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语病题规律
初中语文考试中的语病题,很多同学都无法很好的去把握这类题,其实语病题是有规律的,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一、否定词
一个句子,如果多次出现“不”、“没有”之类的否定词,很有可能出现语病,即句子字面意义可能和要表达的意义正好相反。如:
1.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2.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挡风。
3.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例1.中的“防止”和“不再”形成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恰与应表达的意思相反
例2.中的“忌”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否定词,后面再加上一个否定词“不可”,也形成双重否定,使得句意与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
例3.中否定词有“否认”和“不”,另外还有一个反问词,也相当于否定词。这样,句子含三重否定,即等于一重否定,从而将句意搞反了。
二、两面词
一个语句,若出现“能否”、“是否”、“有没有”“好坏”之类的两面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句子可能犯有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的毛病。如:
1.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人才。
2.机器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
3.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例1前半句中“能否”是两面词,是从两个方面来说的;后半句中“要”是一面词,只是从“能”的方面来说的,这就造成“一面对二面”的毛病。
例2和例3同样有这样的语病。
三、关联词
一个语句出现了关联词,我们要想到,关联词搭配是否恰当,关联词是否放错了位置等等。如:
1.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2.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了顶峰。
3.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
例1.中“无论”是表无条件的关联词语,后面不能带并列性的词组,只能带选择性的词组,“干部和群众”应说成“干部或群众”。
例2“不管”相当于“无论”,故例2有与例1一样的毛病,可以将“不管”改为“尽管”。
例3.中“并非”意思是“并不是”,后面自然不能再加上“是”了。
四、介词
介词的运用上,极容易出现语病。如:
1.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
2.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在大限度的保护。
例1.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有介词,使得整个句子缺少主语,要或去掉“经过”,或去掉“才使”才可以
例2.“在”应改为“从”,因为“在……中”这种格式常用来表时间或空间,而不表示来源或由来,汉语中表来源或由来的.往往用“从……中
例3中介词“所”是多余的,因为“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的,“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即成了“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一是“广大消费者”不能修饰“欢迎”,二是“深受”后面应带动词或主谓词组。
五、并列词组
并列词组的运用上,常常犯有前后部分搭配不当的毛病。如:
1.这个文化站已经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2.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3.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例1“挽救和培养”是并列词组,“挽救”“失足青年”讲得通,“培养”“失足青年”则讲不通。
例2“安排”后面是由四个并列短语组成的宾语,显然,“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不能与谓语“安排”搭配。
例3中“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是并列词组,但只有“严肃处理”与“事件”搭配,“事件”是不能“批评教育”的。
延伸阅读:中考语文错别字分辨六大技巧
一、归类析异法
有些字的字形十分相像,像是孪生姐妹,只是一笔之差,或是某一笔、几笔的长短曲直略有不同,如果把这些字集中起来加以比较,找出各自笔画的特点,是可以帮助记忆的。例如:“戍”“戌”“戊”,笔画特点是中间一笔有不同,可以概括为“点戍”,横戌”,“戊中空”。再如“己”“已”“巳”,笔画的特点是左边这竖笔的长短上有不同,可以概括为“开口己,半口已,闭口巳”。
二、以音辨形
对于因形近而产生的错别字,如果读音有异,我们在默读的时候,就可凭读音来锁定它。例如:“扑溯迷离”,“溯”读sù,“朔”读shuò,此处应为 “朔”;“贪脏枉法”,“脏”读zàng,“赃”读zāng,此处应为“赃”;“气慨”,“慨”读kǎi,“概”读kài,此处应为“概”。
三、形旁辨析法
汉字中的绝大多数是形声字,许多音同音近的形声字,都有共同的声旁,区别只在形旁。所以抓住形旁加以辨析,就可避免用错字。例如:近年高考中考题中, “国藉”应为“国籍”,“藉”从“草”,“垫、借”的意思,而“籍”从“竹”,“书籍、籍贯”的意思,应为“籍”。“幅射”应为“辐射”才对,“辐”是 “从中心向四面八方伸展或传播”,而“幅”从“巾”与布帛等有关,与词义不合。
四、据义定形法
汉字的基本特点是音、形、义的统一,要正字,就应从三者入手,以义为纲,据义定形。如:“不径而走”,成语意思是“没有腿却能走,常指消息不待张扬就迅速传播开来”;“径”指小路,应为“胫(小腿)。“责无旁代”,成语意思是“责任不能往别处推,自己理所当然地应当把责任承担起来”;“代”是代替,应为“贷”(推卸)。
五、来源推形法
对于不解词语来源而写错的字,我们可以采用联想来源的方式推断,如近年高考中的词语:默守成规、世外桃园等。“默守成规”与墨子有关,战国时的墨翟以善于守城著名,后因称善守者为墨守;应为“墨”,不能误作“默”。“世外桃园”与陶渊明有关,他曾写下闻名的《桃花源记》;应为“源”,不能误作“园”。
六、语境推字法
对于给定语境辨析错别字的,我们一定要依托语境的限定、选择功能来判断。例如中考题“……常言道‘勤奋是成功之母’,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没有春天里的劳作,那能换来金秋的硕果累累?”“颠簸”的意思是上下震荡。“颠扑不破”是个成语,意思是无论怎样摔打都不破,比喻永远不会被****。从句意上看应为“颠扑不破”“那”是指是代词;“哪”是疑问代词,包括有疑而问(询问)和无疑而问(反问)。从语境上分析,这是一个反问句,应为“哪”字。
【初中语文语病题规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