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17年央视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朗读者》必有朗读,语气却又重重地落到“者”上。“者”在此处指发出“朗读”的人,可见《朗读者》十分重视朗读之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央视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欢迎大家参考!
【1】央视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当读到林徽因的这首诗的时候,那位老者再次凝噎,再次满含泪水。
那天无意间看到董卿主持的《朗读者》第一期,请到了中国著名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也是中国第一位获得北极光文学翻译奖的人。老先生虽然九十多岁,但依旧身体健康,思路清晰。而且还常年坚持一个习惯:晚上学习至凌晨三四点钟。对于这一点,无不让人暗自惊叹:就是年轻人也不一定有这种精力啊!他说,the best of all ways,to length our days, to steal some hours from night.(一生中最好的延长白天的方法就是在夜里偷些时间)。他说,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发现美,创造美,有时候即使失败了,但是回忆起当时自己的努力与付出,这也是一种失败之美,回忆之美。
很感动这样的言辞,也很感触这样的人生,因为热爱翻译,继而发现其中的乐趣,因为乐趣,又很愿意去干这个工作。或许,这个时候,乐趣与兴趣之间早已没有前后之分,只有相互依托的.关系了。
人的一生很长,会遇到很多事,会让人感到很迷茫,也许觉得周而复始的工作很没有乐趣,也许觉得自己的工作本来就不是自己的兴趣,但是,人活着,总得专注一件事,这样,在自己暮年回首时,心里会很踏实,也会像这位老者一样:在暮年之时,心中亦十分饱满,亦会有那种热泪盈眶的时刻。
所以如果我们的工作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事,那么我认为可以尝试把它变成一种乐趣,创造乐趣,发现美,创造美,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最后,付一首林徽因的诗《别丢掉》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明月,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2】央视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年少、羞涩、迷茫的米夏在那样一个夏季被成熟、美丽、坚定的汉娜所吸引、所引导,在享受着情爱的欢娱及感受着朗读为汉娜带来快乐的过程中,米夏渐渐成长、自信、笃定。他由开始的顺从,逐渐变得有主见,由开始的急切见面,到朋友为他举办生日聚会时的犹豫,继而与汉娜发生了争吵。当汉娜悄无声息地离开之后,躺在昔日两人欢娱的床上,轻闭双眼,轻触床帏,米夏定格了自己的恋人。
8年后,米夏出乎意料地在法庭的审判席上再次见到了汉娜,惊讶地得知二战时期加入过党卫军并作为看守的汉娜,曾选择体弱女孩为她朗读并最终将她们送上不归路,惊愕地得知汉娜曾眼睁睁看着大火烧死教堂里300多犹太囚徒!审判过程对于米夏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他无法理解昔日在他生病之时伸出援手,在他青春懵懂之时传授他情爱的人会是刽子手!也正是在这煎熬的过程中,米夏惊奇地发现汉娜既不会读也不会写,她宁愿成为一名罪犯而不愿承认自己是文盲。在是否向审判长告知真相为汉娜减少刑期的抉择中,米夏迷茫了,望着满天洁白的雪花,米夏选择放弃与汉娜见面,放弃告知真相。在得知汉娜被判终身监禁时,泪盈眼眶的米夏结织了自己的心网。他无法理解曾给予他无限美好与爱恋的汉娜会是刽子手,他无法明白自己选择放弃告知真相是否出自于正义,他无法判断自己放弃告知真相是否意味着放弃汉娜,他也无法知晓自己是否会真的在心里放弃汉娜、、、
在以后的日子里,米夏的心网几乎无处不在,他没能与任何人走近过,他没有向任何人敞开过心扉。离婚后回到家乡,走进原有的房间,翻开笔记本,一首写给汉娜的诗映入眼帘“当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合二为一。当我们沉浸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我们消失时,你在我心里,我在你心里。这之后,我是我,你是你。”已是中年的米夏再次无法平静,这次他主动选择了朗读,与其说他选择再次为汉娜朗读,不如说他选择了为自己朗读。或许米夏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缓解内心的愧疚、解开自己的心结,可却事与愿违。他无法面对现实中的汉娜,他无法给她回信。他可以为行将出狱的汉娜安排好一切,细心到不忘记室内装饰的一幅画,并伫足画下深思良久,却不愿意直面汉娜。或许他已想像到两人见面的场景,眼前这位苍老、呆滞、迟缓的老人无论如何也不是那个在他青春年少时已定格的恋人,他甚至不愿与她有任何触摸,那曾经怎样令他心驰神往!他像个礼节性的外交官与汉娜周旋着,最终甚至联告别拥抱也取消了。
汉娜的自杀深深触痛了米夏,在完成汉娜遗愿过程中,面对并非相识犹太女孩的质疑,米夏第一次倾吐了他与安娜之间的恋情,尽管他们的.恋人关系仅仅维持了一个夏季,但汉娜却影响了他一生。米夏在为汉娜完成救赎的过程中,渐渐解开了自己的心结,最终选择向女儿敞开了自己的心扉。
关于汉娜
如果说我们可以理解米夏的心结,汉娜的心结似乎多少令人有些费解,仅仅为了掩饰自己是文盲一次次放弃升迁机会,甚至宁愿选择被重判而顽强坚守着。这里延伸点看似与影片无关却又相关联的资料,德国缘于15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于1642年颁布强迫教育立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据统计,在十九世纪后半期,德国的文盲率是欧洲主要国家中最低的。或许这能让我们多少理解些一直以来自尊强势的汉娜为何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文盲。
在与米夏交往的程中,汉娜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她不愿让米夏看到自己的弱项。当她感受到米夏对她的依赖渐行渐远,加之工作上的升迁有可能暴露自己是文盲时,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离开。
法庭上,汉娜感知到米夏的注视,但开始她从未试图找寻他的目光。汉娜试图为自己辩解,但面对众多生命的消逝,一切辩解都只能是徒劳。处于是选择告知世人自己不会写字,继而那些对她不利的罪证随之消失,还是选择继续隐瞒自己是文盲的重要抉择关头,汉娜下意识地想回头,她想找寻米夏,因为这世上可能她唯一在意的人就是米夏,可能唯一知晓她这个秘密的人就是米夏。可她旋即控制住自己的下意识,或许她最不希望这世上知道真相的人也是米夏。她痛苦地看着桌子上的本和笔,坚定地说道:没这个必要,报告是我写的。法庭上的片刻骚动似乎打碎了汉娜的坚定,她再也无法控制,扭转身躯试图找寻米夏,米夏已选择了离开,此刻汉娜或许意识到米夏已经知晓了她的秘密,这是何等的伤心与无奈!当汉娜得知米夏来看望他之时,她轻触发髻眼角溢满喜悦,或许她已不在乎自己的抉择,不在意是否被重罚,只想看到昔日相爱的少年关爱理解的眼神。当她知道米夏最终放弃与她见面时,汉娜垂下双眼,世上她唯一关爱的人,也是唯一可能关爱她的人离开了!之后的审判对于汉娜已不重要了,她选择平静而有尊严地接受。
若干年后,当汉娜收到米夏的磁带,再次听到他的声音时,多年平静的心再次被搅动,她的米夏还在意着她!她重新焕发了生活的激情,学会了读和写。当她颤抖着给米夏写下第一封信之后,她多么渴求会有一封回信,可什么都没有!如果说长期的等待消磨了汉娜的希望,那么最终与米夏的见面则彻底打碎了她的希望。
两人最终的见面我个人认为是最能体现演员表演功力的场景(凯特因为此片摘得2009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真的是实至名归)。老年汉娜在与米夏见面那一刻眼神流露出太多的内容:欣喜、委曲、祈盼、、、她下意识地想整理下自己的衣服,或许感觉到这么多年的放弃修饰此刻无论怎样已没有必要了,继而伸出了手,依旧是三十年前的口吻,说道:你长大了,孩子。她生命中的美好最终停留在这不足一分钟的时间里了,当米夏抽回手,下意识地低下头时,汉娜知道一切已经结束了。或许汉娜并非要求米夏会依然爱恋她,她所希望的可能只是关爱的眼神而非敷衍。她最终选择了平静而有尊严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关于心结
现实生活中,我们自己、我们的家人们、周围的朋友们、同事们等等,或许都会缘于某种因素可能有着各自不同的心结,可能会缘于小时被狗咬过而惧怕狗,可能受某部电影影响惧怕什么(如同自己小时候看过朝鲜影片《卖花姑娘》之后几年里惧怕打雷和闪电),可能缘于生活中受过某种人的伤害而从此不愿意与这样类型的人交往等等。多多放下,多多宽容,多多包涵,对自己、对家人、对周围的人。
【央视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相关文章:
朗读者开场白台词第三期10-11
朗读者第三期开场白台词09-12
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06-05
胡德夫央视《朗读者》观后感09-28
央视朗读者第9期观后感赵文瑄05-29
精选央视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09-04
央视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07-12
2017央视朗读者告别观后感500字10-21
2017央视朗读者第9期观后感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