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知识

《静夜》案例分析

时间:2024-06-18 22:22:49 初中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静夜》案例分析

  在这笔墨空灵的画图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遐想。异国海边的静夜,有着“对月流珠”的鲛人的幻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静夜》案例分析,欢迎大家参考。

  【教学设计背景】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怎样在教学中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呢?结合教学实践,我发现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大多不感兴趣。可一旦让他们提问,他们就七嘴八舌的问题一堆。与学生勾通之后我才明白,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不是他们真正想了解的,他们自己提的才是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才是“以人为本”。

  但紧接着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课堂上的时间有限,不能尽让学生无目的的提一些无价值的问题。那么,怎么做才能既发挥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主动性,又引导学生有效的阅读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在《静夜》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广袤无垠的星空充满了神秘、浪漫的气息。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有了仰望夜空的习惯。恋人们喜欢在星空下散步,窃窃私语;快乐的人们喜欢在星空下点起篝火,载歌载舞;孤独者则在夜空下痛苦着、彷徨着、迷茫着……那么,我们伟大的诗人郭沫若先生又在星空下想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静夜》,去品味诗人心中的滚滚思潮。

  (课件播放有关宇宙、星空的图片。)

  二、研读诗歌,品味语言,丰富想象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思考:

  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

  阅读提示(幻灯出示):

  ⑴内容:诗里写了哪些景物?是围绕什么特点写的?

  ⑵语言:

  ①音乐美:是否押韵?押哪些韵?

  ②用词美:你认为诗中哪些词用的最美,为什么?

  ③句式美:你认为诗中哪些句式有特殊的意韵,为什么?

  ⑶情感:你从诗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⑷其他:

  ①你从诗中读出诗人是个怎样的人?

  ②你对哪些词、句有不理解的地方?

  2、以下节选了关于内容、情感的部分讨论。

  生1:“诗歌用一组喜景表达了一种喜悦之情。”

  生2:“我反对她的意见。这一组优美的景物构成了一种朦胧的哀愁,‘对月流珠’就是印证。”

  生3:“从‘对月流珠’可以看出诗人要表达的是一种绝望。”

  师:大家的说法似乎都有依据,但哪一种说法最准确呢?大家记住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一定要与写作背景相结合。轰轰烈烈的,呼唤民主、自由的“五四”运动结束了,但中国的现状并没有改变。面对这样的现实,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写下了《静夜》。请同学们结合背景再读诗歌,体会情感。

  生1:“我觉得是一种朦胧的哀愁,诗人对国家的前途并未绝望。”

  生2:“我觉得还有一种隐隐的思乡之情。诗人一定想回国做一些事。”

  3、教师小结,出示板书:

  写实: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想象: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感情基调:恬静、忧愁

  4、幻灯出示郭沫若《星空》中的部分诗句,分别请四个同学朗读,请其他同学思考:《星空》这一诗集有何共同点?

  诗读完后,学生一致认为在这本诗集中诗人赋予星空以渺远、清寥、可望不可即的特征,表达了一种缥缈、空虚、寂寞、孤独、忧郁的思绪。“星空”构成了郭沫若诗中独特的意象。

  三、训练朗读,体会意境

  1、师:请再次自由朗读,分小组讨论:

  你认为该怎样朗读这首诗?并请按照你的想法朗读一段。老师倡导的是个性化的朗读,希望同学们都能读出自己的风格。

  讨论提示(幻灯出示):

  ⑴诗歌的主题。

  ⑵语速:哪个词该慢,哪个词该快?

  ⑶停顿该怎样划分?

  ⑷重音:哪些词要重读?

  2、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听范读,总结(幻灯出示):

  舒缓、柔和:节奏舒缓,不宜强。

  声音不宜大。

  速度不宜快。

  3、自由朗读,准备进行朗读挑战赛。

  朗读挑战赛就是向班里的某一位同学发出挑战,可以是同水平的,或者是比自己水平高的。也可以是课前商量好的。用鼓掌的分贝高低来评判胜负。

  四、总结评价

  鼓励敢于发出挑战的勇士们!鼓励取得胜利的成功者!指出失败者的优缺点,鼓励他们再接再厉!

  五、作业

  想象鲛人流泪的原因,把它写成一个美丽的故事。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我相信学生自己提的问题才是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以文本为载体,只提出讨论的大致方向,至于具体研究哪一方面,讨论什么都由学生自己决定。

  2、我强化教学过程的民主性,给学生创设一个安全、平等的对话环境,倡导学生的自 主合作探究。在学生的表述中、思维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从新的方向、新的角度、新的途径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独特的思考能力和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

  3、对学生不接受的意见不勉强其接受。因为对文本的理解是受到生活经历、知识水平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的。随着学生的成长会不断的发展。尤其在朗读方面,过多的否定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使之不敢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因此,只要把握住基本原则即可。

【《静夜》案例分析】相关文章:

沟通案例分析精选08-28

营销管理的案例分析07-31

经典广告案例以及分析11-13

案例分析如何撰写10-20

三则经典的价格鉴证师案例分析07-26

国际商法案例分析08-12

物业客服日常案例分析10-03

海尔的薪酬管理案例分析10-31

公共危机案例分析范本06-28

hr工作案例分析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