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说名篇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教案,欢迎大家参考。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3.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莫泊桑短篇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我的叔叔于勒》也是这样的一篇小说。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人物的心理描写,有人物内心独白和作者从旁描述等方法。本文主要是采用作者从旁描述的方法,也就是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写菲利普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他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其妻子和女儿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菲利普夫人则怕花钱,迟疑不决,“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这些语言、动作,揭示了菲利普装阔气好虚荣的心理,菲利普夫人虚伪、爱面子的心理。
如菲利普认出了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躲开穷水手,怕他(于勒)认出来;“瞪着眼看了看”穷水手旁的女儿女婿,是怕被女儿女婿发现这秘密。“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妻子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这相遇对菲利普来说太意外,看到的于勒的境况太凄惨,菲利普一家十多年来的美梦突然破灭了。菲利普还害怕这个穷弟弟又要拖累他。突然遭到沉重、痛苦的打击,内心充满了恐惧和希望破灭后带来的慌乱痛苦。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作者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把主人公菲利普夫妇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画得透彻深刻惟妙惟肖。小说开始时,热切盼望于勒回来,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在船上遇见时,看到于勒那贫穷的样子,就像躲瘟疫那样躲开他。这对夫妇对于勒的态度的变化,由于于勒穷富的变化,可截然不同的分为三个阶段:穷 富 穷。
作者刻画人物的复杂心理,很有层次感,就以菲利普在船上撞见穷水手这段为例:
菲利普无意中刚遇见于勤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向旁边走了几步,“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对其妻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他还是放心不下,让妻子亲眼去看看,把事情弄个清楚。
菲利普向船长打听于勒情况后,脸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神色张皇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表现出丧魂失魄、惊恐狼狈的神态。
2.本文的构思十分巧妙。
分析:①选材巧。a.先请学生口述课文大意。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b.根据学生叙述、讨论,明确:这篇小说写的事情很平常,人物也很普通,像于勒这样的在家中挥霍钱财的浪荡子,出外冒险、升降浮沉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屡见不鲜,可以说是见怪不怪了,作者却能在这极为常见的普通人的遭遇里,集中笔墨写出反映当时社会人情冷暖,揭露社会病态的文章,以小见大,以个别见一般。
②处理安排巧。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文章对于勒并没有作正面描写,试问:重点描写的人物是谁?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明确:如正面描写于勒,只能说明一个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遭遇,反映不出一般人的生活悲剧。本文则着重写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随着于勒的暴发与沦落,我们看到的是菲利普夫妇的冷暖炎凉。作者从解剖一个家庭成员的关系入手,着重描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的利害关系,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③小说自始至终都有一个“我”存在。这也是小说构思的特点之一。明确:a.“我”是小说事情叙述者,但又不同于《竞选州长》中的“我”,这“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线的作用。b.因为“我”是于勒的侄儿,由“我”来叙述“叔叔”的遭遇,父母的态度变化,使人感到更真切,意义更深刻。c.“我”是家中唯一同情于勒的人,设置这个对立面,可使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显得突出。
④双线交织,情节完整而紧凑。a.提问:于勒到美洲前后经济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同学发言后,老师归纳明确:穷——富——穷。提问:伴随于勒经济上的变化,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同学发言后,老师归纳明确:撵——盼——怕——躲。边讲析边写出下面板书内容。
可见本文情节是由于勒与菲利普夫妇这两条线交织发展构成的,围绕着于勒身世的浮沉来展开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前后不同的变化。b.根据以上板书内容,由学生自己划分段落,教师巡回指导,最后归纳明确:第一部分(1~4段),开端,全家盼望于勒从海上归来;第二部分(5~19段),发展,全家夸赞于勒去美洲后赚了钱;第三部分(20~47段),高潮,船上巧遇于勒,得知其沦落的底细。第四部分(48~49段),结局,全家躲开于勒。
3.本文的情节有什么特点?
分析:全文情节总体上是大起大落,这急骤变化,不使人感到突然,却让人感到真切、可信,这就是“曲折”的妙用了。讨论要点:(1)开头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境况之后,并不忙着介绍于勒,却突然用了一句“可是每星期日……”,像电影的短镜头似的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人们不禁要问: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这一家都盼望他回来?于勒的情况就是用这种曲折的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出的。
(2)接下去,作者又回过头来,前后对比着介绍于勒。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介绍是介于同样两个镜头之间(“每到星期日”——“于是每星期日”),是插叙。既简洁交待了事情因果,又使我们产生了不得不看下去的欲望。这插叙的内容本身,就形成了情节的“曲折”。
(3)一般说,接下来就可以直接告诉读者,这一家人终于见到了于勒或没有见到手勒,但这样一来未免直露了,使文章故事一览无余。这里需要“曲折”的布置。而“乘船游玩”这一情节就是“曲折”的设计。开辟了一个让人物充分表现自己的舞台,让希望的肥皂泡一直吹到最大限度,再突然破灭、消失,使故事更加强烈、感人。
(4)于勒的出现,如果用兄弟俩突然撞见的方式就没戏可看了,不吸引人。作者故意安排吃牡砺这个小插曲,让人物有更多的表演余地,这里面又可设计更多的波澜。
(5)船上相遇,由“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到“出大乱子了!”突出了菲利普夫妇一系列心理变化过程:(父亲)猜测——否定——不放心——与船长搭话——真相大白。(母亲)莫名其妙——伯——哆嗦——马上回答——暴怒。人物感情变化曲折复杂。如果直面相对,一下认出来,内容就简单直露了,人物也显得单薄。
4.本文是怎样巧设悬念引人入胜的?
悬念是欣赏小说、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作家和导演为体现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在处理情节结构时常用各种手法引起读者或观众的悬念,以加强文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章回小说中,往往在情节紧要关头或人物命运起落之时,作者来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就是故意设置的悬念。
【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相关文章:
敕勒歌古诗原文及翻译08-23
锡林郭勒gre词汇红宝书10-26
初一英语上册语法教案07-22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书笔记精选范文08-12
2016锡林郭勒gre考试流程07-14
留学匈牙利德布勒森大学奖学金详情06-21
小升初语文敕勒歌知识点07-26
意大利留学体验那不勒斯美食10-23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公开课教案07-08
荷兰留学乌得勒支大学的申请条件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