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师 百分网手机站

品味茶道感悟人生茶艺师

时间:2018-04-08 11:00:51 茶艺师 我要投稿

品味茶道感悟人生茶艺师

  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禅茶一味 茶道及悟道

  茶有两种一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

  一种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

  茶的包容茶可以是你干热口渴时的及时水,一大口下肚,重要的是润喉爽心,茶香、茶味都不那么重要。

  茶也可以是你细品赏心的慢生活,一小口啜饮,品闲庭花落,尝云淡风轻。

  关于心境

  每一次品茶,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不管是几人饮、是第几壶,一切终随茶香飘散,只留各自心里。

  关于相处喝懂茶,需要用心尊重每一款茶,好比有缘之人,无论高低贵贱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令自己欣赏的东西。

  喝懂茶,需要毫无敷衍地与茶对话,像对朋友,你得知他所有的经历后更理解他的独特,也更明白如何与他相处。

  关于时间有人说: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时间长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

  不同季节或一日之中不同的时间,对应着不同的茶,像极了生命中或凉或暖的时光。

  不同的是,生命中的平淡时光占大多数,而心静下来,茶里,却总有滋味。

  关于欲望好茶与喝茶的心情,就好比欲望与理想,欲望的尽头是物质的拥有,理想的终极是精神的充盈。

  再好的茶,终有饮尽之时,而喝茶的心情却取之不竭。

  无止尽地追求更好的茶,不如随时准备好一份喝茶的心情。

  关于做人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

  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

  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

  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

  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

  关于人生所谓宽容,不是忍受或者忽略,而是终于懂得欣赏;茶无完茶,却可以不完美的茶泡一段完美时光;

  人无完美,亦可以懂得欣赏自己,欣赏一段不完美的人生。

  关于修行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管它用紫砂壶也好,瓷盖碗也罢,都是茶叶之泡具,是绿叶红绸之容器;青花盏也好,绿釉碗也罢,都是茶汤之盛器,是清苦入口之媒介。

  禅茶一味:茶道与佛教

  佛教于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隋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道则是兴于唐,盛于宋。中国茶道从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世人所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茶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佛教以“四谛”为总纲,“苦、集、灭、道”。以“苦”为首,如:生苦、老苦、病苦等等均以参禅来看破。茶性亦“苦”,“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产生诸多联想,有助于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佛教主静。佛教坐禅时的五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

  其三:“凡”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妙和人生的哲理。然而“禅”也正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放”人生在世,一切苦恼都是因为“放不下”,佛法说修行必需放下一切方可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修习佛教强调“放”,品茶也强调“放”。

  放下手中的`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崩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习性,放下在政界、在商海、在文坛、在单位里时的种种思虑,不必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让茶汤涤荡自己的肚肠,澡雪自己的心性让心灵空朗澄静。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品茶来品味人生。只有这样,才能在品茶过程中悟出“禅茶一味”的茶道真谛。

  同时,佛教为茶道的发展做出了很多的贡献,高僧们写茶诗、茶词、作茶画等等,大大的丰富茶文化的内容,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注入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使茶道更具神韵。佛家的茶事活动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并为发展茶道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

【品味茶道感悟人生茶艺师】相关文章:

1.茶艺师之佛教茶道

2.茶艺师之人文茶道

3.中国茶道茶艺师

4.茶艺师中华茶道

5.茶艺师浅谈茶道历史

6.茶艺师谈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7.茶艺师茶道饮茶妆容

8.茶艺师之日本与朝鲜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