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山市教案
《山市》是一篇文章,出自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该书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山市教案,欢迎大家参考。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力。
4、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往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
2、走近作者作品: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预习导学:
一、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奂山 青冥 飞甍 高垣 睥睨 霄汉 逾时 倏忽 连亘
二、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划线的字。
(1)邑八景之一也 (2)数年恒不一见
(3)高插青冥(4)念近中无此禅院
(5)无何,碧瓦飞甍(6)未几,高垣睥睨
(7)连亘六七里 (8)尘气莽莽然
(9)裁如星点 (10)又其上则黯然缥缈
(11)倏忽如拳如豆
三、翻译下列句子:
⑴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⑵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⑶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⑷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
四、结合课文注释,自已翻译课文,初步理解文意。
课堂导学:
一、导入新课。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二、明确目标。
三、检查预习。
四、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同时思考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是以什么为顺序的?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2、山市的具体变化如何,画出描绘的词语?
3、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脑海中的“山市”。
4、山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请学生自己演示)
五、课堂小结。
《山市》是一篇介绍山市蜃楼的妙文。文章将变幻莫测又而美妙奇特的山市蜃景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描绘得惟妙惟肖,历历如在眼前,展示了大自然美妙绝伦的景象。
六、拓展提高。
地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1)客稷下(2),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3)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4)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鸭鸣犬吠满城中。逾(5)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注释:(1)适:正好,刚好。 (2)稷下:济南 (3)俄而:一会儿
(4)仆:倒下(5)逾:过了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儿啼女号 (2)鸭鸣犬吠
2、解释加点的`词语:
各疾趋出 如鼎沸
并忘其未衣 不可汲
3、解释下列句子。
(1)众骇异,不解其故
(2)相顾失色
4、本文从始至终,紧紧扣住了一句话,写出了一幕幕奇异的场面。你认为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堂练习
1、填空。
(1)本文节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_代著名的文学家_______,字留仙,别号。
(2)这篇文章以_________为顺序,描述了_________过程。先看到________,不久看见____________,然后又看见_________及其中的楼、堂、坊;大风起时,景物变模糊,风定后仅见________上面的人;最后景物渐渐变小以至不见。文中的描写细致生动、_________神奇
2、揣摩下面句子结构上的特点,学习用这种句式写一个句子。
例:语文学科像大海一样神秘,你可以在潮起时领略海的壮美,也可以在潮落时体味海的静谧。
八、作业:
1、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科学阐释或相关故事。
2、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山市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