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制作

《战舰波将金号》中蒙太奇理论的运用

时间:2024-11-12 19:52:38 编导制作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战舰波将金号》中蒙太奇理论的运用

  苏联蒙太奇学派,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欧洲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电影学派。我们至今在电影理论中所熟悉的“库里肖夫实验”、“电影眼睛派”、“奇异演员养成所”等都出自于苏联蒙太奇学派。以其理论作为指导而拍摄的影片有《战舰波将金号》,《罢工》,《母亲》,《圣彼得堡的末日》等等,其中以《战舰波将金号》最为出名,直到在1958年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上,《战舰波将金号》还被评为电影问世以来12部最佳影片之首。

  1. 古今“蒙太奇”理论的定位差异

  爱森斯坦是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代表人之一,他以“杂耍蒙太奇”理论被我们熟知。所谓“杂耍蒙太奇”, 就是选择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手段加以适当的组合,以影响观众的情绪,使观众接受作者的思想结论。

  首先我认为想要认识清楚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就得把它和现今阶段各式各样的蒙太奇进行区分。电影发展到今天,蒙太奇理论种类层数不穷,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积累蒙太奇,叫板式蒙太奇,夹叙夹议式蒙太奇等等;现在的蒙太奇理论,是十分表意的,即在大家心中对何为“平行”、何为“交叉”、亦或是“积累”、“反复”、“叫板”等概念有个公认的理解,所以对其理论内容可以说是一目了然。但就在电影刚刚诞生之际,一切电影理论尚处于探索实践之中,因而若以今天的定义去理解“杂耍”蒙太奇、“理性”蒙太奇,必然是片面的。因为在所谓的“杂耍”蒙太奇中我们也能看到平行蒙太奇的影子,而在所谓的“理性”中,我们又看到了象征蒙太奇,这与我们今天的“蒙太奇理论”是有着根本区别的。

  2. 《战舰波将金号》中“杂耍蒙太奇”理论的应用

  爱森斯坦谈到杂耍蒙太奇时曾说,“它不是静止地“反映”一个事件,不是使活动的一切可能性处于这一事情的合乎逻辑的表现的限度以内,而是跃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把任意选择的那些独立的的杂耍表演自由地组成蒙太奇,也就是说,一切都从某些最后的主题效果的立场出发来进行合成,这就是杂耍蒙太奇。”杂耍蒙太奇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当两个镜头相接,那么画面所表达出的内容绝非仅仅是两个画面之和,而是两个画面之积。

  电影理论是电影创作的根本指导原则。电影诞生的一百多年以来,电影理论家从未停止过对电影理论的探索与发展,并且由于各家观点不同,世界电影史上出现过许多风格迥异的电影流派。二十世纪初,在戏剧、绘画等表现主义风格理论的催化下,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油然而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文学上超现实主义理论的流行,又直接影响了法国“先锋派”电影。因为巴赞的电影长镜头理论,从而催生了诸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等一大批纪实风格的电影流派;这些电影流派间的风格差异是电影理论通过导演的影片创作所反映出的理论性差异,是电影理论指导电影创作的根本体现。回归影片,从《战舰波将金号》中间可以清楚的看到爱森斯坦在影片中所体现出的“杂耍蒙太奇”理论。

  影片是通过五个部分来完成的,结构形式本身是按照希腊悲剧的“黄金分割率”的格式来组织进行的,即2:3的比例。爱森斯坦认为,这样的安排是符合观众情绪起伏的节奏要求的。因此我们在观看这五部分的时候,基本可以看出每个段落的起承转合,并且可以感受到其比例十分精确。

  “敖德萨阶梯”是影片的经典段落,这段中间,可以清晰看到杂耍蒙太奇的效果。段落中,几个关键人物的刻画让人印象深刻,第一个就是死去小孩的妈妈。当妈妈发现身后的孩子被射倒,导演四次在孩子被踩,母亲张大嘴吃惊的镜头进行交叉剪辑,仅仅几步路的距离,导演在第五次切到妈妈身上才让妈妈走到孩子身边。这样快频率的交叉剪辑,增加了镜头的表现力,可以看出,导演在踩孩子的镜头上也是加以选择的,先是绕过孩子,在是从腿间经过,最后将孩子替翻了面,从肚子上踩过,配上音乐,层层递进,镜头的组接不再是简单叙事,情绪,气氛等通过镜头组接都得以表现,这也就是为什么爱森斯坦说,两个镜头相接,得出的不是其和,而是其乘积。女传教士在整个片段中是另外一条线索,从开始不久鼓动人们去说服屠杀者,到前进,到周围人被射杀,到最后自己被砍死,是伴随整个片段而发生的,其与母子被枪杀,婴儿车滑落平行发生,相互形成内在联系,目的是为了突显沙俄的残暴。最后以女教士被砍死的镜头作为结束,强调画面冲击力。另一条情节线则是婴儿车的滚动,在下滚过程中,不断进行人物特写的切换:眼镜男,女教士,婴儿,这无疑是对蒙太奇理论最直接的运用。因为无论是以上哪一个特写镜头,单独看来,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或许眼镜男所看到的根本不是孩子的车在滑动,但是情绪配合,画面配合,在剪辑的帮助下,整体感觉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此外,为了让影片更具戏剧冲突,表现力更强,爱森斯坦还出奇地将杂耍蒙太奇理论运用在单个镜头之中,称为单镜头内的杂耍蒙太奇。例如导演设计母亲为保护孩子而被杀死后,婴儿车再缓缓滑落的情节则要比边逃跑边被射杀的套路更具戏剧冲突;导演还运用了许多特技和人为加工的方法来造成单镜头内的杂耍蒙太奇,好比影片中为了充分渲染情绪,导演用手绘的方式将旗子涂成鲜红色,要知道这在当时默片黑白画面中给人的视觉冲击是相当惊人的。“敖德萨阶梯”整个段落只有7分钟,镜头数却高达155个,平均1分钟就有22个镜头,每个镜头时长不到3秒钟。正因为如此快频率的切换,加上景别、机位的变化,才能让短时间无限扩展却让观众毫不觉察。

  3. 《战舰波将金号》中“理性蒙太奇”理论的应用

  “理性蒙太奇”,是爱森斯坦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提出的又一蒙太奇理论。他主张在电影中通过画面内部的造型安排,使观众将一定的视觉形象变成一种理性的认识。将镜头作为某种符号或象形文字,而当把他们组合时便产生某种概念,从而代替艺术形象。用现在的蒙太奇思维来看的话,我们可以把它近似地看成联想蒙太奇,象征蒙太奇等。看似不相干的镜头放在一起却能被人们的大脑串联起来,并被赋予新的含义,而前提则是导演与观众意愿实现了某种结合或共鸣。《战舰波将金号》中石狮子的睡、蹲、站三个特写镜头的运用,被专家视为“理性蒙太奇”的代表。之所以同一个石狮子的三种形态却能得到观众的巨大认可,其根本原因在于观众与导演在此时思维达到了一个完全的统一:从沉睡到抗争的过程,表达地如此简练却意味深长,文学上的隐喻在此得到延续,令电影观众们津津乐道。又比如之前提到过的红色旗帜,无疑表现出人民对战争必然胜利的信心。片中还多处用到人物面部的表情特写,以及表现沙俄军官凶狠残暴的特写镜头,表面上仅仅是故事的叙述,实则也是导演的一种情感传达。在第二章节中,为了更好表达旧体制下宗教问题的黑暗,导演用了整整21分钟的时间去描述传教士敲十字架的情节。不同的是,为了更好突出主题,这21分钟里,无论是角色头发的飘动,演员的眼神,动作,还是摄影机角度和景别,导演都不再以之前现实客观的拍摄方式来叙述故事,取而代之的是稍带神话色彩的超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其实正是将这样一个个镜头赋予潜台词,所以当我们今天看到冰河解冻的画面,我们就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离我们不远了。今天的电影中的“联想蒙太奇”“象征蒙太奇”“省略”等手法实则很多都是“理性蒙太奇”理论的细化与发展,可见,电影理论对电影创作的指导和影响是绝不能忽视的,可以说,它直接关系到一部影片质量的好坏。

  4. 电影理论的局限性对电影创作的负面影响

  《战舰波将金号》里,由于爱森斯坦过分依赖于蒙太奇理论,甚至到达极端的地步,从而在影片中也出现蒙太奇理论过度运用所造成的瑕疵。由于对蒙太奇效果的过分夸大与自信,导演否定了电影创作中其他的一些重要元素,好比演员的表演,剧本的创作等,试图仅仅利用剪辑来创作、调整、修改整部电影的思维是片面的。此外,爱森斯坦过分强调镜头之间的冲突,从而忽视了单镜头内部的空间表现力,使得镜头内部的画面永远处于一种平面的,信息单一的状态。有一部分组接在一起的镜头之间并无逻辑关联,安排不合理,且无法与观众形成共鸣,仅仅为了表现而表现。

  综上所述,电影理论对于电影创作来说,就好比哲学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我认为:电影创作是将电影理论物化的过程,但在这过程中,是一定需要理论作为指导的。理论的种类和观点可以不同,所成就出的派别、风格当然也不尽相同,这无需强求统一,因为电影本来就应该是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领域;但作为影片导演,拍摄过程当中应当保有自己的理论认可和理论基础。电影拍摄绝不仅仅是异想天开凭空创作的过程,它需要一个标准,作为导演,在创作过程中应当在自深的理论基础上尝试创新,因为理论的科学性是在一次次实践和创新中不断健全和完善的。

【《战舰波将金号》中蒙太奇理论的运用】相关文章:

室内设计中的色彩运用理论09-08

如何将足球训练运用到日常健身中07-04

怎样将色彩巧妙地运用在软装设计中10-17

增权理论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方式05-25

社会工作理论在扶贫攻坚战中运用方式09-22

颜色运用基础理论06-11

蒙太奇的分类10-16

蒙太奇的叙述手法04-26

色彩在景观中的运用08-21

色彩在服装中的运用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