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十二经络及其腧穴知识

时间:2023-11-29 11:20:31 雪桃 中医执业医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医十二经络及其腧穴知识

  十二经络及其腧穴是中医的重要知识。你知道什么是十二经络及其腧穴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十二经络及其腧穴的知识。欢迎阅读。

中医十二经络及其腧穴知识

  (一)经脉循行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一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沿小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8寸处交于足厥阴经之前,再沿膝股部内侧前缘上行,进入腹部,属脾,联络胃;再经过横膈上行,夹咽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其支脉,从胃上膈,注心中。

  (二)主要病候

  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症。

  (三)主治概要

  1.脾胃病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便秘等。

  2.妇科病 月经过多,崩漏等。

  3.前阴病 阴挺,不孕,遗精,阳痿等。

  4.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下肢痿痹,胸胁痛等。

  (四)本经针灸腧穴(21穴,带为常用穴)

  1.隐白 井穴

  【定位】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主治】

  ①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

  ②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证;

  ③癫狂,多梦;

  ④惊风;

  ⑤腹满,暴泻。

  2.大都 荥穴

  【定位】在足趾,第1跖趾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主治】

  ①腹胀、胃痛、呕吐、腹泻、便秘等脾胃病证;

  ②热病,无汗。

  3.太白 输穴;脾之原穴

  【定位】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主治】

  ①肠鸣、腹胀、腹泻、胃痛、便秘等脾胃病证;

  ②体重节痛。

  4.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定位】在跖区,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主治】

  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

  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

  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5.商丘 经穴

  【定位】在踝区,内踝前下方,舟骨粗隆与内踝尖连线中点凹陷中。

  【主治】

  ①腹胀、腹泻、便秘等脾胃病证;

  ②黄疸;

  ③足踝痛。

  6.三阴交

  【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主治】

  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

  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③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

  ④心悸,失眠,高血压;

  ⑤下肢痿痹;

  ⑥阴虚诸证。

  7.漏谷

  【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6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主治】

  ①腹胀,肠鸣;

  ②小便不利,遗精;

  ③下肢痿痹。

  8.地机 郄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主治】

  ①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

  ②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

  ③疝气;

  ④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9.阴陵泉合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

  ①腹胀,腹泻,水肿,黄疸;

  ②小便不利,遗尿,尿失禁;

  ③阴部痛,痛经,遗精;

  ④膝痛。

  10.血海

  【定位】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主治】

  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妇科病;

  ②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③膝股内侧痛。

  11.箕门

  【定位】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与冲门的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长收肌和缝匠肌交角的动脉搏动处。

  【主治】

  ①小便不利,遗尿;

  ②腹股沟肿痛。

  12.冲门

  【定位】在腹股沟区,腹股沟斜纹中,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主治】

  ①腹痛,疝气;

  ②崩漏、带下、胎气上冲等妇科病证。

  13.府舍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腹痛、积聚、疝气等下腹部病证。

  14.腹结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①腹痛,腹泻,食积;

  ②疝气。

  15.大横

  【定位】在腹部,脐中旁开4寸。

  【主治】腹痛、腹泻、便秘等脾胃病证。

  16.腹哀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

  17.食窦

  【定位】在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

  ①胸胁胀痛;

  ②噫气、反胃、腹胀等胃气失降性病证;

  ③水肿。

  18.天溪

  【定位】在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

  ①胸胁疼痛,咳嗽;

  ②乳痈,乳少。

  19.胸乡

  【定位】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胸胁胀痛。

  20.周荣

  【定位】在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

  ①咳嗽,气逆;

  ②胸胁胀满。

  21.大包 脾之大络

  【定位】在胸外侧区,第6肋间隙,在腋中线上。

  【主治】

  ①气喘;

  ②胸胁痛;

  ③全身疼痛;

  ④四肢无力。

  拓展: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人体的腧穴分别归属于相应经络,而经络又隶属于相关脏腑,就使腧穴一经络一脏腑问相瓦关联,密不可分。因此,在体表穴位上施以针或灸,就能疏通气血、调节脏腑功能,达到祛病强身、美容美体的目的。

  一、腧穴的分类

  人体腧穴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即归属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腧穴。现有361个经穴,经穴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奇穴是指有一定的穴名,位置也明确,但不属于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阿是穴义称压痛点,这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的施术部位。

  二、特定穴

  特定穴是指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的经穴。由于它们的功能不同,因此各有特定的名称和含义。

  1.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穴,共有60个,依次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古人把经气在人体四肢中运行的情况,比作水流,以说明经气的出入和部位的深浅及特点。如经气所出,像水的源头,称为“井”;经气所溜,像刚出的泉水微流,称为“荣”;经气所注,像水流由浅入深,称为“输”;经气所行,像河中流水畅通无阻,称为“经”;最后经气充盛汇合于脏腑,像江河人海一样,称为“合”。五输穴是十二经脉之气出入之所,具有治疗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病变的作用。五输穴包括: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巾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商阳、二问、三问、阳溪、曲池、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至阴、足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2.原穴、络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在六阳经,原穴单独存在,排列在输穴之后,六阴经则以输为原。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叫做络穴,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十二经各有一个络穴,位于四肢的膝关节以下,加上任脉络穴鸠尾位于腹,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脾之大络大配合应用时,称为原络配穴。十二经脉原穴包括:太渊、大陵、神门、太白、太冲、太溪、合谷、阳池、腕骨、冲阳、丘墟、京骨。十二经脉络穴包括:列缺、内关、通里、公孙、蠡沟、大钟、偏历、外关、支正、丰隆、光明、飞扬二

  3.俞穴、募穴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腧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均与脏腑关系密切。,每一脏腑都有各自的俞穴和募穴。俞募穴用来治疗相应脏腑疾病,可单独使用也能配伍运用。俞穴包括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胃俞、胆俞、膀胱俞、大肠俞、三焦俞、小肠俞,募穴包括巾府、膻中、巨厥、期门、章门、京门、中脘、日月、中极、天枢、石门、关元。

  4.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聚会的8个腧穴,分布于躯干部和四肢部。临床应用常作为治疗相应的脏腑组织病证的主穴。八会穴包括章门、中脘、膻巾、膈俞、阳陵泉、太渊、大杼、绝骨

  5.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汇集的部位。十二经脉及阴跻脉、阳蹻脉、阴维脉、阳维脉各有一个郄穴,共16个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常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其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郄穴包括孔最、郄门、阴郄、温溜、会宗、养老、地机、中都、水泉、梁丘、外丘、金门、筑宾、阳交、交信、跗阳。

  6.下合穴是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主要分布于膝关节附近。对于六腑病证均可选用各自相应的下合穴治疗。下合穴包括下巨虚、委阳、上巨虚、委中、阳陵泉、足三里。

  7.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交会的8个腧穴一它们分布于腕踝关节的上下,具有主治奇经病证的作用。八脉交会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后溪、申脉、列缺、照海。