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知识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时间:2024-07-11 05:27:47 初中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期中考试快要来了,为了帮助同学们系统地复习,提高复习效率,小编给语文的复习做了一个提纲,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课内文章

课题 主旨 主要写法 人物形象 线索
散步 《散步》一文叙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以小见大 我:有责任,是顶梁柱 孝顺 “散步”
细节描写 妻子:贤惠有责任
  母亲:温柔慈爱
  儿子:天真可爱机灵
秋天的怀念 这篇课文写了在我因双腿瘫痪而暴怒无常时,母亲耐心地安慰我最终使我变得勇敢坚强的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内疚之情 借景抒情 我:暴躁绝望(勇敢坚强) “看花”
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描写 母亲:慈爱、宽容、理解、无私、深沉
景物描写  
羚羊木雕 记叙了“我”和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一场矛盾,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含蓄地批评了父母轻义重财的行为,告诫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心,尊重他们纯真的感情。同时亲人之间要互相沟通理解 插叙 我:重视友谊 重义轻财 “羚羊木雕”
景物描写 万芳:仗义 宽容
  母亲:重财轻义严厉
  爸爸:重财轻义、稳重平和
  万芳母亲:重财轻义武断泼辣
金色花 儿童与母亲嬉戏的诗歌,所表达的是儿童对母亲的爱 比喻想象 孩子:天真调皮对母亲爱和依恋  
荷叶 母亲 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看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抒发对母亲的赞美感激和爱恋之情。 以物喻人    
联想想象

  二、重点句子的理解

  (一)《散步》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上有老,小有小,中间的你和妻子,承载着整个家庭,而这个家庭就是你们小小的世界。

  2、课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结合上下文仔细品味,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南方早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这些景物描写,都表现了春天生命新生的活力。感受这些景物之美,感受春天的美好,也是一家人“散步”的目的。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这几句景物描写,勾画出一幅典型的田园风景,清新而明丽。这些风景是从母亲的眼里“望”出来的,意味深长。这是她改变主意的部分原因:她听从了孙儿的选择,因为“小路有意思”。

  2课文中多处运用对称式的句子的好处。

  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二)、《秋天的怀念》

  1、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

  答:。题目为“秋天的怀念”,其主要寓意为在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

  2、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答:课文最后一段详写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格,也表明“我”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3、两处“好好活儿”的含义深意?

  第一处:母亲对我的劝慰,希望我勇敢坚强地面对挫折,表现母亲的坚忍和无私的爱。

  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的话,表明成熟的“我们”现在已经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三)、《荷叶母亲》

  1、《荷叶 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当“我”注意到雨中的荷叶覆盖红莲时,为什么“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答:“我”的情绪经历了一个由烦闷不适到释然的变化过程。当“我”注意到雨中的荷叶覆盖红莲时,“不宁的心绪散尽了”,因为“我”由此联想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呵护和关爱。“我”的这一情绪变化,是全文的重点,为结尾的歌颂母爱蓄势。

  2、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答:荷花是“我”,荷叶是“母亲”,温馨感人,爱意浓浓。母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穷。“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母亲是为我们遮挡风雨的人,是保护我们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作用:以物喻人,点明中心,升华情感。表达方式:议论抒情

  (四)、《羚羊木雕》

  1、“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是自然环境的描写,用来烘托人物的心情。“冷冷的月光”烘托出“我”当时悲凉的心境。

  2、文章对人物描写运用了哪些方法? 答: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3、“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揭示了大人们的狭隘、重财轻义的观念对孩子心灵造成的'严重伤害,留下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插叙的作用

  交代了我与万芳友谊的珍贵,刻画了孩子重义轻财的性格,批评父母的重财轻义,为下文情节开展作铺垫。

  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

  描写了……的环境,烘托了……的心情,(刻画了……形象)为下文……作铺垫

  三、文言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俄而(一会儿)雪骤(急),公欣然(……的样子)曰:“白雪纷纷何(什么)所似(像)?”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兄女曰:“未若(像)柳絮因(凭借)风起。”公大笑乐。即(就)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约定的时间)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放弃)去(离开)。去后乃(才)至。元方时(当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通否,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答曰:“待(等)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就)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放弃)而(连词,表修饰,无义)去。”元方曰:“君(你)与家君(我父亲)期日中,日中不至,则(就)是无信(讲信用);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讲礼貌)。”友人惭(感到惭愧),下车引(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答:营造了其乐融融、温馨、民主的那种世家特有的文化氛围。

  2、《咏雪》中的两个以雪为喻的句子,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1)“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2)“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象的统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3、《陈太丘与友期》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做人要重礼守信。

  4.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答:聪明机智的孩子。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1.《我的老师》作者魏巍,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小说家,原名魏鸿杰,主作品有:诗集《黎明风景》。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战士和祖国》、《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幸福的花儿为勇士而开》和《春天漫笔》抒情散文《依依惜别的深情》、《在凯歌声里》,文艺随笔《路标》。长篇小说《东方》,《地球上的红飘带》。本课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表现了老师温柔,热爱学生及热爱教育事业的美好品质.

  2.《再塑生命的人》作者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一岁半就失聪失明。后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女子学校,又进入剑桥的拉德克利夫学院,190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命的故事》,叙述她如何战胜病残,不仅给盲人还给成千上万的正常人带来了鼓舞。还写了几部自传性小说,如《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和《愿我们充满信心》。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由“再塑生命”、“关于‘爱’的含义”两部分组成。课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以及“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望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1)“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 (2)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了解自然。(3)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用中国通俗的话说,就是“再生父母”。“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3.《我的早年生活》作者温斯顿•丘吉尔,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据传为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词汇量最多的人之一。被美国杂志《展示》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本文节选自《我的早年生活》。《我的早年生活》是丘吉尔依靠自己的记忆,根据一往的记录并仔细核对了事实真相,讲述了他从婴儿、学童、军校学员成长为一名少尉军官、战地记者和年轻政治家的经历,书中还再现了丘吉尔各年龄阶段相应的观点和看法。

  4.《王几何》作者马及时,笔名小非,儿童文学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儿童诗集《树杈上的月亮》《中国孩子》,散文诗集《最后一片树叶》《金蝉唱晚》,诗集《泥土与爱情》,《小精灵拼音童话故事》丛书(4册),散文集《割肉》《童年旧事》《美女滥市》《当代青年散文诗人15家》(合集),歌词《茶山谣》,主编《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廖永德纪念文集》等。本文选自《马及时儿童文学作品选(散文卷)童年旧事》

  作者叙术了自己上初一时的第一节几何课,刻画了以为与众不同的几何老师:王老师的出场与众不同;王老师的自我介绍与众不同;几何老师的教学内容更与众不同;这节课产生了与众不同的教学效果。

  论语十二章

  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其教育代表思想着重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诱导”、“温故知新”等等。

  《论语》介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并称“四书五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将学习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本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

  3.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本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本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本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

  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本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清平乐道的高尚品质。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本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本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贫图不义之财。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本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本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本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本章说明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文中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文中的古今异义。

  (1)有朋自远方来。

  朋,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2)不亦君子乎。

  君子,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对人的敬称。

  (3)五日三省吾身。

  三,古义:泛指次数;今义:二加一所得的数目。

  (4)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从前。

  5、一词多义。

  (1)时:学而时习之(时常、按时)元芳时年七岁(当时)

  (2)志:吾十又五而志于学(立志)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

  【文言虚词】

  (1)而,择其善者而从之(表顺承)、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2)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作为)

  (3)其,回也不改其乐(代词,这)、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其中)

  说明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表明学习态度的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描述品德修养的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习。

  (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论语》的影响:《论语》以对话中说理的形式,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一、课文回顾

课题 主旨 主要写法  
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的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写景抒情散文  
以爱春绘春为线索
济南的冬天 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准确、优美的文字,从不同角度描写了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从而抒发了热爱祖国河山的可贵感情。 情景交融  
巧用比喻、拟人,生动贴切形象
风雨 细致描写了狂风骤雨中的树林子、柳条、羊、葡萄蔓、鱼儿和室内的老人孩子等的形态和不同表现。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 丰富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 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
侧面衬托
秋天 最精粹的语言描写绚丽多彩的乡村晚景图和农家生活,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描绘了三幅画面,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观沧海 诗人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于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的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的景色,显示了他有博大胸襟和气吞山河的气概。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次北固山下 抒发思乡之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钱塘湖春行 描绘西湖早春的美景,抒发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借景抒情  
天净沙 秋思 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抒发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和漂泊在外的孤寂的羁旅之思 景物描写烘托  
以乐写哀
直抒胸臆

  二、重点语段和句子的理解

  《春》

  一、盼春

  叠用“盼望着”运用反复的修辞,突出“盼春心切”。

  第一段:总领全篇,开启下文,奠定清新愉悦的感情基调。

  二、春草图(从情态、质地、色泽、长势写春草的特点)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地,绿绿的。

  拟人,偷偷地生动写出小草悄然萌发的情态,钻:写出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突出顽强的生命里,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

  三、春花图(从色、味、花间的动静、虚实、从高到低,描绘了一幅五彩缤纷立体感很强的优美画面)

  1、作者描写春花时采用了什么顺序,好处是什么?

  答:由高到低(树上—花下—地上)由实到虚(花联想到果),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思路清晰,让读者对春花美景一目了然。

  2、“闹”字能不能换成“叫”

  答:不能。闹不仅写出了声音还写出了热闹的气氛,表现春花香气扑鼻蜜蜂忙碌热闹的景象,而叫无此表达效果。

  3、赏析句子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排比,写出花色五彩缤纷很艳丽,增强气势,增加文句的感染力。

  野花遍地是:……还眨呀眨的

  比喻,将野花比作眼睛星星,写出了野花繁多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遍地,闪闪烁烁,仿佛置身于野花丛中。

  四、春风图

  1、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写春风?分别突出了春风的哪些热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触觉:像母亲的手抚摸,写出春风的柔和

  嗅觉:新翻的泥土青草味花香微微润湿的空气,写出春风的芳香

  视觉:鸟儿、繁花嫩叶写出春风的和煦

  听觉:轻风流水、鸟声,写出春风乐音的动听

  好处: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将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的有形有味有情,使人身临其境。

  2、本片段修辞有:引用、比喻、拟人

  五、春雨图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运用什么修辞?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

  比喻排比,牛毛偏重于写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突出雨多、细、密闪烁绵长。

  2、赏析“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答:侧面描写,写雨中的草木经过春雨的滋润青而亮,从而写出春雨润的特点,逼字用得好,准确地写出了小草颜色青翠的程度之深

  3、一下就和三两天”写春雨的________;“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春雨的_________;“密密得斜织着”明写春雨而暗写_________;“笼着一层薄烟”写春雨的_________;“静默”两字用得最妙,是__________手法,传达出春雨中_________的气象。侧面写春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多而绵长,细,春风,迷蒙,拟人,安静和平,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4、文段开头为什么从“风筝”写起? 答:风筝是儿童的天使,是春天的信号,从“风筝”写起,自然引起地上的孩子,由此扩展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欢天喜地的出来迎接春天,感受春意,从而展现一幅春到人欢的迎春图。

  22.“也赶趟似的”和前文什么相照应? 答:和前文百花争艳相照应

  末三句:

  23.最后三个选段分别赞颂春天怎样的特点?用了什么修辞? 答:新、美、力,排比、比喻、拟人。

  24.后三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答:结尾三个比喻句分行排比,先后有序。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的活力”。这三个句子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所以三个比喻句的顺序不能调换。

  25.“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义是什么?

  答:春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也有希望人们抓紧大好春光之意。

  《济南的冬天》

  1. 第二段第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过渡,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

  2.第二段中“它们”和第三段中的“它们”的意思是否一样,请简要说明。 答:前一个指济南的山山水水,后一个指这一圈小山。

  3. (第二段)济南为什么是个理想的境界?

  答: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4、第二、三段中作者描绘景物的观察角度是什么? 答:先俯视,后仰视。

  5、文中“晒”“睡”“醒”用得很贴切,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运用拟人的方法,创设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6、“小摇篮”比喻__围着济南的一圈小山_, “小”照应了前面_“小山”的“小”__一词。

  7.第四段中的第②句的“顶”为什么用得好? 答:准确写出小雪落在矮松上的样子

  8.第④句用了_比喻、拟人 _的修辞手法;用文中的话解释“带水纹的花衣”:__这样,一道白,一道暗黄__。怎样理解“叫你希望看见更美的山的肌肤”? 答:希望看到更美的山色,表现出对春天的憧憬和希望

  9.这段文字描写景物的顺序是( 空间顺序 ),在文中找出具体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__山上 山尖 山坡 山腰__。

  10.划分层次正确的是( C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⑧④⑤/⑥

  11.这段文字主要描绘( C ) A.山上秀美的景色 B.冬天小雪的秀美 C.雪后山景的秀美

  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六段的主要内容。 答:写济南冬天的水色

  14、用自己的话说说济南冬天的水有怎样的特点。答:温暖 清澈 透明 蓝 绿

  15、第六段的语言非常富有表现力,试找出一句并自选角度作简要赏析。(3分) 答:例:摘句: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赏析:“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找出句子1分,能作简要的赏析2分)

  16、第六段的文字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17、第六段中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总结全文,点明题意;并与文章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3分,答出“总结全文”或“点明题意”得1分,答出“与开头呼应”得1分,写出作者情感得1分)

  《风雨》

  1. 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表现力。

  (1)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

  答:“飘”“斜”生动地展现了鸟儿在狂风中不能自主的状态,“颤”字写出鸟翅被狂风吹折的瞬间情形,这几个动词从侧面形象地表现了狂风的猛烈。

  (2)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

  .答:“吃惊”,写出猫的诧异心理,通过写猫的感受,生动地表现狂风的威力。

  2.体会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树林在风雨中飘摇的场景。

  (2)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绿全然又压扁开来。

  答: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被风吹倒时的情态。

  4.文章描写风雨,运用的是什么表现方法?又是通过描写哪些事物来表现狂风的? 答:侧面衬托。通过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水池、鱼儿、老头、孩子们这些食物来表现狂风的。

  5.本文从多个角度来写风,仔细阅读课文,看文章写了哪些地方的风。

  答:旷野中的风,院子里的风,高处的风,巷道里的风,池塘里的风。

  6.“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这一结尾十分精妙,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答:妙处之一:放船出去,暗示雨来了,可以让船起航;妙处之二:扣题,题目为“风雨”,前面只说风,只有这句道出了雨;妙处之三:结尾呈现出温暖的画面,让读者紧张的情绪松弛下来,有回味前面精彩描写的余地。

  7选文第二段末的“两步远”与“长时间”两个词有何表达作用?

  答:“两步远”与“长时间”两个词形成对比,充分表现了狂风之猛烈,女孩寸步难行。令人寻味,让人如同身临其境。

  《秋天》

  1、背诵本首诗;记住诗歌节奏:

  2、本首诗写了哪三幅秋日图景:“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3、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答案:(1)“饱食”用得很好,仿佛镰刀有生命、能吃食,与“稻香”结合起来,含有农家曾用镰刀紧张繁忙地劳作且喜获丰收的意思。(2)”。“游戏”一词有玩耍的意思,充满轻松、活泼、高兴的情调。(3)诗人准确地抓住对眼神的细节描写,用一个“梦寐”来表达,非常典雅而有趣。

  《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 [三国]曹操

  1、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观沧海》这首诗以“观”字总领全诗,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4、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树木凋零,秋风阵阵,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二)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1、《次北固山下》描写江水浩渺、视野开阔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明时序更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且充满自然辨证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次北固山下》描写乡思愁绪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旅途平安,工作顺利,人们常用《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来进行比喻。

  5、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既抒情又蕴涵自然理趣的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6、判断下列句子表达的正误:

  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 错 )

  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对 )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这是律诗的重要特征。 ( 对 )

  尾联“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 对 )

  (三)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1、《钱塘湖春行》中直接描写动物“莺歌燕舞”的初春景色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体现花草茂盛的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四)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1、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2、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富有特征的9个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旅图,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4、该曲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是那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抒发(写出)了作者客居异乡,心情如这凄凉的秋景一样悲伤,哀婉。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复习提纲】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08-27

七年级下册地理期中考试复习提纲10-23

初中生物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08-25

关于七年级期中考试文言文复习提纲07-30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作文(精选9篇)08-19

七年级上册政治期中考试复习08-16

中考物理复习提纲09-15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繁星》答案03-22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06-15

中考政治复习提纲精要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