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纪录片编导的情节与细节意识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纪录片编导的情节与细节意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纪录片的情节即生活的戏剧性,是生活矛盾和冲突的客观记录与反映,是纪录片的骨架。纪录片的细节是亮点,是纪录片的血肉。纪录片细节的表现靠现场捕捉,纪录片情节的表现靠剪辑取舍。
细节是情节的具体表现形式,情节是细节的依附载体,在任何一部纪录片中,都是情节与细节并存的。细节尤其表现纪录片的真实,情节重点展现纪录片的结构、节奏和悬念。情节与细节在创作中要相得益彰,相映成辉,缺一不可。
一、纪录片是真实的电视艺术
电视纪录片是一种艺术地展现真实场景、运用纪实手法拍摄制作的电视节目形态。它通过调动多种电视手段,多角度地纵深挖掘生活素材,通过纪实的“真”来表现生活中的美或丑,藉以给观众提供一个评价生活的基点,一种真实的人生体验,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我们在选择并真实记录下现实生活的时候,通常要选择能够表现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而这些事物本质特征又怎样通过我们的镜头表现出来,就要通过编导对生活的观察、思考、过滤,抓取感动人的情节与细节,通过对情节、细节的展现,来体现编导所要表达的主题。因此,电视纪录片编导的情节与细节意识是一部电视纪录片成功与否的关键。
纪录片的第一生命是真实。所谓真实性,即电视纪录片是非虚构的,客观真实是纪录片创作的基本原则。尽管不排除编导拍摄前的策划、拍摄中的取舍,也允许编导的主观介入和感情的渗透,但必须以客观的视点拍摄,看待生活中的人与事。纪录片要达到感动人的境界,就要原始于真实的生活,从真实的生活中取材,记录生活中感动人的故事和细节,来表现纪录片的本质特征——真实性。
纪录片中的真实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所谓客观真实,就是说,纪录片中传递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来龙去脉必须准确无误。客观真实又包括形式的"真"和意义的“真”。作为一种传播形态,纪录片满足了人们观照自我、心灵沟通和文化交流的需求,具有传递信息、满足观众的求知欲的功能,节目信息的真实与否直接影响到观众对于节目的接受。摄影界有一句话:“画得再好也是假的,拍得再差也是真的”。由此不难看出具有相同表现手段和相似达意功能的纪录片,其真实性从本质上讲是客观不容改变的。
一部纪录片无论拍得如何,当电视画面出现在观众面前,由于摄影艺术的特性,人们的视觉感官感受到的必然是某种真实的东西(排除视觉幻象)。但是,观众看到的这些场景和人物活动只能算是表现形式上的“真”,只是记录下来的历史瞬间和影像,要使观众信服记录下来的真实,就必须通过编导意识在拍摄过程中的作用,记录细小的、符合生活逻辑和人们的思维逻辑的细节,以达到真实性印证与传达的效果。
所谓主观真实,主要指纪录片创作者对于现实和人生的思考与观察方式,作者在节目中流露的情感。纪录片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在表达作者的态度和观点,抒发作者的情绪。纪录片除了传递信息外,还具有宣传教育的功能,节目的思想性对于观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效用。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节目中的表现就是大量的细节的展现。张以庆的作品《幼儿园》,不仅记录的是一群小孩子的生活,更多的是引起成人对人生、对社会、对自身的一种思考。看到搬凳子的小孩子在摞不上凳子的时候坚决不肯掉头的时候,除了宛然一笑,观众更多的是对这个小小细节的深刻的思考,我们也许很多的时候也是这同样不撞南墙不回头。
而无论是主观的真实或者是客观的真实,都无一例外地利用细节或情节来达到感动人的效果。可见编导的情节与细节意识对纪录片的重要性,如果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底线,那么编导的情节与细节意识就是建立在底线之上的血肉与光芒。
二、纪录片的情节是真实的记录与取舍
纪录片是对社会生活有选择的拍摄与记录,选择最能体现编导意识的内容,然后对其进行剪辑与组织,实现艺术的表达与创作。而这些有选择的内容,其核心成分就是纪录片的情节。因为生活本身是发展行进式的,生活本身就拥有许多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与冲突的记录和选择,体现了编导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别具一格的思考与判断。
纪录片情节的发展是不遵循人的主观意愿的。编导展现在观众眼前的只是经过编导选择后的情节,在一定程度上说,是编导意识的体现。编导通过对生活中具有戏剧性的情节的记录与拍摄,根据主题表达需要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最终达到编导意识所构想的主要表现内容,即情节。情节是故事,是纪录片的骨架,细节是亮点,是纪录片的血肉。纪录片的情节是组成叙述框架的基础单位,没有情节的纪录片是不会吸引观众的,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叙事,展现生活的本来面貌,在引导观众的同时,还会启发观众进行思考,这就是情节的魅力。细节作为纪录片的亮点,是纪录片最能体现本质的地方,正如钟大年先生在他的《纪录片创作论纲》一书中所写:“在一部作品中,细节是十分重要的,细节像血肉,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
情节是纪录片中最能体现编导意识的元素。因为情节是编导对生活的选择,无论是画面还是声音,都充分体现了编导的主观意识。情节在纪录片中是不能再现的因素条件之一,因此,对情节的记录与选择完全依靠编导的意识控制,通过主观意识的选取来展现生活的本质的面貌,即情节来源于生活,又是对生活真实客观的记录和艺术的表达。
纪录片《舟舟的世界》中,舟舟被爸爸骂的情节让观众印象深刻。因为舟舟不愿意做家务,爸爸就斥责了舟舟,舟舟难过地站着,一言不发。小孩子因为做错事被骂是很正常的事情,舟舟的父亲也没有因为舟舟的情况而对舟舟放松管教,这些情节的忠实记录与表现,都是对父爱的体现,而这些父爱又是真实的,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因此成为对现实客观的记录和个性的表达。
情节需要悬念感,纪录片的悬念是对客观生活记录时不可预知的心理感受。在时下流行的dv纪录片中,很多人都是单纯的记录生活,不讲究设置纪录片的悬念,而情节悬念的设置,却可以补充、展示人在面对未知生活时,一种对突发事件不可预知的生动的表情反映,这些悬念的设置可以引起观众的探索与期待,所以说,情节悬念的设置在纪录片中是至关重要的。而纪录片的创作特点注定编导在跟踪拍摄事件主体时,也很难控制和设计未来的事态发展动向,这就决定了纪录片的悬念魅力,也就使情节变得多变而跌宕,因此,纪录片编导的情节意识在节目拍摄进行中对未来节目的故事性、悬疑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纪录片《幼儿园》中一个段落,镜头在餐桌旁吃饭的小女孩脸上停住,小女孩面部的表情慢慢地开始委屈,渐渐地哭了出来。人们不禁怀疑,为什么在吃饭的时候小女孩会哭呢?镜头下移,小女孩的身上被泼掉的饭洒了一身,于是委屈地哭了,这些情节意识和悬念的设置意识,展现了小女孩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生动的面部表情,也构成了整个节目的故事脉络。
情节是矛盾冲突的结果,情节的曲折和变化需要真实但不平淡。纪录片情节的叙事化使得情节主要表现为各种真实的矛盾冲突,而矛盾冲突就是从生活中截取的真实的情节,经过编导意识的优化组接,最终达到编导所追求的效果。纪录片更关注的是人与自我、人与自然或人与社会等深层次的观念冲突、价值冲突。纪录片的冲突是隐在的,在表层的事件冲突上一般进行自然化处理,以冷静客观的方式引导观众去体悟深层冲突,而忌讳刻意地强调表层矛盾的激烈性,这时纪录片形态与其他电视剧、电视栏目本质的不同。
在《舟舟的世界》里,虽然看似是平淡的生活的记录,但是节目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人的本性与社会的本质的矛盾冲突,舟舟的音乐天赋与现实的智障儿的天生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是隐形的,是需要编导用心去挖掘,观众用心去体会的。所有情节的矛盾冲突都是来自生活的记录,是真实的,但是从更深刻的含义来讲,它又不是平淡的。
总之,没有情节就没有故事,白描手法的表现不是纪录片的主导,情节意识的熟练驾驭影响着编导和讲述的技巧,也决定了纪录片的质量和高度。
三、纪录片细节的真实是情节真实的核心基础
纪录片是对真实生活过程的记录,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纪录片灵魂的体现需要依靠细节的真实,只有通过细节的抓取才能够给观众留下真实的感觉。纪录片中人物的性格、事件的发展、典型环境、主题思想都是通过许多有机的细节描写来展现的。
细节是电视纪录片的灵魂。所谓细节,就是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景、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社会情景和人物性格的完整屏幕体现,是由许多细节所组成的。可以简单地说,细节就是那些能够反映人物特有的动作、神情、心态以及能够揭示人与事物之间所存在的某种微妙关系的精彩镜头,这些镜头能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诸如“逼真、细腻、具体、生动”的形象。
在纪录片《平衡》中,当镜头落在破烂不堪的巡逻车的时候,裂开的玻璃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司机顺手拿起螺丝刀熟练地打开磁带盒开关这个细小的细节,虽然很微小,但是对观众来说,却是真实的基础。所以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细节是真实的前提,是整个纪录片创作的核心基础。
细节虽然细微,但它都能细腻、具体、生动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能够充分地突出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在纪录片中,亮点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在观看过一部纪录片后,很多年过去,或许你已经忘记了节目的名字、导演,甚至忘记了大部分的情节,但是你肯定会记得感动你的一些细小的细节。在纪录片《平衡》中,志愿者在可可西里无人区趴在地上的泥坑里喝沉淀下来的水的细节,让人真的很难忘,这就是亮点,即是细节的魅力。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中,鄂伦春人孟金福依然保留着最原始的生存方式,信奉火神、月神,万物皆神,尤其是信奉山神,相信是山神给了他猎物和住所,孟金福在很多树上雕刻了山神的模样,对它膜拜。这样的生活,距离我们似乎有太远的距离,而让我们信服的就是孟金福老人在山林中的那份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最原始的生火做饭,用匕首刮胡子,给山神敬烟……这些生活的小细节,给我们展示了最后的鄂伦春人的生存方式,让我们既感动于他对于自然神灵的敬仰,又不得不信服所看到的真实。
纪录片《故事爷爷孙敬修》中有这样一个物品细节:老人的一份遗言。那是老人临去世前给徒弟写的一张“咱们爷俩为孩子们造福吧”的字条,字迹颤颤巍巍,但又是那样地认认真真,“造福”二字已难以辨认,老人又在下面重新写了一遍。这一细节,生动地反映了孙敬修老人毕生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我爱北京天安门》一片为了表现天安门在普通百姓心中的份量,运用了一组生动的细节:摄影家焦波的老父母在天安门下用拐杖丈量城墙的厚度;84岁的山东老太太坐着儿子拉的平板车来到天安门前;一个“老外”背着几十个相机,逐个给相机的主人在天安门前拍照……
细节的真实是影视艺术的独特魅力。它的客观性显而易见,纪录片的细节具有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影视剧中的故事细节包括人物的造型细节、故事的发展细节等都是编剧、导演们在生活中提炼出来、再现出来的,但不是虚构出来的;而纪录片编导则不同,这里所运用的细节是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捕捉的。影视剧中除细节外更主要的是凭借精心编排的故事情节,去塑造一个个完美的艺术形象,引发人们跟着编创者的步履去领悟、去感动。而纪录片不可能借助虚构来制造情节,它只有通过一个个细节来激发观众的情绪,因此在多数情况下,细节成了重要的情感启动因素,它在纪录片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更加突现出来。因此有人提出:纪录片可以没有情节,但决不能没有细节。还有人说:捕捉和运用细节,是纪录片的灵魂。由此可以看出细节在纪录片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细节的表现靠发现和捕捉,情节的表现靠取舍,靠剪辑。生活是一个不断流动的过程,我们在这一不断的流动过程中生活着,繁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纪录片编导就是要在这么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中挖掘出能够体现人或物本质的、能够感动人的细节记录下来,这就需要编导掌握细节捕捉上的技能。一般情况下,人们在面对摄影机的时候会有些许的不自然,让被拍摄的人忘记摄影机的存在,能够把最自然的一面展现给编导,编导才能够最自然地表现和捕捉最感人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是不受人控制的,需要编导用发现的眼光去感受它,捕捉它,并且记录它。而对于情节的选择,则主要是依靠后期的剪辑与取舍,纪录片的情节是不可虚构的,因此编导从已有的素材中进行选取,来表现编导的意图与创作思想,依靠镜头蒙太奇,最终实现情节的表现和跳跃。因此,细节的表现要靠发现与捕捉,而情节的表现要靠取舍与剪辑。例如纪录片《幼儿园》,编导张以庆在创作的时候仅仅素材就有5000分钟,在这些素材中,编导要对素材进行选取,才能获得感动人的情节。陈志鹏往往都是最后被接走的孩子,他坐在幼儿园窗户口前瞻后顾地看着妈妈有没有来接、左顾右盼的样子,孤单的小小的背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细节与情节的展现依靠捕捉与剪辑最终很好地展现给了观众。
四、纪录片细节的真实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是一种饱含着创作者无数心血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创造性的劳动要得到观众的认可,达到感动人的效果,就需要编导在创作的过程中,注意把握细节的作用。
细节可以表达情感。对于纪录片来说,细节的积累越丰富,作品的生活真实度就越高,细小的生活面貌常常通过视觉形象细腻地表现出来,细节虽小,但是却有以小见大的作用。利用细节表达情感,往往比单纯地叙事更有感染力。前苏联著名编导伊戈尔?别列亚耶夫曾说过,我只记录那些触动我心弦的东西,只有感情,只有让人动容的情才能感人,而在纪录片中能感动人的往往是通过细节来表达的。这是因为细节是揭示人物复杂内心情感的重要外化方式,观众可以通过细节来认识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纪录片《英和白》中,白仰望窗口,地面上斑驳的阴影,在听到“也许每个人都是寂寞的”时候转换频道,几乎很少的人物对白,英看白的眼神,一切的一切,都在诉说着白的寂寞。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血肉,构成了整个节目的基脉。也只有在看到白很自然的一个人坐在电视机前面的时候,在空旷的房间里那个身影可以真正地感动到你。这就是细节的魅力。
细节是表现人物性格最有力的手段。电视纪录片是描绘记录一个事件的过程、一段生活的流程、是对社会生活真实的记录。可以说,正是通过对人的活动有选择地记录,告诉观众“生活的根本事实”。这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给观众展现一些个性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为此编导就要进行生活的细节捕捉,捕捉这一人物特有的语言、动作、特定的心理变化,凸现人物的个性,在观众心里打下深刻的烙印。
纪录片《舟舟的世界》里,编导记录了舟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抓耳挠腮的各种小动作,在面对好吃的东西时丰富的面部表情,在听到音乐声响起时富有激情的指挥,这些强烈的对比都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心中,我们在看到舟舟的时候就会不禁问自己,究竟哪一个才是舟舟,是音乐中激情的舟舟,还是生活中智障的形象,这些问题都会在观众的心目中打下一个问号,并引导观众由这些细节对人物性格进行深入的思考。
细节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前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指出“画面将我们引向感情,又从感情引向思想。”电视纪录片通过对生活的提炼,概括传达出主题,这是编导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它是理性的、浓缩的。而整个叙述过程就是细节对主题的展开。没有细节,主题就是苍白空洞、没有灵魂的。细节通过某种具体的展示感染观众,观众从自己的情感经验中自然地总结出切合主题的结论。
《难圆绿色梦》中有一个细节:主人公治沙英雄徐治民,来到已经被砍掉的当年他亲手栽种的树王前时,一双粗粗的手,久久地久久地抚摸着这棵大树的树桩,一句话都没有,泪水一滴滴地滴在了树桩上。《黄浦江的记忆》说到新的黄浦大桥建成上海市民的喜悦时,有一个细节:一位盲人,在家人的陪伴下在还未通车的大桥上一步步地丈量着大桥的宽度,又一根一根地抚摸着大桥的栏杆。这些细节都对主题的深化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纪录片《平衡》表达的是自然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平衡。广袤的无人区捕猎者残忍地杀害幼小、甚至是怀孕的藏羚羊。4.5万个平方公里只有几十个志愿者在尽自己的努力保护着,他们风餐露宿,甚至有的时候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可是真正给与他们的却是少之又少。在北京的宾馆里,扎巴多杰在昏黄的灯光下说“那我怎么做?我有那么多的兄弟要活……”的时候,镜头上出现的是扎巴多杰含着眼泪的双眼与常年遭受可可西里恶劣环境摧残下的脸庞,那个时候对于观众的触动无疑是巨大的,也是震撼人心的,观众可以很容易地体会到编导的创作意图与所想要表达的中心感情。
细节与情节在作品之中是相得益彰、相映成辉、缺一不可的。细节是情节的具体表现形式,情节是细节的依附载体,在任何一部纪录片中,都是情节与细节并存的,细节可以表现纪录片的真实,情节可以展现纪录片的骨架。
细节如同诗歌中的“诗眼”、音乐中的“重音符”、语言文字中的“惊叹号”,最富于表情和最有表现力,它可以长久地作用于人们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在纪录片中无数细小的细节又成为构成情节的重要元素。情节,即事情的变化和经过,纪录片的情节即生活的戏剧性,是生活矛盾和解决的反映。因此,纪录片的情节常常是简单的、局部的、相对的,具有某种冲突因素的生活内容。
随着目前电视的不断发展,网络的普及对传播媒介和社会形态的改变是不言而喻的;网络因其特殊的包容性与覆盖性,以及良好的互动性为纪录片打开了一个重要的与观众交流与沟通的渠道。而各种摄影器材的使用,使得纪录片不再是专业人士的特权,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纪录片的大家庭之中,这对纪录片地位的提升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纪录片的创作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期。随着一种新的创作方式对旧有的方式的突破,纪录片的许多旧有的创作规律和特性可能会发生细微甚至巨大的变化,但是无论纪录片发展和变革,创作方式如何突破和创新,编导从根本上对情节与细节意识的领悟与把握,始终都是不变并不容忽视的。
【纪录片编导的情节与细节意识】相关文章:
纪录片编导制作的技巧运用07-02
编导是什么-编导的就业前景06-27
什么是影视编导09-18
编导专业介绍02-11
少儿舞蹈的编导与训练04-10
编导应具备的能力04-05
编导专业编写故事的技巧02-17
经典好莱坞电影编导剪辑手法04-19
编导专业好考吗09-05
编导生要看哪些电影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