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知识

咬文嚼字优秀教案

时间:2024-09-22 10:23:12 初中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咬文嚼字优秀教案

  《咬文嚼字》成为中国境内汉语文化品质“捍卫者”角色,并共发起了多次“社会查找错字活动”。下面是小编推荐的咬文嚼字优秀教案,欢迎参考!

咬文嚼字优秀教案

  【1】咬文嚼字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有一则文言文,题目为《楚王好细腰》。文章选自《墨子》一书。墨子,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

  老师在介绍墨子时,让学生齐读他的简介。学生读墨子,名翟(zhái)。

  当时听课时我就有些纳闷,这个字翟不是读作(dí)么,我用手机百度了一下,也验证了我的推断,这个翟字就是读(dí)。

  下课时,我就找教课的老师交流了一番。首先赞美老师课教的好,其次向老师请教这个翟的读音的问题。老师先是一笑,找了其中一位同学来回答我。那位同学说这个翟为多音字,再读翟(dí)时,有三种解释,一为长尾的野鸡,二为翟羽,古代乐舞所执雉羽 。三为姓。而读翟(zhái)时,只有一种解释,作为姓。如果作为翟(dí),意思是长尾山雉,或者山雉的羽毛。如果读翟(zhái),意思为姓。所以理所当然,读翟(zhái)最好。

  乍一听,学生讲的很有道理,老师也比较认同。但是,这里的翟是墨子的名字,不能作为姓,所以排除作为姓的解释。只有长尾山雉或者雉羽这两种名词的解释。而雉又有非常多的解释,特别是雉尾扇,则是皇帝坐朝时左右侍从所执的用野鸡尾羽所制的屏障。所以由此看来作为雉羽的解释可以讲得通,而且还是比较高贵。而且汉朝皇后吕雉,也是同样的字。所以说不能浅显的`认为翟(dí)这两种跟动物有关的解释,就将其排除,看来失分不妥。

  古人取名非常有讲究,但绝不会认名字和动物,山川等相关就认为不好。苏轼的轼意为车上的扶手。而他的弟弟苏辙的辙意思为车轮碾过的轮印。如果让我们现代人的观点看来,也是觉得不可思议。但是这就是苏洵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与世无争,做一个安分守己的人。

  我们常说,不能以貌取人,所以也不能一名字的解释好坏来判断究竟是何意,而违背究竟是名还是姓的用法。作为现代人,不能用现代人的观点去理解古人的思维,所以做学问,要多几分考究,决不能想当然。

  【2】咬文嚼字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2、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的语言,积累一些典故。

  2、评价作者的观点,借鉴吸收。

  教学方法:引导阅读、讨论,讲析解疑。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成语“咬文嚼字”既来源此。对这个成语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都收录,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

  三、提名阅读

  四、知识积累

  1、词语积累:

  锱铢必较 清沁肺腑 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

  套板反应 刻苦自励 推陈翻新 自鸣得意

  索然无味 不即不离 点铁成金 一时兴会

  尺牍 下乘 玩索 流弊 援例

  冷寂 岑寂 拘礼 游离 蕴藉

  2. 文学常识

  朱光潜 谢灵运 韩愈 贾岛 李商隐 贺铸

  五、弄清本文的结构,概括说明文章的思路,完成下列提纲。

  (一)引题( 段):

  (二)揭示中心,初步论证( 段):

  (三)进一步论证( 段):

  (四)总结( ):

  六、问题1、 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

  3、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本文论证方法是什么?是否能说明问题?请举例说明。

  5、你对作者的说法都赞同吗?若有不同看法,试举例说明理由。 6、作者对“咬文嚼字”这一概念重新作了界定,它在文中的内涵是什么?

  7、 什么是“套板反应”?怎样克服套板反应?整理成一段文字。

  七、布置作业:背诵文中引用的诗词名句。

  《咬文嚼字》课时计划 第2课时 (总第70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2、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的语言,积累一些典故。

  2、评价作者的观点,借鉴吸收。

  教学方法:引导阅读、讨论,讲析解疑。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分析文中的例子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三、 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明确:本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先援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四、研读课文

  阅读课文第6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说自由直接意义和联想意义,用了两个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何相似点?作者用这两个比喻恰当吗?说说看。

  ②文中说“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它的妙处就在于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根据作者的分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丰富”和“有蕴藉”是怎么理解的。作者写 这个例子又是什么目的。

  ③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字的联想意,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对某字联想的境界不同,因而它具有不确定性。

  B、与科学的文字不同,文学的文字不靠直指意义而是必须用联想的'意义来表现,诗尤其如此。

  C、联想的意义在文学创作中难用,因为它是游离的、个性化的;同样,读者若不了解其中某些关联和意味,也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

  D、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于作者善于根据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充分地使用文 字的联想意义以创造独特的境界。

  四、布置作业:参照《语文读本》,讨论课后第二题,并整理成一短文字。

  《咬文嚼字》课时计划 第3课时 (总第71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2、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的语言,积累一些典故。

  2、评价作者的观点,借鉴吸收。

【咬文嚼字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10-20

关于观潮优秀教案(精选10篇)09-09

大班社会优秀教案《水界水日》08-22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课件(精选10篇)09-07

幼儿园优秀公开课教案08-30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设计06-22

关于Flash动画制作的优秀教案设计08-19

公开课优秀教案树和喜鹊09-09

应彩云大班公开课优秀教案大全09-06

《梅花魂》优秀公开课教案设计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