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制作

《霸王别姬》的色彩特征

时间:2023-12-23 20:30:28 编导制作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霸王别姬》的色彩特征

  陈凯歌导演曾经说:“电影,是很多人在黑暗中聚会,去共同分享一个梦想”。反映出陈氏在创作中是以造梦者的身份来传达自己的感受、批判现实生活与调动观众情绪。而要让观众进入梦的幻境,情绪受到感染必须充分调动电影的视听元素,色彩无疑是视觉中不可忽略的部分。综观陈凯歌的所有作品,无论是具有象征意义的《黄土地》、《边走边唱》,或是具有较强政治色彩的《大阅兵》、《孩子王》,还是视觉效果华丽的《霸王别姬》、《无极》,都是通过明确色彩倾向来反映他的思想。其中《霸王别姬》更是通过对色彩的极致发掘,将电影兼具史诗格局与深刻的文化内涵,伶人的悲喜人生,表现得淋漓尽致。对其色彩的运用特征,本文从如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色彩层次的含蓄性

  《霸王别姬》中不乏光的表现,但主体人物往往笼罩在强烈光照的暗部,导演似乎着力于营造这样一种暧昧、模糊的气氛。如片头部分,两人二十年后的重逢场景,应该有较大的情绪波动与肢体语言。但导演用体育场入口处的光束从左后方照射二人,人物的轮廓得到凸显,形成了类似剪影效果,模糊了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色彩呈现一片暧昧的暖红色。又如影片第一次出现阳光的画面,表现一群学戏的少年学徒。明亮的阳光光束团状形分布在画面上,光线最强的位置并非主要人物少年小豆子的位置。相反,小豆子画面的前景阴影位置,因前后形成了较强的透视关系,人物大小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朦胧的色彩层次并没有影响主体人物的刻画。再如众多 “戏”的舞台表演,光线从顶部撒下,对象的形与色都笼罩在一片烟雾当中,明亮鲜艳的色彩顿时变得很含蓄,使场景有一种耐人寻味的丰富性与视觉张力。蝶衣与袁四爷相混期间,二人在薄纱后互相嬉戏,互描脸谱,暖红色的层次含蓄,薄纱后的烛光被虚化,人的表情暧昧而复杂,象征着人的内心世界也是模糊、彷徨的。蝶衣堕落期间,内心极度痛苦,整日在毒品中寻求解脱,影片没有直接表现蝶衣的堕落,而是通过鱼缸中的浑水和毫无章法的金鱼来表现其生活状态的混沌和内心的空虚。而金鱼的背后又透出了微弱的光,与金鱼的轮廓共同构成了一种朦胧的色彩层次,形成暧昧性的画面效果。

  二、黑白镜头的穿插

  黑白镜头运用在色彩电影中能产生特别的效果。对于悲壮性、回忆性、忧郁性等特定情境的表达无彩色有独到的优势,而许多题材的电影都难以摆脱对这种场景的表现。片名出现之前导演安排了一个倒叙镜头,两位角出现在体育场中,色彩减弱到近乎黑白两色。体育馆内白色刺眼的灯光,此时直直地从两人头顶上刺下来,光束的形状让人感觉到孤独和无助,人物主体只剩轮廓,并且有被拉长的影子。影子与人的轮廓在色调上已经融合,无法分清,代表着心理的痛苦和扭曲。影片正式开始后,在前10分钟左右使用了纯粹的黑白画面,低明度的黑灰组合给人沉重的心理体验,明亮的白色则带来一种纯粹、极端或者决绝的情绪。影片一开始展现民国时期北平街头年关场景,街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本应是过年五彩的祥和景象,但一切都笼罩在黑白世界当中。这种黑白的场景营造,是对北洋政府社会背景的暗喻,也可理解为小豆子对儿时的回忆,同时也是影片悲壮性结局的铺垫。小豆子被母亲抱着穿梭于人群之中,最后来到一群少年表演“猴戏”的戏班面前。小豆子黑色的眼眸,黑色的帽子,灰色的围巾,母亲苍白的脸,周围各级灰调的人群以及暗灰色的天空,无不营造一种忧郁悲凉的气氛。导演对于色彩转变的时间安排独具匠心,影片从小石头被师傅责罚痛打板子的过程中逐渐转为彩色,时间也仿佛由过去回到了现实,但小石头的惩罚并没结束,这不是痛苦的结束,反而是人生现实痛苦的开端。黑白画面结束之后开始大量使用红色和蓝色,表达不同的氛围和感情,将生理和心理上的温暖、成长、希望等积极情绪;身心上的冰冷、人性的丧失等消极情绪尽情宣泄。

  三、中性化的色彩纯度

  纯度是色彩三要素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色彩形成层次与节奏关键因素。各种色相纯度存在差异,光色中以红绿蓝三原色光纯度最高,其中又以红色光最具视觉冲击。中国导演善于并热衷于使用红色,因为红色是我们传统的色彩,俗称“中国红”。如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等是对“中国红”的极致发挥。然而与张艺谋的张扬相比,陈凯歌的“中国红”更具有一种中庸色彩。在《霸王别姬》中的红色处理略带灰暗,导演有意识降低了红色的纯度。通篇表达压抑、痛苦的感情,奠定影片的悲剧色彩。影片中出现的红色主要集中在虞姬的戏服,旧时北平的城楼梁柱,戏台的背景,红色旗帜等道具上。虞姬戏服的红色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从少年蝶衣练戏时所穿的红色戏服到成角之后多次演出所穿红色戏服,最后结尾阶段蝶衣拔剑自刎时所穿红色戏服在红色明度与纯度上不尽相同,但总体偏于中性。小豆子练戏阶段红色稍显纯净,是注定日后成角的朝气之红。成角之后戏服披肩以黄为主,里边红黄相间,红色偏于暗红,纯度降低,是主人公命运多桀,反复无常写照。影片结尾和开头有呼应之感,虞姬的红色戏服笼罩在一片白光之中,逆光之下,红色的纯度处于一片浑浊,这是主人公即将用剑结束自己生命的黯淡之红。旧时京城红色朱门梁柱和红色城墙在民国时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一律服从于灰暗红色所表示的抑郁情绪。红色舞台在剧中也频繁出现,但导演似乎都在极力控制色彩的纯度,就连给小豆子带来心理刺激的戏台,本应是色彩鲜艳光线明亮,展示出舞台的辉煌和"角儿"的荣耀,让他明白自己内心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激发成角的欲望,也让其长期以来消极的心理终于看到希望,带来积极向上的情绪。但导演只把画面处理成以红为主的暖色色调,侧重色性和主题的联系,无意通过高艳度红色来打破整部电影的抑郁气氛。

  四、通过色彩冷暖达到视觉的对比

  色彩的冷暖属于色性范畴,影片中冷暖的对比主要通过蓝色与红色来实现。整部影片中,目的在于表现寒冷或者冷酷的地方都处理成了冰蓝色。比如,小石头在雪地里顶盆受罚,寒风呼啸冰雪飞舞,一切处于暗蓝色的世界里,唯有窗户透出烛红色的灯光打破冷蓝色的单调,与之形成强烈反差。大面积的蓝色增强了冬天寒冷的气氛,也反映戏班学徒的辛酸生活。日军进城时大片蓝色渲染出日军残暴冷酷的本性,与之相应的日军红色太阳旗形成反差,视觉上打破了蓝色的单调,但情绪上带来了红色危险的信号。果然小楼和日军因戏服发生争执,用茶壶砸倒汉奸,被日军抓走,靠蝶衣献唱才得以赎回。日本投降之后,蝶衣给国民党伤病唱戏,戏台周围一片冷蓝色,结果小楼和日本伤病发生强烈打斗,小楼头破血流,小菊仙在混乱中导致流产,蝶衣以汉奸之罪被国民党抓走。接下来与国民党相关的许多片段中大都以蓝色为基调,唯有党旗中的小片红色与之形成对比。蓝色在影片中扩大了“冷”的展现,扭曲了人平常用肉眼感受到的正常效果,对观众的视觉和心理有很大的冲击力。

  色彩作为电影语言的一部分,在确立导演艺术风格,表现整部影片的主题基调,外化人物情感,激起观众情绪,渲染故事气氛,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都具有其他语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色彩日益受到当代导演的重视,他们竭力在色彩语言的运用上不断发展创新,挖掘着色彩表现潜力。

  陈凯歌导演深谙色彩处理之道,结合多方因素的完美结合,《霸王别姬》是他最灿烂的一次歌唱,看罢全剧,你会禁不住长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霸王别姬的历史典故

  讲述了西楚霸王项羽心高气傲,性格单纯,最终与爱妻生离死别、兵败刘邦的故事。项羽怒斩汉军数百人后自尽。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没有以后世流传的“虞姬”其名称呼;直到唐《括地志》等书才出现“虞姬”其名。当然,“姬”只是代称,并非虞姬的本名。虞姬其人有姓无名,名早已漶灭在历史断裂的黑洞里了,五代时期的词牌名则干脆以“虞美人”呼之。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中《楚汉春秋》一书乃 汉初陆贾所著,至南宋时亡佚。毫无疑问,司马迁著《史记》时参考过《楚汉春秋》一书:“盖司马迁撰《史记》据《楚汉春秋》,故其言秦、汉事尤详。”(王利 器)

  可是,《楚汉春秋》中记载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细节兼好奇的司马迁却没有录入《史记》。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和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一直以来,就有人怀疑这首和歌是后世的伪作,理由是秦汉没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但是,《汉书·外戚传》记录的戚夫人哀歌却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子为 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录的秦时民谣也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 哺。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因此,《楚汉春秋》所录的这首和歌并非伪作,应无问题。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 虞姬自刎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惟一的结局。

  通说以为:“霸王别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对历史事件的追根溯源,揭破真相,只能依赖于对原始文本的读解。仔细玩味虞姬的和歌,我从中发现了这个爱情故事的疑点。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头两句是客观纪实,同时也是虞姬即将抒发感慨的情境铺排。虞姬对形势的判断和项羽的疑惑是一致的——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可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虞姬对形势的判断居然直接导致了对项羽精神状态直至未来命运的否定!大王您继续战斗的意气已经到头 了,我也不愿苟活了。虞姬凭什么判断出“大王意气尽”了?仅仅凭项羽闻楚歌而“夜起,饮帐中”吗?如果这是激将之辞,以自己不愿苟活激励项羽继续战斗,那 么项羽和诸将的反应就不应该是“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而应该是怒发冲冠,决一死战。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话语的煽动力和传染性,虞姬精心设计的“汉兵已 略地,四方楚歌声”这一情境铺排所产生的奇妙效果——它真的让项羽和诸将失去了决战的勇气!

  虞姬的态度是非常奇怪的。作为项羽最宠爱的女人,当项羽遭逢末路,但尚未完全失败的时刻,她应该挺身而出,激励项羽,而不是附和项羽“时不利”的藉口,诱 惑项羽在恶劣的形势面前低头。毕竟项羽才三十余岁。她深知项羽一生百战,出生入死,也曾有过“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 死,无一还心”,从而击败秦军,起死回生的经典战例,也曾有过以三万人杀汉卒十余万人,逼迫刘邦数十骑逃跑的经典战例;可是此时,虞姬非但不用以前的类似 处境鼓励项羽,恰恰相反,反而哀叹“大王意气尽”!此刻项羽身边尚有八百余骑,俱是精兵良将,无不以一当十,即使打不过刘邦,起码可以保护项羽全身而退, 以图东山再起。事态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一点。项羽突围而出,到了乌江边,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 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可见项羽不是没有渡江生息的机会,只是项羽固执地认为“天之亡我”,不愿渡河,“乃自刎而死”。虞姬为什么不等所有的机会都用尽,再无生路时殉情,就这么匆匆忙忙就判了项羽的死刑呢?

  虞姬这首被人赞誉为“坚贞爱情结晶”以及我国最早的五言诗(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的和歌,就这样散发出了可疑的气息。我甚至怀疑她是刘邦效法西施而派 往项羽身边的美女间谍。以刘邦的智力和行事风格,以项羽的“妇人之心”和不听劝谏刚愎自用的性格,这是完全可能的。可是史籍漫漶,不仅刘邦、项羽、虞姬的 籍贯之间找不出丝毫的蛛丝马迹,就连虞姬最早追随项羽的时间也无可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