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基本功
中国古典舞,起源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融合了许多武术、戏曲中的动作和造型,特别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强调呼吸的配合,富有韵律感和造型感,独有的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的美感,令人陶醉。大家知道,中国古典舞基本功都有哪些呢?快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
头的动作:
仰头:向后做曲的动作。
转头:以额头带动,向左、右转动90度。
涮头:头经过前屈、侧曲、后扬的过程,做圆周运动。
低头:以额头带动,向前做曲的动作
摆头:头在正中位的基础上,左右倾倒至最大幅度。
甩头:头在正中位的基础上,左右快速转动90度。
肩的动作:
提肩:颈部保持垂直的状态,肩关节上提。
沉肩:在提肩的状态下,肩关节下沉。
裹肩:颈部保持垂直的状态下,肩胛骨做前伸的动作。
展肩:颈部保持垂直的状态下,肩胛骨做后缩的动作。
转肩:将裹肩、提肩、展肩、压肩的动作连贯,前向后或后向前运动。
手臂动作:
合手:“合手”也称“盖手” 手以“掌形”在屈臂的状态下,由手腕松弛的带动,由旁提起,经上方垂肘从胸前落下,手心往下按的动作。
分手:手以“掌形”在屈臂的状态下,由身前提起,经上方向旁落下,做立圆的弧线动作
抹手:手以“掌形”由屈臂到直臂,在身前做水平运动,分为单抹手、双抹手、交叉抹手。
穿手:手以“掌形”或“剑指”,以指尖为引领,做由内向外的直线运动,分为上穿手、下穿手、平穿手、后穿手、斜上穿手、斜下穿手。
掏手:手成“掌形”,以指尖引领,下盘手至身侧夹肘。
抽手:手以“掌形”或“剑指”,以肘为引领,做由外向内的直线运动。
晃手:手以“掌形”,手臂在立圆的运动轨迹上,做身前“分手”与“合手”配合动作。
盘手:手成“掌形”,以指尖引领,手臂做由内向外,由外向内,由上至下,由下而上的盘旋运动,分为单盘手、双盘手、里盘手、外盘手。
摇臂:手成“掌形”,手臂在身侧做立圆轨迹上的由前向后或由后向前的动作,上身配合手臂做横拧,分为单摇臂、双摇臂。
大刀花:手成“掌形”,手臂配合身体横拧动律,做左右交叉合分手动作。
手的动作:
提腕:在“掌形”的状态下,腕关节做上提动作。
压腕:在“掌形”的状态下,腕关节做下压动作。
摊手:手腕关节做由里向外的绕腕(即立圆转动),成手心向上的掌形。
推手:“推手”也可称称“推掌”。手腕关节做由外向里的绕腕(即立圆转动),经过提腕,成手心向外的掌形,要立掌、翘指。
轮指:两只手像立着的齿轮般依次轮转,分为由拇指带动向外依次轮转和由小指带动向里依次轮转两种。
小五花:在“掌形”的状态下,腕部外侧相对经过腕部内测相对,双手做对称盘手动作,转动一周。
脚的动作:
环动:脚经过绷、摆、勾的过程,做圆周运动。
勾绷:是通过指关节和踝关节做曲与伸的动作而完成。
立落半脚掌:脚掌着地,趾关节做支撑点,踝关节做屈伸的动作。
压半脚掌
碾动:以脚掌为轴心,脚跟主动配合身体做向里的转动动作,脚跟被动配合身体做向外的转动动作。
腿的动作:
吸腿:动作腿沿支撑腿的前、后方,做由直到曲、由下至上的运动。
摆腿:动作腿以踢腿的方法,进行由前至后或由后至前摆动的连续动作。
抬腿:腿在前、旁、后点步的状态下,向上抬起。
弹腿:动作腿在吸掖腿的姿态下,进行伸出、曲回快速的交替动作。分为前、旁、后方向,高度为25度以上等不同高度。
撩腿:将吸掖腿动作与伸腿动作连贯完成
环动:前腿、旁腿、后腿的姿态下,动作腿做前至后、后至前的转换运动,分为半环动(由前到旁)、全环动(由前经过旁到后)。
踢腿:动作腿经过擦地的过程,完成由地面到空中,快速而有力的直线起落动作。分为绷脚、勾脚、前、旁、后不同方向,高度为25度以上等不同高度。
悠腿:动作腿以踢腿的方法,进行后到前、前到旁、旁到后等,配合转体动作完成的摆动的连续动作。
中国古典舞学习口诀
1、强调动作时意念、感觉的重要性——“心里没有,身上白走”。
2、动作中要分清“平均节奏、符点、切分”的区别——注意“满、赶、闪”的不同与特点。
3、比喻静止时要心态稳重、动作时要敏捷灵活——“立如松、动如风、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4、要求慢板动作中连贯圆润,快速动作要干净利索——“慢而不断、快而不乱”。
5、强调动作过程中哪里主动、哪里被动,举“云间转腰”为例——“移带手、含让手、腆推手”;也可称“肩带手、身让手、胸1推 手”。
6、在“阳刚”和“柔韧”型的动作中——强调“刚而不拙、柔而不懈、韧而不僵、脆而不浮”。
7、要求动作中要有延伸感——“形已止、意无穷、动已静、神未止”。
8、形容动作中要流畅通顺、连绵不断、节奏分明——“如行云流水、藕断丝连、点中有线、线中有点”。
9、比喻古典舞动作中“圆、游、变、幻”的感觉——“矫若游龙、形如旋风”。
10、形容动作要从内到外的感觉——“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形与神合”。
传统的中国古典舞要点介
古典舞,是指经过历代专业舞蹈工作者加工、整理、创造的,具有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的舞蹈艺术作品。对于“古典舞”的认识,则是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在其本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积累和形成的。它具有传统性、典范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舞蹈艺术的代表。其主要的特征是它具备了规范化的舞蹈语言和高度发展的舞蹈技巧,程序化的艺术表现方式以及严谨、完善、学用一致的训练体系。然而“古典舞”不是表现某个历史阶段的艺术,而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方法。因此,要想成为有特色的“古典舞”,还是要具备本民族精粹文化的独一性与持久性。
一、中国的古典舞建构
“中国古典舞”在当代是一个特指的概念,它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从中国历史长期积累所形成的传统舞蹈中,提取典型性的舞蹈动态形式,广采博收戏曲中的程式化表演与舞蹈身段、术中姿势和动势的劲力与风范、芭蕾的方法以及其他各种艺术的文化优长,经过现代人的发展创造而产生的。它是在中华文化民族母体之中形成的当代舞蹈的一个种类。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中国古典舞已经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艺术成就。它不仅推出了多部教材(其中《身韵》教材荣获多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而且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中国舞演员、教员、研究人员,直接推动了中国舞蹈的发展进程。
了解当代中国古典舞的特色与审美追求,舞台剧目的发展与演进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注点。为建立伴随新中国成立而诞生的“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50年代,最初的创业者们认识到戏曲舞蹈是蕴含中国传统舞蹈元素最多的“活化石”,并开始在中国戏曲宝库中不断汲取养分。在以戏曲为舞台表现方法的指导下,以1957年《宝莲灯》和1959年《小刀会》为代表的古典舞作品先后问世。这个时期的作品大部分是把某些戏曲片段、传统文本改编或移植成舞蹈剧目,表现手法中大量借鉴戏曲舞蹈的套路与动作程式,带有很浓厚的戏曲表现痕迹。
到了20世纪80年代,舞蹈家们所创作的大批古典舞剧目已然与创建初期的作品大不相同了。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从戏曲舞蹈“身段”脱胎而出的“身韵”逐步形成,并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训练体系。当这套以“身韵”为代表的融科学系统性、民族风格性、时代审美性为一体的古典舞身体动作语言体系成熟并广为传播时,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不仅丰富了古典舞的创作语汇,摆脱了初建时期在肢体语言上的失语,同时也为今后舞台表演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种民族身体语言,中国古典舞“身韵”对剧目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提供给编舞者更多的舞蹈本体语言,使剧目创作的思路得到更广阔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像《黄河》《长城》等作品为代表的抒情、写意、象征的古典舞剧目的发展。特别是《黄河》,该舞蹈一直被誉为是“学院派”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作之一,久演不衰,在1989年文化部直属艺术团青年舞蹈演员新作品评比中获优秀创作奖;1994年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评比经典作品奖。可以说,《黄河》《长城》《江河水》等作品的问世,预示着中国古典舞的创作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进入到90年代之后,中国古典舞的剧目创作从理念到实践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新生代的古典舞编创者们以根植传统、打破传统、立足当代、寻求自我的创新精神,更进一步地向当代舞蹈新境界迈进。开辟了以《扇舞丹青》《风吟》为代表的现代型中国古典舞剧目的领地。“现代型”剧目的探索意义在于它是一种对古典舞最初形态的挑战。值得强调的是:“现代型”绝不是现代舞,它只是从结构上走向现代,其价值在于挖掘动作本身,在原有的古典舞剧目的创作方向上实现一种扩张与延伸。
二、关于中国古典舞身韵
“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这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
一个成熟的民族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路线。神,即神韵、心意,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律,也就是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
1.形
形是指形体外部的动作,它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及动作间的连接,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
通过对传统艺术在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须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蹰臀”、唐代的“三道湾”、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阴阳面”,中国民间舞“胶州秧歌”的“辗、拧、转、韧”,“海洋秧歌”的“拦、拐、拧、波浪”和“花鼓灯”的“斜塔”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 之美。掌握体态及造型的曲线美还需要具有相应的素质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种技法。人体的“拧、倾、圆、曲”是整体的形象。从局部来看“头、颈、胸、腰、胯 ”,“肩、肘、腕、臂、掌”,“膝、跺脚、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
2.神
这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
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在中国文艺评论中,神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无论谈诗、论画,品评音乐、书法都离不开神韵二字。在古典舞中,人体运动方面的神韵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感觉的。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把神放在首位,“以神领形,以形传神”。可以说,没了韵就没了中国古典舞。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恰恰是受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准确地解释了形和神的联系及关系。
3.劲
“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比如运动时“线中的点”即“动中之静”,或“点中之线”(即“静中之动”),都是靠“劲”运用得当才得以表现的。
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身韵”要培养舞蹈者在动作时,力度运用的轻重、缓急、长短、顿挫、切分、延伸等的对比区别。“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 ——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的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造型。“神劲”——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还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劲的区别。
4.律
“律”这个字它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 必须要“顺”。这“顺”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过“顺”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从每一具体动作来看,古典舞还有“一切从反而做起”之说,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后、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这种“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使人体动作产生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舞律”之精奥之处。
三、品味古典舞经典之作《黄河》
作品简介舞蹈编导:张羽军、姚勇;舞蹈音乐:根据冼星海1939年《黄河大合唱》,殷承宗、刘庄、储望华、盛礼洪、石叔诚创作原曲,杜鸣心改编。
舞蹈欣赏舞蹈的开始部分,舞台上演员们形成一排排蜷缩低伏的群体造型。背拱起缓缓地涌动,似黄河的滚滚波涛连绵起伏;似黄河船夫拉纤艰难前行。几个舞者依次挺身立起的身躯和他们的手臂,像是大河中激起的朵朵浪花。
在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中,男女舞者开始了他们的集体舞。通过他们的动作、姿态、造型和不断流动变化的构图,使观众感觉到了浪涛,以及船夫们冲破激流、闯过险难、登上堤岸、向远眺望的形象。在第二乐章《黄河颂》中,展开了双人舞的表演,他们用充满深情的肢体语言的诉说,如同一组组生动的雕像,象征了黄河之水对黄河儿女母亲般纯洁、神圣的感情;也象征了中华民族刚柔相济、宽厚博大的精神。
在第三乐章《黄河愤》中,一组带着无限惊恐和承受深重苦难的女子四人舞和男子四人舞相继出现了,随后的群舞展示了生活在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的痛苦与煎熬及对光明的期盼。
第四乐章《保卫黄河》的号角吹响后,一男子冲锋陷阵般指引大家凝聚在一起,无数双手臂随即呼应伸向它,凝聚成一团,以此为无声的誓言激发战斗的豪情。此时,演员接连出现许多古典舞高难度的技术技巧,像摆腿跳、拉腿蹦子、云门大卷,等等,使整个舞蹈气氛达到了高潮。
最后,全体演员如泻闸狂涌的河水快速集合在舞台后区,随着《东方红》旋律的出现,天幕呈红色,这庄重、神圣的壮丽景象,使得场上场下人心沸腾,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深邃与伟大,为强大的民族精神所具有的凝聚力感到由衷的自豪!
尾声,演员们又回到低身向前的造型中,与前面开始的视觉形象遥相呼应,构成舞蹈整体感不丢失的效果。
舞蹈编排以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语汇为主,体现了新时期学院派舞蹈创作的风格。舞台整体结构清晰、形象鲜明、流动感强,编导的巧妙之处在于用写意手法推进作品内在情绪的逻辑发展,从而使作品具有较好的历史感与文化感。舞蹈评论家佾士在对组舞《黄河》发表的评论中写道:看来,作者在作品里发现的是舞蹈的自我,正是在这一点上它使舞蹈回到了原本。它没有情节,人物都淡化为一组象征似的群体——人民。这没有确切情节的舞蹈中,人们视觉所展开的一浪又一浪的历史波浪,是这个民族的顽强奋进与自强不息,是他们在充满悲哀与欢乐中,用斗争迎来了黎明的曙光。整个节目最大限度地突出了舞蹈艺术最主要的因素——人体。在20多分钟里,人体动态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舞蹈充满了史诗般的悲壮格调,气势恢宏,场面雄伟。舞蹈的本体意识得到了充分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