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辅导 百分网手机站

朗读者观后感

时间:2021-03-27 09:15:08 初中辅导 我要投稿

朗读者观后感600字(通用10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朗读者观后感600字(通用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朗读者观后感600字(通用10篇)

  朗读者观后感1

  “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当读到林徽因的这首诗的时候,那位老者再次凝噎,再次满含泪水。

  那天无意间看到董卿主持的《朗读者》第一期,请到了中国著名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也是中国第一位获得北极光文学翻译奖的人。老先生虽然九十多岁,但依旧身体健康,思路清晰。而且还常年坚持一个习惯:晚上学习至凌晨三四点钟。对于这一点,无不让人暗自惊叹:就是年轻人也不一定有这种精力啊!他说,the best of all ways,to length our days,to steal some hours from night.(一生中最好的延长白天的方法就是在夜里偷些时间)。他说,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发现美,创造美,有时候即使失败了,但是回忆起当时自己的努力与付出,这也是一种失败之美,回忆之美。

  很感动这样的言辞,也很感触这样的人生,因为热爱翻译,继而发现其中的乐趣,因为乐趣,又很愿意去干这个工作。或许,这个时候,乐趣与兴趣之间早已没有前后之分,只有相互依托的关系了。

  人的一生很长,会遇到很多事,会让人感到很迷茫,也许觉得周而复始的工作很没有乐趣,也许觉得自己的工作本来就不是自己的兴趣,但是,人活着,总得专注一件事,这样,在自己暮年回首时,心里会很踏实,也会像这位老者一样:在暮年之时,心中亦十分饱满,亦会有那种热泪盈眶的时刻。

  所以如果我们的工作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事,那么我认为可以尝试把它变成一种乐趣,创造乐趣,发现美,创造美,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最后,付一首林徽因的诗《别丢掉》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明月,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朗读者观后感2

  “‘朗读者’与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首次担任制作人的董卿16日在京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朗读者》每期设置一个主题,由五六位嘉宾分别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朗读能表达自己情感的文字,董卿负责串联。节目近几期主题为“遇见”“陪伴”“眼泪”“第一次”,嘉宾则包括杨利伟、刘震云、濮存昕、斯琴高娃、蒋雯丽、许渊冲、柳传志等,将于18日起每周六日在央视一套、三套晚间播出。

  董卿说,《朗读者》的朗读文字包罗万象,有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的自创情诗;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大众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传志写给儿子婚礼的个人感受。

  “《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将完成统一。”董卿说。

  她认为,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据介绍,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

  董卿说,针对不同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董卿说,“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观众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首次作为制作人的董卿,谈及做《朗读者》的初衷时说,几乎所有综艺节目形态她都已经尝试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但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朗读者》的诞生又成为一种必然。

  从《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传承者》《非常传奇》,严肃的文化类节目近年来不断走红荧屏。正如主持人白岩松所说,董卿制作并主持的《朗读者》有着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意义,“《朗读者》是一个回归本源的过程,朗读虽然是一个现代的字眼,但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多是以读、说的形式进行传承的”。

  朗读者观后感3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从文字中获得过快乐。与其说朗读者在传播文字,不如说也在传递文字背后的人生”。董卿的话道出了本次寻找的意义,声音传播情感,情感滋养人生,“我就是想好好读书”,董卿寻找的是朗读者,更是关于文字、关于阅读最原始的热爱,最原始的快乐。

  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对于创新节目的要求,首先是从社会价值出发。“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目前电视市场中沉得下心的文化节目却是稀缺资源。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出现,正是在喧闹娱乐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

  央视资产管理中心主任任学安说:“《朗读者》的出现绝对不是孤立的,中国的电视节目太需要一档有文化价值的节目来滋润我们的心田。《朗读者》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来朗诵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朗读者》是董卿从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转型之作,她坦言这档节目对她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撞击灵魂的力量;嘉宾的标准更不是一般综艺节目和娱乐节目的要求,“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诚的情绪感染力。

  在已经结束的前几期《朗读者》录制中,很多参与嘉宾的动情朗读让全场震撼,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写给母亲》,更是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朗读者观后感4

  董卿曾说过,坚守一颗庄重之心,给文学以礼遇——不要赋予书“强心针”的功能。“生活里还可以有一顿饭,是耳朵的饭。”一卷书,一盏茶,在轻声吟诵中走入诗意的世界;一段文,一个人,从翰墨幽香中感受文化的沉淀。

  观看完第二季的我最印象深刻白岩松的'演讲,从他的演讲中,我学会了很多;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白岩松也是一样,他的少年时代充满着艰辛,也有难忘的回忆。家乡是忘不掉的牵挂。当下我们被太多的成功学包围,我们这个时期的人,都太过去热衷成功学,从而导致了一种畸形的判断标准。只有成功,别人才会高看你,只有成功你才会有地位,只有成功你的人生才是成功。在我们都想去成功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中国老话,“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句话我们也能够看出,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不成功就会沮丧、就会消沉、意志就会削弱、自信心就会丧失。这样的标准要不得。

  人从出生开始,就是一条单行线,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赢得了全世界,你也赢不了死亡的这个结果。面对死亡这么大的一个失败,你该怎么办?

  成功固然好,失败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一个没有经历过失败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就像一个纯净的玻璃球,有一点磨损,在别人眼里就会失去光彩夺目的本来。高处不胜寒,越成功,站的越高,摔下来就会摔的越狠。如果我们经历过挫折经历过失败,再次摔下来的时候,疼痛感就会大大减弱。

  一个人有一个不成功的一生是失败的。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朗读者观后感5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在节目中,濮存昕第一个亮相,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濮存昕感谢了一位医生,改变了他的命运。柳传志畅谈因拙成巧的人生轨迹,高三时为何与成为百里挑一的飞行员的机会失之交臂。节目现场柳传志重现“父亲的演讲”,朗读儿子婚礼上的家信,“柳式家训”让观众深受启发。=张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举夺魁,当选世界小姐的决定性因素,并分享了为人母近一年的惊喜与感动。

  在第一期节目中,还特别邀请了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从头到尾弹奏《朗读者》主旋律,成为一大亮点。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弹唱经典歌曲《匆匆》,充满了意境。以朗读和访谈为核心的节目内容,加上经典音乐艺术的组合,《朗读者》首期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董卿当制作人的开门红。

  压轴出场的是曾翻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董卿在现场与许先生娓娓互动,许渊冲道出了曾用翻译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的独家趣闻。已为中外文化传输做出杰出贡献的许渊冲老人,近百岁高龄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到凌晨3、4点,他活到老、学到老,永远用年轻人的心态努力工作,感动了观众。

  朗读者观后感6

  在老师的强烈要求下,我迫于无奈地观看了一档我毫无兴趣的节目——《朗读者》。

  所为一个宁可躺着无所事事,也绝不愿意在课外手沾书籍的”厌学者“,我本实在不懂得,一档只有朗读的节目,会有什么精彩的看点,哪些地方,会惹人眼球。而当我真正走入它的时候,好不夸张的说,我彻底被它吸引了。

  周六晚8点,我打开电视,观看《朗读者》,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第一次”遇见“。

  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晰就经历过。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的孩子,被同学们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有人愿意和他一组。同学们甚至还给他取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戚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跟正常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度手术中的一个,也许他对此毫无印象。但是对濮存晰来说,这是他生命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内容讲的是老舍对曾经将自己领进血统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我们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

  朗读者观后感7

  如果你在视频网站翻开朗读者的内页,标题内容基本被明星的朗读占满了。就拿第3期来说,麦家讲述的故事明显比徐静蕾更走心、更诚恳,可为了流量,封面和主打宣传仍然是话题女王徐静蕾。

  第7期,董卿开头片花里就说,这一期最喜欢曹文轩的一句所有的故事都是生死离别,可宣传的时候,用的还是姚晨。

  《朗读者》更相信名气,这是粉丝市场,还是董卿的不自信?

  要想了解真相,我们不妨先从节目的定位说起。

  朗读者的宣传语:一个人、一段文。你没看错,就是人在文前面。就连节目的名字,也暴露了董卿的野心:突出的是者,而不是朗读本身。

  董卿,知性和智慧的代表,央视一姐,当红炸子鸡,她的人脉和资源绝对一流。于是,利用这些人脉和名人效应,来号召大家读书,不是顺理成章、两全其美的事吗?

  可事情就是这样,重点太多,往往容易喧宾夺主,有道是此消彼长,看重了明星的人,就看轻朗读的文。

  看节目时,我很喜欢看起来有点偏执的程何,她翻译的《我,堂吉诃德》音乐剧中的歌曲《不会成真的梦》,那些语句多美啊!然鹅,我到网上搜歌词,却几乎搜不到。我搜出来的都是程何、刘阳和罗颖珊的故事,最后,我好不容易才在一个门庭冷落的博客里找到所需要的内容。

  面对这赤裸裸的人比文红,只有一声叹息吧。

  不过我仍然相信,董卿的初衷是好的,她希望利用明星或是自己制造的明星的号召力,让大家把他们当作偶像,来推广阅读。但殊不知,真正热爱阅读的人,不是为了谁读,而是热爱文字本身,热爱去书本里体验自己没有体验过的感受。

  朗读者观后感8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今年96岁高龄,拄着拐棍最后一个出场。许渊冲是北京大学教授,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候选人。20xx年,国际译联将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授予了许渊冲,是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上周六,《朗读者》在央视首播,一位老先生走上了舞台,与主持人短短十多分钟的交谈,老先生迅速在网上走红。

  也许你不知道他是谁,但是正是因为他,我们遇见了包法利夫人,我们遇见了于连,我们遇见了李尔王……同时,也是因为他,西方世界遇见了李白、杜甫,遇见了崔莺莺、杜丽娘。

  在他看来:“翻译就是应该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全世界的美。创造美是人类最高的幸福,这也就是我人生的意义,别人都在谈对等,我在谈超越。”

  他回忆道,“1931年翻译第一首诗,就是林徽因的《别丢掉》。”许老打趣说,“当时翻译这首诗,是因为喜欢一个女同学。”

  《别丢掉》是林徽因为纪念逝去的徐志摩而作,“一样是明月,一样是满山灯火,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许渊冲现场念起这两句,动情时眼中噙满泪水。

  “林徽因通过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很真很美,所以我就把它翻成英文,还把它送给喜欢的女同学,可惜这位女同学已经名花有主。”

  讲起自己热爱的翻译事业时依旧充满热情,给自己定的“小目标”,是100岁前翻译完莎士比亚所有作品。

  不管何时何地,提到翻译,许老的快活劲儿立马从眼神里奔出来,溢满整个脸庞。脸颊红扑扑的,看不到老年人常有的老年斑;白眉毛自在招展着,茂盛程度甚于稀疏的白发。

  朗读者观后感9

  无声的文字,有了感情,便成了有声的倾诉。从来没有一档电视节目让我热泪盈眶,心潮澎湃,这无疑是在这个被小鲜肉和真人秀充斥的荧幕下、如此聒噪的时代下涌入的一股清流,如此温情,如此纯粹。我坚信主宰整个社会核心和主流价值观的应该是文化而绝不是娱乐。

  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在要求孩子们看《朗读者》。节目确实挺好看,很多嘉宾,都是满面笑容而来,泪眼汪汪离开。就连主持人董卿,也忍不住落泪数次。没错,他们的泪都是真实的,但不能否认,也都是煽情的。

  有人会问,煽情有什么不好?煽情最大的坏处在于,它剥夺了孩子自己用心去感受的权利。

  杨乃斌和妈妈一起上了十六年学,在孩子眼里,可能是一件很酷的事;耶鲁大学毕业的秦玥飞,他在农村多好啊,为什么大家觉得他亏大了?

  孩子读过、看过的感受,也许单纯,但这不正是世界本来的样子吗?

  孩子读书,道理在其次,读的是一种感受,一份心态。作家的价值观,在影响着孩子,让他执着地相信一件他并没有感受到,并不理解的信念。

  我相信,读懂《简爱》的孩子长大以后,不会因为自己没有背景、身份低微而自卑;读懂《傲慢与偏见》的孩子长大,不会为了财富和地位而去恋爱、结婚;读懂《射雕英雄传》的孩子长大,会知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而这些,不是仅仅通过明星用自己的经历去附会,能够获得的。

  大人们常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如果在孩子们眼里,就至少会有一万个。孩子的想象力远远超出大人的预料,孩子的感受力远远超越大人的敏锐。

  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如果非要为了大人的感动,“为赋新诗强说愁”,那就多多少少有些因噎废食了。

  朗读者观后感10

  每一期,节目都有如“遇见”“选择”等主题,选择合适的朗读者并匹配好内容是引发共鸣的保障。从效果看,《朗读者》有好反响,或许和找到了不少有阅历和感染力的嘉宾有关。

  徐静蕾和已过世的奶奶有着割不断的感情,当她朗读史铁生《奶奶的星星》的片段时,很多观众落泪;“世界小姐”张梓琳朗读了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献给自己10个月大的女儿,她那“愿女儿每天睡到自然醒”的期许打动荧屏前的无数妈妈……

  在《朗读者》策划之初,节目组就意识到单纯依靠专业朗读这样“曲高和寡”的方式来吸引大众显然行不通。他们寻找到的高而不“冷”的表现语言,拿刘欣的话来说,是“以文字为介质,以情感为窗口”。把文字和人背后的故事串联起来,那些原本看上去深奥的文字,自然就拥有了柔软的质地。

  而文化大咖、商业精英之外,平凡如你我的“素人”的加盟。这也让节目区别于常规的朗诵类节目。“素人”嘉宾杨乃斌在第二期亮相,儿时他就失去了部分听力,在妈妈的陪伴下走过了小学、初中甚至大学。从朗读优劣的角度看,杨乃斌在朗读冰心的《不为什么》过程中吐字并不标准,但导演田梅以此为例对南方日报记者说,之所以杨乃斌能站在舞台上,正因节目更在意嘉宾能否通过他精彩的故事绽放自己,而不是强调朗读的技巧。

  有时候,节目组也会碰到让他们都觉得意外的嘉宾。如第一期的翻译家许渊冲,邀请他时更多考虑的是他的成就值得书写,但到了录制现场,老人家内心深处的某种情绪被激发了出来,他的激情四射触动了观众的泪腺。“这是我们事先没料到的,这样的嘉宾,对一档节目来说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田梅感慨。

【朗读者观后感600字(通用10篇)】相关文章:

1.董卿朗读者观后感-2017朗读者观后感

2.朗读者味道观后感

3.看央视朗读者观后感

4.朗读者观后感600字

5.《朗读者》致青春观后感

6.朗读者观后感800字

7.朗读者青春观后感

8.最新朗读者青春观后感

9.最新CCTV朗读者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