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电视摄像中古建筑与古文物拍摄技巧
电视作为现代化的大众信息电子传播媒介,拥有先进的电视技术,卫星通信和先进的摄、录、编设备,以其独有旺盛的生命力,在短短几十年中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逐步趋于成熟。
电视拍摄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和所有的艺术一样,是以人为的选择和安排作为其创作基础的,而进行这种选择和安排时,必须遵守一些既定的规则,用以引导观众按特定的思路去思考。
在拍摄电视作品之前,摄像者首先应当与具体节目的有关编导及主创人员进行很好的沟通,以便了解和把握节目所体现的主体,表达的意境,传达的信息等内容,在对节目深入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来确定每一个镜头应该选择什么样景别。
一位优秀的摄像者是绝对不会漫无目的地让观众去欣赏画面的,他必须带着明确的目的来决定景别的选择和安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摄像者的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表现在这些方面的。
我国的古建筑,古文物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它们记录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见证了文明古国几千年历史的沧桑和巨变。它们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经济价值,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中外科学家的推崇与青睐。
拍摄古建筑,古文物是对历史、对文化、对艺术的一种独特体验。
在拍摄古建筑物时,常常需要的是高清晰的画面,以便使建筑物上的雕梁画栋,以及各式各样的装饰性图案得以充分地表现出来,这时,应尽量使用结像力高的,光比达到3:1~ 4:1的高品质的摄像机,这会使拍摄出来的画面效果更好、层次更丰富、质感更强烈,画面的对比关系更舒服、立体感更强。
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名摄像工作者,不仅要熟悉自己手中的摄、录设备的特性和技术要求,光比的宽容度以及光圈的控制、色温的档位、白平衡的调整等内容,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的贮备。既电视画面的美与丑和艺术美感,是否被广大群众的审美观所认同和接受。因为,技术知识的储备是我们工作的基础,审美价值的取向才是我们所要表现的真正目的。
我国的古建筑,在布局上是极其严谨的,主次分明,而且它们还有一个极为独特的特点,那就是大多采用对称式的造型,这样会使拍摄出来的画面十分的工整。如果能与电视作品的内容配合的相得益彰的话,会有庄重、肃穆的感觉,并且具有装饰美。但如果运用不当,则会给人以一种单调、呆板、枯燥的感觉,基层电视台的作品中常有这些问题存在。所以,为了能使对称格局的古建筑有所变化,在构图时可以采用树木、花卉等植物将部分或大部分的建筑物加以遮挡,只将它的特征部分露出来既可,以便对称式的建筑能有所变化。
在具体拍摄时,因为殿堂楼阁等古建筑,都是处在呈封闭式的庭院里,形成一个独特的空间整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拍摄较大景别的镜头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增加景深,扩大画面范围,可以使用广角镜头对其进行拍摄,但是一定要注意变形,避免景物的失真。
一座古建筑本身它拥有无数个角度,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光线条件的照射下,又会产生出不同的光效来。
在拍摄时,既要了解光的变化规律,掌握光对不同物体造成的不同效果,又要符合古建筑自身的形式美。例如:古建筑中的殿堂,大多采用大屋顶式结构,斗拱部分被屋顶所遮盖,光线相对要暗淡一些。拍摄时,可以利用构图来弥补光线所造成的不足。既在表现殿堂内主体的同时,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规律,安排亭台、廊底、屋檐等较亮的物体为陪衬。这样,既可以使被拍摄主体能够接受到极为充足的自然光线的润泽,又可以使画面显得层次丰富和影像自然一些。
在楼、堂,亭、阁等古建筑作为被拍摄的主体,出现在画面上的时候,或因受拍摄距离的限制,或因受镜头视觉的限制,或因方向与角度的限制等等,不能将其整体全面摄入镜头,经常在构图上显得不够完整。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要通过选择不同的机位,或变换不同焦距的镜头,对被拍摄的对象进行构图之外,还可以利用树木来对它加以点缀,用以美化古建筑、改善构图。绿树掩映之中若隐若现的建筑,除了使景观十分有层次外,更给作品以庄重和神秘之感。当然,在使用广角镜头进行拍摄时,可以完整地表现出古建筑的全貌,但树木等植物的应用依然不可忽视。例如,横向的古建筑,可陪衬些竖向的树干和枝杈,用以打破构图的单调感,增加画面的层次;又如,竖向的古建筑适宜选用些斜向的树干和树叶枝权,同时还要注意树木在画面中的位置,一定要使之均衡有序、疏密得当。
在具体拍摄时,常常会遇到树木与古建筑贴在一起的情况。弥补的方式是:1. 可以通过对光的运用,使树与建筑物的反差形成对比,将两者脱离开来;2. 可以运用镜头景深的特性,通过手控的大光圈,形成虚实对比,或利用古建筑侧重于环境设计的特点,通过对亭台、楼阁的奇巧布置,山石树木的灵活安排,结合主体表现出来,一般情况下是树木虚一些,古建筑实一些。
例如,用顺光拍摄,可以使较暗的前景和明亮的建筑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得主体能够得以突出。
珍瓷、美玉、雕木、绝卷、秘藏百代、彩陶、奇石、古市、名画、流传千年,是它们将历史凝固,是它们使瞬间成为永恒。
古文物作为一种相对静止的拍摄对象,不仅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青铜器是奴隶社会时期的制品,素有商周之鼎器冠绝古今的说法,它们价值连城,世所罕见,流传至今也有两三千年的历史。
青铜器器表的装饰纹样,是它特有的时代特征。拍摄青铜器时,除了器物本身外,应以图案的装饰纹样为重点,青铜器的色彩比较简单,多数以暗绿色或孔雀蓝为主,最好配以中灰或绿色的衬景,这样既可使文体突出,又能达到色彩调和的效果。
瓷器一向以唐、宋、元三个时期最为精妙,但存世量极少。
拍摄瓷器时由于瓷器的色彩较为复杂,而且有光泽,无论是在自然光或灯光下都有反光出现。很容易将附近的景物反射进去。所以拍摄起来难度要相对大一些,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拍摄时首先要观察器形,决定拍摄角度,然后再进行布光。
一般来说,拍摄瓷器时,灯光位置要高,这样能有效减少反光。用两个灯比较合理一些,一个高角度的灯既照背景又照器物,另一个灯照器物显示器形,质感和花纹。
有的瓷器造型复杂,器物上面含有过多的反光和光斑、必要时可用偏振镜除掉它,当表现瓷器的质感时,反光点太多了也不行,完全没有反光点,不像瓷器也不行。当多余的光斑点实在避免不了时,可以先用较浓的肥皂液涂在光斑点处,然后再用干毛笔的笔锋轻轻拍一拍,吸去水分,使其不露出光斑,待肥皂液涂抹的痕迹干后,就可以进行拍摄了。
拍摄瓷器时要特别注意背景的色调,要根据瓷器本身的色彩加以变化。拍摄青、天青和自釉等单色瓷器时,要表现出它那光洁晶莹的质感,不宣使用浓重鲜艳的色彩作背景,否则色彩会反射到瓷器上。拍摄色彩丰富的瓷器时,更要慎重处理好背景的衬色。一般来讲,凡是用原色,即红、黄、蓝等作衬色,就抢色,非常刺眼,效果不佳;用中灰、米黄等色调柔和的背景,视觉效果就很能好。
三彩以唐代最为著名。唐三彩的特点是釉色明亮,色彩丰富。拍摄时要注意研究光源,寻找角度,把它的特点重点表现出来。如果拍摄三彩俑或三彩动物,应在它的上方和前方留出一定的空间,以突出主体,同时,还应利用光源来协调动物的头部和腿部的位置及方向,以增强动势,拍摄唐三彩的背景衬色,一般应以素雅为主,不要太鲜艳,这样才能突出唐三彩本身的光泽和釉色。
彩陶是原始社会的制品,图案花纹粗放,有单纯朴素的特点。拍摄时应以正面为主,这样才能表现出它的主要器形特征和器物上的图案。表现彩陶画面的背景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切忌色彩对比过强,以确保器物能给人以安静感和稳重感。
电视摄像技巧是整个电视作品精心构思的产物,在拍摄中如何合理运用拍摄技巧,防止无目的滥用,是值得每一位电视摄像工作者用心去研究的。
基本要求
古建筑档案影像的基本要求是画面清晰;透视关系准确;拍摄角度宜正不宜侧;色彩还原准确,反差适中。避免刻意突出摄影特技歪曲建筑本来面貌。
古建筑档案影像的最终存档影像的物理要求是:全彩色(RGB色彩模式)、单幅数据量达到或超过10MB、未经压缩、以TIFF档形式存储的数字影像(对于采用传统银盐胶片拍摄的影像应采用数字扫描的'方式,取得符合技术要求的数字影像文件)。
1) 画面清晰
焦点清晰是大多数摄影工作任务的共性要求,但是在古建筑档案摄影中对于影像的清晰度要求则更为严格。原则上画面中每一个细节部分都应清晰,因此需认真确定对焦点,应尽量使用较小的光圈以保持较大的景深范围。拍摄具有纵向透视关系的影像时由需特别谨慎,画面主体建筑的轮廓线应清晰。
2) 透视关系准确
为保证画面的透视关系符合古建筑的原来形态,拍摄平面、镜头平面和影像聚焦平面必须平行。画面垂直线条应与画面地平线保持垂直,而水平线条要自然延伸不能弯曲。非万不得已,画面不应有任何俯仰的感觉。因此,选择视点确定拍摄机位和认真调整相机姿态的是古建筑摄影中要特别重视的一环。
在利用人工光源补充前景照明时,应注意影调透视的原则,避免近亮远暗。要注意画面的整体空间关系,对于四周具有院落和广场的建筑,拍摄画面应避免过于局促。主、辅建筑的画面比例应适当,避免颠倒主次关系。
3) 色彩还原准确
档案影像的色彩应正确还原古建筑的本来色彩,避免在黄昏夕阳或朝阳彩霞时故意追求夸张的色彩效果。
4) 反差适中
简单判别的方式是画面亮部有色彩,暗部能看到影纹细节。避免强黑强白,刻意追求高反差的效果。
各类影像的拍摄要点
1) 建筑群整体影像
建筑群整体影像应能清晰的交代主题建筑及其周边的环境。尤其是在国保古建单位周边保护区不够明确的情况下,古建筑群整体影像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近年发展起来的,采用卫星遥感影像技术所取得的影像用于显示保护区域,显示主体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现状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能反映群体建筑和单体之间关系的影像
采用较高的拍摄位置,相机轴线与地面形成一定夹角,可以清晰地表现出建筑群的轴线,准确地反映出主体建筑与其他配套、附属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关系、体积关系、型制关系等等。对称是中国古建筑中很重要的特点,画面的中线如能与建筑轴线的延伸方向一致,会更加清晰地反映这个特点。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飞机航拍、气球摄影或搭建高架等技术手段来取得满足要求的影像。
3) 单体建筑整体影像
建筑正立面影像原则上是该所建筑的代表影像,是整组档案影像中最重要的一幅影像。正立面影像的拍摄点应该尽量选择符合站立在拍摄对象前面正中,并与视平高度相适应的位置。拍摄距离以相机标准镜头的涵盖范围能够包容整座建筑为宜。画面中除了应该有完整的建筑影像外,还应有完整的台基、踏步、檐角等对于左右对称而庭院狭小的中式建筑,实在不能拍摄到建筑正立面全景时,可考虑拍摄包含了从建筑中轴线到一侧墙角的部分立面影像。
4) 能够反映单体建筑主要结构特征的影像
房梁与柱子连接部位的影像最能反映建筑的.主要结构特征。如能拍摄完整、清晰的梁架影像则更能说明问题。在拍摄抬梁式或穿斗式等建筑结构形式影像的时候,除了尽可能保持画面中主体线条的横平竖直外,对于梁架节点的交接也必须清楚。
5) 能够说明建筑地域与年代特征的局部影像
斗拱、彩画、柱础、雕饰等细节部分可以清晰地反映建筑的地域与年代的特征,因此在档案影像中对这些部分进行有选择的记录也是非常必须的。
在拍摄斗拱的影像时,应对柱头科、角科、平身科等各种形式的斗拱都能予以记录。
官式彩画左右对称,可以只拍半幅;而苏式彩画则必须完整记录整幅的影像。如能在影像中交代出彩画的位置则更佳(这时要注意保证彩画主体部分的影像数据量,必要时可以采用画面拼接的方式记录)。
柱础影像应能清晰地记录完整的柱础石,而不仅仅是柱子与地面的交接部分。对于有雕饰的柱础石更应将所有雕饰记录完整,而不惜多拍几张。
建筑雕饰影像的拍摄要求是必须完整记录整幅雕刻画面的影像。如能在影像中交代出雕刻在建筑上的位置则更佳(这时要注意保证雕刻画面主体部分的影像数据量,必要时可以采用画面拼接的方式记录)。
6) 陈设和附属在建筑内、外的附属文物
在国保单位的主体建筑外部往往陈设着雕塑、碑刻等各种陈设物,用以烘托主体建筑的应用主题。在影像档案中这类影像主要是着重记录它们与主体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建筑的内部往往遗留着原始陈设,真实地记录这些影像对于考证建筑的作用具有很大意义,因此在影像档案中也应予以适当记录,而不应因为这些陈设可以移动而忽视它们与建筑主体的关系。
在有些古建筑的墙面往往保留着原始的壁画。这些壁画往往蕴含着大量时代信息,对于建筑本身和相关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建筑壁画影像也是古建筑档案影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关技术常识
1) 相机姿态调整
相机的成像平面、镜头平面应尽量与拍摄对象的主立面保持垂直。如果拍摄位置无法左右移动或建筑顶部超出画面,应尽量选择移轴相机或采用具有可移光轴的摄影镜头。
如果环境允许,应该选择等于或者稍长于标准焦距的镜头,防止由于广角镜头引起的镜头畸变。对于拍摄场地过于狭小拍摄对象,可以采用机位横移接片的方法。绝对不应采用鱼眼镜头。
2) 像机色温参数的设定
专业的数字相机可以精确地设定现场的实际色温值,这时应该用手持色温表量测读数后,在照相机上精确设定。对于准专业的数字相机,往往只有阳光、阴天、阴影、闪光灯、荧光灯、钨丝灯几个档位,这时根据现场情况设定即可。要注意防止在拍摄过程中,多种不同色温的光源交叉照明对影像色彩的影响。(禁止使用混合光源)
对于有精确色彩还原要求的壁画、彩画等拍摄对象,可以在正式拍摄前加拍一张含有标准色卡的影像,据此制作该影像的专用色彩控制曲线,在后期加工中通过Photoshop等软件嵌入影像文件,有助于取得色彩精确还原的影像。
3) 周边环境对影像的影响
文物摄影很重要的一项要求是画面简洁,因此在古建筑档案影像拍摄的时候应认真清理由于对外开放所安置的指示牌、垃圾箱等临时摆放的杂物,回避可能进入画面的人物。但是,有些古建筑的周边大环境已经遭到破坏,盖起了与古建主体不相协调的高楼大厦或搭建了低矮破旧的棚户等不可移动的附加物时,这时应如实加以记录,作为古建现状的重要证物。
4) 光照方向对影像的影响
拍摄建筑正立面影像是整组档案影像中最重要的影像。由于古建筑整体体积的庞大,很难用一组巨大的人工光源予以照明,因此多采用日光。拍摄时的光照方向以45度左右为宜,一般是在上午9-10点钟和下午3-4点钟。光线不宜过于锐利、以薄云遮日时为最佳。对于光比(亮暗处照度的比值)太大,不能正确反映亮暗部的细节时,应考虑采用闪光灯或反光板补光,适当平衡反差。其他立面的影像在整组档案影像中作为辅助影像,可以适当放松对光照控制的要求,但是细节必须交代清楚,这是古建筑档案(所有文物摄影)对影像的.基础要求。
夏至时节太阳距离地球最近,太阳光往往从头顶直射。这时不宜拍摄具有大屋檐的建筑物,因为很容易由于光比过大,隐去檐下的彩画和梁架的细节。但是,这时拍摄石经幢、出檐不多的古塔等建筑物时恰恰由于顶光的照射会使画面立体感较强,较好地刻画出建筑的细部特征。冬至时节的太阳距离地球比较远,阳光斜射,往往可以照射到大屋檐建筑的室内深处,这时拍摄“大屋顶”建筑的效果较好。北方冬季由于煤烟弥漫,空气能见度较差,天空灰暗,这时拍摄出来的“黄屋顶”会很难看。而南方雷雨间歇中的晴好天气,朵朵浮云,画面虽生动美丽,但是却也因此冲淡了画面主题,用于档案影像也不足取。
古建筑室内的影像拍摄难度较大,主要是光照不均匀,容易造成近门窗处曝光过渡,而室内犄角旮旯处几乎受不到光照而漆黑一片,此时应该仔细选择拍摄机位并认真研究补光方案。
拍摄古建筑彩画影像除了横平竖直,绝不能有几何变形的要求外,还要确保色彩信息的记录。由于彩画多在屋檐下,所受光照度较低,经常有必要采用机位闪光灯具进行补光。但是,补光的亮度要适当。高等级的建筑彩绘上往往大量采用了贴金、描金工艺,少量的正面补光可以使金箔发亮,过量的补光则会使金箔失去颜色,形成一块块亮斑,在拍摄过程中要予以注意。
对于墙面上的壁画往往画幅较大,而拍摄进深有限,即使采用广角镜头也不能将画面收全,此时往往需要用接片的方法来完成壁画影像的记录。拍摄时一定要注意保持像机焦平面与壁画表面的平行,同时要在两个画幅相拼接的边缘留出重叠的位置,以保证后期加工时无痕拼接。
【电视摄像中古建筑与古文物拍摄技巧】相关文章:
大片拍摄技巧07-11
拍摄公路的技巧02-02
女装模特拍摄技巧09-05
单反的拍摄技巧有哪些11-08
吸光、反光、透明物体的拍摄技巧06-29
手机拍摄美食的小技巧推荐09-11
父母拍摄儿童的5个小技巧09-05
风光摄影瀑布拍摄的5个技巧09-10
建筑绘图手绘技巧及步骤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