是以静态的方式展现作者的主观感情,后者是将各个静止画面串联,形成富有动感生命力的表现。无论是哪种形式,必须对画面的张力、引力、回拉之力及各种视觉导向形式和视觉中心具有本质的、规律的认识,才能营造画面的气氛,才能随心所欲地表现动画奇思妙想的构思能力,才能具备整体驾驭图的能力。
第六节动画主题表现与透视(平视)
不管是文学、音乐、艺术作品,对主题的表现都有各自的形式。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在<红与黑>中以一条明线和暗线为线索,通过描写于连与德雷纳夫人的爱慕之情,揭示了当时法国资产阶级现状。音乐舞蹈则是由节奏、旋律及动作造型,深刻的表现主题。艺术作品是通过具体生动的题材体现从艺术形象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可觉察到的思想、倾向、和理想。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社会性,反映出艺术家的情感、趣味、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
一部作品的中心思想就是它的主题,高尔基说:“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聚集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他要求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这说明主题思想来自对生活的观察认识。主题思想是艺术作品的灵魂,通常蕴涵于整个作品之中,它的倾向性是通过作品艺术形象及各种手段来体现。恩格斯指出:“ 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中自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因此在表现主题中所采取何种形式更好更巧妙。
那么动画主题的表现也应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动画大师宫奇峻在<幽灵公主>中以气势宏大,境界高远,结构繁复,画风写意壮丽的手法表现主题。影片通过少年阿斯达加为解除“魔鬼的诅咒”而进行的游侠经历。描写了人界、物界许多代表形象,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和矛盾。
众所周知动画主题的表现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以某一线索(启示)构思来表现剧本的主题思想,通过剧情、矛盾、情节场面及人物入手,不断深化剧本的主题思想。另一方面是依据剧本的描述,通过动画镜头画面的特殊语言表现及手段,让文字语言转变为视听语言,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一幅幅动画镜头画面就包含了“透视”, 并由“透视”的变化,产生感人而动情的场景。从而显示强烈的震撼力。无不让人感叹!离开了透视也就无从谈起动画片的感染力。因此,动画片也称为“透视动画片”透视无疑也就成了动画片的生命线。
上述分析了剧本与动画主题的关系,在这里我们重点剖析在平视状态下透视对营造动画主题思想的形式和方法:
一 。 集中视线,突出视觉中心
在<动画基础构图>中阐述了视觉中心与人的心理生理机能的关系,及视觉中心和主题思想的关系。 动画画面与绘画画面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表现处理手法,但动画可以根据内容展现出多个“画面”,通过物体在不同空间中的关系“表现主题”。当视向移到一幅画面时,则通过景物变线段的聚集,画面的视觉中心也就显现出来。心点的位置也就成为视觉中心的核心。从透视上分析心点的位置是反映视向关系,说明视向是视觉专注中心,在这个中心处所引起的形象变化往往是最容易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也就是说人的视觉以视觉中心为依托,逐渐将视觉辐射到周围,从而阅读其中的内容。当然能引导众人的视线不仅是上述原因,还包含了画面的明暗、色调、造型,以及故事情节等诸多因素,但心点的位置设定正确与否,更具有诱导读者的视线将直接关系到作品内容的表达。由此心点的位置设定与故事的内容、主题紧密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将会显示巨大的震撼力。
在上篇论文中谈到视觉导向及形态、重力、牵引力、方向等在构图中的作用和心理效应,横式导向中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以及垂直导向中的从上到下、或下到上,起到一种较为稳定、多变的构图形式。由于稳定,很多艺术家、动画设计家巧妙地将主题与心点的关系柔在一起,自觉的不厌其烦运用到构图形式之中,以创造出形式多变、赏心悦目的画面。
心点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
1、心点在画面的中心处
心点安排在画面的中心处,能较好的突出主体形象的特征与主题关系,画面通过多条的直角平变线和视向的诱导,加强视觉的注意力,使主题“一目了然”。从而更深层次阐述主题思想,这种处理手法具有左右对称而庄重、稳定之感。处理不当时,往往会出现呆板。通常解决这一问题则通过场景中的人物姿态来改变,如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画面十二个门徒神态各异,彼此间的复杂而又相互猜测的心理活动,画家特意把心点的位置设定在耶稣的脸部及画面的视觉中心处。从而揭示了画面表现的主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达到视觉中心集中极佳的效果。
这是一张动画片<小兵张嘎>平行透视场景图: 图中通过直角平变线的聚集,把场景的景深和奔驰的列车表现得相当充分。其手段是运用人物的动态与列车运动方向形成交叉对比,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加强了列车由远而近驰骋飞奔的速度,把视线牢牢锁定在心点处。不仅使我们联想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不屈不挠赴汤蹈火,不怕牺牲的动人场景。
2、心点在画面左、右两侧
视觉中心、心点位置不同,而引起关注的方向、位置、程度也不同。心点的位置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根据故事情节的内容、主题、构图的需要左右移动,当镜头从横轴向左移或右移,则产生水平方向物体在空间的运动,在影片中形成由上一画面至下一画面的连接过程,有效地确保了叙述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造成人们视觉的期待。当镜头停留在左边或右边时,心点的相对位置就确定了。因此心点的左右位置是渲染场景气氛的一种有效方法。但不管是右移还是左移心点的位置必须在视平线上。不同的心点位置,将起到不同的效果。在平行透视中为了防止画面的单调,利用视觉导向流线程关系并结合心点,使构图更具有变化。处理心点在左右两侧时,应注意画面的轻重关系,防止构图重心不稳.一般讲低视高的心点位置易安排在构图的下半部,而高视高的地平线的心点位置安排在画面的上半部为好。
此图是描写科幻影片的场景,作者精心把心点安排在画面右下角,为增强画面的气势。将拔地而起的建筑处理成垂直向上直冲云霄趋势,极大增强了画面的竖立感,同时通过奇思妙想横空出世的飞行器,形成横与竖的对比,画面重心向下,场景宏大、深远、层次分明,使我们领略到由科技时代的变革所带来的,对未来都市壮观场景的想象。
二、视平线在动画中的应用(平视状态)
视平线的高低,反映了画者看景物的高低,在平视中,视点离地面越高,视平线就越高,反之就越低。视平线位置的不同,物体在透视空间中的关系截然不同。
在透视中,视平线也称之水平面的灭线,有二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当景物在视平线下方时,景物的顶面亦见,当在视平线上方时,景物底面同样亦见,而顶面却不能看见。其二是指,离视平线越近,景物越小,说明景物离观者越远,当景物离视平线越远,景物越大,离观者就近。因此在动画的设计中,设计家总是将动画情节、内容及心理情感等与视平线的关系,艺术性的将其交织组织在一起处理,以此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视平线在动画中的几种情况
1、 低视平线
视平线在画面的底部,在构图中可以加大画面上半部分的空间,易表现宽广的场景。如:草原,天空,乡村,风景等。这种手法是有意的压缩地面在画面中的面积,具有狭窄之感,画面重心聚集在画面的下部,地面上的景物叠加相互映衬,透视感强烈,有明显的近大于远小的效果,前景中的物体显现出高大雄伟,具有气势磅礴之感。此图就是运用这种表现手法。
2、高视平线
高视平线往往出现在画面上方,具有居高临下之感(但不属俯视,这里要说明决定俯视或平视并不是取决于视位的高低,而是由画面与地面的关系所决定)这种视平线在透视上出现近低远高,远、近景物的透视变化不明显,主要是压缩天空在画面中的面积,同样也具有狭窄之感。扩大地面的空间而宽阔。易表现人物集中宏大的场面,加强画面的纵深感,高视平线在场景处理中,一般不需要对前景中的物体加以表现或突出。通常是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营造场景中的气氛,并结合画面的色调或加强镜头的推移切换,达到特定视觉效果的目的。
把握主题内容的表达,与艺术形式紧密结合,使画面包含即有对比,又有和谐统一的关系。图中是否让人深感到万物一览无余尽现眼下,成千上万的奴隶站在脚手架、斜置的楼梯向上攀登爬行,别具匠心的远景狮身人面像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反差。气势磅礴、场景浩瀚的气派,给人一种宏伟澎湃激昂的气势。
3、中视平线
中视平线在动画场景中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手法,视平线的位置处于高、低视平线之间,在画面的中部。以视平线为界,上方与下方面积大致相当,在视觉上差别不大较为平稳。运用中视平线通常与作品的内容叙述有关,当我们观看一部动画片时,镜头总会有推、移、摇、拉过程,画面的视平线不停的变化时儿高时儿低,有时会出现长时间的中视平线的画面,这样能给人们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起到暂时的停顿。使视觉不会常处于紧张而刺激的状态。从片中的内容讲,中视平线能把低视平线,高视平线的画面内容连贯,构成连续性,画面形式更具有变化。中视平线的构图中人物高度一般安排在视平线略上一点。如图也是较好运用中视平线的范例。
4、倾斜视平线
是动画构图一种特殊的形式,在绘画作品中较少出现,但在动画表述故事情节中是常用的一种手法。与中、低、高视平线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处理就像拍照或摄影时,将镜头斜拍画面景物呈现倾斜状,视觉上有一种别致的感觉,倾斜动感较强。这种手法在电影中常见,其原理是,将视平线、地平线、地面、画面等关系,同时倾斜,在原视平线上的诸灭点也随之而倾斜,这与俯、仰视的倾斜有着本质的不同(倾斜视平线中画面仍然垂直地面,而俯、仰视中画面倾斜地面)。
倾斜视平线在运用中,倾斜角度不宜过大或过小,如果角度过小,倾斜的效果不明显,如果角度过大,场景将失去真实性以及视觉难以接受。是否人有摔倒之感,一般在10-45度角之间,因此对倾斜视平线的选择要根据片中的内容、题材而设定倾斜角度。例如当人受到外界的干扰或是表现雷电交加、天昏地转等场景将起到较好的视觉效果。如图就是较好运用倾斜。作者巧妙地将倾斜视平线中的心点与飞机射击的方向交织在一起,浓烟滚滚的近大远小变化,火光冲天的暖色调,表现出战争激烈的场面。
5、视平线在画面外(高高视平线)
这种视平线在动画、动漫设计、绘画的主题运用中较多,而在环艺、工业设计较少运用。从透视学分析,此类视平线同属高视位而引起透视变化的结果。也是一种多变表现主题的有效手段。在画面处理中,有时是有目的进行夸张,以此造成特定的视觉效果,但与实际的空间位置有差异。 特殊的处理手法不仅能更好的表现作品内容和情感,众多的动画设计家别出心裁地选择。如图:是游戏中的一幅场景图。画中强调和突出中远景主要景物,前景作虚化处理,并且采取竖立构图与高视平线遥相呼应,画面的布局和视觉的引导给人一种向上冲跃之感,是否具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感。仿佛看到由科幻场景而引发出种种联想,使作品的主题思想通过艺术的处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如图:地平线在画面以外,其目的是抬高了视位,尽量扩展画中的地面空间,主体物占据画面主要位置面积之大,而地面中远处的景物之小与其形成视觉极大的反差,具有身临其境的战争场面的效果,充分的传达了主题思想。
动画主题表现的样式所造成视觉的动感冲击作用,往往是与上述这些式样本身固有传达的性质有关。正如形状和色彩也是知觉式样本身的固有性质一样,这种表现性还是视觉对动画画面每一种形式所产生的不同反映。通常优秀的动画设计家对主题意义表达也是依赖这些形式媒介来传达,总是密切地注意这些表现性质,并通过这些性质来理解影片更深层的内涵。因此,在培养学生艺术性的处理动画主题时,就要特别注重学生对上述所谈到的形式敏锐反应能力,并培养他们对形式与内容,时间与空间,手段与方法巧妙的柔在一起,那么表现主题准确的力度也就爆发出来,这也就是在透视与动画的教学意义所在。
复习与思考
1、 理解分析(重力与平衡、方向与平衡)与构图的关系
2、 视觉中心、视觉流程线是什么?
3、 视觉流程形式有哪些?与动画构图的关系。
4、 动画构图的心点作用是什么?画一幅以心点在画面的中心处的动画场景图。
5、 找出动画场景图中的低视平线、高视平线、中视平线、倾斜视
【动画构图与透视】相关文章:
动画设计的构图与透视10-21
动画设计专业透视学的发展与应用05-22
插花的构图07-21
艺术插花构图及构图造型的特点和规律09-05
插花如何构图10-27
国画构图的方法10-30
影视构图概说09-27
影视构图手法07-03
广告构图技巧10-23
关于拍照时怎么构图?摄影构图技巧介绍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