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起源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因此,有着悠久而又灿烂的舞蹈历史和文化。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中国古典舞艺术品格的时代体现,欢迎阅读欣赏,希望您喜欢!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在中国古典舞艺术品格在古代的体现中,原始时期、汉代、唐代和明清时期作为典型,汉唐尤甚。着重分析中国古典舞的产生、发展以及艺术品格。在当代,为传承中国古典舞的精髓,通过三大流派的分析,讲述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发展壮大,以及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对未来的走向、艺术品格的体现作了充分的设想。在保留传统精髓、发展创新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古典舞艺术品格的体现和中国古典舞未来的发展将是方兴未艾。
一、中国古典舞艺术品格在古代的体现
(一)原始时期
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型,它一直是人民娱乐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公社时期,那时候舞蹈不仅仅是原始人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更是原始人物质生活的直接体现。在我国现在发现的很多古代崖画舞蹈图中,舞蹈场面就已经非常丰富了,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有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和集体舞;从舞蹈者的穿着来看,他们戴头饰,插羽毛,手拿舞具,并且身上还有纹身;从舞蹈内容来看,有表现狩猎的,有表现宗教祭祀的,也有表现男女生殖崇拜的,还有图腾特征的舞蹈表演方式。舞蹈风格古朴、姿态质拙,具有原始荒野之风得以充分体现。
部落乐舞是原始时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从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再到各个原始部落都有自己的舞蹈,称作乐舞。例如有一个著名的伏羲乐舞名叫《扶来》,它演绎的就是伏羲发明结网、教渔民捕鱼的场景。作为原始时期乐舞的代表《云门大卷》,是中国最早的礼仪性乐舞,是为了颂扬黄帝创制万物,团聚万民的盛德,同时具有“图腾膜拜”的含意。
原始舞蹈是原始人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更是原始人物质生活的直接体现,形式多样,不同部落的不同乐舞,都展现了不同的部落文化、精神以及他们各自的特征,是原始人生活的艺术展现和真实写照,不难看出,中国古典舞在原始时期就已经形成一种全民性质的活动。
(二)汉代
与原始时期不同的是,汉代,已经是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随着国力逐步强盛,生产力的壮大以及经济逐渐发展,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形势,中国古典舞也不例外,从展现农耕劳作、人类思想、宫廷及民间相关活动等领域,也普遍使用歌舞的形式展现。值得一提的是,民间俗乐舞也第一次在此时期取得了合法地位,成为宫廷娱乐的象征。
汉代舞蹈艺术品格的体现来自于“百戏”、“四夷”、“女乐”、“自娱舞蹈”、皇家宫廷等方方面面,例如“百戏”,它包含了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等多种民间技艺,它的艺术品格主要突出了综合性演出的形式,像《舞赋》、《剑舞》、《西京杂记》、《鱼龙曼延》分别体现了“百戏”不同的舞蹈特征,也就是四类:巾袖舞、道具舞、情节舞和舞像。舞蹈不同艺术品格的形成也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例如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外开放的高潮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具有博大的气度,文化方面,设立“四夷”乐舞,体现了多民族相互交流、沟通、共荣共进的特征,不同民族的舞蹈元素为“四夷”乐舞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综上所述,汉代舞蹈以楚舞为基础,兼收外域、边疆等艺术营养,既刚劲又舒展、轻疾又顿挫,在思想方面,汉代舞蹈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另一方面与原始舞蹈的神幻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现实人间。在形式美方面,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同时大量吸收同时代的姊妹艺术以及边地外域舞蹈进行创新和充实,厚重的气势、内在的张力、古朴的柔美,成为汉代舞蹈主要的艺术品格,彰显“泱泱汉风”。
(三)唐代
自南北朝时期而来的乐舞文化交流融合大潮和日趋独立化的表演性舞蹈,在隋朝被汇集,随后,出现唐朝舞蹈盛况。
提及唐代舞蹈,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部分都是新的创造,丰富了舞蹈艺术。唐代舞蹈几乎都展现了不同的故事情节,除了在宫廷里有所表演,在寺院里也有一方天地。人们常常在寺院里的舞台上表演舞蹈,娱乐广大群众。唐代舞蹈创造并且丰富了许多舞蹈专用术语。现在舞蹈用的许多术语都是唐代时期流传下来的。如大垂手、小垂手、摇、送、等都是至今频繁使用的舞蹈术语。唐代舞者们还创造了舞谱,用简单的图画来记载舞的蹈队形与动作,所以唐代舞蹈的传承性是之前所有朝代都无可比拟的。
唐代的舞蹈,已形成自己的舞蹈分类法。按照舞蹈的风格特点区分,有“软舞”“健舞”两大类。其中舞蹈节目不固定,随着发展不断增加变更。“软舞”“健舞”广泛地流传在宫廷、贵族士大夫和民间之中。“软舞”动作抒情优美,节奏比较舒缓。“健舞”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明快。“软舞”“健舞”演出规模不大,多是独舞或双人舞,动作技巧水平比较高。“软舞”“健舞”都分别包括了不少中外各族的优秀舞蹈。其中著名的舞蹈有西域民间舞蹈《胡旋》《胡腾》《柘枝》。有新创作的舞蹈《剑器》《绿腰》《春莺啭》等。
唐代舞蹈是以纯粹的人体形式来抒发思想感情并作为其艺术表现手段的,如:《踏歌》《龙舞》《祠渔山神女歌》《字舞》等。通过以上这些史料的记载,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唐代舞蹈无论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在唐代己经发展得很完善了。它内容丰富,有宫廷的、民间的、宗教的、祭祀的;在艺术形式上,它己经有了按舞姿、技巧、风格的分类划分,也有了按表演形式的大小区分的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大型群舞和用数百匹绸布装扮舞人的《字舞》;在动作和技巧方面,唐代舞蹈充分运用了人体的手袖、腰身、腾跳、旋转、使用道具等人体的艺术的表现手段。唐乐舞气势磅礴,场面壮观,集诗、词歌、赋于吹奏弹唱;融钟、鼓、琴、瑟于轻歌曼舞。乐曲高亢悠扬,动作舒展流畅,服饰华丽多紫,堪称历代歌舞之最。唐乐舞的兴盛正是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完美写照。
(四)明清时期
明代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已在中国出现,反封建、反专制的民主思想开始产生,它们表现在戏曲、小说以及民间歌舞等艺术中。舞蹈,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在明清两代,有逐渐衰落的趋势,但作为节庆时群众娱乐活动的民间歌舞却呈现出繁盛的局面,表演者多是业余或半业余的民间艺人。宗教活动中的舞蹈,大多由专职的巫师传授。
明清两代广泛流传的汉族民间歌舞,明代的社火,清代的走会,就是将多种民间娱乐或技艺,如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等组织在一起,形成综合性的游行表演队伍。在这种队伍中,舞蹈如秧歌、跑旱船、跑竹马、大头和尚、狮子舞、龙舞、霸王鞭、高跷等表演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保存了许多相当古老的传统舞蹈,如新疆维吾尔族的大型歌舞曲《十二木卡姆》、傣族的孔雀舞、瑶族长鼓舞、土家族摆手舞等,中国各民族人民在民间歌舞中唱述历史、祭祀祖先、教育后代、祈祝丰收、倾诉爱情、赞美家乡。
明清时期,戏曲已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重要艺术形式。而舞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舞蹈,直接继承了唐宋歌舞大曲和古代传统舞蹈艺术,经过历代戏曲艺人的加工创造,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和表演方法。在明清戏曲剧目中,保存了相当丰富的舞蹈遗产。清中叶起,各地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了众多的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如花鼓戏是在民间歌舞花鼓的基础上形成的;采茶戏是在采茶基础上形成的;五音戏剧则吸收了秧歌、花鼓灯的营养;花灯戏是从花灯等发展而来;台湾的歌仔戏是由从福建传到台湾的锦歌、采茶、车鼓弄发展而来的。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各地方戏种都吸收并保存了大量的古典和民间舞蹈的传统。戏曲舞蹈在清代已经具有严格的程式、表现力强,技艺高超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