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幼时记趣》答案
幼时记趣为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课文,选自《浮生六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幼时记趣》答案,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时记趣》第1题答案(1)miǎo (2)lì (3)yí
(4)lì (5)hè (6)páng (7)zhì
(8)āo tū (9)lài há ma
《幼时记趣》第2题答案(1) | (2) | (3) | (4) |
B | A | D | C |
(5) | (6) | (7) | (8) |
A | C | A | D |
(1) | (2) | (3) | (4) |
D | B | E | B |
(1) | (2) | (3) | (4) |
C | B | A | A |
《幼时记趣》第5题答案(1)连词,表修饰
(2)连词,表承接
《幼时记趣》第6题答案A、D(均代“情景”)
《幼时记趣》第7题答案(1)句首发语词,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2)均为动词,意思分别为“鞭打”,“赶”(我)心神安定下来,赶忙捉住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幼时记趣》第8题答案浮生六记 沈复 三白 清
《幼时记趣》第9题答案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三件趣事:观蚊如鹤、观虫相斗、鞭打蛤蟆。因为具有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幼时记趣》第10题答案(1)如“夏蚊如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并隐含比喻的修辞手法。“昂首观之,项为之强”,是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中“吐”和“吞”两个动词,极为生动地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传神。
(2)原因是: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3)这两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总分”关系(或“先总后分”)。
【七年级上册语文《幼时记趣》答案】相关文章: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繁星》答案03-22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往事依依》答案05-22
七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答案10-15
2017七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答案06-14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再塑生命的人》答案05-17
2016~2017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06-07
2017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寒假作业答案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